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莎士比亚》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莎士比亚》读后感摘抄

2022-01-04 0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莎士比亚》读后感摘抄

  《莎士比亚》是一本由[澳大利亚] 彼得·康拉德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读后感(一):《狂欢者纵情豪饮之时,亦是送葬者泪别友人之日》

  “话语即力量”用来形容莎士比亚的作品再合适不过。英国诗人德莱登这样评价他:“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莎士比亚的语言犹如一座由交叉重叠的习语和谚语构成的巴别塔,丰富了他那融悲剧、喜剧、历史剧、田园剧于一体的戏剧创作。莎翁早期作品集中在1590-1600年上演,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尤其是58年打败西班牙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段时期作品风格都较为明朗、乐观。可见莎翁当时对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前途充满信心。 而中期作品时,正是英国农村圈地运动,各个阶层联盟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作者的创作风格变为阴郁悲愤,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这期间一系列作品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扭曲。《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等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形象,他笔下的人物是罕见的人类样本。 而后期作品集中于在1608—1612年,当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作者的创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空幻。相比于历史正剧,《十四行诗》更为让人熟知。莎士比亚的戏剧并非可望不可即的珠玉,而是一种激励人们不断向前的动力。

  直至如今,我们依旧热衷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何我们如此推崇戏剧?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是演技派,是用一生去扮演一个或几个角色的业余演员,社会就是我们的舞台,供我们施展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

  《莎士比亚》读后感(二):永恒的莎士比亚,永不落幕的舞台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非常愉快,作者对莎士比亚有着透彻的了解。无论是锃亮的金属,还是坚固的堡垒,都敌不过时间的啃咬和磨蚀。就算是爱,也无法抵御时间摧枯拉朽的力量。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却总能带给我们交换身份的乐趣,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进入的乐园,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在人生这场漫长的舞台剧中,我们很可能每个角色都要扮演。而我们一生中所有的际遇,早已被剧中的某个角色预言,他们的话语是那么有力、动人、凝练,这会让人觉得,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出自莎士比亚之手。

  但作为观众的我们对莎士比亚本人却知之甚少,或许他终究是不可捉摸的。如果人有一千张面孔,就等于没有面孔。他始终躲在演员背后,笔尖无声地流泻出另一个“我”要说的台词,我们本不应该期待从剧作中窥见剧作家本人的情感世界。

  后来的作家对莎士比亚有着差距很大的评论。就如亨利·詹姆斯坚决不承认“来自斯特拉特福的家伙”就是“神圣的威廉”,他怀疑莎士比亚或许是“这个过于宽容的世界有史以来最大、最成功的一场骗局”;歌德却在一场演说中向莎士比亚致敬,把他比作希腊神话的神祗,而不是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歌德说莎士比亚就像普罗米修斯,用黏土塑造人偶再向他们吹气,赋予他们生命和语言。

  远在俄国的托尔斯泰晚年怒斥莎士比亚,说他是个“低劣的作家”,也认为哈姆莱特“毫无个性可言”。与托尔斯泰的愤怒不同,萧伯纳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更多的是不敬。萧伯纳认为,莎士比亚正是因为无法理解世俗的悲欢离合,也“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所以才会把世界视作“全是些傻瓜的广大舞台”。他指责莎士比亚身上有英国人的通病:势利、重商、公然反智。相比之下,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莎士比亚持保留态度,或许是出自政治的考虑。他担心莎士比亚太过关注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人们对他们的堕落幸灾乐祸,会助长一种消极而毫无意义的“吃人的戏剧”,这是一种来自社会主义者的顾虑。

  莎士比亚戏剧反复讲述君王的忧虑,离别的甜蜜与忧伤,时势与命运,人生之网和其上错综的错综的纱线,还有舞台与人生何其相似。就像塞缪尔·约翰逊说的,充满“实用的道理和生活的智慧”。这些朴实的道理往往不言自明,说话者会像奥本尼在《李尔王》结尾评价的那样,感觉这些话都是“必须说的”。

  但博尔赫斯并没有就此打住。他决心穿透那层让维克多·雨果神往、给马修·阿诺德慰藉、令爱德华·邦德警觉的神秘表象,跟随莎士比亚走进死后的未知世界,让他为自己的缺陷——也就是他伟大戏剧天才的另一面——祈求上帝的原谅,“我也有许多张面孔。就像你用幻想写作,这世界也是我幻想的产物。我的莎士比亚,你也是我幻想中的形象。你就像我一样:既是所有人,又谁都不是。”

  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难以捉摸的人物,他们个性多变、可塑性强,改变名字、阶层和性别就像换衣服一样轻松,人生等同于一场表演,而戏剧的存在,就是为了挑起人生的疑问,然后让观众自行寻找答案,于是剧院成了人审视自身的地方。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审视的对象是那些无可挽回的决定。

  莎士比亚笔下那些最出色的人物往往沉迷于对自己复杂个性的思考:哈姆莱特责怪自己在懒惰中走向遗忘;福斯塔夫本质上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们在悲剧中模拟审判,又在喜剧中玩起爱情游戏。

  莎士比亚对着自然举起了镜子,但我们能相信镜中的影像吗?又或者,我们真能在镜中认出自己装模作样的脸吗?悲喜剧交替的舞台,正是我们人生的真相。

  《莎士比亚》读后感(三):莎士比亚戏剧鉴赏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英国剧作家,但他的作品却流传到世界各地,在各国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他的母国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必读必学的。在中国的课文中,也会有莎士比亚作品的节选。《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等悲喜剧注定了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也构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那些生与死的天涯之隔,那些绝望而惨烈的复仇。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莎士比亚将他们展现在我们面前。莎士比亚戏剧流传下来已经几百年,至今依旧的演出依旧很受欢迎,影视剧大家也都看过不少,但莎士比亚戏剧应该依旧是最好的作品。舞台剧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感染力是有目共睹的,莎士比亚戏剧完美的诠释了这个意义。《莎士比亚.悲喜世界与人性永恒的舞台》为我们讲述莎士比亚的一生和他戏剧的舞台。

  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个作品是完美的。即使大多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戏剧有着浓烈的热爱,依旧是有人是不喜欢的。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便是不同人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态度。爱与不爱是个人的权利,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不同人的态度,没有对错,有的是不同人的思维模式,不同人的兴趣爱好而已。这本书是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精读,也是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的欣赏,我们或许看过很多不同版莎士比亚作品,电视剧,电影,舞台剧,小说等等,或多或少对故事都有着一定的印象,或许是其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许是主人公们的对话。每一幕都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死亡是人的宿命,但悲剧不是。”我们聊起莎翁的剧经常说悲喜剧,但更多被人们记住的则是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但“事与愿违、阴错阳差”时有发生。读莎翁的作品,你会看到人性的本质,故事中的所有人都是演技派,他们是人类一个又一个样本,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莎翁的作品描述的是现实社会,是“人生的舆图”,具备了壮美与恶俗的特质。每一个故事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走进莎翁的戏剧,会看到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风靡世界百年的戏剧到底为何会拥有这样的魅力呢,这本书会带给你答案。

  《莎士比亚悲喜世界与人性永恒的舞台》带你走进莎翁戏剧世界,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设定,拍案叫绝的语言文字,经久不衰的重复演出,莎翁戏剧依旧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本书带你欣赏莎翁戏剧的美。

  《莎士比亚》读后感(四):死亡是人的宿命,但悲剧不是!

  莎士比亚并不长的一生中共创作了37部剧作,部部掷地有声、享誉世界。就算你没有完整阅读过一本莎翁的书,那么《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你也应该听过吧?

  这本《莎士比亚》是很不错的一本书,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一本从多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作品集的一部书。我看的莎翁的书不多,但是映像都很深刻,就算过了很多年,读了这本书被种草了更多的莎翁的书,收获满满!

  Love Story

  9.1

  Taylor Swift / 2009

  这本书从莎翁作品开始分析,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经典?人们为什么喜欢悲剧?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有什么相同之处?等等这些,都在像我们展现莎士比亚的作品特色。

  “莎士比亚戏剧舞台是交换身份的乐园。看着他笔下的人物袒露或掩饰自我、扮演或互换角色,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人生其实就像一场表演练习。”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话,社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丰富的剧本,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想成为的角色,不过在人生这场漫长的舞台剧中,我们很可能每个角色都要扮演,要么挨个儿演一遍,要么一人分饰多角。

  读到上面这段,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莎士比亚的人物了,好像九百年前他就已经看穿了我们一样。这本书从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开始分析,从李尔王,到麦克白,到罗密欧,到莱昂提斯等等,他们每个人好像都有我们的影子,不对,应该说,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或许莎士比亚也没有想过,多年后,他的作品会那么大的影响力,尽管他曾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预言“只要人眼能看,人口能呼吸,我诗必长存,使你万世流芳。”

  这本书分类为人文|社科|历史,作者的角度也是但从作品分析,跨越作品中的人物,感觉有些凌乱,但不缺美感,让人感觉莎士比亚书中的角色都是认识的,就像罗密欧认识哈姆雷特一样。

  我们可以用 “一个人对着手中的骷髅开玩笑” 这象征性的一幕,来概括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确实,莎士比亚的所以作品都给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但是细想又情理之中。

  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经典?我想是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人物的形象、心理活动把握都很细腻,让我们从作品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