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军事里的中国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军事里的中国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2-01-20 00:1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军事里的中国史》的读后感大全

  《军事里的中国史》是一本由冷兵器研究所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军事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一):读读军事演变历史,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历史真相一步到位

  读读军事演变历史,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历史真相一步到位

  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任何一个时间里的交合,任何一个民族之间的交融,军事与战争始终是无法避免的历史事件。而华夏民族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伟大民族,历年来的重大战争带来民族创伤,也成就了民族的伟大。自古以来,战争就是立国之本,而战争的本源在于将帅的率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纵观华夏文明五千年,军事演变的历史就是一个顶级军事统帅崛起的过程,读读《军事里的中国史》,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还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到历史的演变和未来的趋向。

  在军事的具备中,我们所见的往往不仅是一部分,其实从不同角度来窥视历史,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视角下的真相,以《六韬》为例,我们在里面的军事诠释和解析中,其实知晓的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上战争的模样,其实还可以窥见历史的真相。

  比如“李广难封”,在《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传言中,这兵书是姜太公所写,对先秦乃至西汉前期的历史走向,这里的军事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广难封”并不一定是因为君王的不待见,在这里列举的证据有骑兵的描述“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主要的作战方式为“薄”和“翼”,一种是靠近射击,一种是贴合射击,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骑兵都是属于远战的兵种,中原骑兵并不擅长贴身攻击。“飞将军”李广之所以留下遗憾,与骑兵的这种作战方式有关系,龙城之役的战败证明了这一点,在单一的轻骑兵征战上,很明显,中原骑兵的整体骑射和作战能力难以与匈奴对抗,一旦对接,也许失败就是必然。“李广难封”与“卫青不败”其实与当时的作战环境有关,传统的骑射难以应对匈奴的挑战,而卫青却果断打破了这种局面,反而在骑兵装备了铁甲和性能更加优越的环手刀的时候,便无往不利。“李广难封”也许还真有其必然的原因。

  真正的历史真相,也许可以可以在学术与推断中得知。再如楚汉争雄,世人多以霸王项羽的“刚愎自用”和刘邦的“从善如流”来对比,从帐下人才的种种比较来得知历史的成败,然而,关注一下《军事里的中国史》,我们则会看到一个不同的视角解读,比如刘邦入驻西关之后,在秦朝的土地上占据了粮食、地形、守卫等又是,而且从战略优势上看,关中地形很明显经过秦朝上百年的苦心经营,早已经成为成功的一个必备,秦朝末年的征兆,其实在刘邦占据关中的时候早已呈现。

  再如南宋权臣贾似道,从历史的角色看无疑这是一代奸相,然而,在南宋末年,他主持朝政的时候,尽全力避免了与金、蒙古、元等不断崛起的外来名族的额冲突,如果从军事的角度看,他保留了南宋最后一点可以谈判的资本,从最终的思考里看到的,其实还是大宋最后的希望,这样的角度从祸国殃民与从历史纵深的角度看,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为何后来一蹶不振?历史分说无定论,但是从我们的军事角度看,却可以看到,其实早在攻城略地之时就已经埋下隐患……

  种种的历史迷雾我们很难有所定论,但是从不同的时代背景里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战争始终是无法避免的,而《军事里的中国史》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了历史成败,也许,从这样的一种思维考虑,我们可以得出更为有价值、更加接近真相的历史。

  《军事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二):《军事里的中国史》:另一个角度读懂历史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经历了多少的朝代与国家政权更迭。历史的发展一向都不是安稳和平的,战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手段。

  一直以来,中国大量的史书典籍都以文化文明发展为主要脉络,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史书全面地了解中国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特色和历史的变迁。但对于战争和军事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似乎多以寥寥数语即完结。

  在历代朝堂上,也多以文官为尊,对武官诸多防备,兵权和武力不过是维护政权的一个不到最后关头不会使用的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史料很容易看到某次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但却难以深究背后的前因后果、牵涉人物等各种细节。

  图源:网络

  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这些欧洲文明古国的建国历史,以军事发展和战争为主要推动力,崇尚武力。那些大名鼎鼎的统治者,能在国家中立足并在历史占有一席之地的,都脱不开战争狂人的形象,也不乏许多战争经历的包装。

  而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则有着大大的区别。这大概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强大和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倡导仁义礼智、和平文明、和谐共处,人们对于战争和军事这一暴力方式不自觉地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不大深究它的种种细节并大肆宣传。

  由专业军事历史自媒体“冷兵器研究所”出品的《军事里的中国史》一书,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历代的战争事件和关键人物上,从君臣名将、战役战例、军事制度、军事物资、军事地理等角度入手,复原相关历史细节,从军事史的角度去回顾、观察和探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全书风格通俗,行文简洁,内容讲解重点突出又不乏细节考究,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尽览历史发展宏图。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政权更替和社会文化的变迁,都离不开核心人物的军事才能的发挥和战争所生发的强劲推力。也许某一次的战略决策或是某一两场战争,就改变了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命运。

  如果没有果敢决绝的李世民如战神般打下多场胜战,并通过战争磨炼出出众的武力和智谋,也许他也没有那么强悍的底气和能力杀兄夺位,并大刀阔斧进行政治改革,开创贞观之治。

  如果没有南唐后主李煜隐忍而巧妙的政治智慧和手段,也许南唐也无法在各种钳制下广积钱粮,休养生息,厉兵秣马,重建曾被破坏殆尽的军事系统,与北宋进行漫长艰苦的抗争。我们也由此知道,这位唐朝末代皇帝也并非只懂得春花秋月、吟诗作对。

  知名的文人代表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原来并不只在文学上造诣极高,对军事的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提出了一些跟武人角度有所不同的观点。这里面既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有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但文人书生始终缺乏实战经验,往往只能纸上谈兵。而战争和军事是一项有着很强实践性的事情。

  我们常见各种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在谈及战争情节时,都会提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说法。吃饱饭才能打胜仗,可以说粮草是一场战争能获胜的最基本又必备的保证。那么在战争中,粮草的安置跟当时的社会特点有什么联系?粮草运输供给这一庞大的工程又是怎样操作的?其实这在各个朝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军事里的中国史》一书能聚焦军事战争这一个独特角度,从庞大繁杂的史料中进行挖掘并扩展出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能多一个特别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历史与国家的发展,让人不禁深感在动荡多变的时代变迁中社会文明发展的不易。

  反观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其实也都来自不易。我们的背后有着国家强大的军事后盾,也有多少坚强无私的军人在为我们保家卫国。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军事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三):鼓角争鸣和狼烟烽火的历史读起来还可以这么有趣

  中华数千年历史长河,总是伴随着纷争战乱。战争的胜负往往决定着军事形势的走向,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命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坚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一次阅兵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那么我国古代也有阅兵吗?是如何进行阅兵的呢?

  由冷兵器七研究所编写的《军事里的中国史》这本书以军事为历史切入角度,依托具体历史记载,从君臣、名将、制度、衣食、趣闻等十个方面解读历史上那些军事战争发生的经过及其背后的故事,帮我们读懂那些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军事战争事件,以及那些围绕着军事的事物其背后有趣的一面。

  印象中,我们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印象大都是:一位亡国之君,一名在诗词、书法等艺术方面颇有造诣之人。然而看一个历史人物是否成功,不能仅仅将“战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还需要考虑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事实上,南唐中主李璟在病榻上离世时,交给李煜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书中为我们还原了李煜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在军事、经济、农业等方面整体战略部署上所展示出的出色能力,他面对分久必合的昭昭天命,身为小国英主,做得已经不差了。

  本书根据史料上的记载、流传的佳话传说,结合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以及其他学者的推测,从宏观层面到具体的战争、事例,解读战斗胜负的本质,给我们讲述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事件跟以往普遍印象所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一面。

  书中每一篇历史故事的篇幅不长,以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角度吸引读者的眼球,阅读起来很轻松。与许多编年体史书不同,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解读围绕着军事的历史短篇小故事合集,它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完全可以当作故事书进行阅读。

  史上那些著名文人墨客的军事头脑如何?

  武侠小说中那些侠客都是“仗剑天涯”而不是仗刀?

  为什么侠客们通常都不担心没钱花?

  为什么《天龙八部》中的武林高手不爱用兵器?

  唐朝将军张亮、南北朝将军任约、隋朝将军宇文述、南朝将军萧渊藻等历史上那些躺着都能赢、谁都杀不死、善于“摘桃”,甚至能不战而胜的福将,他们的传说故事是真的吗?

  诸如此类有趣的故事我们能在书中找寻到答案。

  除了讲述与军事相关的历史故事,本书也结合各种史料为我们解析了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训练体系,只靠家学渊源传承的时代,在军事制度、动员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管理体制、农业发展、地理气候等因素对战局的影响。历史上南朝曾涌现出檀道济、薛安都,以及陈庆之等一代名将,但是就由于南朝自身的缺陷,使其最终无法统一全国。你或许未曾想到,天分和运气的成分往往会改变整个战局,而粮草的消耗甚至能成为影响一个王朝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跟随《军事里的中国史》再度仔细回溯历史上许多战役,我们会有不同的发现,同时也能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经济、政治、地理、气候、冶金、建筑以及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窥见一二。它并不是对我国军事历史的深度解读,但它能给我们普及不少冷门知识,甚至解开一些我们未曾了解的谜团。这场阅读不是一种颠覆,但它会刷新我们对历史的许多认知。

  读史书是人与历史的一场对话,是穿越时空的信息联结。这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理性与客观地分析与还原风卷残云的战争岁月,让我们透过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看那些城池中曾经传奇与荣耀,读懂传说与演义故事背后真实的历史脉络。

  《军事里的中国史》读后感(四):军事里的历史,别样精彩!

  刀光剑影,鼓角争鸣,黄尘古道,烽火边城。纵观中华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浩浩荡荡,悠久沧桑。无数次的王朝更替、外族入侵、边境冲突、农民起义都离不开军事的身影,军事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这条线,就无法真正看清历史,更无法全面理解中国。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史书大多是陈述史实和人物传记,然而却鲜少有一套从军事的角度来窥探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历史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军事因素的塑造,只有深入了解军事,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这本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通俗类历史军事图书《军事里的中国史》,是一部以军事解读历史、还原历史的优质书籍。它是由古代军地专业研究团队“冷兵器研究所”重磅推出,这是一个成立于2014年,深耕古代军事与历史、兼具专业严谨性和趣味科普性于一体的军事历史大v自媒体。

  这本书没有死搬硬套、照本宣科的历史重述,也没有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的取巧拼接,更没有哗众取宠、故作迂腐的博人眼球,全力根据军事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主观和外在因素的历史细节和片段,用军事串联起中国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书中经典的战例、神妙的智谋、杰出的军事家、精良的兵器、完善的制度、英勇的侠士、坚固的城堡、全面的后勤保障、真假难辨的演义、神秘出奇的科技等十个篇章,严谨详实、风趣自然地将军事中的历史史实事无巨细、横向纵向地向读者铺面开来,让我们在军事因子中发现历史规律,在案例和故事中触碰古人的军事智慧中,以军事史的眼光去探究历史上的争议性话题,讲解四千年的烽火如何淬炼、锻造出如今的中国。

  从战神天子李世民到被大小金川折腾的乾隆;从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到明末落魄的崇祯;从满门忠烈颜真卿到南宋权臣贾似道;从屡战屡败的大宋军团到战无不胜的后金八旗联盟。岳飞蓝玉哪家强?曹操却说输赢不在战场上;廉颇老矣,李广难封,是猛将、是福将,还是草木皆兵的嬉戏热闹,北宋澶渊之盟不败而败的酸楚。历史有时其实就是这么的多变和无奈:黄天荡里英勇无比的韩世忠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内奸所误;坚船利炮的葡萄牙人怎么也想不到会在屯门被明军打的摸不着北;三国时曾令魏军闻风丧胆蜀汉无当飞军最终还是在姜维北伐中消逝殆尽。军事中的历史,有时还是需要更多外在的营养补给:东晋“绿卡兵”正因更新换代快,充分保证了兵源;愈战愈勇的暴秦归根结底还是士兵有着丰厚的高福利;老子挥霍、太子叫穷,这才是大明屡败的主因;楚汉争霸的关键在于东西对峙的地缘政治……

  金戈铁马,遍地狼烟,万具白骨,一将功成。自古历史的兴亡盛衰、成王败寇,寂寞圣贤都已如同流水般消逝,是非成败落花般趋于平静。欲知那些军事史实中无数的战争谜团、浪漫演义、民间趣闻,还须翻开这本《军事里的中国史》,“秦时明月汉时关”,上下五千年华夏历史尽在其中!这本书全景呈现了中华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一部军事史同样也是人文史、科技史,更是一部恢弘的华夏文明史!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去发现,去触摸,去寻找,去一探究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