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07 00:0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痴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痴》是一本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202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读后感(一):在没有秩序的世界里,善良等于白痴?

  关于俄罗斯民族灵魂和信仰的隐秘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写在这本书里了。

  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什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努力是徒劳的,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象的破灭,但是全书表现出的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则永远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白痴》读后感(二):卑微而又高傲的爱情

  《白痴》这本书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观感下来比《罪与罚》稍好,比《卡拉马佐夫兄弟》差了不少,但是我个人总感觉,他的作品是有很多相似处的:都带有宗教色彩,有悬疑推理部分(卡拉巴佐夫兄弟略胜一筹),最后都有流放部分。 《白痴》的悬疑和好看之处就在于男主梅什金公爵(白痴)与纳斯塔西亚的爱情部分,尤其是纳斯塔西亚,她的个性是这部小说里最出彩最有灵魂度的东西,60万字里面,只有涉及到这俩人爱情的部分最值得阅读,其它我认为可以直接忽略了。 他们的感情简直是一波三折,多角恋的混乱变为后面的四角恋的和谐,再变为两个人。这中间人物的情绪波动,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从我的角度分析一下纳斯塔西亚吧,我还蛮喜欢她的性格的,她是书中最有争议性的女孩,甚至被人诟病“绿茶”,但我还是想借用张爱玲话替她说:“如果你了解我的过去,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1.因为长相出挑,又属于文艺女青年,她从小就一直被各种男人追求,家庭不幸的她,不得不沦为富豪们手里的玩物。

  2.她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诗集文学作品,骨子里她是非常清高的,虽然被生活所迫不得不依靠男人生存(当时年代男主外女主内),她不得不考虑结婚这件事,但是玩弄她的富豪们并不想娶她。

  3.想娶她的人也很多,包括爱钱的那个公务员,有点社会气息的混混等,但是她都是无爱的,但是虚荣心作祟的她,希望自己的婚姻是可以被人祝福,被人羡慕的(与家庭出身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她拒绝公务员的求婚,选择那个愿意给她一大笔钱的豪爽混混,还把给她的钱扔在火炉里,公务员捡出来就直接送给对方了,完全就是一个非常洒脱,视金钱如粪土的女人。

  4.从上一条就能看出,女主极度缺乏安全感,需要绝对的爱情和感情上的关注度,所以在大家都知道她私生活混乱下,带身份地位的人都不敢娶她的情况下,公爵(白痴)挺身而出,无条件对外表示要娶她,这句话让她心动了。这种心动可能是人生第一次,被人重视的感觉,好像有了归属感,然后就开始两个人的虐恋故事。

  5.公爵是个完全不怎么主动的人,可以看到几乎都是俩女主争来争去抢来抢去的,他完全没有主动争取一下的想法,并且白痴如他情商极低啊,也怪不得纳斯塔西亚跟他同居了一个月就离开了他,他完全不是在谈恋爱啊,她想要的爱情,不是这种不温不火温水煮青蛙的,而且公爵相处中还多次提及阿格拉娅,表示对她的好感,纳斯塔西亚怎么可能受得了,一直都是被人炙热追求的,到了男主这边好像不怎么被重视啊,她就跑了。

  6.此时按理说,正常男人不该步步紧逼,苦苦追求,男主佛系到走了就走了,走了也能理解。在阿格拉娅没事就对自己投来好感的信号多次后,他也就半推半就同意在一起了,哈?是不是很莫名其妙。

  7.期间纳斯塔西亚大概是嫉妒心作祟,就给情敌阿格拉娅写了好几封信,毕竟深谙人性嘛,她并没有表示生气,反倒是希望她俩在一起,希望两对恋人一起结婚,甚至干预起她们的感情来。

  8.阿格拉娅也不是吃素的,她跟公爵马上要结婚了,你这个前任还来搅局,实在不能忍。就把公爵叫到一起,三个人对峙,纳斯塔西亚还是技高一筹,更善于示弱,直接逼迫公爵跟阿格拉娅分手,跟自己结婚,其实对于这种完全没啥主见,喜欢端水的男人来说,你们打完了,谁赢了我跟谁在一起,就直接摆烂了。。。。

  9.纳斯塔西亚终于如愿以偿的从情敌手里抢回来公爵,兴奋的她直接就要结婚,能理解她的想法,她认为公爵肯定是爱她啊,所以才会娶她嘛……但是,事实上,公爵虽然娶她,还是因为公爵很同情怜爱她,公爵懂个屁爱情!(我都想骂人了)公爵还每天去阿格拉娅家希望得到她的原谅,说明公爵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谁,他的心里大概一片平静吧哈哈哈哈哈哈。

  10.纳斯塔西亚毕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那么多年,情商智商双高,她虽然知道公爵不爱她,但她不吵不闹,也从不问,就是每天说说笑笑,不谈论感情,依旧在准备婚礼的事情。但是她很失望,她想要的可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啊!怎么可以这么平淡如死水。

  11.所以不奇怪的,发现有来抢婚的,甚至对方可能会杀死自己,她还是跟对方跑了,很多人我看都解读说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公爵,我并不是这么认为,我认为她是爱公爵的,但是公爵不温不火的态度杀死了她的爱情,她嫉妒她痴狂,她渴望占有他的全部,但是她自始至终没有见到他像其他追求者那样为自己癫狂,她顿时觉得活下去没有什么意思了。

  12.她事事要强,占有欲控制欲极强,并且极度缺乏安全感,爱上一个人,却无法左右他,得到了这个人却永远得不到他的心,可以说公爵是爱无能的(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这是她最后决定和罗戈仁走的关键,聪明如她怎么会不知道离开后会发生什么,但是她不在乎了。与其痛苦的和他一起生活,倒不如让他在道德谴责下怀念自己一辈子。

  《白痴》读后感(三):“堂吉诃德”的梦想与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毋庸多言,作为俄罗斯十九世纪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他对其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赫尔曼·黑塞、安德烈·纪德、阿尔贝·加缪等等众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均对其推崇备至,鲁迅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赞赏有加,并称他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白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众多作品当中是极为出色的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篇小说当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堂吉诃德”式人物——梅诗金公爵,善良的梅诗金公爵宽容地对待身边所有人,对他们形成了不同程度地感化,但他面对着已经腐化的世界最终无力倒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白痴。 主人公梅诗金公爵所经历的三个“白痴”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梅诗金去瑞士治疗直到回到彼得堡之前。 虽然《白痴》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梅诗金在瑞士治疗的情况,但是这段时期对梅诗金整个人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去瑞士之前,梅诗金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而经过在瑞士的生活以后,他不仅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精神境界更是完成了彻底的升华。 在瑞士生活期间,梅诗金阅读了大量书籍,而且日常生活接触的人群以孩子为主,这正是他境界得到提升的关键所在,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同时也是最容易对人本身产生潜移默化的群体。这一点在梅诗金讲述“另一种幸福”——玛丽故事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玛丽本是一个无知少女,他被别人始乱终弃以后陷入了绝境,同时也被周围所有人唾弃,孩子们也受大人影响对她各种嘲笑,而梅诗金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对玛丽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开始同情接受她,大人们受到孩子的影响也进行了反思,这让玛丽最终得到了救赎。 而拯救,也成为了梅诗金身上的一个重要特质。 第二阶段是梅诗金公爵回到彼得堡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 再次回到彼得堡之后,梅诗金的境界和周围人已经不是一个层次,在故事主线中,他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被他身上那种“圣愚”所感染。 这一时期的梅诗金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外表纯真的他实际上对人性洞若观火,甚至往往能从一个细微之处窥探到事情的本质,比如他仅从一张照片中就看出了娜斯塔霞的自我毁灭欲望,从三言两语之中就看到了加尼亚和罗果仁的报复心理。关于这些,会在后文继续分析。 第三阶段,就是娜斯塔霞被罗果仁杀害以后梅诗金受到刺激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白痴。 罗果仁将娜斯塔霞杀害之后,梅诗金的信仰受到了巨大挑战,不仅拯救娜斯塔霞的愿望破灭,对罗果仁也有一种绝望之情,而罗果仁其实正是梅诗金的对立面,善良彻底输给了邪恶,就如作品的序言中所说: 当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成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美命定了要被践踏和毁灭,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扰乱一切。梅诗金公爵并没有能撼动这张根深蒂固的网,他并不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仍然回到他那瑞士的净土。 梅诗金公爵身上带有作者本身的投影以及对世界发起的抗议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饱受癫痫病的困扰,这在主人公梅诗金公爵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梅诗金公爵正是由于癫痫病的发作才远离俄罗斯去了瑞士治病调养,并且在瑞士期间参观过一次死刑,这个经历对梅诗金公爵造成了很大影响,在作品中也多次被提到,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确实亲身经历过死刑的考验。 1849年4月23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参加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被逮捕,并于同时决定对他处以死刑,直到行刑前的最后一刻才改判为流放。在《白痴》这部作品中,他正是借梅诗金之口表达出了由死刑引发的对人性的思考和恐惧,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让读者身临其境,也使得作品更有渗透力。 有这样一些例子:一个人喉管也给割破了,可他还没有绝望,还想逃脱,还在求饶。可是,对于被处决的人来说,这最后的一点希望却毫无疑问被剥夺了,抱着这点希望死去本来可以减轻十分之九的痛苦。死刑可怕的痛苦就在于此,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没有得救的希望。世上没有比这更难受的痛苦了。 除此之外,梅诗金公爵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发言人,在多种场合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也正因为如此才被很多人讥笑为“白痴”,而读完整部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个“白痴”完全是褒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歌颂的对象,相反梅诗金公爵身边那一个个正常人在他的衬托之下显得卑鄙不堪。 而最终梅诗金公爵的悲惨命运也可以看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这个世界的控诉。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作品当中还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角色,堪称写尽了人间众生相 故事一开始,梅诗金公爵身无分文地踏上了从瑞士开往彼得堡的列车,在车上结识了另外两个本书中的重要人物——罗果仁和列别科夫。 梅诗金公爵的另一面——罗果仁 罗果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梅诗金公爵的另一面,如果说梅诗金代表着人性中的“善”,那罗果仁则象征着人性中的“恶”,果不其然,其后的情节中两人都对一个绝色女子、也是本书女主人公的娜斯塔霞有了数不清的瓜葛。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梅诗金和罗果仁经常能从对方身上审视自己,这点在第二部中两人互相交换十字架的情节中最是明显,两人的处处对立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核心。因此在罗果仁最终将娜斯塔霞杀害以后,不仅是罗果仁意识到了自己已经无法挽回,梅诗金公爵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彻底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无力。 小人物身上矛盾性的集中体现——列别科夫 与梅诗金和罗果仁相比,列别科夫更接近普通人,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典型的“小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列别科夫趋炎附势,对有着巨额遗产的罗果仁极尽拍马屁之能,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人物身上的多面性——虽然外表是生活中常见的那种势利小人,但是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哲学和信仰,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个人物居然饱读书籍,还能对一些经典进行独特的阐释。 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作品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出场人物无论篇幅大小都有其多面性,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人物性格鲜明,而是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实写照,他们生活环境和追求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生存哲学。 “高尚的妓女”——娜斯塔霞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女性经常会是这样的角色:她们为生活所迫活得并不体面,甚至有的以自己肉体为代价换取生存的权利,但是她们无一例外都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娜斯塔霞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幼失去双亲的她被地主托茨基抚养,托茨基因为垂涎她的美貌产生了罪恶的想法,外界对此也是议论纷纷,然而自尊倔强的娜斯塔霞毫不屈服,反而让托茨基下不来台,不得不想方设法摆脱她的威胁。 托茨基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实用,就是用钱财换取自由,可惜娜斯塔霞丝毫不为所动,无奈的托茨基只能和叶潘钦将军合谋假借加尼亚之手试图说服娜斯塔霞,只可惜,倔强的娜斯塔霞让这一切变成了一场闹剧。 娜斯塔霞鄙视加尼亚的为人,很明显地爱着梅诗金公爵。娜斯塔霞的爱呈现为一种放弃,她不愿梅诗金被自己的名声所累,也不愿意让善良的梅诗金背负起自己这沉重的枷锁,于是选择了明知会毁灭自己的罗果仁。 而梅诗金对娜斯塔霞的爱更多的带有拯救性质,就如同对他故事中的玛丽,是梅诗金所谓的“另一种幸福”。 虚无主义的代言人——伊波利特 伊波利特是一个重病缠身的青年,他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行动上的缺失反而让他的思想上更加深刻,因为他始终在思考,不仅在审视自己,也在审视着世界。 伊波利特给自己临终前写下的自白占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一封信足足写了几十页,而这封信也可以看作他思考的全部意义。从这封信来看,伊波利特不仅仅是在感慨命运的不公以引起引得别人的重视。他层层递进地讲了三层含义: 一是觉得命运对他人太好而他人不够珍惜,伊波利特为此甚至耻笑饿死者和冻死孩子的人。 二是虽然命运对自己不公,但伊波利特仍表达了自己的善意,就如他竭尽所能帮助了一个几乎被生活击溃的医生。 三是伊波利特想博取众人的注意力彰显自己的存在,甚至以自杀来对这个世界表示抗议。 众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虚无主义嗤之以鼻,然而在这本书中,他对伊波利特表现出了很大的同情和理解,并且借他的抗议为周围的黑暗点燃了一些希望,可惜的是,这点希望在众人的嘲笑和冷漠之中毫无声息地破灭了。 一心向上攀爬的投机者——加尼亚 事实上,加尼亚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和梅诗金公爵处于对峙的状态,天真的梅诗金多次无意中让加尼亚处于尴尬的位置,以至于加尼亚对梅诗金恶语相向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出手打人。 如前面所说,梅诗金公爵代表着人性中最高境界的真和善,而其他人也能在梅诗金身上形成一种折射——即越是善良的人越会觉得梅诗金亲近,相反内心邪恶的人则会对他产生一种敌视的态度。 加尼亚正是有着自己龌龊打算、一心想谋取钱财借以摆脱自己贫困地位的人,为此他不惜和别人做交易来娶一个会让自己受到侮辱的妻子,内心深处则始终在积累仇恨,一旦目的达成就会对妻子施加报复。 梅诗金公爵看透了这一点,在他的“圣愚”衬托之下,加尼亚无所遁形,于是两人多次冲突,好在加尼亚在抉择时保持了最后的底线,也为自己换取了一丝救赎。 《白痴》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书中的群戏描写被处理得炉火纯青。 《白痴》这部作品光从情节上来看也称得上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人物之间的矛盾彰显得尤为突出,而其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群戏的处理。 在娜斯塔霞生日做选择和公爵在列别科夫别墅中养病期间的两场群戏中,每次出场人物都达到了十数人,而这些人全都是有血有肉有性格,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论并因此和他人产生争辩的角色。 人物之间看似无休止的争辩其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种矛盾的质疑,这些质疑当然不可能仅凭几句话就说得一清二楚,所以作品中随处可见长达几页甚至十几页篇幅的人物对话。 很多文学评论家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带有剧本的性质,情节冲突和人物矛盾的迸发感十分强烈,例如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曾经说过:“就表现力来说,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同他媲美。” 这个特征在《白痴》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读者,在看到娜斯塔霞在众目睽睽之下烧掉几万卢布之时、在看到梅诗金公爵受到无理的诽谤仍然坦然处之之时、在看到娜斯塔霞和另一位女角色阿拉格雅为了梅诗金公爵发生正面冲突之时,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魅力。 《白痴》这部作品的魅力还不止于上述所言,具体到每个读者而言意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在阅读时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那种强烈的冲击感会随着我们生活经历越来越丰富之后逐步加深,不仅这部作品如此,也是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魅力能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读《白痴》,会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善良和纯真的可贵,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逐渐被腐化的世界。 读《白痴》,让我们明白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会真的像堂吉诃德那样理想化,试图通过一个个可能微不足道的善行来影响周围环境。 读《白痴》,也会在我们失落或者惶惶不安时,得到一丝丝慰藉,就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波涛翻腾的旋涡、飞沙走石的风暴、会把我们吸进去的嘶嘶作响、沸腾滚泡的排水口。它是完全纯粹用灵魂作原料来构成的。违背我们自己的意愿,我们身不由己地被吸了进去,在那里面旋转,头昏眼花,几乎窒息,同时又充满着一种眩晕的狂喜。除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外,再也没有比阅读这种作品更令人兴奋的了。

  《白痴》读后感(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白痴》集中地表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情怀与自我忏悔、自我惩罚和自我救赎的思想,还有作品里那句石破天惊有如神助的“美将拯救世界”。我特别认同我们外国文学老师的一个观点——凡是美的东西都是脆弱的,于是我对陀氏这种悲天悯人的执拗的精神多多少少有些不认同,事实上陀氏极力希望在《白痴》中实现这句壮志豪言,但是最终却败得一塌糊涂。我想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美本身只能作为终极理想,是彼岸的;美无力也不可能成为拯救世界的工具,它只能作为拯救这一行为的参照。说白了,拯救是粗活,而美是经不起风吹雨淋的。 在写作《白痴》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给自己的外甥女写信说他要创造“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形象”,因此他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圣徒——梅诗金公爵。按照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中的理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会使笔下的人物和情节重复一个特定的原型。我倾向于认为梅诗金公爵实际上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光明的一面,这一面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了死刑和十年流放生活后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动地位的思想的具象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梅诗金公爵的爱自然因此而显得尤为突出,他的思想大部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自己前半生诸多事件的总结性的见解的集中展示,甚至这个主人公也和作者本人一样患有癫痫症。然而就如同书名寓意的那样,这个形象是一个“白痴”。他虽然有着深重的基督式的救难精神,但终究是一个过于天真完美的形象,因而这个形象就像基督神像既抽象又苍白,只能供人观赏和参照,在现实世界很难施展拳脚,而要完成对美的拯救显然有着痴人说梦式的天真。 我向来是不觉得“白痴”是一个很重的带有鄙夷性质的词语,甚至“白痴”有时竟有一种执着地追求某种东西而达到极致的意蕴在。因此,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以“白痴”命名这部小说或许也正是因为他所创作的梅诗金公爵并非是一个生理意义上的“白痴”,而是一个执着于“美将拯救世界”、期望用怜悯之爱拯救美的“白痴”,也因此梅诗金公爵身上近乎天然地就具备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的那种品格。在外人看来,梅诗金和堂•吉诃德都是天真得近乎愚蠢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因为这愚蠢的天真而觉得这两个人是这样可亲可爱。于是,我们看到梅诗金公爵对娜斯塔霞的拯救与堂•吉诃德的征程从本质上达到了合一,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拯救到头来必定会以失败告终。事实上,梅诗金确实失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的“白痴”。也怪不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的末尾会以一个近似虚无主义式来总结,因为他极力称赞、信仰的美最终被毁,而他创造的这个完美的形象,没有完成对美的拯救,更没有因此完成对世界的救赎,反而被世界反噬。 娜斯塔霞在《白痴》中的意义是巨大的,这个形象较之书中的其他角色更为复杂更为丰满。她作为故事的中心,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是无可争辩的。在思想上,她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美的象征,是梅诗金公爵拯救的中心所在,也是梅诗金公爵期望实现拯救世界的重要一步;在情节上,她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白痴》中的所有情节均为她展开,因她而发展,即使在没有她出场的地方,她的形象也深刻地投射在每个人的精神之上,影响着这些人的言行。 娜斯塔霞在《白痴》中的指称词语是“疯子”,这和梅诗金的“白痴”显然是相联系的。娜斯塔霞的“疯”体现在她不顾一切地要证明自己是有耻辱的,而这种耻辱感之所以如此强烈其根本原因却是因为她的高傲。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极善于表现俄罗斯人身上那种水火两不相容的品性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娜斯塔霞其实是分裂的,这种分裂和《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是类似的。一方面,娜斯塔霞坚信自己的清白,这种坚信到了高傲的程度;另一方面,她又无法洗去身上耻辱的那一部分,在她与托茨基的对抗中这种耻辱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清晰和强大。人总是对罪恶的东西怀有一种原始的冲动,尽管人都希望活在光明之中,但对于黑暗却有着显见的贪恋。因此娜斯塔霞在精神矛盾中,成了这样一个“爱的只有自己的耻辱以及老是认为自己蒙上了羞耻和遭到了侮辱这样一个念头”(阿格拉雅语)的疯女人。一方面她极力忏悔自己的罪过,期望得到救赎,故而当她听到公爵责备她——“您就不觉得害臊?您难道真是您刚才扮演的哪种人?”时才会惊异又窘迫地回答说“我的确不是那种人”;另一方面,在她的生日宴会上,当公爵说她是清白的,并愿意娶她为妻时,她之所以会变得愈加疯狂起来,其原因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她认为自己的耻辱是不可更改和不可洗刷的,她甚至断定这耻辱会使像孩子一样天真的公爵蒙羞,于是她宁愿自己抱着这耻辱去死,也不愿这耻辱污染了公爵。她的矛盾也全在于此,一方面她渴望得到公爵的拯救,因为全世界都认为她不清白的时候只有公爵坚信她的纯洁;而另一方面她又深受这根深蒂固的耻辱感的影响,并要以自毁的方式来完成对造成这耻辱的世界的反抗。也正因此,她才会不断地从罗果仁和公爵身边出逃,这也正是她这矛盾的的精神世界的直接反应。 如果说梅诗金公爵是超验的精神意义上的存在,那么罗果仁则是现实的欲望的存在。罗果仁的父亲是一个以敛财著称的父亲,为了积聚财富,他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完整的文化教育,虽然有着巨额的财富却有着与这财富不相匹配的精神世界。罗果仁家的房子与周围的建筑并不协调,是阴暗甚至可怖的,屋内复杂而黑暗的房间更是给人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很明显作家对罗果仁的定义是欲望的,如果说他的父亲代表这人类金钱欲望的极致,那么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的爱则是这种欲望在情感上的体现,这种情欲一旦形成便自然有强大的占有欲相伴随,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的追逐正是这种欲望的集中体现。 但是很显然,罗果仁并非一个单纯的欲望象征,这样,这个人物则显得微不足道了。他在《白痴》中之所以有着举足轻重的为止,是与他的另一层象征意义相关的——《俄国史》旁边的园艺刀。显然,他的出现也必将是娜斯塔霞自毁的最终归宿,因为使娜斯塔霞蒙羞的正是托茨基的肉欲,所以娜斯塔霞就要在这极端的情欲之下完成对这耻辱的超越。正如上文所谈到的娜斯塔霞那分裂的两面,如果说公爵向往清白的一面,那么耻辱的这一面则是由罗果仁担当的。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的迷恋,是男性对于美的本能欲望的体现,这种本能的实现是以占有为终点的,因而越得不到便越疯狂。这种迷恋发展到极致那便是一种盲目的情欲,它使得罗果仁成为自身欲望的俘虏,因而当这欲望实现之后,欲望本身便失去意义,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和罗果仁自身的毁灭。 我倾向于认为在《白痴》中罗果仁的罪孽是最小的,因为他的行为是他那近乎迷狂的欲望操纵的,因此他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和被宽恕的。无论是他对公爵的谋杀未遂还是最后杀死娜斯塔霞,这些行为只存在现实层面的罪恶,而他在精神上甚至可以说是无罪的。梅诗金公爵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希望在怜悯之爱和生命之爱找出一个平衡点:一方面他凭借这怜悯之爱拯救娜斯塔霞,一方面他又对阿格拉雅的光明充满着向往。可以说他对两人的爱都是真诚和深刻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爱也同时在伤害这两个人,所以阿格拉雅才会在他评断伊波利特后说他“句句话都是真话,但却并不公正”。而罗果仁一开始则深陷于对于娜斯塔霞美的崇拜中,因而他的爱虽然最原始但也最纯粹。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罗果仁和娜斯塔霞的联系到底是不正常的,甚至是病态的;维持这一关系的关键是娜斯塔霞对耻辱的自我认同和对于自毁的决心,这一关系的存在显然是疯狂和悲剧性的。然而两人的关系中也有一些让人侧目的地方,这一点体现在罗果仁身上所以显得尤为奇特。罗果仁在打了娜斯塔霞后,以绝食绝水来惩罚自己,这种惩罚甚至是自觉的,而与娜斯塔霞讲的关于皇帝在教皇那里下跪忏悔的故事不同,罗果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娜斯塔霞的几乎没有诅咒,由此可见,他的爱尽管盲目,但是爱本身也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尽管这净化是这样微小,甚至可以忽略掉。而尤其让人觉得罗果仁的改变的,则是他在阿格拉雅和娜斯塔霞的对战最后一刻,没有阻止阿格拉雅的离开,如果他做了,那么这个故事很有可能大不相同。然而他太爱娜斯塔霞,也深知娜斯塔霞爱的是公爵,因此他甚至愿意为这爱做出牺牲。可以这么说,罗果仁是愚昧的和阴暗的,但是他的愚昧也正因为对娜斯塔霞的爱而发生改变,他也逐渐有了真正意义上爱的征兆。在《白痴》中罗果仁的存在为娜斯塔霞的出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这是娜斯塔霞亲自选定的方式,也就是说娜斯塔霞其实心里明白罗果仁最终会杀掉自己,而对于她来说这无异于一种解脱。 与娜斯塔霞截然不同的阿格拉雅是《白痴》中光明的象征,在她爱上公爵,并期望公爵带她逃离被禁锢的深闺生活前,她是书中唯一清醒而不疯狂的人。阿格拉雅理智地为自己的人生铺路,而她所希望的人生则是远离俄国式生活的。可以说她曾经寄希望于加尼亚,但是这希望很快在一场肮脏的交易面前破灭了,而这个时候从国外归来的公爵的偶然出现却成为了她新的希望的基点。 瓦丽雅在跟加尼亚谈及阿格拉雅对公爵的爱时曾经说过非常中肯的话: 你不了解她的脾气;她可以甩掉数一数二的金龟婿,心甘情愿地跑到某个穷学生住的顶楼上去跟他一起饿饭,——这才是她的理想!你永远不会懂得,要是你能咬紧牙关忍受咱们清贫的家境而不低头,你在她的心中会变得多么有吸引力!公爵之所以能使她上钩,首先在于他压根儿不去钓这条鱼,其次在于人人把他看成一个白痴。在公爵问题上,她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单是这一点就中她的意。 瓦丽雅谈到的这一点恰如其分地解答了为什么阿格拉雅最后竟然离开了俄国“成为某个复兴波兰委员会的成员”,甚至放弃了她的东正教信仰而改信天主教。作为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小姐,她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然而她的思想却使她有了逃离这一切的强烈愿望。这种深受欧洲自由精神影响的思想也愈发使她有别于她的两个姐姐,显得尤为出众。 娜斯塔霞的美是因为她的才智和痛苦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因而才会让人产生“可以颠覆乾坤”的感觉,而阿格拉雅的美同样也是因为才智的发达。因为这一点阿格拉雅在那个圈子里显得极为特别,这种知识的光环是自然环绕在人物身上的,阿格拉雅因此出众。但是阿格拉雅毕竟是生活在一个娇生惯养的环境之中的,因而她的痛苦也仅仅只停留在对摆脱家庭束缚之上,而这种痛苦相较于娜斯塔霞的痛苦几乎不能算是痛苦。娜斯塔霞的痛苦的根源是一个怀着对世界美好憧憬的少女多年遭受一个只有肉欲的老男人的蹂躏而产生的,这种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更何况娜斯塔霞接受了完整的文化教育,因此她是有知识的,而她的见识是渊博和深刻的。正因此,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处境的可耻性!就像亚当和夏娃在没有吃下智慧果前并不知道羞耻,然而拥有智慧后他们便知道了一样,娜斯塔霞在托茨基安排的教育下意识到自己的耻辱,这种耻辱对于一个少女来说,特别是一个有才智的少女来说简直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在对摆脱自身困境和追求自由的路上,阿格拉雅视公爵为救命稻草,因为她分明地在公爵身上看到一种“可怜的骑士”式的执着,她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嘲弄这种执着,正是因为她强烈地渴望得到这种执着,并寄希望他能靠这种执着摆脱她的生活。但是可惜的是,公爵的执着视为痛苦而生的,这份堂•吉诃德式的执着是因为看到了娜斯塔霞身上那万劫不复的痛苦而变得越发明显和强大的。所以当娜斯塔霞要求公爵在她和阿格拉雅之间做出选择之时,公爵才会留下来陪在娜斯塔霞身边。尽管公爵对于阿格拉雅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但是公爵身上那种对于苦痛的怜悯,以及那种舍我其谁的拯救精神作为一种最高的精神信仰是无可动摇的。 阿格拉雅的失败在于她的家庭局限使她无法也不可能理解娜斯塔霞的痛苦,同时,她在与娜斯塔霞的决战中的失败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她拿错了砝码——公爵。在最后的决斗上,她对娜斯塔霞说: 既然你想做一个正派的女人,那您当初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免去演戏那一套跟引诱您的托茨基一刀两断? 这句话是失去理智的,它直刺娜斯塔霞所有痛苦的最核心。娜斯塔霞对于光明的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因而她才会写信给阿格拉雅,她希望看到光明的结合,因为她知道这一切不可能在她的身上实现。她写给阿格拉雅的信是真诚的,然而阿格拉雅却并不懂得这里面蕴含的娜斯塔霞的痛苦,她只把这看做娜斯塔霞多此一举的行为。因为在得到公爵的求婚的保障后她竟认为公爵对她的爱会超越对娜斯塔霞的爱(或者说是怜悯)。也许正是因为她相信了这点才敢理直气壮地去找娜斯塔霞来做对决,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娜斯塔霞远远不是一个被引诱的又被抛弃而变得歇斯底里的傻妞,而是一个比任何人都更有才智的痛苦的女人。于是当她期盼去公爵那里找到选择肯定的回答根本无法忍受公爵片刻的犹豫,她甚至都听不进公爵的话便夺门而走。无论如何,阿格拉雅这样有头脑的人也在爱情面前彻底昏了头,变成了白痴。她估计错了自己的形势和力量,对对手又知之甚少且有着过甚的偏见,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她在与娜斯塔霞争夺公爵的决斗里失败。 那么阿格拉雅对公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我认为阿格拉雅作为正常的美的象征是有别于娜斯塔霞的美的,这点在前文谈过。公爵对她的爱,是出于精神上对于光明的渴求!因而公爵才说自己在最黑暗的时期想念着阿格拉雅。公爵的力量无法拯救娜斯塔霞的自毁,他的拯救行为甚至可以说是在加速娜斯塔霞的自毁,同时这种毁灭也会波及他自己,他面对娜斯塔霞时是恐惧的,因而他才需要阿格拉雅身上那种天使的光明。阿格拉雅没有办法明白的正是公爵这一点,因为她的出发点是自我的,所以她看不到公爵做出拯救这一行为所要付出的牺牲是需要有人支撑的,而公爵认为这种支撑只有阿格拉雅能赋予。如果她意识到这一点,她也许就不会那样盲目任性地要和娜斯塔霞进行决斗了。归根结底,公爵对她的爱和对娜斯塔霞的爱在根本上其实并不冲突。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美将拯救世界”这一信仰的直接体现,《白痴》并没有完成对于这一命题的解答。虽然作家希望以梅诗金公爵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的原因不得不使他最终以美的毁灭做结。另外,尽管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的解决,但是《白痴》却为他此后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做了有益的尝试和试验。 《白痴》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极为简单的:爱情确实是美好的,正因为如此它才不能成为彼此的救渡。公爵认为自己的爱可以拯救娜斯塔霞,其实他的爱间接地加速了娜斯塔霞的自毁;阿格拉雅认为公爵的爱可以帮自己摆脱被禁锢愚昧的深闺生活,结果却在与娜斯塔霞的决斗中失败;罗果仁的爱最原始,他的爱只是单纯欲望的集中体现,同样无法使他摆脱痛苦。爱情永远都应该是无功利的,不管给它套上什么外套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