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雅舍谈吃》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雅舍谈吃》读后感1000字

2022-04-04 00:5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雅舍谈吃》读后感1000字

  《雅舍谈吃》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生在华北农村的小孩慕了

  我之前没有阅读过梁实秋其他作品,但对这本却是久闻大名。整体很轻松诙谐,谈起吃好像也不会有什么沉重的。作为北平土著,书里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北平美食,大至一些如雷贯耳的酒楼招牌菜,小至街头美食平民甚至贫民美食,比如窝窝头糖葫芦。梁实秋先生一定是一个无比热爱生活的人,不热爱生活怎么会如此热忱的关注那几嘴入口的食物。而且要有家底,通篇是跟着父亲去各大酒楼宴饮,菜价动辄几块钱,烤鸭瓦块鱼鲍鱼鱼翅螃蟹都是寻常。 后面建国后,梁实秋先生移居了台湾,后来好像又移居了美国,所以横向对比了北平美食和台湾美食,中国美食和美国食物。但人是有家乡的,离家千万里,最爱的还是家乡那一味。北平国际大都会有各种美食值得怀念。我生活成长在物质贫乏的华北,记忆中没什么印象深刻的味道,蜂蜜糕或许算一个?可惜现在已经无影无踪,连一毛钱一根的辣条和冰棍也有强烈的存在感,冬季就是白菜咸菜和自家酿的豆豉,所以我从不怀念小时候,因为实在无可怀恋。反而长大后,陆陆续续吃过尝过,才体味到饮食男女的快乐,体重也跟着蹭蹭几级跳,倒也并不后悔,人生及时行乐也不错,不会到死的时候还没吃到想吃的东西。

  《雅舍谈吃》读后感(二):爽文

  很多年没有看这种文字的爽感了,就是用你完全能得到的语言在说你完全感兴趣的内容。我昨天和gxj总结了一下为什么它这本书写吃的能这么让人舒服,原因有四点:

  但是我看这本书爽的最终原因还是对自己的肯定。因为对食非果腹的终极认同让我觉得虽然日复一日的生活表面枯燥平庸,但我内心深处究竟还是个文化人。对吃(包括食材烹饪兼色香味形质地)的追求让我永远保持好奇,保持谦卑,认同生活本身除了给别人看的部分以外自然有仅我自己能领会的妙处。那只要这世上(莫说世上了就光castro st, california ave, univeristy ave)还有我没吃过的馆子,那我对人生的希望就不会消失。

  《雅舍谈吃》读后感(三):没有调料包的年代,人们曾这样认真做菜

  当代年轻人,聚会吃什么?热辣的火锅,滋滋冒油的烤肉……很少有人去找老餐馆,吃一顿简单调味的传统菜。 工业化背景下,食客追逐快速,店家控制成本,料包既然能做出美味,谁还愿意培养大厨、研究复杂菜式呢?于是,我们眼看着一家家新店,千篇一律地供应川菜、火锅刺激味蕾,不同的店名,相似的口味…… 但,对于一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国人来说,没有调料包的年代,食材、火候、刀工,本真的滋味就足以让人大快朵颐。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旧时代的饮食画卷。 一、故都佳肴:那些年的北平美食 前段时间的“美食荒漠”城市评选,北京以首都之尊荣获第二名。但当年的北平饮食,真看的我口水直流~ 开篇写豆汁儿,简直宝藏~传说中难以下咽的豆汁儿,对北平人而言居然是爱不释手的一口滋味,那种酸中带腐的滋味也被视为妙处之一,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酪”这款北平小吃,是凝冻的牛奶,看的时候回忆起《红楼梦》里面袭人爱吃的“糖蒸酥酪”,馋死我了!当时的中国人不爱喝牛奶,但是做成酪就去其腥气,香、甜、凉俱美,是夏日的独特享受。 最有名的北京特产当然是烤鸭!原来最正宗的填鸭,有皮有肉有油,滋味十分丰美。不过现代人讲究健康饮食,这一层高胆固醇怕是没人敢应,怕堵血管。 香脆难匹的爆双脆,大锅熬煮的白肉汤…鲜活的美食,让人仿佛看到当年的北平,那个餐馆各有绝活,佳酿待客却不收高价的豪情年代。 二、四海珍馐:神州大地,人间百味 火腿的部分,写到火腿独有一段异香,金华火腿之香尤其让人闻之流涎。我家乡也是盛产火腿的地方,有一种“刀板香”,放在木板上蒸熟,咸、鲜、油而不腻,滋味宜人,不知与金华火腿相比如何? 写鱼丸的弹滑和汤汁鲜美,让我想起在福州同学家吃到的手工鱼丸。鱼肉我不算喜欢,可是那种弹牙的口感,汤味的鲜香,我也忍不住享用一大碗。 印象中,鲤鱼肉带着土腥气,并不好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然而当年的河南馆子有一道鲤鱼做的“瓦片鱼”,炸的金黄,微微弯卷,浇着一层糖醋汁,形似瓦片而滋味甚美……不知道现在的河南人是否还有这门手艺? 近一百年前的中国,山东馆、河南馆、淮扬馆、广东馆,各显其能,展示了各具特色的高超厨艺。遗憾的是,餐馆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些精湛的手艺只能在书中一窥其貌了。 三、人生真味:食物让你看懂的事 中国人嘴馋,讲究吃,讲究美食。在国外上学的时候,白人同学一份三明治果腹即可,中国人却不厌其烦地花一早上时间炖牛肉。梁先生自豪地认为是文化发达的结果,我也赞同~ 大概由于这种民族自豪感,《大菜》一节中,短短几百字辛辣地讽刺了“吃不惯牛油,喝不惯凉水”,吃着中国菜却用刀叉而舍竹筷,认为更文明的人,挖苦他们用刀叉也不会变成白种人。看来真的很生气了~ 萝卜排骨汤是一道最寻常的食物,但探寻炖一锅好汤的奥妙,其中也蕴含着写文章的道理:少加萝卜少加水,不正可以对应于文章的少说废话吗?精华多就能煲好汤,我们写一篇尚可水准的文章同样不难,只要注意言中有物,干货充足。 扬州狮子头,杭州炒笋尖,北平涮羊肉,湖南烤乳猪……那个年代,美食大放异彩,大厨各具绝技,有自己做菜的“道法”。据我爸说,我奶奶对于烹饪很有自己的一套,贫困年代的简单食材一经她手就变得不同。我姑姑只能学到一半,已过半百的表姐更是普通水准。我家如此,全中国又有多少家庭、多少餐馆在发生类似的事呢?未曾品尝的美味,只能从书中一探究竟了。

  《雅舍谈吃》读后感(四):回味无穷

  梁实秋《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里的梁实秋,太爱北京(北平)了,满眼都是北平。

  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

  北平烤羊肉以前门肉市正阳楼为最有名。

  北平烤鸭,名闻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鸭,叫烧鸭,或烧鸭子,在口语中加一子字。

  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

  北平前面门外大栅栏中间路北有一个窄窄的小胡同,走进去不远就走到底,迎面是一家军衣庄,靠右手一库小门儿,上面高悬一面扎着红绸的黑底金字招牌“厚德福饭庄”。

  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不分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

  信远斋掌柜姓萧,一团和气,我曾问他何以仿制不成,他回答得很妙:“请您过来喝,别自己费事了。”

  北平的饭馆几乎全属烟台帮;致美斋的鱼是做得不错,我所最欣赏的却别有所在。锅烧鸡是其中之一。

  北平的山东馆子差不多都卖馄饨。

  胡金铨先生在谈老舍的一本书上,一开头就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已。……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

  在北平,芙蓉鸡片是东兴楼的拿手菜。

  北平西车站食堂是有名的西餐馆。所制“奶油栗子面儿”或称“奶油栗子粉”实在是一绝。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和国强西点铺后来也仿制,工料不够水准,稍形逊色。北海仿膳之栗子面小窝头,我吃不出栗子味。

  北平的点心店叫做饽饽铺。(读到此处,有点意外,我家小孩很喜欢吃祥禾饽饽铺的点心,他本网上找的,我没特别留心,以为饽饽铺是天津的。)

  蜂糕也是北平特产,有黄白两种,味道是一样的。

  提起北平的白切肉,首先就会想起沙锅居。沙锅居是俗名,正式的名称是“居顺和”.

  北平人家里吃白肉也有季节,通常是在三伏天。

  谈到这里,想到北平的爆肚儿。

  大家都知道北平月盛斋的酱羊肉酱牛肉,制作精,名闻遐迩。

  北平人馋。

  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

  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

  北平没有汤圆,只有“元宵”,到了元宵季节街上有叫卖煮元宵的。

  北平“酸梅汤”之所以特别好,是因为使用冰糖,并加玫瑰木樨桂花之类。信远斋的最合标准。

  久离北平的人,不免犯馋,想北平的吃食,酪是其中之一。齐如山先生有一天请我到他家去喝酪。酪是黄媛珊女士做的,样子很好,味也不错,就是少那么一点点北平酪的香味……

  北平山东餐馆里,有一道有名的菜“炝青蛤”。

  黄菜指鸡蛋。北平人常避免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知为什么不雅。

  在北平,白菜一年四季无缺,到了冬初便有推小车子的小贩,一车车的白菜沿街叫卖。

  馆子里做黄鱼,最令我难忘的是北平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春华楼所做的松鼠黄鱼。

  从前北平没有多少像样的江浙餐馆,小小的五芳斋大鸿楼之类,偶尔有炝活虾应市,北方佬多半不敢领教。

  北平讲究一点的馆子还是以山东菜为正宗,灶上非烟台人即济南人。

  例如在北平,河南馆决不做“爆肚仁”,山东馆决不做“瓦块鱼”。(时代不同了,有了“快餐包”,是个餐厅都能有酸菜鱼,结果是把这道菜给毁了。)

  读了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一似过屠门而大嚼,使得馋人垂涎欲滴。唐先生不但知道的东西多,而且用地道的北平话来写,使北平人觉得益发亲切有味。

  “瓦块鱼”是河南菜,最拿手的是厚德福,在北平没有第二家能做。

  ……

  以上文字,只是我的偏好,《雅舍谈吃》自然不仅仅写北平的美食。“十几年前,友人高鸿缙先生,他是湖北人,以其夫人亲制鱼丸见贻,连鱼丸带汤带锅,滚烫滚烫的,喷香喷香的,我连吃了三天,齿颊留芬。如今高先生早已作古,空余旧事萦绕心头!”类似这样滚烫滚烫的文字,比比皆是。梁先生说莲子是湘莲好,广东人烧鱼翅最好,商家把《雅舍谈吃》的文字打印出来,也是个卖点呢。

  我手上这本《雅舍谈吃》是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的版本,名为“梁实秋作品经典”丛书,雅舍小品(两册)、雅舍杂文、雅舍忆旧、雅舍谈吃,一共五册,当时在布衣书局布衣加一口网上竞卖,正好我在线看到,嫌出价太低,仗义出价,可是我的“仗义”底线太低,加到19元,这五册书就归我了,几乎全新。

  几年前,我已经买了一本《雅舍谈吃》,曾经在社交账号上说了几句关于这本书的话,有网友说我能读梁实秋周作人的作品,算是读书人值得交往,我想她应该很快就会失望,某个时期,我读梁实秋、周作人的文字,心里没有自信,不知道该不该读,读了又会不会犯错?张爱玲就不同,旧书摊上买得花城出版社的《半生缘》一本,一发不可收拾的读,《读者文摘》读到张爱玲的文章,又是不顾一切的读,简直是无法阻挡。

  也不能全怪我自己。这次读完《雅舍谈吃》,我把《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个都不宽恕》翻出来,梁实秋被称为“白璧德的中国门徒”,看了一眼年青时的梁实秋照片,把书又放回去了,不管吃不吃得上,我还是喜欢谈吃。

  其实梁实秋是爱国文人。1994年出版的《梁实秋散文精品》有一篇忆青岛的文章,有这么一段话:“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和我们有血海深仇,花树无辜,但是我不能不连带着对它有几分憎恶!我喜欢的是公园里培养的那一大片娇艳欲滴的西府海棠。”赤子之心跃于纸上。

  说回《雅舍谈吃》,我固然是吃不 上老北京的名菜,我也不向往,我有我的乡愁。可梁先生也是往事只能回味罢,他要是留下来,怕也是要下乡挑牛粪,他倒好些,张爱玲那小身板,如何受得了体力活?会不会自挂东南枝?

  生活幸好没有“如果”,否则哪里有“20世纪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我亦乐见大师在关美国东西海岸的海鲜店里吃炸江瑶柱,喜看他写“吃在美国”。

  至于我自己,第一次读《雅舍谈吃》的感觉已忘记,只留下“写了一大堆,手机屏幕一黑,什么都沒有了……”的碎片,今天第N次读《雅舍谈吃》,也只能读到“冰山一角”,留待以后再品味吧,一个“北平”,已让人回味无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