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精选

2022-01-22 00: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精选

  《特洛伊暮光》是一本由赵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出版的平装双封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一):城市想象

  《特洛伊的暮光:关于城市的24种想象》(后简称《特洛伊的暮光》)一书,书名便极其吸引我。对于一个自出生起便居住在城市里的00后而言,城市似乎有自然的存在合法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球推动的城市化议题等,诱使人相信城市处于更高的价值序列,是先进的、现代性的表征。城市是可感具体的、喧哗而便利的。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灯红酒绿的繁华夜市,游人如织的观光景点,缀点于工整街道版图的街心公园……城市是 concrete jungle,钢筋混凝土建成的丛林,它在想象域中的投影为何?24种想象,让人想起著名的有24种人格的比利,让人不免想象千姿百态的城市面貌和性情。于是我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此书,一发不可收拾地沉醉于纵游古今中外深入文学历史的城市探秘之旅中。

  本书虽以城市为主题,但更多地以城市为巨幕,探讨其中上演的各种戏码。作者借六个模块探索城市密码:城市之初、城市人物、城市空间、城市发生、城市生活和上海故事,让读者从多维度的感悟城市发展的悠长历史和独特魅力。

  《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二):城市细谈。

  在还未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作者想要描写的是24个城市的故事。看完书之后,才发现我的想法过于狭隘了。作者从文学、社会、政治、地理、经济等角度充分地讨论着城市的话题。每个章节每篇文章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知识。有些文学作品在这本书里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些文学和城市意外地可以联系在一起,所以让这本书更加有意思。整本散文集被分成六个部分,分别是城市之初,城市人物,城市空间,城市发生,城市生活,最后是我们很贴切的上海生活。

  城市之初作者带我们西方看到东方,从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史诗中了解最早的城市起源,也探讨人类和神明,宗教的关系是如何推动城市发展的。从海洋贸易到城市发展,也有战争使得城市衰落。从诗经中探讨那个城门才是正门,正本的来源和典故等小故事。

  城市人物中我们又跟着文学作品回到威尼斯文学中的海洋贸易,伊斯坦布尔废墟中重生的作家,都柏林中的天主教和对于死亡、两性的探讨,19世纪末伦敦的女权主义,柏林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每个人。

  城市空间中我看到的是城市的空间被交通和时间所影响。轨道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城市的距离,同时也压缩了时间。同时城市的发展和电影、展览、建筑也密不可分,他往往会因为这些电影构图或者展览的火爆或者地标性的建筑而成为这个城市的明信片,从而成为旅游景点。

  城市发生中首先是先提到了拆这个话题,跟我们熟知的拆迁一样,有些区域的重新划分或者是功能性的改变使得城市中某块土地需要拆掉重建。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很难同时维持历史的故居同时又要维持城市的新开发。所以必定是一个舍弃的过程。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早前追求经济发展时,会拆掉很多历史建筑。但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开始维护历史街区,所以这是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只能说在平衡好这个度决策人很重要,民众也很重要。并不是一位追求经济效应就可以给城市带来发展,有些古城反而是以独特的历史街区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要有各有偏重的发展,城市规划才能健全。

  城市生活中描述了日本的京东,一个历史感和现代感共存的城市,一个在游客和日本人眼中不同的城市。做城市的主人公,花更多时间去生活在城市,衣食住行都投入到城市中才会体会到这个城市的味道。

  最后一章的上海故事,描述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行政区域的变化。有新上海人和老上海人生活的交替,也有上海城市的扩张。田子坊社区保留了原来的本地人居住功能和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旅游名片。但是随着近年更多的商业化发展,他的特色也不再存在。好像我们走到每个古镇都觉得是一个类型的,失去了原来自我的味道。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在上海住了一年,那时候每个周末我都会去上海的法租界转转,或者去南京路的住宅区看看。一边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边是老上海的胡同地方。这种碰撞很有上海特色。就像我随手拍的照片,朋友看到就会说这是上海吧,而不会和别的城市混淆。城市就应该保持他的独特性和功能性。可以有很多个小上海,小镰仓,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保持了自己的城市个性并且让国内外游客所知道。

  这本书里我看到了24篇关于城市的故事,他们从各个角度讨论了城市的发展。或深或浅,详略有当。对于城市研究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读,会有更多的补充知识。

  《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三):一本通向“城市”这一浩瀚命题的精细指南和目录

  作为一个资深读者,赵琦将众多关于城市的研究著作梳理总结,加上自身的思考和体验,集成此书,以一种轻松简明的语调娓娓道来。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通向“城市”这一浩瀚命题的精细指南和目录。

  关于城市的24种想象,也就是书中24个趣味横生的篇章,它们被精心划分在六个不同的主题内,每一个篇章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品读,跳读或选读丝毫不影响对单独篇章的理解。而且,在跳跃式阅读的过程中,还会偶然发现前后读到的概念互相佐证、彼此共鸣,看到妙处之时,不免猛拍大腿,连连称是。

  作者赵琦并非建筑学领域的专业学者,她的身份是精彩多样的:法学硕士、前金融从业者、半层书店创始人、阅读爱好者,同时还是一位上海市民。她的多重身份决定了书内容的精彩纷呈——宗教、文学、电影、历史……你所能想象的所有,都能在书中相遇、碰撞。

  读者将会看到作者用《伊利亚特》史诗中出现的“阿基琉斯之盾”来解读希腊早期城市文明的意象,通过《诗经》中反复出现的“东门”来探索中国早期城市男女的恋爱日常,从威尼斯的发展史看莎翁戏剧中的社会元素,从《轻舔丝绒》这一“女同小说”看当时伦敦的女权潮流……

  在作者的带领下,读者穿梭在二次元的文学、光影和三次元的城市空间里,俯瞰横向的世界地图,潜泳纵向的历史长河,一时间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书中特地为上海开辟了一个专题,对于我这样出身小县城、求学上海的异乡人而言,无异于一本贴心的“魔都解读手册”,为我打通了理解魔都的“任督二脉”,使我对许多之前遇到的“生活迷惑”茅塞顿开。

  举个例子,我的上海同学曾提起,他们前往市区看望祖父母时会说“去上海”,这种称谓一度让我非常迷惑;原来,这是因为上海人不仅把外地人叫“乡下人”,也把所有1949年上海建成区80平方公里以外的人都称作“乡下人”。

  再举个例子,我曾经一度不明白,为何现在这个商业气息浓重、庸俗平凡的田子坊会成为上海的一大旅游景点。现在我才知道,原来田子坊曾经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是多方努力之下,才因为“艺术创意+日常生活”的独特发展路线存活下来;而现在“低端化”的田子坊,则是因为在脱离了“非法”危机之后,不可免俗地因为各种商业考量沦落至此。

  开篇,作者在谈及宗教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时写道:“4000多年后的今天,城市与神明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神明’,城市变成了‘地球村’的神庙。人们像崇拜神明一样崇拜着城市。”

  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巨型都市之中,的确会时常出现这样的感想: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因着同样的对城市的梦想(或说信仰)汇集至此,他们怀着虔诚的心“参拜”城市,就像远古的人们参拜至高无上的神明。

  阅毕掩卷,我忽然想起我刚来上海读大学时做的一个梦。

  我梦见我从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侧门走出来,进入一个巨大的广场,看见了非常魔幻的场景——地平线上高楼林立,那些巨厦背后的天空是紫色玫红色的,而且还隐隐带有流动的音色光辉,仿佛银河;地平线上还有一轮巨大无比的银色圆月,巨大到所有巨厦在它脚下都仿佛变成了乐高玩具。我和身边所有人只顾仰头震撼,试图举起手机拍下这个瑰丽的场景,却发现屏幕里的场景是扭曲的,涌动着一股一股的波浪纹路,根本无法辨清里面的景物。于是我转了一个方向,又发现了新的地平线,新的绮丽天空,新的巨大圆月。

  我就好像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魔方里,无从逃脱,难觅出口。

  直到闹钟响起,我从梦魇中惊醒,心悸依旧,仍旧能体会到那种被庞大和未知的绝对力量压倒的恐惧和无力。

  《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四):想象是一颗火苗,重新点燃心中的火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载体,我们在这其中,就是一个个小零件,我们在这里面努力奋斗和生活,城市给了我们一片天地,包容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在同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对那里的一切事物习以为常,感觉一切都本来应该就那样的。失去了想象力,慢慢被同化在城市里。

  这次出差时带着赵琦老师写的《特洛伊的暮光》应该是我最明智的选择。跟着作者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城市从无到有,城市里的人事物,有如一幅幅画卷,从历史中,从文学作品中,也从现实中,舒展着身姿,向我走来。 作者从城市之初、城市人物、城市空间、城市发生、城市生活、上海故事这六个主题,带我们上天入地谈古论今。总感觉心里有好多的地方被触动,也发觉不管哪个城市,都有很多可以发掘的地方,有时候只是被生活的苟且蒙蔽了双眼,限制了想象力。作者关于城市的24种想象,就像一个小火苗,让我心中那快要熄灭的火焰重新燃起。

  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突然间就涌上心头,与这本书的内容交相辉映。想起自己拿着古代城市复原图去了解文明进程那如饥似渴的时候,想起在游戏里大兴土木建造出一座理想城市时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想起看着卡尔维诺的书,在脑海里想象那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时目瞪口呆的时候。只是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都好像被封印了一样,沉在了心底。 出差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等着地铁,身边是一波波匆忙走过的人,感觉大家都很忙碌的样子。按照往常的想法,我应该不会去观察他们,不过还在回味这本书余味的我,眼睛却是不由自主地睁大,试图看清隐藏在人物背后的城市。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心态完全不一样,我想主要是因为是身份不一样了吧。 对这个陌生的城市而言,我就是一个过客。也就因为是过客,才能用一个更悠闲的眼光去观察它,会想着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这个城市最好玩的地方走走,去最有历史感的地方看看,做完这些,才有曾经来过的感觉。既然是萍水相逢,那就努力留下最美的记忆吧。 而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我的身份跟城市的联系更紧密,就像书中谈到小人物的一生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一角一样,我也跟我所在的城市捆绑在一起,成为它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和未来都有我参与的部分,不知不觉的就沉重起来,没有办法用悠闲的心态对待它。生存或生活,苟且或诗意,这两者分不开切不断,何不试着成为一个书中所说的城市“生活者”。 成长在一个地方,求学去了另一个城市,毕业后又到了另一个城市安家落户工作生活,有这样的成长经历的人很多,我们就像一个小小的零件,在不同的城市间传递和运转。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身份,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记,可能默默无闻,但我曾经来过。 每个在外的游子,都或多或少会对家乡有种眷恋,而这种眷恋,随着年岁的增长,往往会越发深刻。那里可能不大,可能不发达,但那里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最初的梦想起点。回不回得去是一回事,想不想回去是一回事。世界那么大,想飞去哪里都可以,如果可以的话,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飞出来。 合上书,刚好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我们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这有点沧桑音乐声环绕在耳边,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一样打动我的心。书和音乐是绝配,这个时候我绝对认同。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城市变成可以移动的钢铁巨兽,满满的末日科幻范儿。电影的城市相比现实的城市,就好像是一个个平行世界里的模样。我们不知道未来是怎样发展的,电影里的城市将来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城市的存在,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无数的可能性,无数的未来,正如人类一样,插上想象的翅膀,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