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读后感1000字
《莎士比亚》是一本由[英]安东尼·伯吉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精选点评:
●五星给翻译!翻译用词准确优美,真是和作者写传记的用心媲美,史学家的严谨中又有小说家的智慧!
●莎士比亚是属于所有世代的莎士比亚,但他始终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我以自己浅薄的英语知识揣测着原著之中那些英国人常有的,亦是莎士比亚本人热爱着的以双关而使人会心一笑又或者心有戚戚的段落。我喜欢最后一章“Will”的标题,它与作者本人始终在书中称莎士比亚为Will呼应,又有了“遗嘱”之意,以名为结局就如同将他的生死定与同一日那版“圆满”。而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们有了另一个机会通过已有记录中的内容来揣测当时莎士比亚的处境,我喜欢其中一段描写演戏场景的片段,那么栩栩如生,当然他也从不避讳那些对莎士比亚糟糕性关系或者别的行为的猜测,但如同每一个“粉丝”会选择的,我们选择让莎士比亚成为我们心中那个依旧可爱的人。原作与翻译都佳,虽然我只是囫囵读了……
●每年都要至少读一本人物传记,莎士比亚这本真是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伊丽莎白朝的文化掠影,所以人物传记的作用不在只认识这个人还在于把他所处的圈子,所构建的历史认识了一遍。任何作家都无法摆脱时代和政治的约束即便是最伟大的莎士比亚,他的乡绅起源到环球剧场的成功是天才更是时代造就。与琼生可以说是两生花吧,每个时代都应有镜子的两面对照。最后赞一下作者,不愧有小说家的行文。译者翻的也很棒。
●安东尼·伯吉斯妙笔生花,译者功不可没,莎翁最佳传记的美誉绝不为过。“纯粹的艺术家必须注意观察大的事件,而不能参与这些事件”,伯吉斯对莎翁和伊丽莎白、詹姆斯两朝大事件的观察,也让此书成为纯粹的艺术。
●每当莎士比亚在房地产或编写剧本以外做别的事情时,历史就“啪”地一声合上了嘴。伯吉斯是在力图撬开历史的嘴
●小时候读过一本台湾人做的儿童版世界伟人传记,里面莎士比亚卷精彩万分,各种野史神展开,勾连马洛,琼生,女王,埃塞克斯,传奇绝伦。长大后读其他莎翁传记,论真实严谨自然,但读来都不如小时候那本精彩。今天读了这本方发现,台湾人那本绝对就是由这本改编而来。最精彩的莎士比亚传记,毫无疑问。
●不是特别像一本传记,偏题严重。缺乏相应史料的举证,有杜撰之嫌。但是书本中对于英国历史、语言、宗教、神话、戏剧知识的铺开很挑战读者的知识面。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熟悉度也是在构建一种主观的联系,从作品中推断他的生平。在模棱两可的猜忌和悬疑式推断中,撰述一个时代。很想让一位标准的Anti-Stratfordian 来阅读此书。(一脸坏笑。)
●太棒了。莎士比亚不是神,他就是我们,凡人俗士。后半部分一口气读下来,我感到种种悲伤,在哈姆奈特离开时,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时,在莎士比亚回乡时,在环球剧院烧毁时,在他离世时……感谢伯吉斯,让我读到这本书。
●非常好看!所有伟大者也都是要生老病死的凡人,他们会快乐忘形,也会莽撞愤怒,而人生总是这样一步步走完——伯吉斯正是如此来重述并补白莎士比亚的一生。他的天才,使“他的背像个驼峰”,这东西让他永远被铭记,但痛苦也同样摆脱不了。
●我读过的莎士比亚传记中最好的一本。“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这个观点不算新鲜,但要真的呈现,并不容易
《莎士比亚》读后感(一):天才
得到听书:
第一,因为一手的材料特别有限,莎学始终面临着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这些作品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亚写的。倒莎派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可能是平民出身的莎士比亚,这些戏剧瑰宝一定是阳春白雪的产物。这本书写作的一个隐含动机,就是搜寻莎士比亚私生活的痕迹,把他从一个空洞而宏伟的符号,变成一个鲜活丰满的人。同时也希望借此去看一看,那些特定时代的戏剧创作者们是怎么创作、怎么生活的,进而进一步捍卫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戏剧所有权的合法性。
第二,文艺复兴时代,英国的公共教育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连莎士比亚就读的斯特拉福文法学校也能够给他提供博览群书的机会。尽管莎士比亚本人的拉丁文造诣不是特别强,大部分拉丁文著作当时已经有了英译本,而且善于观察生活的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一个古典文化相对比较流行的时代,所以古典文化的精华,完全可以通过各个不同的方式,缓缓流入并滋养他的心灵。
第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演出来,而不是写出来的,因为早在它变成固定的文本之前,莎士比亚的剧本已经经历了千锤百炼,有一点点小范围集体创作的意味。而纸面上的莎士比亚,因为看上去实在是显得无所不知,所以显得脱离了他生活的环境。而那个活跃在台前幕后的莎士比亚,把观众的反应直接当作灵感源泉。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大众艺术,里面蕴含着某种特殊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活力。
第四,我们现在用的很多英语单词,有的是莎士比亚首次使用之后才进入英语的,有的是他用了之后,把原来的词义或者词性改变了的。他到底给现代英语造了多少词呢?学术界公认的是1500~2000个。这些词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获得了广泛而快速的传播,而莎士比亚天才的修辞能力,又让这些词从诞生那天开始,拥有了独特的活力。
第五,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有一种一边建构什么、又同时一边消解什么的独特能力,他能够平衡像堕落和机智这样极端的个性,显然也是莎士比亚的创作天分,是我们揭开莎士比亚剧本神秘的古典面纱,直到今天都觉得它充满活力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塑造福斯塔夫对于文学的意义,并不见得比莎士比亚给现代英语创造了2000个词汇的功绩要小。
《莎士比亚》读后感(二):莎士比亚
经典永相传,或许不只是一句广告语,而自然是包含其真理的一面。每每读到字字珠玑的古诗,或者设计精巧的故事,或者是不可多一分和少一分的字句,心中总是有无限的快乐,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的享受,是文字背后的真挚感情的共鸣。“庭前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每每想及,都会无限感慨。
自然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经典,而莎士比亚则是英语中的经典,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依旧让读者感动和感慨。除了所谓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以及十四行诗,了解莎翁大致也只是知道他的传世名作,而其生平则是近乎一无所知,于是安东尼-伯吉斯的这本“莎士比亚”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伊丽莎白的那个时代,与现在差别巨大,但是一点相同的是瘟疫的经历,就像起于19年年底的新冠,当然彼时医学条件很差,死自然是更加普遍和不可抗拒的;似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时刻悬在头顶,每个普通人自然对于生命的态度是非常无助的,或许那也可部分解释彼时宗教盛行的原因。而当下的我们,倘不是仍在肆虐的病毒,或许我们会觉得人类是无所不能的,继而无所畏惧,自然不会救助于任何信仰,而只是更多的“娱乐至死”;而这种涉及全球的病毒或许重新唤醒了我们对于生命的体认,以及重新衡量一些形而上的意义。
那时的人们除了宗教,还热衷于剧场。可以想象剧场中的场景,围得水泄不通的座位上各种地位和身分的人兴致勃勃地看着剧场中央舞台上的演员,台上演员自然要形体更加夸张一些、声音更加大一些好让远处的花钱的观众可以看见和听见,自然情节也需要推进得更快一些,而不至呼噜之声超过了演员的声音。让人没有料想到的是,观众并非只在意所谓的直给的类似于现代的喜剧脱口秀一类的通俗化的表演,而似乎更加关切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无论是伦理,还是政治,还是人生的意义,和道德,似乎这种需要观众思考、品读和回味的作品更能增添更持久的快乐。于是那时著名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家自然是妙笔生花的同时增加了一些哲学的思考以及人文的关怀,可以想象散场回家后的普通人可以与自己的家人畅谈剧中的隐喻和个人的思考,那可真是一副让当下的人们羡慕的场景,而我们只会就着手机光毫无思考地机械地滑动滑动,夫妻背对着背,子女在另一房间。
于是我也拿起了书架上的莎士比亚。自然是不好读的,哪怕有那么多注释,但是哪怕是所谓的古英语,字里行间的情感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读罢这本类似于传记的“莎士比亚”,顺便搜索了下BBC前些年出的关于莎翁的记录片,还有已经蒙灰的书架上的莎翁经典,自然有事可作了,而我是很期待的。
《莎士比亚》读后感(三):走下神坛的天才
莎士比亚,英国大文豪,著名剧作家,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日不落帝国因他而荣耀。但是大部分现代人也许和我一样从未完整的读完他的悲喜剧,也许最熟悉的不过是哈姆雷特中那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伯吉斯用寥寥史料做根基,添置大量想象,勾勒出天才的另一幅面孔。伯吉斯在题首即言明“我在这里所要求的,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莎士比亚画像的权利。”如果你是莎翁粉丝,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这是一本让偶像走下神坛的传记;如果你有考据癖,更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因为故事的起承转合充满了“大概”“可能”“也许”这些字眼。历史上真正的莎士比亚太过神秘,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莎翁。他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十六世纪乡间出生的那个小子一开始只是在小小的免费乡间文法学校启蒙,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文凭,这样的背景足以给所有迷信精英教育的人们一记耳光,高深艺术不必有高深的学识,天才即使在乡间也能一飞冲天,而庸才注定淹没于人群。那个时代的主流是拉丁文,英语是一种世人尚未认真对待的语言。莎士比亚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他的戏剧并非阳春白雪,当年用英语这种大众语言写就的家长里短到了今时今日早就成为英语皇冠上的明珠。语言是有生命的。
十多岁就结婚,他的妻子比他大八岁,那一年,他十八岁。在伯吉斯的笔下,莎翁想娶的是门当户对青梅竹马的安妮.惠特利,最后成婚的却是珠胎暗结放荡苟合的庄户女安妮.哈瑟维。他们的女儿苏珊娜在他们结婚刚满六个月就出生了。伟大的艺术家不必有高尚的情操,揭下遮羞布后,偶像也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因情欲而放弃爱情,因求不得而安于俗世,于普通人而言,也许最多偶尔唏嘘曾有过的花前月下,在天才作家身上,一切的缺憾都成为日后灵感爆发的养料,现世有多接地气,想象世界就有多恢弘磅礴。婚后第二年莎士比亚就离家去了伦敦,自此登上了属于他的舞台,直到去世前三年才返乡,他是乡间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在大不列颠的乡间,可他自己却一直奋力在大都市搏生,我们所认识的是那个华服的莎士比亚,而不是乡间的泥孩子。
他在他的金主南安普顿伯爵面前摇尾乞怜,写下的谄媚之词简直无法让你相信是出于未来大文豪笔下;他沉迷女色,偷情时遇理查三世于此女门外求见,竟狂妄回复征服者威廉乃在理查三世之先;他在他的剧本中对他的对手们极尽讥讽,文人之笔尤胜刀枪。
从宫内大臣剧团到环球剧场,他一步步走向巅峰,而命运女神最擅长的就是在只差一点点的时候剪断你的线。哈姆奈特.莎士比亚死了,时年十一岁半,在那个时代,一个孩子的逝去再平常不过,可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却不平常,在伤心欲绝中他得到了梦想多年的乡绅称号和家徽,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可得到的那一刻却如此讽刺,他没了继承人。莎士比亚家族的男性继承人在不多不少二十年之内全部死绝。能够佩戴家徽,能够拿它去展现的日子屈指可数。给一些,不给一些,命运无可琢磨,他无力改写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想象世界中大肆挥写别人的台词。
他在4月23日与世长辞,吃了许多腌鲱鱼,喝了许多莱茵白葡萄酒。他出了汗,受了寒,终于弃世而去。与每一个凡世俗人一样的死法,很接地气的暴饮暴食而亡。但作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文豪,他偷偷的给自己的离开加入一点戏剧性,那一天是他的生日,52岁,生于此日,逝于此日。
《莎士比亚》读后感(四):请帮我画一幅莎士比亚的画像
在古代,文学(艺)乃小道,中外皆然,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作品,关于它们的作者我们所知都极为有限,只鳞片爪的事实残片被大量的赞誉美化编织进自己的叙事脉络里,使人们难辨真伪,正足以说明作者生前的寂寞,只是因为在后世看来他们的作品比较重要,号称经典,因而“母以子贵”,从此需要“知人论世”,关心起作家的生平来。 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亦逃不脱此种命运,无论他的戏剧在他生前尤其身后给他带来多少荣耀,关于他的生平,所留下来的史料都可说是“寥若晨星”;关于他的生平的细节,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每当莎士比亚在房地产或编写剧本以外做别的事情时,历史就‘啪’一声合上了嘴”。那些能够得到确认的史实,任何一部文学史或文学词典大概都可以在几千最多一万字之内交代完毕,让我们很难勾勒出一个丰满的莎士比亚形象。 关于莎士比亚,我们听够了夸张的“歌功颂德”,我们也厌倦于再给他加上任何一个闪耀的光环,难道我们只有通过纯粹的虚构才能构建一代剧王莎翁的形象吗?不,我们有了安东尼•伯吉斯,他通过一支妙笔,帮助我们“画”出了一幅可以由我们自己去填充的莎翁画像。就仿佛时下最火的《秘密花园》,伯吉斯为我们做好了线条的勾勒,至于那斑斓的色彩,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而这些作为轮廓的勾勒,所有的材料都来源于公认的莎翁生平史料。 可以说,在这本《莎士比亚》中,伯吉斯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新鲜的史料,他既没有发现莎士比亚的任何一角“脏衣服”,也没有找到一片“断指甲”,但是他做了一件换了另外的人也许完全做不出来的事——他把旧有的史料用一种神奇的黏合剂连缀到了一起,将散落一地的布片做成一件衣服。伯吉斯把文学词典上的几千个散字变成了一部生动的莎翁生活史。 我认为这正是伯吉斯最了不起的地方。没有对文学的丰富浸润和对人情世态的通透洞达,是绝难做到这种了无痕迹的补缀功夫的。莎士比亚刚入戏剧行的时候,做的是给人家“拾掇”剧本的活计,就是帮人家把粗糙的本子改得圆润,把支离破碎的情节编织成一个行云流水的故事,因此被人家蔑称为“补锅匠”。然而正是这种补锅匠的功夫,成就了日后的莎士比亚。他的确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不过他却有着“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这魔法就是一切文学创造都离不开“裁减”、“弥缝”、“修补”、“连缀”…… 当然“补锅”的手艺有好有坏,这也是区别天才和庸才的标准所在。而正是在这些地方,莎士比亚,当然还有我们的伯吉斯,展现出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在莎士比亚,这种想象力可以是虚构,可以是对史实或事实的改写,而在伯吉斯,这种想象力远不能像莎士比亚创造戏剧时那么自由,因为他声称要给读者一个源于“信史”的莎士比亚。 为此,伯吉斯把书写莎士比亚生平悄悄变成了书写莎士比亚的时代和社会,让我们看到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活产生出了这样一位天才的戏剧家。伯吉斯把可以散见的可确信的莎士比亚生活片段放进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然后去想象他的生活。于是,我们看到,在两位安妮之间的周旋怎样促成了莎士比亚的婚姻、是怎样的政治现实刺激莎士比亚去写历史剧、有多少剧作家同行在跟他同台竞争并因此凸显出他的才华、是怎样的观众基础成就了莎士比亚去投资剧场…… 也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好色的莎士比亚、爱财的莎士比亚、个人奋斗的莎士比亚,一个融天才与凡俗于一身的莎士比亚……总之,一个典型的从近代布尔乔亚发生史上走出来的莎士比亚;只是这个莎士比亚不再是突然冒出来的戏剧奇才,横空出世、不可方物,伯吉斯使我们看到了产生莎士比亚的深厚土壤。 当然,这样的莎翁形象只是一个勾勒,因为伯吉斯在书中用了太多的“很可能是……”、“可以想象,当时会……”等等的限定。他的确只是在帮助我们画好这幅莎士比亚的画像,他从未因此剥夺“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莎士比亚画像的权利”,即便有了确定的轮廓,我们仍需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熟读莎翁剧作、熟悉有限的莎翁生平史料),去填涂自己心目中的莎翁形象。
《莎士比亚》读后感(五):莎士比亚到底牛在哪?
就算是今天的欧美人,也没多少人好好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呢,作为一座文学高峰,又是谁都绕不过去的。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有一个人,他是全世界戏剧迷的偶像:
1. 400年来,他的剧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包括舞台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电影、动画片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扮演他剧中的男一号,是很多演员的终身梦想。
2. 他既是演员,也是剧院老板。他的作品叫座又叫好,在他生活的年代,票房战绩卓著,在后世则被奉为了经典。
3. 爱读书的人每一年都会在他诞辰那天狂欢,他的出生日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纪念日。但他的身世,一直是个巨大的谜题。
4. 他对现代英语的贡献,和但丁对现代意大利语、普希金对现代俄语的贡献相当。不,甚至更大,因为英语的使用人群更多。
是的,这个人就是伟大的莎士比亚。
为什么你要学莎士比亚
给你三个理由:
1. 莎士比亚是古往今来影响力最大的作家,没有之一。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和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齐名的三大西方文化母本之一。它是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无数的艺术形式、商业设计从中获得灵感与原力。
比如,美剧《纸牌屋》借鉴了莎翁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动画片《狮子王》灵感来自于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就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概念设计,也借鉴了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不知道这些,不影响你看剧,但你会少一些隐秘的快乐。
2.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你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捷径。
不说别的,懂点莎士比亚,你看国际新闻都能比常人看得更透彻。举个例子,英国脱欧公投之后,首都伦敦竟然要求独立,这在中国人看起来简直荒唐透顶。但如果我们去看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从细节深挖下去,就会柳暗花明,从历史中看懂未来。
不仅如此,从四百年前古人的故事中,你也能够照见自己:哈姆雷特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犹疑,可能也是你的犹疑;他在能力和责任之间的徘徊,也是你的徘徊……
3. 莎士比亚是一位台词圣手,他的文学语言功力至今无人赶超。
很多流行的英剧、美剧中刷屏的金句,其实都出自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无论是漫威、BBC,还是HBO,它们的一线编剧如果穿越到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是得膜拜莎翁那些用诗歌语言写出来的戏剧台词。
比如《西部世界》的经典台词“疯狂的欢乐总有疯狂的结局”,就是在向《罗密欧与朱丽叶》致敬。
莎士比亚是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1. 莎士比亚戏剧里台词有着别样的魅力。但是如果你从纸面上读剧本,你会觉得那个台词,怎么说呢,齁得慌。
2. 比如《哈姆雷特》里的这一段:“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杰俊大才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得势小人的鄙视。”
3. 怎么样?那辞藻堆砌的就像是一道菜里全是味精。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在那个时代的剧院里,叫卖声、吵架声此起彼伏。舞台上的演员如果不是用这样的腔调,那任何细腻的意思都传达不出去。
4. 所以你看,除了杰出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还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他不仅知道作品该有的样子,他还知道最终加入了用户这个因素产品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