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是一本由白波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读后感(一):成功之道,人人可“复制”
稻盛和夫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圣”,他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人类经营史上的多个奇迹。除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又在78岁高龄时,接手濒临破产的日航,让日航从濒临破产到称为全球最赚钱的航空公司。
难道经营也有所谓的“模板”,可以直接“复制”?
在《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这本书中,作者白波细梳儒家文化与稻盛经营哲学的关系,为稻盛的经营学找到渊源。
白波,长期致力于研究儒家文化,在接触到稻盛经营学后,指出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对企业的经营,为人的处事都有着指导与启发。
稻盛先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与中国儒家圣人“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成就最为相似。“作为人,何为正确”与“致良知”写出为人所需要的品格:正义、公平、公正、诚实、谦虚、勇敢、努力、博爱,再加上无私。
他说:“日航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东方圣贤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真挚地追求这种为人之道,追求做人应有的姿态。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这样的智慧,这种智慧感化了芸芸众生。”
中国的儒家思想给了稻盛先生为人之道,他把这些精髓运用到了经营中,成为他在经济管理的“道”与“术”。
《中庸》“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之心,能让人忘却私心,以公平、公正、无私的态度处事,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进而无往不胜,无往不利。
《论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利他之心,才不会蒙蔽双眼,看出事物规律,以诚实、谦虚、博爱的心态指导自己行动,从一点一点的利他行为,慢慢扩充到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大范围的利他。
《中庸》“尽人事,听天命”。
平常之心,是勇敢、努力的动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过程是问心无愧的,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以坦然接受。
正如稻盛先生所说:“上帝看到我这么努力,这么执着,便不嫌我愚笨,慷慨赐予我新的智慧、新的灵感、新的启示。”
人生从此又踏上新的征程!
《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读后感(二):成就自己,点亮人生
对于稻盛和夫,只要是做管理或者自己经营企业的人, 都听说过这位将中国的哲学,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获得巨大成就的大能者。
那么,为什么稻盛和夫能够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呢?稻盛和夫的哲学又来源于什么呢?
稻盛和夫有三位人生精神导师,分别是明治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两位是阳明心学的忠实践行者。因此,尽管稻盛没读过《传习录》,却得到了致良知精神的传承。
同时,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没有启动资金。西枝一江将自己的房产拿去抵押,给稻盛和夫作为京瓷的启动资金。并让稻盛和夫不要在乎钱,只管往前走,这也造就了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
上面这些,就形成了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成就了稻盛和夫的商业传奇。
《稻盛经济学与儒家文化》这本书的作者白波先生,从1999-2019年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一个小职员到最后的副总裁手机中国CEO。一路伴随着中兴从国内中型企业,发展为世界通讯的龙头企业。作者结合自己20年企业工作和管理经历,精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传习录》等书,历时三年,系统研修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之后所写的书。
稻盛和夫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利他心”,也就是我们国学中的“致良知”。如果一个公司要想发展的好,走的长远,那么这就是根本。所以,稻盛和夫才能不断地创造奇迹。利他之心不仅仅对管理公司有用,而且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修炼,也有很大的作用,成就更好的自己。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成就更好的自己呢?
一,持续不懈的努力
当我们选择一项工作之后,就要每天不断地持续努力。当然这个工作,可能我们不喜欢。进入社会,我们很多人都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当我们努力了,慢慢地自然会喜欢上当前的工作。
喜欢上自己的工作之后,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当我们全力投入以后,就会产生创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天也会帮助我们的。不仅让我们取得成功,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二、保持谦虚
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是最好的卦,其他的卦或多或少都吉或凶。所以,谦虚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水总是向低洼的地方聚集,同样,当我们始终保持谦虚的时候,我们才会获得更多。
同时,只有我们谦虚,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帮助。
三、经常反省
当我们完成一天的工作的时候,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这一天中,是否做错了事情?是否有不正当的言行?是否怀有利他之心?
通过这样的反省,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可以磨练我们的灵魂,和提升我们的人格。
四、常怀感恩之心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我们能够成长,要感谢万物的帮助。感恩是所有幸福的源泉,当我们常怀感恩的心,我们才能与人为善,才会尽心地工作,也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
五、积德行善
当我们尽力去做好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好。所以,即使遇到再坏,再困难的事情,我们都能用平常心去面对。那么,我们得到的结果就一定是不差的。不仅如此,积德行善还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好运。
六、抛弃烦恼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但是,当我们犯错了,不要一味地去指责自己,怪自己。而是检讨自己之后,迅速把自己的状态调整过来。迅速把我们的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中去。这样的人,才能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任何事情的成败,都不是我们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必须要靠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自己能够用尽全力去做。即使最后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但是结果总不会差很多。
最后,《稻盛经济学与儒家文化》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打开认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还会让我们的人生取得更大的成就,和更加幸福的生活。
《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读后感(三):凡事能找到合适的那个点,你也是经营之圣。
稻盛经营学和儒家文化》:凡事能找到合适的那个点,你也是经营之圣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将其成功的秘诀归咎于“利他之心”。 可是,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面对自己的亲人、挚友、生意伙伴、陌路人等等,“利他之心”如何不成为“分别之心”呢? 稻盛先生是如何找到那个合适的点,来掌控“利他之心”与“分别之心”的尺度,并以此游刃有余地应对一次次的危机。 这也为准备创业的开拓者,和在疫情当下迷茫的前行者,点亮一盏前行的明灯。 时年六十五岁的稻盛和夫,在功成名就时,卸下所有的荣耀,穿上了僧衣和草鞋,正式出家为僧。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沿街化缘一天的稻盛和夫,疲惫不堪且毫无收获。正当绝望的稻盛和夫打算回寺庙时,一位清洁工叫住了他,拿出100日元让他去吃碗热面暖暖。此时的稻盛先生,也在发自内心的感动中开悟,“修炼内心,保持真我”远比所谓的财富、名誉、地位来的重要的多,“修炼内心,保持真我”也成为了“利他之心”的基础。 “修炼内心,保持真我”的核心思想,正是来自于儒家所说的“致良知”。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的亲人、挚友、生意伙伴、以及路人等等,是否能做到无分别心呢? 很多人的回答一定是“不可能”吧。是的,正如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肯定比同事要来的亲;对于无话不说的挚友,肯定要比路人要来的亲;这是分别心吗?不是的。正如《大学》里所说:“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指人和人之间是有一个薄厚的关系的。 所以,就有了王阳明所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爱得有等差。这是一个天理,这种的分别是天理当中就注定有差别的。 可我们怎么能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和“其所厚者薄,其所波者厚”平衡好呢,我们只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来予以平衡,才能轻松应对生活和事业中的各种问题。 这个合适的点就是“良知”,也叫做“天理”,这也是稻盛和夫哲学中,所说的“作为人,何为正确”的答案。 “作为人,何为正确”这是稻盛和夫哲学里的“道”,如何将“道”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呢,使其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力工具呢? 中兴通讯前副总裁白波先生,通过其新书《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如何将稻盛和夫的哲学理念,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为准备创业的开拓者,和在事业中迷茫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致良知,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的答案。 “心”这个字,是稻盛和夫哲学的基础。而“心”这个字可不是指,我们肉体里那个跳动的大肉球,这个“心”字说起来,还得从孔老夫子开始聊。 孔子所说的人,就是指这个“心”;到了孟子这里,则称为性善;到了《大学》《中庸》里,称为诚、忠和、明明德;用《易经》来说的话,称为穷神知化;等等。 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心”字的解释有很多种,可我们老百姓说的可没那么复杂,直接一句“我用真心换你真意”,说的大家都明白了。 大家口中为什么会说“真心真意”呢?毫无疑问还有“假心假意”之说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形容一个人“假心假意”的时候,总爱说这个人“丧良心”,形容一个人做了坏事的的时候,常说“没了天理”,你看“良心”和“天理”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了。 可是,大家常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一个“丧良心”,或者说“没天理”的人,他们内心就是没良知的,所以才会做出各种丧良性的坏事的。 那么,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说:当一个小偷被别人当面骂是贼的时候,小偷也很生气啊;当一个奸商被别人骂是奸商的时候,奸商也很生气啊,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这说明他们自己心中也知道做贼或者奸商是不对的。只是,因为想快速的赚到钱,过上好日子,所以去做了这些所谓的“丧良心”,或者说“没天理”的事情。他们被欲望、习气遮蔽了自己本有的良知,以至于做出各种“丧良心、没天理”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人,何为正确”,唯有找到符合天理的那个东西,天理即良知。良知也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对与错,良知存在于我们的起心动念时;存在于我们判断是非对错时;总之,良知是判断“作为人,何为正确”的标准。 知行合一,是“利他之心”的基础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忘却感性的烦恼”,这六句话正是稻盛先生提出的,六项精进的内容。 这六项精进最主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将致良知运用到行动中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知行合一”。 我们光知道“作为人,何为正确”的理论是什么,肯定是不行的,还得要理论联系实际。而“知行合一”的境界,就是如王阳明所说的“默不假坐,心不待澄”。这个境界简单的解释就是,如果我自己希望安静,不需要借助打坐的方式让自己安静下来,纵然在走路时,哪怕是在唱歌时,跟别人说话时,我的心都是在静中的。 “心不待澄”则是说明,我的心无需坐在那里才能够慢慢地安静下来,心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永远都是定的。 有的人说了,那怎么可能,我们凡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除非是高僧。其实,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原因在于私心太重。 比如说,准女婿第一次上丈母娘家,总是非常紧张。为什么紧张呢?因为怕丈母娘不喜欢自己,担心丈母娘难说话;我们参加考试也显得很紧张,进考场前的一分钟还在看资料,为什么呢?因为担心考不好,影响学业或者升职;等等诸如此类的。 这些的担忧和紧张的原因,全是因为私心杂念太重。所以,要想做到“六项精进”,必须要控制自己的私心杂念,专注当下的每件事,才是做到“知行合一”唯一的方法。 正如稻盛先生所说的,“如果动机是利己的,或者是邪恶的,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事情都无法顺利推进”。 在京瓷的创业初期,京瓷经历了反复重做,然后被退货的煎熬,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稻盛先生没有放弃和抱怨,依然专注的找问题、改良产品,终于迎来了合格通知,而这段经历也为京瓷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专注是解决私心最好的方法,而只有解决了私心问题,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利他之心,稻盛哲学的儒家升级版 稻盛先生提出的经营哲学其目的在于,使全体员工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幸福,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稻盛先生提出的这点,同时也迎合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 在《礼记·大学》中,写道“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们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真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话可以数是,对稻盛先生一生最好的总结。在 2009年,时任日本首相的鸠山由纪夫敲开了稻盛先生的家门,说道:先生,日本的翅膀要断了,请您出山”。而此时早已功成名就、功成身退在家潜心修佛的稻盛先生,毅然决然的、不计个人得失再次出山。 并且在第二年就让日航扭亏为盈,三年后日航再次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稻盛先生在再次功成身退时,将所有的股份全部分给了员工,这一举动可谓是后无来者 的。 所以说,稻盛先生的德性早已达到儒家所说的“圣人”的标准,名副其实的“经营之圣”,稻盛先生不仅经营成功了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如何经营好人生,做出了积极的榜样。 “致良知、知行合一、利他之心”,均是儒家所说的“道”。光靠到“道”是无法经营好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所以,稻盛先生关于经营的“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白波先生在《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一书中,已自己在中兴任职副总裁10年的经验,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稻盛先生的经营“利刃”,管理会计学和阿米巴经营法则。 通过学习白波先生的这本《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可以使您深入的了解稻盛先生的哲学精髓、经营法则,以及针对中国市场的合理运用。 “未发之中,发而中节之和”。也希望大家通过阅读白波先生的,这本《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点,一以贯之,成己达人。
《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读后感(四):如何用一年多时间带领申请破产保护企业起死回生并创造千亿利润
2010年日航宣布破产,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日航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设备陈旧无钱更换,员工士气低落、一盘散沙、内部管理官僚丛生,几个工会相互掣肘。这时候,一位78岁的老人受日本政府邀请出任重组后的日航董事长,在毫无航空领域经验的他的带领下,2010年2月到2011年3月,一年多时间,创造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1884亿日元利润,带领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起死回生,奇迹般地走出困境,不但扭亏为盈,还实现行业三个世界第一:一个是利润世界第一,一个是准点率世界第一,一个是服务水平世界第一。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这位老人就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他作为航空业的“门外汉”,仅仅带领两名助手就接管日航,创造了上述商业神话。他27岁时开始创业,40年间创办了世界第一精密陶瓷企业日本京瓷公司和日本第二大通信运营商日本KDDI公司,加上日航,在制造业、电信运营业、航空运输业三个完全独立的领域里,分别打造了三个世界500强企业,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稻盛经营哲学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由此全球兴起了一股学习稻盛先生经营之道的热潮。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处在学习的漩涡中心,稻盛先生提出的阿米巴经营更被中国的很多公司认为是企业管理的法宝,受到很多企业家的推崇。稻盛先生的京瓷会计学和阿米巴经营在企业管理上,具有划时代的突破,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管理中核心的全员参与经营、精细化管理、领导者培养、将产品作为企业盈利源头等问题。
但是,国内有很多学习应用稻盛经营学包括阿米巴管理的企业都没有成功,有的反而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先学习稻盛的经营哲学,有形而无实,没有经营哲学的稻盛经营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成功。
那么稻盛的经营哲学的核心是什么呢?
稻盛先生在总结重整日航成功的秘诀时说:“日航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东方圣贤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贯真挚地追求这种为人之道,追求做人应有的姿态。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这样的智慧,这种智慧感化了芸芸众生。”
是的,你没看错,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核心正是体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精髓。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在原中兴通讯副总裁白波所著的《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稻盛经营学的精髓并加以解读,让你对稻盛经营学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知。
白波曾在中兴通讯工作20年,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通讯业波澜壮阔的20年大发展,他长期研究儒家文化,并系统学习三年稻盛经营学,将其感悟写成此书,与大家分享。
在新文化运动以后,许多人对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从此都有些偏见了,很多人甚至是盲目贬斥,更有说儒家文化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是垃圾啦,是完全过时的东西,是该彻底打倒的玩意儿。
其实,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蕴涵的人本理念、道德教化、以和为贵、以义统利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稻盛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在经济领域
儒家新的崛起和妙用,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就取得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稻盛和夫更是将儒家思想运用在经济领域,创造史无前例的融合和成功!
稻盛先生经营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利他心”,其实质就是儒家的仁、义和良知。稻盛先生在长达五十多年的企业经营中,坚持与人为善,认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目的是追求企业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双幸福”。
稻盛和夫说:“公司并不是经营者个人追求梦想的地方,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公司永远是保障员工生活的地方。”让员工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重视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强调“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幸福”,要求员工以光明正大的谦虚姿态对待工作,在追求精神和物质幸福的同时,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作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当稻盛重整日航时,很多人认为日航已经倒闭,是靠国家贷款才勉强维持,当前最紧要的是想办法还清国家的贷款,日航员工还没有资格谈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幸福。但是稻盛先生坚持认为员工在企业里是第一位的,创办和发展企业的第一目的是企业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幸福,然后才是其他目的,一个企业只有员工感到幸福,企业才有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也才能发展好。
在心理学有个黄金法则: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待别人。简而言之就是,先利他,后利己。
如果应用到商业上面就是:利他自利。只有真正将利益给到了客户,企业才能创造高收益。
那么,靠谁去利客户?员工。所以,真正帮到了员工,帮助他提升收入,那么他就会更好地服务客户,企业或组织,才能生存,甚至繁荣昌盛。
洛克菲勒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洛克菲勒在创建和领导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时也采取了相同的员工政策,他表示,雇主就是员工的守护神,员工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我总是试图了解员工需要什么,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不但发给他们比任何一家石油公司都要高的薪金,不要让他们享受退休金制度,这能保证他们老有所依。
洛克菲勒总结这是他领导的标准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成功企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稻盛先生说:“要想让公司发展壮大,只有让员工上下一心,互相信赖,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强大集体。这样的集体一旦形成,不管遇到怎样的艰苦困苦,都势必能毫无畏惧,披荆斩棘。”
『那如何获得“利他之心”?稻盛先生提出著名的“六项精进”。
一、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二、要谦虚,不要骄傲
三、要每天反省
四、活着,就要感谢
五、积善行、思利他
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这是稻盛先生通过几十年生活、工作所得到的为人处世的良方,其中也蕴含了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之法,按此行动就可以获得“利他之心”。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写在最后
稻盛先生受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一个中国企业家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美国的谷歌比你日本的京瓷发展得更快。我们中国企业应该向谷歌学习,还是应该向你们京瓷学习?”
稻盛先生回答:“在管理方法上,在发展模式上,应该向富于创造性的美国学。但是,金融危机也是从美国发源的,其中充满了虚假。因此,经营的方式方法虽然应该向美国学习,但经营的根本思想、经营的哲学应该向中国的圣人贤人学习。”
他强调:“日本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而且中国的圣人贤人是从‘道’上,就是从根本的为人之道上教我们的。我要把学习中国圣贤的文化,应用于企业经营的经验,告诉中国的企业家,让他们少走弯路。”
是的,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那些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哲学思想发扬光大,当传统文化照进当代生活,映射出的光芒格外绚烂夺目,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更多精彩,请参看《稻盛经营学与儒家文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