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0 01:2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是一本由葛兆光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精选点评:

  ●一边读此书,一边读林达的美国笔记,两相比较真是十分有趣。原来两国的思维模式真个的是彻底颠倒来的。孰优孰劣或许很难评说。。。不可绝对褒扬美国,也不可绝对否定天朝吧。读书并不在于让你获得更多知识,而在于让你的判断更加客观公正,让你的胸怀更加开阔包容。

  ●简单易读,老师在推荐书的时候还把这清华黑了一小下~

  ●一讲“道”我就糊涂了

  ●葛先生的书自然是出一本买一本。

  ●佛教史那段写得最好。太过苛求也不必,毕竟只是一本小书。拿来消遣很合适。

  ●扫过。很基础,梳理名词概念简洁明了。能给刚接触文史学科的人提示很多思考的方向。

  ●受益匪浅而且绵延到现在。

  ●通俗风趣,又是一门通识选修课。

  ●简明扼要且不掉书袋

  ●大家写小书感觉棒棒的,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地图。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后感(一):作为讲义还不错

  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刷新了中国思想史写作的模式,但葛先生在反复倡言关注日常叙事的同时,有一点也是不得不提出的,即忽略了思想深度的挖掘而过多沉浸在较为普通有时候甚至是有点牵强的联想与抒情之中。

  同样的问题延续到了该书,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毕竟这是一本讲义,而且似乎是给思想水平较低的人写的讲义。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后感(二):还行

  的确,没啥惊喜,不论广度和深度。但读了还是有点收获,作作通识教材也算不错。但有三个疑问:

  1、第11页谈及佛教,称“宗教徒可以不尊敬父母”。

  我不知道何来此言?上报四重恩,当然有父母恩。

  2、第33页谈及方孝孺,称“被……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看点书的人就知道方孝孺是被灭十族吧。

  3、第170页谈及佛教经典,称“……不是最高明的《涅磐经》、《楞伽经》、《大品般若》、《大智度论》等,甚至不是《维摩诘经》、《起信论》,而是很普通的《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普门品》。”

  这更是一派胡言了。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后感(三):非常好非常好。

  作者以一种漫谈的形式分章节的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若干核心理念的来源与发展,对 礼-->儒的发展, 道-->道教的发展,印度佛(或早期中国佛)-->禅宗的发展都cover了。基本是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复合认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漫谈的形式加入对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如禅宗的空和道教的无,他认为这种类似解释了中国文化人的住求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和它国不同。很多细节的地方,显示出了作者广泛的阅读,调查和联系的水平。作为一个讲义,并不期望成一家之言,但零零散散的很多小观点,总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后感(四):古代中国的秩序与信仰

  一本讲义,通俗又不失深刻。作者仍然运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儒释道三家思想、民俗生活等。

  古人的信仰世界我们可能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古代家国制度不能不讲儒家,国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国如同一个加强版的家,家如同一个缩水版的国,所谓家国同构,这就是古代“家天下”的国家制度。由此生出一套礼仪制度,长幼尊卑,结构有序,却令人感到繁琐。

  正因为如此,道家的超然让人向往,他们站在社会之外修身养性,寻求个体的满足、精神的超脱。道教继承道家,但不同于道家,作为宗教有宗教的特征。道教追求长生,通过内丹和外丹两种途径。外丹讲究炼丹,内丹讲究练气。然而道教是多神教,令人眼花缭乱。

  传入中国的佛教是一神教,佛祖西来讲苦集灭道。不过,佛教的神权高于皇权、拜佛不拜父母,与中国社会秩序相冲突。一种文化形成固定结构之后很难被改变,佛教想要生存就要自己做出改变,于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尤其是禅宗彻底中国化,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学者说禅宗是披着佛教外衣的道家。

  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的文化很有趣,书本上的和实际生活中的很多内容不一致,就像同一个规则在不同的地方执行起来都不一样。看上去很难理解,但实际确实如此,这是两个世界: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别造成的。

  在中国民间,不论儒、道、佛,哪个有用信哪个,或者干脆全部都信,典型的实用主义。严格意义上,这不能算作信仰,中国人信仰的不是神明,而是自己的生活。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信仰,那就是祖先崇拜,所以中国人最根本的信仰还在儒家。拜天拜地拜祖宗,这是传统的中国人。

  rn falI�V�d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后感(五):对一些虚无的思考

  读完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实话说,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那么漫无目的的翻了翻,又看了看目录,内容很多,包括了儒佛道等各种文化知识,让我非常欣喜。我最喜欢这类宗教的初级读物了,天南海北的聊一聊宗教的各类隐秘的事情,加上各种小故事,各种宗教风俗对于现在我们生活的影响,算是一种文化猎奇吧。在断断续续地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翻来覆去的看,又不停地想,想一些自己印象较为深刻的,或者自己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却一件也想不起来,于是颓唐起来,想到底我应该是那种读万卷书,却背不出一句的人了,据个比喻,就是茶壶,扑通扑通放进了很多饺子,却一个也倒不出来,为难了这个茶壶,更恶心了这些饺子。

  作者葛兆光,光听名字有如雷贯耳之感,但是,到底他写过什么作品,我说不出来,眼前的就是一本,也许别的还有。查了查资料,这位学着,上山下乡之后,28岁那年,考入了北大中文系,后来就一路学习,到了现在,可谓声名远扬,著作也谢了很多,比如《中国思想史》这样的著作都敢写,勇气可嘉。网络上对思想史的评价并不高,对这本中国文化讲义到时大部分说好,可想,入门读物有多么重要。我自从大学时听了北外东西方宗教史概论之后,就常常对这些宗教类的东西有了兴趣。我理解的宗教,其实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比较高级的层次,引领这现实生活,或者有时候超越者现实生活而存在。在很多时候,宗教史应该是人类秘密的历史,譬如达芬奇密码里,所描述的一些宗教场景,想来是不容易被世俗的人类认可的。

  这本书写了儒家治理国和家的一些基础,谢了佛教的传入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对坛经和观音着重做了讲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且有风水,有炼丹,有长生不老等等,让人心向往之。我常意味,一个人出生之后,就该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生活。通过一系列学习,认识到自己应该去跋涉人生的秘密。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写字,然后可以运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一系列情感,梳理自己的思绪,这个基本功能一般人都还没学会,我也还没有学会。等学会抒发感情之后,就要通过寻找、想象、思考、畅想、画画、写字、写文等等一系列方式,去开发人类的极限,去探索人类曾经走过的历程。毕竟,人一生很短,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和准备时间,剩下真正属于自己的不多,况且任务是如此艰巨。

  当然,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史料到底是真的假的,会不会经过很多修改,会不会历史是虚无的。高中的时候,还没处过远门,以为山里面的我们是唯一的,别的世界不存在。当你走出这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会突然地造出很多很多的其他来,让你感觉到其实你一直在世界里,金凯瑞曾经演绎的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明白到底周围是不是真的,如果有人真心骗你。所以,葛兆光的这些著作,里面提到的这么多东西,是不是一个欺骗呢,我想多了。而且,幸亏这些文字读起来,这些故事看起来,倒是蛮有趣的,而且好像很是符合逻辑。

  带上一本书,时刻装在书包里,偶尔地闲了,拿起来翻一翻,有时候真是其乐无穷,而且丝毫不是负担,准备读他的其他著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