《成为作家》读后感1000字
《成为作家》是一本由(英)特拉维斯·埃尔伯勒 / (英) 海伦· 戈登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作家》读后感(一):你成为不了作家,但你可以看别人是如何成为作家的
一本即使不薄,但我还是觉得短小精悍的语录集。很碎片,但看这种书也不是为了得到完备的方法论,一个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成为作家——就像书里说的,能够成为作家的人,心里都知道自己终将成为作家——但从各位巨匠的只言片语里得到一二点拨,也就足够了。
第一章最有趣,相比于“找到方法”的小标题,我觉得更像是“文学或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可以看到不同作家之间相左的观点,明显地感觉到作家有两个类型:天赋型(灵感型)作家和技能型(勤奋型)作家。
二三章略微无聊。
第二章一言以蔽之:不管如何,坚持写作。稍稍有趣的一个观点大概就是,用笔写,打字的过程你就可以重新审视一遍自己的文字——所以我决定以后重回用钢笔写文章了。
第三章关于瓶颈期,概括一下普遍的几个观点或方法:(1)坚持写作;(2)坚持阅读;(3)重写之前的内容;(4)同时写几篇文章,交替写作,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5)瓶颈期就是个骗局。大家说的大同小异,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理总是能在人群中达成共识。
第四章总得来说内容挺杂,和“寻找字眼”的小标题不大契合,更像是写作过程中的各种碎碎念。
我始终相信,是小说自己完成了自己,不少作家也持一样的观点。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写作的有趣方法,比如把内容当作是人物写的信。
但也有一些不大赞同的观点,譬如对诗的鄙夷,伴随着贬低极端或浪漫主义的对现实主义的推崇等等。但可以理解,毕竟成为作家的人,大多有自己的偏好,并且相当执拗。
印象最深的是刻薄的狄更斯(也许是第三章的?),还有钱德勒论述推理小说那一段——不只是文学,如今不少电影都可以借此反思反思。
第五章关于何时结束一个故事。大概也是为“为什么大多作家写不好结尾”和“我本人为什么热衷于悲剧式的结局”找到了答案。
很损的是,倒数第三篇讲了柯南决定结束福尔摩斯的过程,最后一篇就批判了柯南结束的潦草。哈哈哈哈哈多损啊。
但回到自己身上,量身定制的感触大概就是:(1)不管觉得自己写得多烂,要写;(2)越是满意的地方越是要大刀阔斧地删掉,我的文章大概的确是有些卖弄;(3)做一个博学且观察生活的人。
btw我种草了《黄色墙纸》哈哈哈哈哈
《成为作家》读后感(二):装帧设计满分
先给装帧打100分。蓝白配色,内容页蓝底白字,标题页及作家名字页蓝底白字,蓝页白页交替。
第九页,大号字体,“你都还没有站起来去生活就坐下来写作,多徒劳啊!”。这一句振聋发聩,简洁有力,出自梭罗。
插图都是关于书的,放在这本书里再合适不过。
关于五个主题,书中选择了不同的作家关于写作的经验和建议,各人境遇不同,方法不同。看看这些文豪们是怎么开始写作的,怎么坚持写作直至完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随时可翻,爱不释手,经得住看,适合置于案头。
《成为作家》读后感(三):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作家呢?
或许我们偷窥过许多著名作家四处留情散布的经验值,但其实谁都心知肚明的是,天才无法复制,可不是靠像考试一样背诵默写、熟练模仿,就能重现走完他的传奇一生。同样,我们也无法复制别人的写作经验。在这种前提下阅读作家们的写作心得,是否对写作这件事立竿见影地起效呢?
一开始,我们很容易以为这是一部方便虚假文艺青年读来装点的书,但随即发现不是。这些作家的话本身被从他们的作品或演讲集子里拎出来,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文学织体的盛宴,一顿自助大餐,百种营养,让你甚至应接不暇,难以相信这些短促句子里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竟然不亚于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或许也已经被鲸吞蚕食得只剩下片段的印象,读者脑袋里或许早就不记得完整的人物情节、形象母题,而是往往就被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或断章所打动。
虽然是作家说的话,让你觉得灵光一现,但你也仿佛文思驰骋千里之外,开始脑补这位作家的为人处世、写作脾性,思考他说的这话是不是真的有所指涉,或许是写给他的意中人呢,还是抱怨某个合作方呢,还是在暗戳戳向你安利他的某部作品。边读这些金句一边脑补八卦,试图用想象力填满这些处处留白的碎片,这才是读这种书的过程里最让人觉得好玩儿到上头的地方。就像麦克尤恩说,“当我们发表了第一个故事或第一首诗以后,要是听说我们仰慕的一些当代作家也会读,便会感到意义上十分重大。”这种迷弟迷妹心态,往往能牵出一段文坛佳话来。
“对世界感到绝望,……用当地以及全世界的痛苦感觉的故事加以证明”。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像是不叫座的作家各有各的烂法和丧气,但这依然不能排除人类一种“共通的感觉”,也算不上是普世价值,就是那种“他把我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了,以我无论如何办不到的方式”。
这类书的另一个魅力在于,用极大的信息量击垮你。当你读到一个又一个没听说过的作家的名字时,是否会在焦虑之余,更激发对文学大千世界的好奇呢?或许你已经博览群书,在人群中寻找你熟悉的面孔;或许你是学院派的专业研究者,对这种雕虫小技式的拼贴文字嗤之以鼻;或许你会觉得这些冷门作家又没有拿得出手的一流作品,大可不必耗费精力去找寻他们的踪迹。但无论哪种人,当你漫步在碑林之中,难免总会产生一种被崇高环抱之感,而这种随之又被平实而真实、甚至令人捧腹的语言所消解。作家也是人,或许哪天不经意间拿起笔来,随便一挥都能改变命运,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种毫无门槛、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开始,但事实上却又没有几人能成功的、充满悖论性的职业,但这无疑也是写作这项看似普通又耀眼的职业对我等平凡人的致命魅力所在。
有时候,你觉得越是知名的作家,面对外界的询问之时,越不愿意暴露出所以然来。反而越是那些你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往往口出惊人之语。这或许更印证了写作这一智力活动的神秘,往往越想模仿,越难以得其神髓;而无心插柳的部分,却容易开花结果。
舍不得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因为就像传说故事里军师的三个锦囊一样,你总怕一次性拆开了之后,等到下次写作遇到瓶颈时,就没得可用了。但还是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试图从中得到一丝开始写作的勇气,发现很难做到。
“作家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我们获得灵感时,会有所察觉”。“写作比其他人更困难”。这本书里太多类似的金句了,告诉你作家不是普通人但也并非天才,而往往是比普通人更苦逼的写作打工人而已。而专业作家在于“能日常保持高水准的写作”。但是如何“成为”他们一样的人呢?这个过程不只是从写下第一行字才开始的,而也是在他们言辞之间偶尔露出的吉光片羽中。或许你可以察觉到一些重要的品质,例如:坚持、不分时地的写作、怪癖、谜一样的自信,
当然,书里也无处不充满对试图成为作者的普通人的push和无情警告,例如“没有立即记录自己的思考的作者,就像是用冷掉的铁去烫一个洞,这样是无法激起读者的热情的”。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冷水浇头怀抱冰,告诉你也不只是拿起笔那么简单,一个没有激情的写作者,充其量也只是内心里没有感情、洞察力和悲悯,而只有KPI和版税的码字机器。
一个人到底要读完多少作品才能开始写作,这个问题永远是未知的答案,就像一个人要补完多少年轻时错过的书影音才算长大一样。你可以永远都不嫌多,也可以一直在精神的童年(并不是永远幼稚,而是给自己留一方可以放松躺平的小天地)。不过,与其把阅读变成一种内敛式的心灵体验,不如同时进行外向的输出。
剧透一下本书的一个小的设计心机:有的作家可能是因为金句过多,不得已几度入选,而被打乱分散在全书的各个角落,每一个角落都挂着提示其他角落的号码牌,就像那种迷宫状的测试题一般,指引你通向他的上一条or下一条语录,纵横交错,如星罗棋布的水网一般。页码的设计有如一个又一个路标,把你引向一条条分岔路,有时或许是他们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写作的岔道,有时或许你也会意识到,那是命运的十字路口。
《成为作家》读后感(四):写作爱好者的心灵马杀鸡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写作攻略,教你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名作家什么的。看到一半我就改变想法了,好家伙,这才不是什么攻略呢,这根本就是一套心灵按摩术嘛,我的脑海中甚至都浮现出了一套电视购物的台词。
朋友,你热爱写作吗?
你在写作的时候,是否也存在以下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知道怎么写出好东西?收到退稿信是否会觉得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是写作的料?”
如果你曾遇到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今天这本《成为作家——写作爱好者心灵马杀鸡》将为您解决以上所有困惑,帮您把被写作摧残的心灵全方位,深度地按摩了一遍,这本书集中了近百位经验丰富的技师,堪称马杀鸡中的战斗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动笔写作才最合适?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任何时刻。也就是说,不用害羞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想要写作的念头。村上春树在一边躺在草地上喝啤酒,一边观看棒球队的比赛知识,开始想要写小说。
而杰克罗琳萌发哈利波特这个形象的时候,正挤在拥挤、晚点的火车上,手头连记录的笔都没有带。
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下定决心写作,可以就是现在这一刻。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借鉴别人的写作手法?
不要有压力,毕竟大作家让·保罗·萨特在写自己的第一个故事《寻蝶记》的时候,也是如此做的。他的“内容、人物、探险的细节,甚至故事的标题,全部都是从上一期季刊的一篇连环画借用的,这是肆无忌惮的抄袭”
但是这一切并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写出好作品的作家。
不要以为我是在为抄袭者辩解,不,我绝无此意,毕竟保罗·萨特写这个《寻蝶记》的时候才七八岁,有心抄袭的各位,在抄袭之前不妨想一下自己的年龄和智商,是否还依然停留在七八岁?
担心被拒稿?收到退稿信觉得失落又尴尬?
是的,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看完这本书我的脸皮神奇地变厚了,变得开始挠破头也想不出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这本书里最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作家收到过不止一封退稿信,以至于我现在觉得,没收个几箩筐退稿信,是不是没有资格成为作家了?这玩意儿就跟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正常——发了稿子出去,就会收到退稿信。(不是)
大卫·米切尔给出的解决方案更是简单粗暴:“把作品寄出去然后忘掉,尽快开工写下一步作品,不要坐在那里等待电话或者刷新邮箱,不要期待。”
写不出满意的东西?
嗐!这本书起码有超过一半的重量是在对付这个问题,看来受到这件事困扰的作家真的不要太多。历朝历代作家与这个问题的斗争显然由来已久,总结起来解决办法就是四个字:“写就对了”。方法、手段、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写,并且坚持写。
写出来的是废话还是经典,这些不重要:“写废话或者别的什么,随便什么,都比什么也不写要好得多。”(Neil Gaiman)
手写还是打字,这些不重要:“我打字比手写要快很多,但是手写在某种程度上能帮我慢下来,这样能帮助我集中注意力。”(David Foster Wallace)
早晨写还是晚上写,这些不重要:“在五点三十分写下第一个字,每周五天都是如此。”(John Grisham)“一个人没有在夜晚尝试写作过,就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作家。”(H.P.Lovecraft)
当然,为了更好地写作,你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的力量,比如说:一个愿意带娃的丈夫,或者,一只猫。
一只猫的作用是巨大的:“猫的宁静会逐渐影响你,猫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足够,猫对于你集中精神的作用相当显著,非常不可思议。”(Muriel Spark)
一个愿意带娃的丈夫,是相当大的助力,作家jodi picoult 认为这是无与伦比的馈赠,因为她老公愿意成为全职爸爸,接送孩子们上下学,送孩子们去参加滑冰课,将她的时间还给了她。而面对相同的问题,Richard Ford给出的解决办法则完全不一样:“不要有孩子!”
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是垃圾?
Angela carter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困惑,不过他对此似乎完全不在意:“我扔掉的不仅是我的第一本小说,还有第二本。”
还有人对此骄傲地宣称,怀疑自己说明你棒棒棒:“糟糕的作家容易有自信,而优秀的作家则容易自我怀疑。”(Charles Bukowski)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写作的本质,就是一门手艺活,靠练习、坚持,熬过许多失败,经历高潮和低谷。
是的,我已经开始动手写自己的第一个短篇故事了,并且,我也已经不害怕它会失败了(因为失败太正常了,成功才显得有点不正常)。
《成为作家》读后感(五):打开这本书的正确方式
《成为作家》中文版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编辑”这项工作获得了更为全面的实践。以下是设计师邵年的整体复盘,和大家分享:
最初拿到原版书的时候,尺寸偏大,气质上有点像是常规的coffee book的类型,原版编辑特别委托插画师画了一些插图穿插在书中,可能是为了弥补在内容上的松散。
吸引我接下这个设计委托的原因是这本书的内容有可以再被重新编辑与设计的空间。
中文版的《成为作家》与原版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彻底的改变。
我和这本书的编辑姚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这样一本书应该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状态?
我们觉得这本书在阅读时并非线性的,或者说它不需要被连续阅读,实际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接近一种碎片阅读的状态,很像是那些文坛大师们坐在一起聊天,谈谈自己在写作时甚至当下的生活中需要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在被表达和倾听的时候,可以同时解决他们自己和作为读者的我们的一些问题。
有点像一个文学版的答案之书的感觉,你可以翻到任何一页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
所以在和姚老师多次讨论后,我们决定直接把书的开本改到一个相对小且轻松的状态,并且定下一个规则:
无论答案的长短,每一页只放一个回答,回答的顺序按照由短到长重新排列,同时正文字号也按照由大到小的逻辑来变化。
越短的回答字号越大越靠前越简单,越长的回答字号越小越靠后越复杂,类似一种从“标题”到“正文”的过渡。
另外有些作家可能会同时回答2-3个问题,所以我们在书左侧增加了一个引导功能,能实现同一作家在不同章节中的实时跳转。
最后,我们觉得中文版《成为作家》在经过彻彻底底的重新编辑后不需要过多的插图来填补内容上的松散,因此,我们努力把插图在书中的存在感减到最弱,抛弃传统的文字印单黑,采用全书专色印刷设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