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不许你老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不许你老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4: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不许你老去经典读后感10篇

  《我不许你老去》是一本由张园勤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3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一):做这个城市情侣(程小莹)

  我很难想象这是她的第一本书。《我不许你老去》——在这之前,总是因为什么,才让我“不许”。那么,这个“因为”,就是书中需要细读的篇章了。

  像无数精致珍珠,串联起一个系列:我可以把它当小说来读。她分别为我们讲述了“我”的城市生活经历经验故事发生在上海城中到边缘地带,那个小女子穿梭于此,衣食住行。我甚至可以把它归入青春小说的范畴同时,对底层细碎的生活和个人精神的解析,使得它们足以和过于商品化的青春“小时代”书写大相径庭。在将“老”未“老”之时,生动鲜活着;又在庸常深处,萌生出点滴微小诗情画意:真的很有画面感。可以这样说,它为我提供很多场景,即便是布景,也很真实。她越呈现自己,就越贴近并打动尽可能多的“我们”。在我看来,这样的写作,要义在于个人与环境冲突与和解:在一个文字世界里达到和谐

  所以,张园勤的随笔,无论如何沉溺于构建个人经验和情绪,都不可避免地背负着特定社会生活和城市经验的烙印,这些烙印,未必直接体现作品虚构的世界;她的随笔,随心所欲,无需虚构,却处处体现了内心瞬间的真实情把握。她有自己特定的视角叙述,环境描写、内心独白、个人经验和情绪,尤其是一些“纠结”——她隐喻着的“青春”和“老去”。是这样的意义,在一个随笔集里,张园勤实现了自己并接近读者,在差异共鸣之间,一起探索微妙平衡

  当我们品味城市生活的味道时候女人的故事是缠绵的,朦胧恍惚——“从我的窗户转角不过数百米,看了多年流动风景,从初春到夏末,又从深秋到严冬。不变的只是两者在空间上的位置。从年幼无知童年不觉已走入而立,需要的不是隔着两条街的热闹,而是简单固定的那习惯性的一瞥。那一眼看到了几十年的变迁:道旁的梧桐年复一年的葳蕤,杂货招牌的褪色泛白,对面屋檐下那对燕雀每年一度的回归水泥柱子路灯的斑驳褪落……透过模糊的挂满雨滴玻璃,我感受着小铺中那颗渐老的心,温和缓慢从容富有节奏感,如同十四行诗般充满着抑扬的韵式。那种诗意并非雨天独有,而是经年累月地存在我们心底平淡无奇的那一角。但愿那小铺活到九十九岁。”

  缠绵于过往忧郁的。但就是一个这样的品味——一个城市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却带来某种感官刺激。“发呆、沉思,或者干脆一片空白,有时候不得不说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我们也许并不是不知道,那些过往的记忆已经永远无法复制,连带那些感受,于是觉得,不屑指认,淡然处之。张园勤用她精到的文字,适时地在感官记忆上对我刺激:我感到心绪在波动,幸福感传递开来;我又感到被一种原属于我们的精纯的生活、精纯的存留所关怀;那些关于过去的种种记认……而种种精纯之物别无他求,只求被释放,增殖于我们的诗情生命财富

  这样的一本可以随意进入的文本世界,可以被随意地感官刺激,不时一遇,怦然心动——“每天上下班感觉最像拍电影时刻便是行驶在家与单位的那条路上。让人感动的并不仅仅是那条路,而是因车里播放的各类音乐而生出的满满的情怀。”张园勤就这样沉湎于她的胡思乱想的愉悦里,回到童年,像一个孩子追随一场冬雪、一种发式、一只蜘蛛、一只麻雀、一种味道……她让我们追随她的思想:我自己的以及我周围的所有刺激,都是健康快乐,且是有底蕴的——我的健康以及城市的健康。这种关于城市健康快乐的记忆文学,有细部的真实,可知可感。让人奇怪的是,我们如何被送回往昔,在思想和内心深处感受往昔的生活哲理意识刺激?我们很难说自己是生活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有感官上的刺激是一个永恒。我现在已经忘却了“为什么毕业季会选择夏天,是代表了某种告别的情感炽烈浓厚,还是因为要延绵那一生回忆余温,所以才会在高温日子里选择离别。到处都是告别的景象校门口的合影,旧书本的打包处理,那一箱箱即将带走的行囊,终将回不去的待了四年的寝室。”但在看到张园勤向我们展示她的非凡的记忆力细节描述能力后,我在夏天的时候心里就想起我的毕业或者开学的日子,并且与另一个女教师形象搅和起来。这一刻,我思想如翻江倒海一般回忆与城市一起走过的岁月

  这种思绪游荡不定,从弄堂、天井、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一直抵达到如今不复存在葡萄园、小菜场、剃头店、空中的战斗机……刺激带来奇妙的感受,像在一面镜子里看见自己。“上海是有空军基地的,但他们总是选择黄昏的时候到天上来训练,真是让像我这样不停地走着路,而又有些寂寞的人有了幻想机会。”

  每个人都这样想的,但谁也不曾这样明确说过。张园勤让我无法无动于衷地看待这个城市。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像是这个城市的一个情侣。我们来到这里,把自己托付给这个城市。有个可以亲近、可以寻求感官上的刺激的城市真是一种奇妙的快乐,就这样,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庸俗不堪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在这本《我不许你老去》里得到抚慰

  【程小莹: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二):上海女人的老实文字

  上海是什么地方民国的时候,它是东方小巴黎,现在,它依然是时尚之都,仍旧是繁华之地。在这个地界,我们看到了上海女人王安忆、程乃姗、毛尖、卫慧、棉棉等人风格各异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到上海的边边角角,看到上海的华美辉煌活力、前卫、动感等特质

  上海除了繁华,还有另一个特点,那便是它的人口众多,天南海北,汇成七十二家房客。上海有形形色色的人,上海亦有各式各样的写作者。一个叫张园勤的女写作者,正是其中的一员,她不同于王安忆等人,硬要说起来,她的文字的特点,在于老实。《我不许你老去》这本散文集,可以说是一部老实的作品。这在灯红酒绿,常常开风气之先的上海,似乎有些不搭调。或者说,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读者视作出于一个小城青年写作者之手亦无不可。但是,它们硬是源自一个生长和生活在人潮汹涌欲望生猛的大上海的人腕下,这多少有意思

  当不少女性写作者用酒精夜店情色话题文字吸引人眼球进行自我渲泻的时候,张园勤却安逸地看着那些不起眼的、细碎的平常之物,所用的词藻,亦是平淡畅白,不张扬,不过度修饰,不作惊人语。她写办公室的蜘蛛,写看不见风景的阳台,写静谧的午后,写六月十八日的

  失眠,写梅雨季,在这些之外,她记叙生平所遇的美食点评看过的书和电影,虚构寄托了自己幻想和喜好的城市,诉说家人和朋友的故事,都是一幅云淡风清的样子,一幅缓缓道来的口吻,通篇难见虚妄和浮夸,总是以平静语速来描画,以安然的眼光来扫描。让人看到一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美好生活图景。这份沉潜的功力,或跟作者的性情有关,另一方面亦跟其修养爱好关联不小。这样文字,给人以安逸,写这样安逸文字的女子,很是惹人神往。她笔下猫、虫、月亮、小岛、太妃榛果、巧克力、蝈蝈、老房子等,是她过往的见证,亦是生命中的一个个看似不起眼却融入了生活的温情片断

  当然,作者安逸淡然的文字,不是心灵鸡汤式的故作悠闲,不是那些司空见惯文摘体,自有关个人的视角和观点,她从宇航员离开地球后的感想写起:“太空是神奇的。随着身体的失重,许多东西会随之变轻、变淡,比如名和利。但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里变得更加清晰珍贵,比如祖国亲人。”她进而写到,人们若想要真正地感受生活和生命的意义,那便需尽可能地摆脱眼前的纷争和嚣扰的红尘潇洒地活着。这样的眼界和思想,颇有浪漫和诗性情怀,很是让人耳目一新并为之赞叹。

  文/申海,原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三):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

  仿佛是一场诗意铺满心旌的悠悠旅途,让我且听风吟,踽踽独行,在一座城市的旮旯,邂逅一段“我不许你老去”的青春变奏。

  这首变奏曲的谱写者便是张勤园。她为人师表,不仅操一口熟练的英语,亦勤于创作。作为“海派作家”专栏作者的她,平日工作繁忙琐事颇多。然而,这一切丝毫不打扰她悠闲的生活姿态。工作之余,吟诵诗曲半首,畅饮美酒几瓢,约三两知己,或高谈阔论,或欣然出游,岂不乐哉?

  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那么,张勤园这本《我不许你老去》,这七个章节的变奏曲,便是她用心灵到达“朝圣之地”的完美演绎。《非感官碎片》在纷呈的油墨中起舞,逃亡的脚步在午夜中进行。欲裂的头皮庶几撕开,不安的心辗转反侧,讲述着孤独无助。在破晓的黎明即将到来之际,许下未来新时刻的希望,期待将生活折射成斑斓的蝴蝶。接着是《孩童的黄昏》,它犹如低回婉转小调泛黄、怀旧、淡雅、木然、平静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它也带着点小王子式的忧伤明净的岁月固然安好,但是伤老猫、悼小熊的情殇却隐隐作祟。那幼童的黄昏,夜半的粽香,夏日的边缘,分明夜深人静街角温婉徘徊,用一场梦的时间期许着重逢。再谈《森女的幻想》,这奇特的一节,不禁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一番话———“人生就像是一片森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为了寻找心中的那片森林,森女用幻想开启旅途。森林里的生物或许都是透明的,透明的眼睛,透明的皮肤,甚至可以看见猫肚子老鼠蠢蠢欲动……然而,旅途却不是为了让我们看清别人,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己。至于那诱人的《食色中的行路》:温情的太妃榛果,腥香的生鱼片,淡淡的葡萄暗流,土黄的栗子忠厚的面疙瘩,爽口的笋一品,浓情的巧克力,馨香荠菜马兰,酸饬的草莓梅子……在食色的路上,一切都是美好的入侵呀!

  在《在伪文艺生活》里看不破红尘,在《看不破红尘》的道路上过一种伪文艺的生活。我想,这是一个感性生活者的生活态度,更是理性思想者的深刻洞见。也许张勤园在《我不许你老去》这本书中,最想告诉我们的便是这样一个道理———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尘世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为凡尘琐事所困,为凡尘名利所惑。人们似乎在很久以前就被卷入了这个忙碌漩涡,像陀螺一样限制循环地自我周转,却转不出一点清闲幸福水花,唯有晕头转向。尘世似乎成了一个最真实的“地狱”。

  但是伟大诗人荷尔德林在《轻柔的湛蓝》中告诉我们:“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即使充满劳绩,人是需要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的。”选择诗意地栖居,是我们行走在尘世山一程、水一程路途上的全部成本,是我们应付全世界的最佳生存方式相信即使生活的重压一天沉似一天,我们的生存空间被繁忙、浮华逼仄得越来越狭窄,那么只要保持像张勤园那样一颗诗意的心,时光便永远不允许我们老去。

  文/张淑惠,原载于《新商报》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四):怪你过分美丽

  单看书名,就喜欢张园勤的这本《我不许你老去》。

  不用多想,应该就是嘤嘤嗡嗡的小女子作品,但单是看到作者说,在小学的时候听到张洪量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就知道这娃娃应该和我岁数相仿,要么在奔三,要么在急速去二。对不起,你们在听张洪量和莫文蔚唱的《电台情歌》时,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分不清,到底谁是“对你爱不完”的郭富城,和“特别爱你”的洪量了。

  初老症之一是,爱回忆。作者是不愿意回忆的,偏偏满纸都是旧时,旧时。躲在这座熟悉的城市里,看这座城市的伟大与渺小。上海,写字楼里并不是白领、洋人的天下,在背面,她看到了前台小姐为了节省午饭开支,花五块钱买个肉夹馍的辛酸。上海,大商场里并不是总是奢侈品,那些大牌背后各种物流车车载呼啸,扬起很大的灰尘。生活里那些细小的二三事,压力大时梦见最恨的数学考试交白卷,敏感挣扎被全世界遗忘的孤独,周末蒙头就睡的酣畅,阳台养花引来蜜蜂的喜,那只养了好几年却无声无息离去的黑猫,童年最爱的那只泰迪熊,给它吃消炎药打针按时喂饭的小熊。

  这是关于城市的回忆。最喜欢的是她的《森女的幻想》。写法有点像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第一次知道卡尔维诺,还没喝过卡布奇诺。那是上初中,我所在的小县城,只有珍珠奶茶加很多的珍珠,还没有卡布奇诺,倒是遇见了卡尔维诺。当时风靡全球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痞子蔡和轻舞飞扬对话:“你看卡尔维诺?”“谈不上喜欢,只是不讨厌。我喜欢的是卡布奇诺。”看不懂的对话,也没有掌握百度搜索的技能。

  后来,才在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找到另一种精神上的根基。

  《森女的幻想》中,城市的名字都是作者虚构的,城市里的人与物,都是未曾谋面过的,她的飞马星空,让我向往城市的美好。怆思派论特中,有透明的鱼、透明的蠕虫、透明的深海浮游生物,是一座透明的城市。犯人们不用劳教,改造的过程是进手术室,将犯人们自身携带的邪恶字眼,经历清洗、剔出、重新植入,经过一个月的休养才能下地走动。最爱隽姆兰登,那是一座一发工资,整座城市都会被铺天盖地的礼物所淹没,人们做梦都在想怎么花出去这笔钱。在司蓝博,古松上蹿动的松鼠,入口即化的美味浆果,让人流连。如果接二连三的一口气读完所有的梦中的城市,我突然有进入电影《盗梦空间》中梦中有梦的错觉,分不清是梦,还是梦中的梦。但这些城市背后的密码,折射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岁月神偷也偷不走心中的爱与信仰。

  把平凡的日子收拾得这般雅致,是不是怪你过分美丽?我不许你老去,说出了多少文青,伪文青的心声。留不住的时光,只能用精神上的臆想,让生活再过分美丽点。

  原载于/《海南日报》

  原作者/丸子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五):谁的岁月不曾老

  世间最让人感伤的莫过于岁月。古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岁月无情却又处处留情。我想任何一个凡人都逃不过岁月带走自己的青春,然而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今有一书《我不许你老去》,作者是一名海派作家张园勤。看到海派能让我想起周立波,不出所料她的措辞不亚于周立波的经典犀利,但字里行间有透露着女性特有的细腻。颇有几分婉转唯美之感。让人读后回味无尽,细细品味又让人感慨万千。

  作者以日志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说是作者的随想录会更加贴切一些,作者所写莫过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在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犹如湖水的涟漪。而我们却无暇品味这片刻的时光,也许是这物欲的社会让我们太贪婪,以至于感觉不到时光正在偷走我们的一切。回头望时,对天长泣,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伴随着低沉的旋律耳边听到这几句话的时候,心中滋味甚是苦楚。

  《我不许你老去》中写到自己父亲经过岁月的洗礼,日渐老去,心中那份父子之情难以释怀,但又对岁月的无情无能为力。只有化作心中无声的祈祷,我不许你老去。“不许”俩字承载了对父亲厚重的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时不禁感叹,人生苦短。珍惜分秒,享受你拥有的一切,释怀你失去的一切,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作春雨润透我们的心田。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个人独自游荡在自己的世界,和周围的事物融为一体,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也是非常有趣的。当我闲暇时,常常闭着眼睛,感受着血液在全身流淌,用心去触摸世间的美好和新奇,这常能给我一种力量,支撑着我的世界。

  读完张园勤的《我不许你老去》,让我细细地品味到,我曾向往的自由静谧的世界就在她描绘的书中。她也是一个人,在爱、食物、阅读以及想象中驰骋于疆场。各种景象的融汇,给我们一个新鲜的视角,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女人的心思是缜密的,一根头发、一个眼神都能被细致地观察到,绽放出奇光异彩。生活中,就是这样,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能和我们的思维碰撞擦出火花。作者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事情给我们谱成了一曲华美的乐章,展示在众人面前,让更多的人听到,感悟到生活的意义。当我拨开琴弦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一种女性的光辉,精细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使我迫不及待地放下手头的工作,专心读了下去。

  她的随笔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就像春雪过后,忽然出现的一个温暖的怀抱,就这样,我会不知不觉,渐渐地走入到她的生活中,并没有为这突如其来的感觉感到不适。

  三月的阳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气息,也正如张园勤的《我不许你老去》,要是能永久地停留,也是很好的。河流有了流动的线条,大地有了盎然的生机,以及我们的生活不过于单调。色彩的冲击总在我们眼前飘过,而我们已经习惯了春夏秋冬更替,年复一年地守着时间,等待它们的到来。可是读着张园勤的文字,不觉又使我眼前出现了那未曾见过的五彩世界,看似近在眼前,当用手去触摸时,又感觉不到,这种幻落的美不是人人能写出来的。

  对于爱,我总无以言表。但是,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作者内心对于爱的阐述,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正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想象到的能力总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天赋。书中关于作者想象的文字,总能把我带入到她描绘的种种场景中去,翻滚的思绪中总能感觉到有一条神经牵引着我继续前行,我想这就是作者的思想吧。这种刺激而奇妙的感受使我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生活从表面来看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若细细品味,总会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趣味。一颗灵动的心,总是迫不及待去探索未来的世界。无论怎样,生活不会欺骗我们,只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开。

  原载于/《今晚网》

  原作者/杜峰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七):在爱的文字中感受温暖

  一个人独自游荡在自己的世界,和周围的事物融为一体,是一件奇妙的,非常有趣的事情。当我闲暇时,常常闭着眼睛,感受着血液在周身流淌,用心去触摸世间的美好和新奇,这常能给我一种力量,支撑着我的世界。

  读完张园勤的《我不许你老去》,我感觉自己曾向往的自由静谧的世界就在她描绘的书中。她一个人在爱、食物、阅读,以及想象中驰骋于疆场,各种景象的融汇,给我们一个新鲜的视角,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女人的心思是缜密的,一根头发、一个眼神都能被细致地观察到,绽放出它们的奇光异彩。生活中,就是这样,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能和我们的思维碰撞擦出火花。作者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事情给我们谱成了一曲华美的乐章,展示在众人面前,让更多的人听到,感悟到生活的意义。当我拨开琴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女性的光辉熠熠发光,精细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使我迫不及待地放下手头的工作,专心读了下去。

  我曾想象作者会描述到的某个场景:一个人在下午茶的时光中,捧着一本书,独自坐在图书馆能晒到阳光的角落中,翻开书的扉页,周围飘着墨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的随笔给我的是另一种温暖的感觉,就像春雪过后,忽然出现的一个温暖的怀抱,就这样,我会不知不觉,渐渐地走入到她的生活中,并没有为这突如其来的感觉感到不适。

  三月的阳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气息,也正如张园勤的《我不许你老去》,要是能永久地停留,无疑是好的。河流有了流动的线条,大地有了盎然的生机,让我们的生活不过于单调。色彩的冲击总在我们眼前飘过,而我们已经习惯了春夏秋冬更替,年复一年地守着时间,等待它们的到来。可是读着张园勤的文字,不觉又使我眼前出现了那曾未见过的五彩世界,看似近在眼前,当用手去触摸时,又感觉不到,这种幻落的美不是人人能写出来的。

  对于爱,我总无以言表,或许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但是,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作者内心对于爱的阐述,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

  想象到的能力总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天赋,奇特的想象有时会产生巨大的轰动。书中关于作者想象的文字,总能把我带入到她描绘的种种场景中去,翻滚的思绪中总能感觉到有一条神经牵引着我继续前行,我想这就是作者的思想吧。这种刺激而奇妙的感受使我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不仅仅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思绪,而是能无意识地和作者的思绪融为一体,这恐怕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吧。

  生活从表面来看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若细细品味,总会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趣味。一颗灵动的心,总是迫不及待地去探索未来的世界。无论怎样,生活不会欺骗我们,只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开。

  文/杜峰,原载于《常州晚报》

  《我不许你老去》读后感(八):诗意的逗留(吴 刚)

  仿佛是一个心路历程的追溯与回徨:张园勤在7个变奏式的篇章中——从意绪飞扬的《非感官碎片》到有一种生活在别处感觉的《孩童的黄昏》;从悠悠游记般的《森女的幻想》到亲炙美食饮品的《食色中行路》;从探求社会分析与自我理解的《伪文艺生活》、《看不破红尘》到寻求诗意逗留的《风吟草木间》——演绎了一种知性生活态度和思想行走者的感怀。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确实,我们对童年时的游戏都不陌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话有些道理。这些年幼时的游戏确曾带给我们莫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我最喜欢《森女的幻想篇》中的文字——例如“她是座城市,许久的名字让她一直在找寻”(《克洛伊》);例如“傍晚时分,为了追逐那迅速降落的夕阳,我顺着晚风的方向走到你这里”(《古美特》);例如“我相信人在入睡的刹那会到另一个世界,我就是这样去你好几次”(《司博蓝》)——这里营造的意象,凸显了一个天涯旅人且听风吟的希冀和欲望涌动的期待,那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而《孩童的黄昏》中《我不许你老去》的文字,则执拗地延续童年的梦,怀念父亲那曾经年轻并在作者心中永远年轻的形象。

  余光中先生曾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在《彼岸校园》中,我们可以体味作者对学生时光、教师职业的微妙感受,彼岸有时是对岸的远景,校园如此熟悉又些许陌生,也有片段的快意。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我们在美丽的尘世不是永久的房客,只是过客”,所以林语堂主张将适度的物质享受与注重审美的高雅情调相结合,创造一种闲适的艺术的生活。当我们随作者穿越不同季节的时令美食或漫步在飘散旧日温情的老街时,那些略有小资的优雅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是眷恋美丽尘世的闲适艺术的写照,或慢性生活。

  所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一个几乎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界,即“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并非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伤,而是在一种开阔的生命视野中审视存在的意蕴,对人性进行深层的赞美与思索。换言之,诗意地栖居,就是在我们这种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情境中,以“诗意地栖居”来抗争现代性技术的威胁,来寻求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我的存在,在诗意中实现自我而回归到人类的本真。如伟大诗人荷尔德林在其诗《轻柔的湛蓝》中所述:“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下过雨的城市,干净得连轮廓都分明起来,整个世界如同转换到镜头的鲜艳模式,绿是绿,蓝是蓝”(《清新》)。作者正是在碌碌红尘中寻找或营造着诗意的逗留。

  是的,一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自由欢畅,不管是苦难、贫穷、辛劳、窘迫,我们都可以看到生活中神性的光辉。

  【吴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