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理想隐居地,江南的这座山当之无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间理想隐居地,江南的这座山当之无愧!

2021-12-08 14:14:55 作者:蜻蜓写作 来源:蜻蜓写作 阅读:载入中…

人间理想隐居地,江南的这座山当之无愧!

  每个月给你5万,生活在大山里5年不出,没有网络,喝山泉水,吃自己种的青菜,鸡鸭鱼自己养,远离城市喧嚣,你愿意吗?

  有人说:我1万就够了,把我带去吧。

  有人说:在山里面修炼,别说5年,10年我也愿意。

  有人说:给吃就行,给几本书看就完美了。

  ……

  虽然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本身,以及网友们的回答,却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对逃离纷杂都市,归于自然、平静的渴望。

  图片

  古往今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嵇康、谢灵运……这些文人墨客或迫于现实,或随从己意,选择逃离社会生活,到田园、深山去隐居。

  中华大地,山脉众多,姿态、景致各异,包括终南山、庐山在内的诸多大山都接待过不少前来长居或是短住的人。浙东一带的山脉也不例外。

  图片

  一直关注“浙东唐诗之路”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浙东地区的不少山上都曾隐居过大人物。东山吸引了谢安,秦望山留住了昙翼,沃洲山等来了支遁。

  江南的山实在是秀色可餐,令人流连。以绍兴为中心的山脉尤甚。

  不止东山、秦望山、沃洲山,邻近绍兴的另一座名山“四明山”也是文人墨客特爱居住和游玩的地方。

  图片

  四明山跨越了绍兴的嵊州、上虞,宁波的余姚、海曙、奉化这五个县市区。碧水青山,丛林茂密,各种鱼虫鸟兽出没其中,生态环境很是宜人。

  《四明谈助》记载:“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宇澄霁,望之如牖户,相传谓之‘石窗’,即四明之目也。”

  四明山的山峰上有四个洞穴,天气晴朗时望过去,好像四扇窗户。人们叫那四个洞穴为“石窗”,就是四明山的眼目。

  四窗,如山之四目,四明山因此得名。

  图片

  四明山的精华,大抵都聚在这四窗岩上了。古代诗人们若有到四明山来的,定要看看这四明之目,并吟作几首诗歌。

  唐朝诗人陆龟蒙就曾写下《四明山九题诗》。第一首《石窗》,写的正是四窗岩:“石窗何处见?万仞倚晴虚。积霭迷青琐,残霞动绮疏。”

  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四窗岩的美是不同的。雾霭萦绕时,是朦胧美;残霞夕照时,是旖旎美。但不论何种美,都让四窗岩显得瑰丽而动人。

  有人说:“不到四窗岩,等于没到四明山。”读过陆龟蒙的诗,再来看这句话,也算名副其实了。

  图片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都曾到四明山来隐居、畅游。

  除了陆龟蒙,他的好友皮日休,明末清初著名大家黄宗羲,清代文人靳治荆等人也都来过四明山,并分别写下“棂中空吐月,扉际不扃霞”“梯空寻地穴,炼石举危天”“异境层巅辟,虚窗四室连”这些千古佳句。

  不过,很多人大概想不到,书圣王羲之也曾在四明山隐居过一段日子。奉化溪口博物馆内如今还陈列着王羲之在四明山居住时使用过的石砚。

  图片

  据《晋书·王羲之传》和《奉化县志》记载,东晋永和十一年时,五十岁的王羲之因受会稽郡刺史王述排斥,愤然辞官、隐迹山林。他曾在四明山的六诏一带写字、养鹅。

  元代陈沆的《剡源九曲图记》中记着:“水一曲而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后人为之立庙,有砚石存焉。”

  相传,与六诏村毗邻的晚香岭村里有一座王羲之庙,里面供奉了他用过的石砚。但在民国时期,1922年,大湖山爆发山洪,冲走了那块石砚。

  令人惊讶的是,1988年,大湖山再次爆发山洪,又把王羲之的石砚冲刷出土。现在,这石砚就存放在奉化溪口博物馆。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前去一睹它的真容。

  图片

  王羲之的大名,知道的人多。但另一位隐居四明山的人物,恐怕极少有人听说过。

  他就是北宋大臣徐汝英。

  图片

  四明山东面的山脚下,有一个章水镇。这镇上有一村落,名为杜岙。

  据传,北宋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但他治国不当,致使内忧外患。当时,朝中重臣徐汝英受到排挤。

  后来,宋金战争打响。为了躲避战乱,徐汝英携带一家老小躲进杜岙,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们在杜岙繁衍生息了九百年,渐渐形成大村落。

  清代著名诗人姚燮曾和友人一同探访四明山,到过杜岙村,写下了《杜岙徐氏二章》,聊表自己对杜岙的钟爱。

  图片

  和四明山相关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我们没办法在一篇文章中一一道来。但仅仅看今天所提及的这些内容,四明山的美就已经变得灵动。

  从景到人,从诗歌到故事,历史的厚度给四明山增添了一种朦胧美,勾人心弦。

  一代代文人墨客到访、吟咏,让四明山成为一个美好且令人向往的存在。跨越千年的共鸣,就从那一草一木一水一人家之间缓缓流淌出来。

  历史如词,美景若曲,四明山就像一首被无数人传唱的歌,在历朝历代的交迭中,不断被谱写、被更新。

  倘若有机会,我们怎么能不去四明山上走一遭,听一听那动人的歌声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