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全传读后感精选
《任正非全传》是一本由倪云华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任正非全传》读后感(一):从欠债200万,到华为创始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因为一个决策,改变了整个人生。 那年,任正非还是南海石油的一个小领导。在谈生意时因为毫无理财经验,他被一个居心不良的贸易公司骗走了200万。 要知道,那个年代3分钱就能买到一根冰棍,2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个亿。 这么巨额的损失,必然得有人出来承担责任,于是南海石油将任正非开除了。 负债累累,跟前妻离婚,身患糖尿病、心脏病,所有家当只有2万元,这样的人生低谷谁都会感到绝望吧。然而就在这样的危机中,任正非堵上全部身家开始创业。 从2万到数千亿,从深圳小厂到世界巨头,没有背景出身平凡的任正非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说是《任正非全传》。这本书全面记录了任正非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传奇的创业史,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近代商业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艰难崛起、发展的历程。 这本书的作者倪云华是商业管理实践专家,著名的财经作者。他专注研究华为20多年,曾多次采访任正非,最终创作了《任正非全传》这本关于任正非的个人传记,除此之外书中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副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图景。 1、童年苦难的生活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 1944年,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镇宁县的一个贫困家庭。虽然他的父母都是老师,但是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维持一家9口人的日常开销。 因为家里被子少,所以只能两三个人共用一床棉被,没有床垫,床单下面铺的都是稻草。 家里口粮不够,只能每餐实行严格的分饭制,任妈妈总是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分给孩子们。 彼时任正非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一口白面馒头。 19岁时,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进入大学后的任正非,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然而在他发3那年,十年动乱就开始。那年任正非的父亲被带走,母亲为了不影响他学习,没有告诉他家里的变故。 等任正非知道家里的事情时,已经是一年后。回到家才发现,弟弟妹妹都已经辍学出门打工,父亲被派去挖沙子做苦力,还因此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 任爸任妈怕别人知道任正非回来后,影响他以后的前途,半夜就将他赶出了家。 任正非临走时,父亲对他说,不要随大流,别人不学习,你一定要坚持学。 童年生活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任正非练就了一身勤奋刻苦、坚持不屈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咬牙坚持下去。 2.华为的“狼性精神” 1983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去了深圳南海石油公司工作。因为工作认真,能吃苦,很快被提拔成一个小领导。 一次和一家贸易公司谈合作时,因为不懂金融理财,被对方骗了200万。 事情发生后,南海石油把任正非开除,并且把200万的债务推给了任正非。 任正非一瞬间从小领导变成了负债累累的“下岗人员”,不仅如此那时的他还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脏病,妻子孟军也在那时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任正非全部身价只有2万元。谁也没想到,他就拿着这2万创立了现在的行业巨头“华为”。 早期的华为在技术方面不占优势,为了能超过对手,任正非提出了“压强原则”。 什么是“压强原则”呢?比如节假日对手公司放假,任正非就要求自己的员工上班。 有一年春节,张家口电信局出现设备故障,当时所有的厂家都放假了,只有华为的维修人员在岗,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帮忙做了维修,并且将设备接到了华为的机器上,张家口电信局这才恢复运营。 然而华为人二话不说,帮助做了维修、调试,将设备接到华为的机器上,恢复运营。 任正非就是凭借这种狠劲,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客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华为内部,不管是销售还是维修人员,亦或是后勤部门,在任正非的带领下总能很快投向战场。 敢为人之不敢为,是华为狼性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 如今已经76岁的任正非,还在带着华为前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任正非、有关华为的故事,那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任正非全传》读后感(二):从资金短缺到赫赫有名的公司,他做了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机已经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物品。我们在吃饭、娱乐,学习当中,都会带着一个手机。
手机又有不同的厂家,有华为、小米、苹果等等,其中华为从从前创业之初的小公司,到如今成长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国际型大企业,这二十年当中经历了我们前所未有的磨难。现在华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
那华为手机的由来是因为谁呢?他就是华为手机的创始人——任正非。在《任正非全传》当中,就写了任正非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华为打造成国际型的大企业的。
本书是作者历经20余年,深度跟踪研究华为和任正非后,基于各个阶段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创作而成。本书用全新的素材资料,真实、全面地记录了任正非坎坷的人生历程和传奇创业奋斗史,也展示了中国近代商业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艰难崛起、发展的历程。这既是一本任正非的个人传记,也是一幅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图景。
倪云华,商业管理实践专家,知名财经作者。研究华为20余年,曾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服务过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
历史是可以借鉴的
1992年,华为自主研发出JD48系列交换机及设备,当时国内的市场,有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国外大企业把持着,华为根本渗入不了市场。后来任正非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同行从农村入手再慢慢渗透过城市,使之迅速工程绿地通信设备价格也直线下降。
任正非在这一时期当中用了战略方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的话,可以参考历史所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就像《三十六计》,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计策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第36计走为上计中,比如在人际方面你很容易遇到一些抬杠的人。他们很容易针对某一件事情来和你说道理。但是他又讲不听,像这样所遇到的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这一计谋走就好了。不要管他说些什么,直接走,不去听他所说的话。
打好基础教育
任正非描述说,未来的二三十年,人类社会会演变成智能社会,其中的广度还有深度都难以想象。如何面对一个具有不确定的未来呢?我们认为越面对前途的不确定性越需要探索和创造。谁能够发挥创造力呢,主要是靠人才。
通过人才进入,华为才能不断地研发芯片,使芯片不断的改造,最终进入了手机当中。通过不断的研究,使过去的4G网络,慢慢变成了现在的5G网络。
在现在我们要打好基础教育。就像以前的一个谚语:铁杵磨成针。这个针的形成是需要经历过千磨万击的。任正非觉得我们现在如果不重视教育,就会重返贫穷,因为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人工智能。
在华为的手机生产线当中,20秒钟就能生产出一部手机,根本就不需要人工。而在未来可能几百条生产线都完全是自动化的,如果没有受到过教育,没有一技之长,恐怕连做工人的机会都没有。
机遇与能力并存
任正非在处于低谷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退路。对他来说只有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活下去就行。刚开始没有资金,然后各种业务与技术没关系的也都接。后来随着电话的兴起,电话里有一个电话交换机,因为有了这个交换机电话才能正常的接通使用。可是当时只有国外进口,而且到了中国会很贵。
后来经过自己多年的积累,任正非找了一家来自香港的公司,通过代理该公司的交换机产品赚到了第1桶金,人生也步入了正轨。后来因为时常勾不上货,决定自己安装组件。慢慢的他们十几个人十几把螺丝刀,几块烙铁的拼拼装装,最后“拼装”出来了一个世界级大企业雏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才能再加上突如其来的际遇。使得这些跟着任正非的人,后来慢慢变成了富翁,赚到了许多钱。所以有时候运气来了就要看你能不能接住,如果你没有铁的本领的话,有可能接到了运气也完不成事情。
通过阅读任正非的个人事迹,能够学习到许多的本领。通过本书的推荐,可以去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看的书籍。
《任正非全传》读后感(三):从资金短缺到赫赫有名的公司,他做了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机已经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物品。我们在吃饭、娱乐,学习当中,都会带着一个手机。
手机又有不同的厂家,有华为、小米、苹果等等,其中华为从从前创业之初的小公司,到如今成长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国际型大企业,这二十年当中经历了我们前所未有的磨难。现在华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
那华为手机的由来是因为谁呢?他就是华为手机的创始人——任正非。在《任正非全传》当中,就写了任正非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华为打造成国际型的大企业的。
本书是作者历经20余年,深度跟踪研究华为和任正非后,基于各个阶段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创作而成。本书用全新的素材资料,真实、全面地记录了任正非坎坷的人生历程和传奇创业奋斗史,也展示了中国近代商业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艰难崛起、发展的历程。这既是一本任正非的个人传记,也是一幅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图景。
倪云华,商业管理实践专家,知名财经作者。研究华为20余年,曾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服务过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
历史是可以借鉴的
1992年,华为自主研发出JD48系列交换机及设备,当时国内的市场,有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国外大企业把持着,华为根本渗入不了市场。后来任正非用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同行从农村入手再慢慢渗透过城市,使之迅速工程绿地通信设备价格也直线下降。
任正非在这一时期当中用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的话,可以参考历史所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就像《三十六计》,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计策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第36计走为上计中,比如在人际方面你很容易遇到一些抬杠的人。他们很容易针对某一件事情来和你说道理。但是他又讲不听,像这样所遇到的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这一计谋走就好了。不要管他说些什么,直接走,不去听他所说的话。
打好基础教育
任正非描述说,未来的二三十年,人类社会会演变成智能社会,其中的广度还有深度都难以想象。如何面对一个具有不确定的未来呢?我们认为越面对前途的不确定性越需要探索和创造。谁能够发挥创造力呢,主要是靠人才。
通过人才进入,华为才能不断地研发芯片,使芯片不断的改造,最终进入了手机当中。通过不断的研究,使过去的4G网络,慢慢变成了现在的5G网络。
在现在我们要打好基础教育。就像以前的一个谚语:铁杵磨成针。这个针的形成是需要经历过千磨万击的。任正非觉得我们现在如果不重视教育,就会重返贫穷,因为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人工智能。
在华为的手机生产线当中,20秒钟就能生产出一部手机,根本就不需要人工。而在未来可能几百条生产线都完全是自动化的,如果没有受到过教育,没有一技之长,恐怕连做工人的机会都没有。
机遇与能力并存
任正非在处于低谷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退路。对他来说只有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活下去就行。刚开始没有资金,然后各种业务与技术没关系的也都接。后来随着电话的兴起,电话里有一个电话交换机,因为有了这个交换机电话才能正常的接通使用。可是当时只有国外进口,而且到了中国会很贵。
后来经过自己多年的积累,任正非找了一家来自香港的公司,通过代理该公司的交换机产品赚到了第1桶金,人生也步入了正轨。后来因为时常勾不上货,决定自己安装组件。慢慢的他们十几个人十几把螺丝刀,几块烙铁的拼拼装装,最后“拼装”出来了一个世界级大企业雏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才能再加上突如其来的际遇。使得这些跟着任正非的人,后来慢慢变成了富翁,赚到了许多钱。所以有时候运气来了就要看你能不能接住,如果你没有铁的本领的话,有可能接到了运气也完不成事情。
通过阅读任正非的个人事迹,能够学习到许多的本领。比如他看《毛泽东选集》,还有《战争论》等等。通过本书的推荐,可以去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看的书籍。
《任正非全传》读后感(四):任正非:是土狼,更是华为人
在20世纪90年代初,华为终于从经销商成为真正的制造商,但是公司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官职越来越高,薪资越来越多,但是做事情的却越来越少,华为要成长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经过多方面的探讨,任正非决定在内部做一次人才大变动,每人在述职报告中,都有拿着两份报告,一份是辞职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经过公司考核后,决定人选的去留。
很多人都说这是华为的一场大秀,这样大规模的轮换只能让企业陷入困境,毕竟哪个成熟的企业会让一个技术去管理后台,让研发到子公司做管理呢?在整个人力资源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共有30%的员工下岗,大家都说华为不行了,谁知道华为居然触底反弹,成为了现在通信龙头企业。
在这个如火如荼的“离职潮”中,华为员工们深刻地领悟了一个真理:在华为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活下去才是硬道理,销售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想要活得更久,员工必须要有思想和精神上的觉悟。
这是倪云华在《任正非全传》中记录的一件小事,但是这件小事情里,我们却看到了任正非非凡的管理逻辑,任正非从40多岁开始创立华为,短短30年间,华为成为通讯行业排名前列的企业,华为的创业史几乎是中国高新企业的典范。
华为离不开任正非,任正非和华为相互成就。
作者倪云华在商场沉浮20年,也研究了华为20年,《任正非全传》既是他对任正非的认识,也是他对中国企业家的解剖,在他撰写的《任正非全传》中,我们能看到任正非身上那些曾经被忽略的闪光点。
华为刚开始筹建时,公司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聘优秀的人才,每次有行业研讨会,任正非都会积极参与活动,任正非要在这些会议挖掘核心人才。通过这样一次次参加会议,任正非招聘到了第一批专业的优秀人才。
但是这样的招聘方法有个弊端——这样的招聘很容易得罪同行,为了避免同行嫌弃,很快华为就开始了社招和校招,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华为的薪资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进入华为就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有竞争力的职业发展赛道。
有不少企业家都说现在的年轻人换工作太频繁了,一点忠诚度都没有,但是在华为,从任正非到普通员工,他们都认同工资是很重要的,加班是一定要有加班费,任正非是苦人家出身,他知道和员工空谈理想,不谈工资都是不现实的。
在艰苦创业的时刻,任正非和工人们说,将来华为发达了,你们在华为分到钱了,一定要买有阳台而且阳台很大的房子,这样才可以专门拿来“晒钱”。以前的一个笑话,现在成为了现实。
任正非创办华为时只是第一个小型设备供应商,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华为推出了第一步组装的24口交换机——BH01,虽然只是异步低端机,但是因为华为到位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华为很快就突出了重围,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客户。
但是BH01有两个致命的大问题:1、零配件都要购买,需要非常大的资金量;2、供应商的供货决定了产品的出品时间。这两个问题迫使华为走向了真正的转型,他们决定研发属于华为的交换机。
没有钱买设备,他们就自己测试,有一个测试的同事因为劳累甚至导致视网膜脱落,没有钱发工资,任正非就借了24%的高额贷款给员工发工资。
很多人都说,华为成就了任正非,让任正非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但是我却认为,华为的成就离不开灵魂人物任正非,刚开始创业到现在成为行业龙头,任正非让华为每一步都走在了正道上。
任正非在40多岁落魄时选择创业,并将公司取名为“华为”,其背后的含义为:华为华为,中华有为,一家企业如果在一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愿景和发展的目标,只要他们能坚持自己的方向,这家企业的发展一般也不会差到哪里。
《任正非全传》读后感(五):以“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纵观任正非与华为的成长三部曲
前不久看到过一本小说《海外征程》,讲述的就是华为海外开拓者的热血征战故事,作者达尼正是华为海外业务负责人。在这本书中的“山总”正是任正非本人。
说到任正非,这是一个中国商业史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誉为中国企业家最杰出的代表和“珠峰”人物之一,他一直以来以睿智、低调、朴实的作风为大众所称道,大家也习惯用“既伟大又平凡”来形容他。
从2万到数千亿,从深圳小厂到世界巨头。出身平凡的任正非是怎样做到的?那么倪云华的这本《任正非全传》或许可以给我们回答。
这本书是作者历经20余年,深度跟踪研究华为和任正非后,基于各个阶段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创作而成。它真实、全面地记录了任正非坎坷的人生历程和传奇创业奋斗史,也展示了中国近代商业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艰难崛起、发展的历程。
所以这既是一本任正非的个人传记,也是一幅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图景。
想要了解一个人,不可避免要了解一下他的过往,甚至家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任正非也不例外。书中从任正非的爷爷开始说起,阐述了早期任家所形成的良好的家风。
后来在任正非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让任正非懂得不畏困难、不向生活低头的优良品格。这位他日后成为华为的“掌舵人”之后,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厄运,他都始终牢牢地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从而使华为这条巨轮顶风冒雨,最终安然驶过各种激流和险滩。
书中说到任正非踏入不惑之年事业与婚姻的颠覆,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作为现在的我,跟那个年代与他年龄相仿的中年人来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绝望。
这个时候也是父母陪他度过了这段人生低谷,而这段经历也让他多了一份成熟和睿智。后来华为就是在这个低谷中发了芽。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任正非带领的下的华为就是这样一位“大将军”。
华为这一路正如任正非所说的那句话:烧不死的鸟就是金凤凰。这其中有失败、有心酸、有泪水,但是最终也让华为尝到了第一颗胜利的果实。任正非花大价钱培养人才,哪里有人才就在哪里跑招兵买马,为华为早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记录了在1992年终大会的时候说到的第一句话是:华为活下来了。说完他泪流满面,双手不停地在梁上擦抹泪水,而我看完眼泪也夺眶而出。这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只有和任
正非一起创业、一起打拼的员工才能深刻体会。
然后一路披荆斩棘,锲而不舍,最终在国内市场上“一统江湖”。但这并不是任正非想要的最终结果,他要带领华为走向世界。
这里不得不要说开篇提到的《海外征程》,作者达尼对主人公于佑杰奋战海外的细节让我对华为的海外征程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跟在国内的营销策略“农村包围城市”一样,也是先从不发达国家中东,北非、拉美、东南亚开始到欧洲等。他在征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果不看这本书真的是无法想象的。建议想了解的去读一下。
对于书中“山总”也就是人物原型任正非的叙述虽然很少,但是他的每一次出现都犹如泰山一般。他给到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的华为领导人的反馈与支持,都有一种让人毅然决然奋力拼搏的魄力。
这也许正是任正非的个人魅力,因为他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书中的“培养了无数个富豪”倒不如说培养了一个个跟他一样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灵魂。
你说盲目崇拜也好,个人英雄主义也好,读完这本《任正非全传》,或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永不屈服,永远奋斗的硬汉企业家。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明白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来自德国家庭的视频,一位德国的自豪的婆婆送给自己的儿媳妇一台华为的手表。这台手表是在发布的时候,排长队买到了。这不仅表达了德国婆婆对儿媳妇浓浓的爱,从另一方面也让我看到了华为品牌已经占据了德国的“中高端”市场。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描绘了当年德国北威州州长吕特格斯慕名来到中国发出合作邀请的意向书。这意味着任正非终于将华为推到了一个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巨头都不敢再轻视的地位,成功地将华为带往了全世界。
任正非曾说“华为要占三分之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现今已经成为现实。但这并不是华为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还有美国,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科技强国,其通信技术和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也给华为在征战美国市场遇到了“冬天”。
随着华为的壮大,被美国认为是最大的威胁,就有了被西方媒体捏造出来的“华为威胁论”。于是他们以“中国的电信巨人华为”为噱头,大肆渲染华为和任正非的各种传奇发展史。后来就有了华为与美国电信市场上最具实力的思科系统公司对簿公堂的世纪诉讼。
这一点我想说在《海外征程2》开篇就是关于这一场诉讼的详细过程,用刀光剑影已不足以形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读一下。其实这就是一场美国的阴谋,所以使华为一时间陷入了完败的窘境。面对这样的结局,你觉得华为败了吗?
前几天有一个好消息,可以说是举国同庆的好消息,那就是“华为公主”孟晚舟女士被监禁1千多天之后,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有多少国人留下了感动感恩的眼泪。
不管是对于任正非也好,孟晚舟也好,平凡生活中的你我也好,我们都有不一样的人间颜色,当我们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时,或许我们正在经历“自己人生中的冬天”。
那么就用任正非曾说过的一段话送给你我:“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度过这严冬,养精蓄锐,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春天。”
《任正非全传》读后感(六):任正非:永不屈服,永远奋斗的企业家
任正非,在中国商业史上,注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然而,任正非一向是一个很低调的企业家,关于他的事迹,他如何创立华为,如何让华为由弱变强,成长为世界500强,成为全球通信的引领者,人们并不全然了解。
从创业之初的2万元到数千亿,从深圳小厂到世界巨头,出身平凡的任正非,是如何做到的?
在倪云华著作的书《任正非全传》中,向我们全面展示了这位“既伟大又平凡”的企业家。这本书用全新的素材,详实的资料,真实全面地介绍了任正非坎坷的人生经历、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
作者倪云华,研究华为和任正非20余年,对于华为各个关键事件、任正非的人生历程,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堪称这方面的专家。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企业家的传奇经历,这也许对你我都有很大的启发。
1982年,38岁的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到深圳南油集团工作,这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能来到这里工作,可谓前途无量。
在集团工作两年后,任正非被安排到集团下属的一个电子公司工作,担任这家公司的副经理。 上任后不久,任正非就谈成了一笔200多万元的大生意,他非常高兴,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大的订单。
任正非极其谨慎,从生产到发货,他都亲自把关,并按合同规定如期将货物发给对方。然而对方收到货物后,却迟迟不给货款,一开始对方还找一些理由推脱,后来干脆电话就不接了,人也找不到了,任正非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200万,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何况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要知道,当时人均工资还不到100元!
面对如此大的损失,任正非在南油集团也待不下去了,不久之后,妻子也和他提出了离婚,还带走了他的一对儿女。事业上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家庭上妻离子散,这成了任正非人生中最低谷的阶段。
在那段时间,任正非不仅没有收入,一家老小还等着他养活,生活十分艰难。他的父母来看望他,几个人只能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每天傍晚,母亲提着篮子,到菜市场买些便宜的小鱼小虾,或者低价买一些不新鲜的蔬菜拿回来做了吃。
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人生中遭到如此大的打击,这种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悲凉?好在任正非是一个不肯认输的英雄,他并没有被打倒,既然工作处处不顺利,为何不自己创业?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任正非的脚下,既然前路已经被封住了,那就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此时的任正非,尽管从商经验还不足,但他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还是鼓起勇气,联合自己结交的五位好友,东拼西凑了2万块钱,创办了一个名叫“华为“的公司。
从此以后,一个真正属于任正非的时代已悄然开启。
华为的全名是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字中虽然有“技术”两个字,但一开始从事的业务,却与技术没有多大关系。公司既然注册了,就得维持下去,要维持就得赚钱,那做什么赚钱呢?
朋友介绍他卖墓碑,买一块墓碑的胚,料不过百八十元,上面刻好字装饰好,一转手就能卖三五百。如果精雕细琢一点价格可能更高,能到上千元。
这种生意很暴利,但对于华为这样一个技术公司来说,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任正非考虑一番拒绝了。后来在朋友介绍下,华为开始代销工 矿场所需的工业仪器,可这里的订单太少,不足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华为的出路在哪里?
成功有时看似是一种偶然,但也伴随着必然。对于陷入危机的任正非来说,那个叫作程控交换机的产品,就是给他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称控交换机市场,还被国外公司垄断着,中国没有自己的技术,要想用电话,就必须花高价从国外购买。如果谁能够代理产品,谁就可以从中大赚一笔,这里面就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在那样一个时代,谁拥有了有效的资源,谁就能通过渠道拿到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任正非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准备进入该领域大干一场。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他也只能通过代理方式来获利。一段时间后,任正非熟悉了业务,经过多方打听,在香港找到了一条新的代理渠道。
在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华为也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华为的第一款主打产品BH01,由于服务好,价格比同行便宜,上市后就供不应求。但就在这个时候,华为面临了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遭遇关门的危险。
第一个问题是,订货量大了,必然要大量资金周转,然而华为当时的现金流十分紧张,不要说员工工资了,连各种加班和费用都没有。最困难的时候,任正非连续6个月没给员工发工资。
第二个问题是,华为都是购买零配件组装产品,哪些厂家也自己生产和销售,这就可能使华为供货得不到保障,产品不能及时供应给客户。
如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呢?
任正非一面让员工继续组装产品,一面让技术人员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厂房没有空调,只有几个吊扇,大家就在机器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工作,设计的电路不断修改调试。
由于没钱买设备,大家就用一些不花钱的土办法进行测试,技术人员拿着放大镜对成千上万个焊点逐个看,有个工程师甚至累得眼角膜脱落。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产品终于研发出来,经过检验,全部合格。
技术问题解决了,最难的是现金流。在无奈之下,任正非不得不咬牙,以24%的年利率借高利贷,以保证研发进行进行,同时给员工发了工资。
然而包括任正非在内的股东们,不但一分钱没拿,还自己掏腰包来维持公司运转。正是靠着这种上下一心的精神,华为终于熬了过来。
就在华为高速发展的时候,中国迎来了房地产和股票的大火热,很多人因此一夜暴富,成为人生赢家。潘石屹后来回忆,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在海南赚得人生第一个100万。
面对如此暴利的行业,华为要不要进军?任正非不为所动,他完全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就是自己最熟悉的事,研发小型交换机。
这正如巴菲特所说:“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哪怕再赚钱,也有可能是个坑。如果你盲目进去,很有可能钱没赚,还会亏得血本无归。
此后,他继续加大投入研发,做出一款又一款新产品,逐渐摆脱掉靠低端机、功能单一的劣势。 这就是任正非的大智慧,一位真正的民族企业家。
任正非是当代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时代周刊》评价任正非是“一个为了信念而战的硬汉”。任正非身上那种不管遇到艰难险阻,永不屈服,永不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如果你想了解任正非跌宕起伏,传奇的一生,想了解任正非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和人生哲学,这本书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