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读后感锦集
《夜莺》是一本由[美]克莉丝汀·汉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莺》读后感(一):我们都是生活里的幸运儿
我们都是生活里的幸运儿。
因为过往再难以想象的惨烈,如今都只是书本上浅显的文字,被战争分割的父女、亲人、情侣,又被战争重组的仇人、敌国、家庭。 薇安妮、 伊莎贝尔 、于连、纳粹、孤儿,每个人都被迫接受时代的改变和洗礼,但最真切的东西又永远无法被力量改变。
正如伊莎贝尔从医院走出,米舍利娜告诉她的那样: “她还没有走,伊莎贝尔。她病了,还遭到了可怕的待遇,可她不可能离开,她拥有过一颗雄狮之心。”
一只骄傲的夜莺,永生都会活在她的青春里。
“ 在爱情中,我们会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战争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当你看完这个故事,很难不去支持克里斯汀在最开始落下的评语。只不过这份“爱”其实更宏大一点,除了儿女情长,还有父与子,姐妹与兄弟,以及陌生人之间关于悲悯和善良的感情,当然,最重要的依旧是后一句。
电影《焦土之城》里的那位母亲,因见证了真实的杀戮与悲痛,第一次发现了自我的脆弱,她从一个只用笔尖宣扬正义的女人,蜕变成敢于拿起武器的复仇者。这便是战争带给人们的东西。
有关战争的命题,我们看过太多,可即便如此,依旧懂得太少,我们很难感同身受地继承上一代人的悲痛,对于战争,我们有几乎说不完的话语,但唯独缺少一种“自知”,即那份真实触及的残忍,非经历过而不可得。克里斯汀的优秀便在于此,我们可以犹如亲眼目睹般的感受到幸存者的凋零与晦暗,那衣衫褴褛的人群,那饥饿与摧残后所剩的肉体,就像我好像能够想见紫杉树的枝杈在我们的头顶上伸展着,空气中飘荡着茉莉花的清香,没有什么触动比此刻更让人难过的了。
以及,我知道作者更多想表达的东西在于两个同时身为女人的主角身上,这是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但本书的故事却由两个女人所书写,她们不在男人走上战场捍卫了自己的祖国和家庭的大语境下,她们告诉我,女人同样可以改变世界的走向,即便薇安妮并没有走上战场,可那些被拯救的孤儿们还记得,那个被妹妹深爱一生的男人还记得,那些在“夜莺”的领航下逃出集中营的幸存者们还记得。
这也是故事的结尾让人再一次心揪起那么一瞬的原因,薇安妮的儿子于连从未听说过母亲和姨妈的故事,那些战场上最真实的答案就躺在自己身边,可他从不曾觉察。如果记得这些故事的人们都消失了呢,是不是那致力于拯救人类文明的力量也会因遗忘而从未发生过,“男人们都很会讲故事”,那女人们呢,她们经历的生离死别,她们饱尝的摧残与伤痛,她们付出的青春与鲜血,怎能如此轻易被隐去。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薇安妮的独白上—— 不过,我发觉自己最近总是会想起战争,想起过去,想起我失去的那些人。
记忆也许无法继承,可它依旧需要被留住,唯有此,才能让人真正去审视爱与恨的力量。
《夜莺》读后感(二):尽管饱受摧残,夜莺依然在歌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备德军有可能再次入侵,法国在东北边境地区构筑了马奇诺防线。表面上看,这条防线确实非常完备,似乎足以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但是二战时德军入侵法国时却没有按照法国的“剧本”来“演出”,而是取道阿登高地,马奇诺防线也因此失去作用成为笑谈。由此,包括薇安和伊莎贝尔在内,不少法国人本来似乎平静的生活和命运都发生了改变……
生活的轨迹本来自有其道:薇安和伊莎贝尔的父亲在妻子离世后抛弃了她们。姐妹俩被送去修道院。姐姐性格温婉,而妹妹却生性叛逆。两个性格迥异的姐妹、两个父母缺位的孩子、两个总是背道而驰的女性,在二战到来的时候,在纳粹德军到来的时候,在战火面前却最终做出了殊途同归的选择。
在战争面前,似乎没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薇安和伊莎贝尔也是这样。假如一切平静如斯,她们此后的命运轨迹似乎不难猜测;但是在剧变面前,不止薇安和伊莎贝尔,就连她们的父亲也从“一心只在乎白兰地的状态中”被拯救了!无疑,国家的命运是一个悲剧,而处于“覆巢”之下的法国普通人的命运也就不难想见。
薇安和她的邻居蕾秋的丈夫都要被征兵上前线,是战争让她们的亲人从各自家庭的顶梁柱变成了战争中的士兵。但还不止于此,战争大多很难会对一些人有所例外,这个时候也一样。战争的影响一步步地把薇安拖入了一次次的惊愕、悲伤之中,也逐渐改变了她。她原本只是对妹妹伊莎贝尔仅存着那么一点点亲情,只是担心她的冒失、胆大会带来灾难,后来她却觉醒了,感受到了内心中的力量:她勇敢地抓起一把铁铲,“用尽全身的力气朝他挥去”,并且“砸中了他的后脑勺,深深地割开了他的头骨”,成为了一个勇敢的法国女人。她原本只想保护自己和女儿在战争期间过上平静的生活,但战争深刻地重新塑造了薇安——她一步步地坚强起来,在战争期间还救助了19个犹太孩子。
不止薇安,伊莎贝尔也是如此。她不同于姐姐的胆小怕事,一心想着要上前线,哪怕当一名护士也行——最终,她成为了一名让纳粹德军深恶痛绝、必欲抓捕的“夜莺”,表现得非常出色。整个战争期间,伊莎贝尔和她的抵抗组织一共救助了超过170个人的生命。被纳粹分子抓获后,她依然勇敢而自信,顽强地挺过了所有的刑罚、侮辱——“他们触碰不到我的心,无法从心底里改变我是谁。我的身体……他们在最初的日子里就已经破坏了我的身体,却碰不到我的心。”战争结束时,伊莎贝尔显然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但是她根本不曾后悔,“她做过的事情坚信不疑”!
同样正是因为战争,让原本年轻气盛、总是带着不计后果的热情去做事的伊莎贝尔在战争中成长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抵抗战士。
在《夜莺》这本看似寻常的二战背景的小说里,克里斯汀·汉娜塑造了薇安、伊莎贝尔以及更多的普通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性角色。很多关于二战的“传说”里,法国投降之后,似乎所有的“脊梁”都从此失去了,只剩下了如戴高乐这样的一些“硬汉”。然而,在《夜莺》中,薇安、伊莎贝尔,甚至他们的父亲,以及更多的抵抗战士无疑都在证明,虽然国家遭遇重大挫折,虽然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巨大挫折,但不少人却并没有放弃。虽然夜幕重重,虽然饱受摧残,夜莺却更加振奋精神,依然在放声歌唱!
《夜莺》读后感(三):在面临道德问题和生死抉择时,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前进的道路
夜莺,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
夜莺一向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意象,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得以呈现。“夜莺象征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象征着自由的生活……同时也象征着对自由世界的渴望。”
很多英美作家就此特征,展开了联想的翅膀,在夜莺哀婉的鸣叫声中追忆往事,并抒发作者对于理想、人生以及爱情的企求。
一个夏日清晨,生活在法国乡间的一家人的宁静日子开始起了变化。姐姐薇安温顺谦和,细心经营来之不易的生活;妹妹伊莎贝尔年轻气盛,从不向挫败低头。两人相互依赖,却又对彼此的生活心存指摘。随着战火蔓延至整个巴黎,一切变得面目全非。伊莎贝尔始终不放弃抗争的决心,而薇安只希望一家人能平安度日,为此她们分歧不断,矛盾重重。性格迥异的两人终于做出不同的抉择,也迎向了各自的命运……
《夜莺》是屡获殊荣的畅销书作家——克莉丝汀·汉娜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探讨了每个人迟早会面临的困境,必须做出的决断,以及爱与家庭永恒的力量。
伊莎贝拉和薇安,是一对相隔十岁的两姐妹。她们的父亲在妻子离世后,因为种种原因把她们姐妹送去乡下生活。十四岁的薇安很快就遇到了爱的人,拥有着幸福的家庭;然而四岁的伊莎贝拉顷刻间失去母亲和父爱,因为想要得到父亲的爱,她几度偷跑回家,可是每次见到的都是他的暴脾气。于是开始变得叛逆和尖刻,她似乎要与全世界为敌,也从不向挫败低头。
如果没有战争的来临,或许两姐妹就这样跌跌撞撞的去生活下去。但是,战争的到来,让一切平静的生活都被打乱了。
就好像书中写到的一句话:“我们在爱情中明白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在战争中发现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战争下,倔强的伊莎贝拉的参加抵抗组织,走上革命的道路。她努力着,奋斗着,用自己的勇敢拯救生命,为战斗事业不惧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当她被捕后被关入到集中营之中,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她坚定的告诉自己:“他们触碰的只有我的身体,不会污染我的心。“就像一只勇敢的“夜莺”,哪怕在黑暗的夜中,也会唱出最美丽高亢的歌声。
薇安的丈夫安托万远赴战场,留下她一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久后,她的家中还出现了德国纳粹,原本柔弱温和的薇安小心翼翼的应对着,唯有期待着有一天他离开,战争结束,安托万归来。但随着战争的深入,还有妹妹的感召之下,薇安变得坚强了起来,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入到拯救犹太人儿童的事业中。
战争本身就是面目狰狞的。可是这些普通人,他们永远不会放弃希望,他们努力着,为了自由和解放去努力,去奋斗着,哪怕是如同薇安这样柔弱的女子,也变得坚韧,因为心中燃烧着爱和信仰。
在战火中,夜莺的歌声带给无数人希望,为无数生命指引了生的方向
“自从纳粹占领整个法国后,过去十八个月来日子危险得无以复加。……塞纳河畔的孤儿院被清空,孩童们被送往劳改营,四千多名被羁押在冬季自行车运动馆的孩童与父母别离孤零零地被送到集中营。盟军日夜轰炸。德军随时抓人。……18到50岁的男性全都被前往德国的劳改营,人人风声鹤唳,街上再也看不到衣服上别着黄星星的人们,没有人敢直视对方,也不敢和陌生人交谈,电力已经中断。”
这是书中一个片段的记录,仅仅读过就有一种风声鹤唳的紧迫感和恐慌感。克里斯汀·汉娜凭借勇敢、优雅而又颇具洞察力的方式捕捉下二战史诗般的全景,描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私密历史:女性的战争。
伊莎贝尔一直不屈不挠地战斗在对敌抗战第一线。她敢于在纳粹的海报上画胜利的符号,给占领区的家庭送反抗信,战争后期,她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以“夜莺”为代号,参与营救对德作战被击落的各国飞行员,一共拯救了超过117名外国飞行员。被捕后,在纳粹集中营她依然坚持斗争。
姐姐薇安为了妹妹,为了女儿,更是为了好姐妹的托付,忍辱负重,还利用自己的身份,成功拯救了19位犹太孤儿。
女性有时柔弱到不堪一击,却也能坚韧至百折不挠。战争是残酷的,可是就是因为有着这些“夜莺”们,在面临道义问题及生死抉择的时候,她们每个人用歌声带给我们正确的道路与方向。用二战历史学家劳伦斯·兰格的话说,她们的确做了太多“没有选择的选择”。
《夜莺》是绝对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深深地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爱情以及战争的残酷审视。
《夜莺》读后感(四):相比于五彩斑斓,大多数人更向往黑白世界,就像钢琴琴键那样
在李云迪出事之前,平安北京发布了一条预警消息:“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但一定要分清和划清黑与白。这个,绝对不可以错......”
随后,平安北京朝阳就通报了详细内容。
侠客岛也用钢琴评李云迪事件,“琴键弹错了可以重来,人生道路可得认准黑白!”,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共鸣。
引起共鸣的前提是触动人心,除了对李云迪宣传人设与实际情况反差的震惊之外,还体现了每个人对于清白世界的向往,希望这世间如小葱拌豆腐只有“青”与“白”二色,或者如钢琴琴键般非黑即白。
然而,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人设中的单纯角色是世间罕有的。童话里的故事并非骗人,只是刻意放大了多面体中的一面而已。
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了100块钱,他在经过了内心的激烈斗争后,选择将这100块钱交公,寻找失主。
想私吞的想法是出自“人性”,要交公的想法出自“神性”,内心的斗争是“人神交战”的过程。
而“人神交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大多数人经历的教育模式,习惯将事物一分为二,但现实和人性往往复杂而多样,学会中正而客观的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是一生的功课。
李云迪给人的印象是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他前半生的履历中写满了风光与才情,是国人心目中不染世事的“钢琴王子”。
至于他为何偏爱野花,网友们的解读别出心裁,有些人说“就好这一口”,有些人分析是“为了省钱”......
博尔温·班德洛在《隐疾:名人与人格障碍》中,用八卦名人故事的方式,介绍了心理学中的人格障碍,他在书中有这样的观点:
“明星的声名显赫和放纵不堪,其实都可以归结于人格障碍。”
“明星不是因为盛名所累才出现心理问题,而正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障碍,才能成为卓越的艺术家。”
不过,无论是找女人的取向,还是心理因素,都是太过私人化的问题。而公众人物试探法律红线,就是社会问题了。
还好与李云迪有关系的各方都麻溜地划了三八线,在及时止损的同时,也避免青少年粉丝群体有样学样,把三观带到阴沟里。
人民日报也发了一段文字评论:“ 昔日的‘钢琴王子’登上违法失德艺人名单,令人唏嘘。黑白琴键,不容涉‘黄’;人生正道,不容走歪。越是公众人物,越需爱惜羽毛,一旦倒在‘荆棘’里想翻身都难;一旦毁掉人设,再高的技艺也弹不尽悲伤。崇德守法,才有未来。 ”
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或多或少的障碍或者是阴暗面,以及多面性。
美国作家克莉丝汀·汉娜的畅销书《夜莺》中,描述了一对姐妹花薇安和伊莎贝尔的故事,有读者评论说“这是我最爱看的一部战争小说”,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对这本书也是爱不释手。
小说中的薇安和伊莎贝尔像是同一个人,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她们之间所有的碰撞和冲突,都如同来自一个自我。
在姐姐薇安14岁、妹妹伊莎贝尔4岁的时候,她们的母亲去世了。薇安16岁嫁人时,带着伊莎贝尔一起离开了父亲。准确地说,是父亲“赶走”了他们。
母亲去世后,父亲无法独自负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只好想方设法将她们“抛弃”。
在日后艰难的岁月中,薇安长成了一名隐忍、安于现状的家庭主妇,而伊莎贝尔特立独行、坚持自我,不会向任何人示弱。
由于德国人进攻法国,分离多年的姐妹俩不得不同处一个屋檐下。出于对人和事的不同看法,她们之间发生了许多引人深思的碰撞。
尽管两人的性格迥异,我却在姐妹两个人的身上,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有的时候,我会做薇安选择的事情,有的时候,我愿意去追随伊莎贝尔。
勇敢与懦弱,都在基因里,而她们之间所有的矛盾,都像是自我抗争。
就如故事一开始的独白:“我始终以为我想要被爱、被仰慕。如今想想,说不定我想要被了解。”
而真正的自己,到底在何处?
生物是复杂多样的,社会也是,人性亦是。
文学作品可以从纯粹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推演出角色周围发生的事情,折射出了理想的王国。
钢琴只有黑白两色,弹错了曲就错了。而人生多彩斑斓,在合情合理的限定之下,有太多的可为之处。
致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