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水读后感精选

2021-11-23 00:5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读后感精选

  《水》是一本由[英]菲利普·鲍尔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读后感(一):水,一把解读中国历史文明的“金钥匙”

  仿佛是个地球人就应该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地球的71%的面积覆盖着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球”,而地球上第一个生命就是在海洋中诞生的——据说人类的祖先的较为直接一些的祖先也与水有关莫大的关系。另外,有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有趣的数字就是,成年身体的水分约占体重的55%到60%;而一个人如果缺水,在一般环境条件下是72小时,如果有水但没有食物则至少可生存7天。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

  水的神奇之处已经是不胜枚举了。但是谁又能想得到呢?对于人类历史而言,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水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发源于大江大流域。比如中国,黄河和长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中华文明来说,黄河和长江都是母亲河,缺了哪一个都不行。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在《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一书中给出了地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等多个角度足够多的例证!虽然似乎有所谓好的水和坏的水的区别,但它们无一不在表明着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长期而且今后仍将扮演着一个关键角色。

  小学历史教材的开始有一首《朝代歌》,第一句就是“夏商与西周”。而所有学过历史的学生都知道,夏的开创者仍然是启,却与他的父亲禹有着莫大的关系。而禹又是怎么起家的呢?当然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辛苦,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水患有关。而在实际中也确实如此:正是包括黄河和长江在内的东亚大地上的诸般多的“水”,才孕育了悠久灿烂、历久弥坚的中华文明;而且不仅是这样,水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领域中同样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

  讲述中国文明与文化发展,以往的那些人以及更多的著作,从朝代兴替中着眼者居多;而菲利普·鲍尔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水!在《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这本书中,作者立足于对中国大量历史文化典籍的梳理与解读,以及作者在中国各地的丰富旅游体验,选择以“水”这一地理因素作为讲述中国历史变迁、朝代兴替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系统而翔实地梳理了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无论是否同意他的这种角度,似乎都不得不说,他的这个看待问题的角度确实独特,而事实上也同样证明了,他并非是异想天开,而确实是有的放矢。菲利普·鲍尔显然非常熟悉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确确实实抓住了核心要义。

  水与中国历史文化表面上的联系确实相关,而在传统文化与哲学层面,甚至是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态层面,水都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心底深处的一个固有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确实堪称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的观察“窗口”。

  《水》读后感(二):一本用“水”破译中国文化的“密码”之书。

  水之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之感。也恰恰因为身处期间,或许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景之感。

  近些年,关于外国人“看”中国的案例和角度,变得越来越多,他们许多的切入点,都逃离了我们惯常的角度,有些新颖,有些奇怪,有些无法理解。而《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一书,有着不仅新颖的角度,并且探讨的非常深入。

  从因水而起的神话,有因水而起的文化,有因水而起的战争,也有因水而起的艺术。作者菲利普·鲍尔,将这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水密码”,结合历史、文化、地理、战争,以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将其贯穿于“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水密码地图”。

  1/水之形

  故事自然得从,在中国非常重要的长江、黄河说起。他们孕育着我们祖辈的生命,也让我们许多人对于水的认知,是从它们开始的。

  这两条河流不仅贯穿中国版图,它们也都在各自的路途上,发挥着自己的脾性。时而猖狂带来灾难,时而乖顺孕育生命,时而任性造就出浑然天成的景观,等等。千百年来,同沿岸的环境碰撞出中国大自然的万千奇妙。

  也因此,在很早之时,中国便有着“对水的管理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于是很多帝王登台治理国家时,是非常看重“水的治理”。也因此中国的水利工程很早就有了,而都江堰便是水利工程的榜样之一。如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向更多的外国人展示着中国的智慧。

  作者也认为“水”这一理念造就着中国的政治景观。

  2/水之神

  水在治理上,是一种显像(文化)的存在和表达,而水同样也孕育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在许多的神话、诗歌、艺术里,都深深藏着中国人人对于水的认识、理解。

  这些神话、诗歌、艺术,它们替我们表达着我们对于水的各种情绪,也因此影响着我们做人处事,审美赏物,道德伦理的标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白、杜甫的大量诗歌和江河有关,抒发景观之美,也体现着他们所处时代的情境。“中国画”也称“山水画”,“水”在其中的重要,自然不可言语。而《道德经》里的那一句“上善若水”,不知影响过多少人。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中的“艺术”其实可以换成许多其他的词,而生活则自然包含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能够产生出诸多的神话、诗歌、艺术等,也蕴藏着,这生活之中的“水之土壤”,深厚无比。

  3/海之水

  文中还特设有一章节--“郑和下西洋:中国如何探索世界。”我认为有着它非常特别的存在。这可以说是完全跳脱出中国领土内的水去谈水,但他的影响非比寻常。

  中国曾因海上军事力量薄弱而吃过败仗,但这并非代表,中国从未涉入。郑和下西洋,耳熟能详的故事,便是中国通过海上外交,建立了许多友好之国,并经常来往。而与此,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宏大壮观。郑和乘坐的“宝船”比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要大很多很多很多!

  中国的海岸线比欧洲的要短很多,甚至很多中国人是没有见过海的。而当年郑和下西洋,下了7次,这不仅传递出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并不落后,还可说非常先进,而郑和的故事能够一直流传,自然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认知。

  在书中,仿若随着“水”,以书为船,遨游了中国的许多地方,那些神话、故事,人物的悉数出现,如同一个一个密码,再现我们的文化,又破解着许多我不知道的秘密。

  《水》读后感(三):从上善若水到举国治水

  四大文明无一例外都发源于河流冲积的平原,水是孕育生命并组成早期农业文明的先决条件。作为《自然》杂志的资深编辑、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这本《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谈不上有多么惊人的研究成果和独特发现,但却是采用了一种现代科学的视角,以水为切入点,将他对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和科技艺术发展历程的理解呈现在我们眼前,如同一次跨时空的旅行,电影片段般的闪回,轻松有趣且发人深省。

  关于水的记载,从《山海经》《水经》到《河防一览》《治河方略》,中国历代王朝都不乏名家能臣对此倾尽心力,并留下发明、心得与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参考。在整个欧亚大陆中,中国、俄罗斯与欧洲板块的地形与河流走向完全不同,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政治方式。中国西高东低,且东西直线距离超过5000公里,所以大部分河流走向为东西向,而同一河流的流域面积中,纬度基本一致,所以气候条件也基本相似,这就是早期的黄河经济带、今日的长江经济带形成的基本条件——气候类似,农作物也基本相似,人员迁移后适应新环境比较容易,也由此容易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并全力对抗来自北方草原部落的侵袭。

  欧洲的地形则是南高北低,阿尔卑斯山都在地中海沿岸,除多瑙河之外,大多数河流为南北向,最终汇入北海、波罗的海及大西洋。所以北欧海盗跑到南边来打劫,基本是乘船顺流而下回家,而不是如同匈奴骑兵,南下劫掠后骑马回草原。类似于卢瓦尔河、塞纳河等西欧主要河流,长度都在1000公里左右,且四季降水稳定,落差不大适宜航运。由于没有类似于中国北方草原帝国的共同威胁,所以欧洲很难形成大一统帝国,相反,四通八达的水系和海上航线,使得失败者容易隐藏并卷土重来,即便是有普鲁士这样的强国、拿破仑这样的天才,也很难做到一统江湖——西边有一个一直执行“大陆均衡”策略的岛国英国,而东边又有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俄罗斯。

  中国的地域环境相对封闭——西南到东北,不是高山荒漠,就是漫漫无边的大海,横跨中国的大河都有几千公里的流程,三级地势落差巨大,使得水流演变成灾害性洪水成为一种必然。这也就是菲利普•鲍尔在《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中记载的黄河,历代王朝,不治水会造成灾害,而治水也只是治标——汇聚上百条大小河流的泥沙和垃圾,一路沉淀堆积淤塞河道,即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不好处理,这也是洪水形成并最终决堤的元凶。而这一点,在欧洲的河流中并不多见。同时,周期性的气温和气候变迁,水量的大小往往会造成中国农业丰产或是绝收,而粮食作物等农产品难以长期储存,所以丰年多生娃的结果,就是灾年卖儿卖女。这一点,菲利普•鲍尔在欧洲很难看到。圣人出、黄河清的古老预言,并非发生在世界上其他的河流上,而在有文字记录的几千年中国历史中,黄河也未曾清过。

  由此,中国人将水视作为“神”,“龙”成为了水的代言人,而我们则是“龙的传人”,也就是说,水是如同养育中国人的父母一般的存在。对应的,和西方人与神讲和一般,中国人和中国哲学也学会了与水相伴——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赞美水,认为水是近于道。水没有固定的形体、色彩和居所,一直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多变,而且“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所以他提示中国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同样,儒家的圣人孟子,则将水往下流与人性本善相提并论,认为这都是天性。

  所以,中国人即使远洋出海到达东南亚、中东各国,但在内地,对水仍然充满敬畏。基因中对水的崇拜和防备,使得中国人不愿意在水上面做更多的冒险。郑和七次下西洋最后终止,没有成为改变世界的哥伦布,首先在于宝船无法在内河抗洪中使用,无法提高粮食生产,使农民丰产并安居乐业,商业贸易换回来的香料、黄金、珠宝,“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在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代里,所有的科技发明都难以持续获得扶持——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就有人质疑过这时候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核武器值不值。而欧洲显然没有过这样一直难以解决的生存危机,所以,没有见过“白骨露于野”和“易子而食”的菲利普•鲍尔以及李约瑟,自然也就想不到,现代军事科技等杀人武器,并不能填饱肚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就失去了探索的本源价值。

  上善若水,古代中国的生产力有限且工具简陋,单纯依靠人力,在面对几千公里长的河道巨龙面前,禹比鲧更明智的地方在于疏而不堵。道家的哲学思想精华也在于,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一直认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天人合一是人不能胜天之后的妥协之举。在随后的儒家思想中,治水就成了朝廷和官员的头等大事,因为这关系到大批农民的生计,丰收还是饥荒,不仅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更是千万人生存还是死亡的分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背后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治水”。通过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政府、市场与乡村分别提供物资、费用和人力,而水系的复杂和多变,使得“治水”必须依靠集权和动员的方式,集合全民力量来完成,对此,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将“治水”这一工程的组织和管理过程,认定为是“国家比社会强大”的重要原因,客观的说,治水确实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政治“大一统”的格局。

  水系和流域的影响,也决定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物种和劳动工具的差别。草原帝国对黄河文明的侵袭,黄河文明向江淮流域的迁徙,中华文明对东南亚诸国的影响,都是顺着河道、洋流一步步的“顺流而下”。但与欧洲不同的是,中国江河的下游区域比上游区域开化要晚,而且是在上游区域相互混战中为躲避战祸而南迁,自然也就不会如同欧洲一样,反复争夺形成了一个战争的巨大修罗场。虽然“若问千古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但整体仍然是不断南迁、北进、东渡、西扩——以中原为中心,以摊大饼的方式一层层对外扩展——可惜的是,西北陆地固然足够的空间,但比中原生存环境更为恶劣,而东南又面临漫无边际的海上漂流,对水的敬畏和远离农业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最终走向了自我封闭。

  菲利普•鲍尔的《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记录了古代中国关于水的神话传说,也有很多经典水战的案例,以及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泛滥的经过,并想以此来印证中国文化与历史走向封闭的成因。在我看来,如钱穆先生所言,对中国历史需保有温情和敬意,而非一味批评与指责,对中国经济和地理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母亲河以及历代名家和人民的辛勤治水,同样也需要尊重、理解和深思。中国与欧洲虽然同属欧亚大陆,但地理环境和生存难度完全不同——其一,欧洲农业生产相对稳定,其二,海运航行有诸多岛屿且处于同一纬度,随时可以靠岸补给。所以,同样的技术水平下,郑和下西洋的难度和勇气,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贡献,远胜过后来的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称霸大西洋的历史。

  中国还是一个缺水的国度,如何科学利用水资源、如何利用水能形成新能源,是今天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面对流经半个中国的大江大河,治水与发现新能源、替代煤炭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同样需要举国体制、市场调节和人民的积极参与。在这里,感谢菲利普•鲍尔提供的现代科学视角和宏观考据,但未来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形成更大的文明与辉煌,还需要我们自己立足于现有的地理因素,总结历史经验并不断创新,以“四大发明”的智慧和勇气来完善我们自己的家园。

  《水》读后感(四):《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带你看看与水有关的中国文化

  外国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爱好研究,往往会从不同的切入点去谈的。曾经有个很奇特的想法,外国学者为了剖析我们中国文化,会不会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柴米油盐酱醋茶,东西南北中,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土等方面最为切入点呢?事实上,目之所及是有很多这样作为选题的出版物早已经面世N代了。而最近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就是以水为切入点,很好地讲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文明的。

  在浅谈到这本学术价值深厚的文化研究著作之前,现在而言笔者也多无聊地多了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除了水,不知可否出现有其他外国学者以中国另外五行中的“金木火土”来更为多元化和立体完善中国文化DNA呢?

  回到这本书 ,作者是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他是科普专业出身的,自然在这本文化研究的著作中,存在大量的严谨的知识,另外他也会从科学的角度以时间和水的主线探讨中国文明。此书一共有九章,地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现代水利的角度去展开的。首先作为科普作家,他就从第一章的水的地理方面去介绍中国文化,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是因为我们有长江和黄河了,作者也是从这个角度阐述了中国水文化。

  其中证明作者是专业的学者地方在于,他在文中说到了我们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禹迹图》,其中采用方格网的绘制方法,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几乎与维多利亚时代测量员的作品作比较,也侧面说明了中国地理学科也是历史悠久的,另外,作者也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事迹和贡献是高度赞扬和认可的,并引用研究中国科技学者李约瑟的话,说徐霞客是20世纪的实地调查员,就说明了徐霞客是“先进”的地理学家。此外作者科学地提到了汉代王充的看法,那就是潮汐是与月亮有关的说法,可见他是十分热爱中国,并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他纵横古今,信手拈来就可以系统翔实地爬梳了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其中之一,作者的其他章节也是陆续体现他的优秀的。

  如第一章他还提到了英国探险家布莱基斯顿的《江行五月》的经历更为对宜昌峡谷有了深入的实地考察经验。其中也提到“悬棺”也是作者非常深知中国文化的体现,此外,在第二章也作者也细心地说道了陆游的《入蜀记》,原来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此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其中陆游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世情风俗、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寄慨遥深。来说明陆游除了诗人,他还是出色的旅行家。

  来到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到了与水有关的中国神话。如就说到河图和洛书是中华文明的两种符号体系,也自然会说到盘古的汗,女娲伏羲关于“河图”,后羿化身黄河河神,玉皇大帝派四条龙长龙、黄龙、黑龙、珠龙守护百姓,利于灌溉的故事。除了神话,也谈到了中国一些民族的雨水的风俗,如云南傣族,在出生、结婚、和死亡的仪式中都会用水祈福。

  第三章就讲到了水和中国哲学的关系。这里就说到了一个中国是“水之王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用水书写,汉字的构成也可以与水有关,而其中还是一种哲学力量,如道家庄子对阴阳符号的是水的理解“至阴萧萧,至阳赫赫”,其中太极图就是流动水中的混合,充分体现了一种流动的活力。另外还提到老子的道也水“渊兮,似万物之宗”,也提到《管子》说到水调节这食物和生物的内在属性,也提到孟子的性本善是如水一样自然流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而在这个方面,作者也指出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事情,其中谈到邹衍的五行,也是有着哲学思想的,这里就谈到秦朝是水,因此秦朝的黑色作为礼服和旗帜,也提到秦皇陵的水银,也提到了秦朝的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了也是说明秦朝是水命。这些也是息息相关的,

  第四章就是讲到了水道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景观的,这里就顺着中国历史的递进,讲到了西汉末年的王莽事迹,这里就谈到了洪水之祸,是王莽咎由自取的,因为他忽视了民众,之后也继续讲到了东方专制和水利之国的论述,如上文提到的秦国三大水利工程,也提到了汉朝的高速公路“漕运”,运粮北上的隋唐大运河,在极乐穹顶的阴影下的和水乡与运河城市的的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何。

  谈到了其中第四章尤为引起笔者主要的是,提到了李冰巧妙地安排一场两头牛的舞台秀而揭穿了用女童祭河神的骗局,也侧面揭露了当时那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淹死了自己不想要的女儿的陋习。

  第五章就谈到了郑和西洋,这个自然不必多说,这里不仅赞扬了中国造船技术,也说明这次下西洋的意义是加速了中国人在这一地区(东南亚)的扩散。第六章就谈到了官僚治水,这里说到了明朝的水利,其中就也赞扬了宋朝使用的一种疏浚设备,于是在明朝也一直沿用。在之后就谈到了清朝1843年的洪水预示着水利机构的崩溃。最后导致1861年河道总督一职被撤,说明当时清朝的官僚治水不力,也预示了清朝灭亡的事实。而在第七章就进到了水上战争,如赤壁之战。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战之术中提到的“楼船”,不管真实与否,都似乎是中国古代版的铁达尼号。此外作者引用《武经总要》也提到了一些有投石机的战船,适应水战火攻需要的战船等,都是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是多了一份“水上”元素的补充。

  第八章是说关于水的中国艺术。首当其中就是要提到了杜甫了,其中《漫成一首》《秋雨叹》都是写尽了潮湿和泥泞,表达了诗人的压抑情绪。还有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的飘逸,富有节奏和音律美。此外在关于流动的形而上学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真谛是通过隐喻表现了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此外作者也介绍了水不容易画的原因。而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在对于文人寄托情感,在异议的潜流中,在批评的洪水中就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是可以解闷的。

  最后一章就是谈到了水与中国的未来。在这章中,作为科普作家的作者也拿出了他专业的学识和实地考察的研究经验,说了中国在面对水资源匮乏的时候中国政府采取的南水北调是明智之举。

  正如这本书的外国学者作者的结论那样:只有理解了中国各个文化与水的关系,才不会使得外国友人举得这些中国文化是那么怪异、含混而陌生。通过这本书关于中国文化与水的关系的分析,通过这个水的切入点是可以让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本人)的读者更为了解中国文化和文明的。

  《水》读后感(五):《水:中国文化的地理秘密》——水与中国文化

  通过对神话的许可权进行改变和复述,统治权威得到了合法化。与水有关的神话在历史上的许多治水项目中都有所体现。——大卫·皮茨

  书封面

  在古代中央王朝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水来讲述这个国家的政治史和经济史随处可见,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漩涡和激流中水是最持久和最具启发性的主题。

  在中央帝国的传统文化中,似乎一切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水已经成为国家的权力和统治系统的基础;水又是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隐喻;水更是农业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工具。

  弗洛伊德认为:“神话表达了无意识的恐惧和欲望。”在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中,洪水仿佛是对人类之恶的惩罚,水似乎从人类繁衍的开始就与人类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大禹治水

  中国的国家体系来源于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之后,划分九州、建立王朝,并奠定了官僚治理体系的基础。之后中国的历史故事自此由大禹带有着神话故事色彩而展开。

  水与思想之源

  “上善若水”,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论述,在道家思想中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进行比较的工具:水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物质,拥有一种道德教育力量。

  在中国古典思想中,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是从传统哲学中衍生出出来的思想,隐喻中蕴藏着哲理,逻辑中暗藏着关系,一切又是那么的微妙。

  在中国文化的二元论中,蕴含着“阴与阳”、“山与水”的协调,男人代表着山,象征着永恒和空间,女性代表着水,象征着时间和变化。

  道家

  在思想多元并包的“轴心时代”,人们认为水赋予了生命和美德,他是万事万物生命力的源泉。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哲学思想流派中,儒家和道家在理念上尽管存在着区别,但对水的解释上出现了一致。

  儒家的思想是公开、正式、规矩的,道家的思想是思想、本能和自然的。儒家哲学的世俗化强调了对生活事务和社会结构的实际关注。道家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通向和谐。

  但是两者都认为水倾向于自己找到水平面,实现平静和精致。孔子曾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水是权力渠道

  奉行法家的秦王嬴政,采取了齐国哲学家邹衍的黄道带顺序,东周代表“火”,秦朝代表水。秦国的标志性元素是水,水是黑色,因此黑色是秦始皇的礼服和旗帜的色调。

  对秦始皇来说,水是他的权力基础,水是他的力量,在秦国初期到秦朝建立之后,秦朝大肆修建水道,秦国人认为畅通水路是立国之本。秦国因此修建了三大水利工程。

  秦王朝修建了郑国渠,用来连接渭水北部的泾水和洛水,虽然当初修建水渠的郑国是韩国间谍,为了依靠水道的修建来拖垮秦国。然而没想到的是,水道修建了后为秦国击败强大的魏国建立了基础。

  秦王征南越,在广西桂林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相传在南征百越时为了缓解北方将士对面条的思念,从而形成了用大米制成的桂林米粉。

  灵渠

  第三个是都江堰,都江堰水里系统对秦国对蜀地的统治十分关键,对于中国的同意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频繁的水患灾害,人们普遍认为不受控制的水有巨大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这个皇权的衰落、孝道的崩溃和社会关系的瓦解。

  而水的关系成就以一种政治语言,而这种政治语言成就了古代统治的合法性。人们始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和担忧,治理好社会的本质是治理好水。

  水道在古代社会不仅仅是水源,更是充当通讯、运输和军事的渠道。

  结语

  历史学家认为:中原王朝对黄河的控制能力是其生命力的方向标。

  古代社会,农业是根本,而对于农业兴盛的水利设施就十分重要。无论是“王安石改革”还是“张居正改革”,都对水利设施建设有着十足的关注。

  因此,从水利工程的兴衰中,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的农业社会是兴盛繁荣,还是奄奄一息。而水利工程对河流的关注,体现了一个王朝的治理水平和理念。

  就像历史当中,一场毁灭性的洪水可能是压垮软弱中央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专做读书总结的公众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水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