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上下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弥儿(上下卷)》是一本由卢梭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816图书,本书定价:2.90,页数:1978-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弥儿(上下卷)》精选点评:
●再求尔等认他为神
●经典读起来确实挺累,几次拿起几次放下,终于读完,沉浸的时候确实有一些碰撞,值得再读。可爱的卢梭,尝试了人生诸多的可能性。
●耐着性子读完了上卷,如遇大赦,匆匆还书,实在不想再去借下卷。道理get了,可不免觉得这所谓的“自然主义”教育法其实有很多别别扭扭、不自然的地方,当然了,在卢梭身处的那个年代,能有此番见解已是不易了。
●理想主义的热情 一定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
●读这本书,因为学习康德时,看到康德说: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越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所有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否则我就还远不如寻常劳动者那样有用。 卢梭示范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导师,他以自然观念和仁爱观念养育了爱弥儿,引导爱弥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智识、手工、人文、自然、友谊、道德、宗教、爱情、婚姻、游学、政治、国家、和平……
●男权癌的自我修养
●历时两个月,终于读完了。虽然看起来时间是充足的,但是读到四五卷时由于授课进度加快,还是让人感到无力,因此只粗略地读完了下卷。而像这种书,思想弥漫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中,浮光掠影的结果注定是只看到了细节的表面。五一节再结合二手文献重看吧,毕竟还要写论文呢。
●让雅克卢梭。
●前国民教育的思考。十余载精心呵护的“世外”教育,一朝入城,爱弥儿、苏菲双双投入俗世——这是卢梭自己设计的情节,卢梭用正文述说自然教育的成功,用附录总结自然教育的失败
●自觉卢梭是一个自然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只是思维方式,自然主义才是精神价值。
《爱弥儿(上下卷)》读后感(一):读后感
成书的时间是资产阶级打破封建思想桎梏的时代,而今我们也在这样的时代。
但是要像作者一样简单的用理性去教育使人能获得自由的精神的办法,受制于物质条件有限只能在资产阶级中普及,双师班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复制名师教育资源好东西,可惜被打掉了。
现在各种制度自信,和爱弥儿的思想正好相反,可笑可叹可悲
又不到140字
《爱弥儿(上下卷)》读后感(二):《爱弥尔》到底有多好读
德国有名的哲学家康德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他守时准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和他一个镇上的人出门不用看表,只要看康德在哪个地方出现就知道是几点了。 如果自己的时间有偏差那就去看看康德到哪了来校正一下指针。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康德有位朋友要举行婚礼,寄了邀请函给他,可是朋友家离康德家有十多英里远,中间还隔着一条小河。康德算了算时间,写信告诉朋友,他能够在婚礼那天上午十一点之前到达。 到了那天,康德按照计划好的时间出门,乘着马车来到河边,可是,车夫驾到一半却停下来不走了。 康德问:「师傅,为什么不走了呢?」 车夫摆摆手说:「桥坏了,我们过不去,实在是很对不起啊。」 康德伸出头看了看桥,果真桥中间断裂了,不仅马车过不去,连人走过去都不安全。 康德问车夫:「那这附近还有桥吗?」 车夫说:「有倒是有,但是离这里有六英里远呢。」 康德看了看时间又问:「现在是十时,如果走那座桥,多久能到我朋友家呢?」 车夫说:「最快也要十二时吧。」 康德焦急的说︰「那走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多久能到达?」 车夫摇了摇头说:「走这座桥,只要四十分钟就够了,可是,现在这样,是不能过去的,太危险了。」 康德向四周看了 一下,急忙跳下马车,朝河边的一间破旧小屋跑去,他礼貌地敲了敲门,里面走出一位农夫,康德问:「如果我要买你的房子,要多少钱呢?」 农夫觉得这人真是奇怪,这么破的房子也有兴趣。随便开了个价钱︰「两百法郎吧。你买这旧房子做什么呢?」农夫不解地问。 可是,康德没有做太多的解释,他掏出两百法郎,然后对农夫说:「再求你一件事,如果你能从这个房子上取下几块板子,然后在二十分钟内将桥修好,我就把房子归还给你。」 农夫有些犹豫,怎么会有这么大方的人呢,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但是为了拿回房子,他还是找来自己两个儿子,花了十分钟,将桥修好了。 康德再看了看时间,开心地对农夫说:「谢谢你和你的家人,这房子我还给你。」 然后,就乘坐马车赶去朋友家了。车夫在路上问他:「您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如果迟到了,您可以和朋友解释一 下,相信他不会怪你的。」 康德说:「虽然我迟到了,对他的婚礼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我却没有守时。 不论是对朋友还是陌生人,或者是自己,我们都应该守时,因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而且讲诚信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 十时五十分,康德准时到达,朋友在门口迎接他,高兴地对康德说:「我亲爱的朋友,你真的很守时啊!」 不过传说中守时的康德还是有一次没有在他的小镇上按时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是因为看了一本书入了迷,这本书就是卢梭的《爱弥尔》。
《爱弥儿(上下卷)》读后感(三):从自然状态、道德理性到时间德性——读《爱弥儿》
卢梭于1762年写就《爱弥儿》,在这前后,他先后完成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通过对社会分化、社会聚合、分工以及财产等问题的阐述,卢梭论述了人性作为自然产物,在社会中的自私与堕落,从而提出要用法律来约束人的隶属,主张人民主权与公共意志,基于此,卢梭塑造了一个虚拟的人:爱弥儿,他出生在卢梭的时代,却是卢梭理想国里追求真理的公民,与封建社会所矛盾的品格,使爱弥儿经历过痛苦与不幸,但他的心灵因为卢梭的教育而变得平静与幸福,成为社会里的自然人。卢梭将人发展的过程与教育紧密联系,在爱弥儿还未萌发欲望时,对他实行自然教育,十四岁后进入城市,对其发展道德理性,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卢梭详细而激昂的讨论与论述,让我们看到了他闪耀着的巨大的人文主义光芒。
自然状态:保持平衡
卢梭认为,作为自然人状态的必需条件是健康、自由与生活,在爱弥儿的婴孩时期,不应将他束缚起来,要使他的身体充满精力,卫生学是作为一种节制与劳动的道德,爱弥儿此刻在乡间生活,这么做是为了保持他的自然状态以及远离仆人,卢梭这样解释自然状态:“你天生的体力有多大,你才能享受多大的自由和权利,不要超过这个限度,其他一切全都是奴役、幻想和虚名。”由此可见,自然状态是一种能力与意志的平衡,当生活超出了能力的范围,自然状态就被打破了。
此时的爱弥儿由于经验与体力的柔弱,其本身就是法规,在12岁之前,还不知道什么叫书,现实的利益是他最大的动力,如若有了不良的行为,要使他自己品尝其不良后果,此刻卢梭对爱弥儿实施的自然教育是消极的,消极不意味着非人为,而是要他在童年期间不能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没有道德概念,要他知道身体同周围物体的关系,充分锻炼感官,与大自然亲密地接触。
当自然状态中体力的增长超过了爱弥儿需要,他才去准备工作、教育和学习,爱弥儿对知识的渴求不是为虚荣心,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和清楚的观念,学习的范围限制在本能促使他去寻求的知识,在理解知识层面上,避免从道德面理解,而是发自内心的欲念与兴趣,爱弥儿此时形成了社会关系的概念,他要生存下去的欲念来自于对死亡的厌恶,这时候不存在服从、命令、责任与义务,而是认识到力量、需要以及能力。
在这样一种自然教育下,爱弥儿成长为一个用本能与体力去衡量能力的人,在这个阶段,爱弥儿拥有唯一无二的欲念,完全是为自己而生活,他是绝对的统一体。
道德理性:诉诸良心
卢梭在这一章节,开篇便借一位瓦萨省的牧师之口,表达其道德思想的基石。牧师提出三个信条,第一个信条是没有哪一个真正的活动是没有意志的,这推翻了物质的无意识运动,在此基础上表述了第二个信条:运动的物质表明了一种智慧,由此,这种智慧是自然而和谐的,人的存在破坏了这种和谐,牧师继而论述,人被上帝赋予了意志而感恩,但人随即又发现了自身的苦难和罪恶,这样才形成了灵魂的崇高概念。人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但他天性的本原却是来自自然的,由于本原,人们才去研究永恒真理,譬如爱、正义和美德,可同时人是自由的,当受到欲念驱使时,人就只能成为自己感官与欲望的奴隶,人时刻都有意志的能力,但不一定都有贯彻意志的能力,第三个信条揭示出了卢梭的道德观:良心是灵魂的声音。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创造秩序的行为,本质是正义与爱。
当爱弥儿成为一名青年的时候,他的欲望是自发的,卢梭指出这种欲望的根本是自爱,自爱不等于爱,因为爱关乎选择、偏好和个人的爱,是需要经过很多时间和具备很多知识的,自爱更不等于自私,自爱是自然的欲念,而自私是同他者的比较和虚荣中出现的。爱弥儿的情感也在这个时候产生,卢梭认为情感的出现是在社会分化后的不平等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情感,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这正是人力量不足的表明,为了迎合、联合别人才会出现,卢梭鼓励爱弥儿去交朋友,友谊是为了投下博爱的种子。
卢梭对于怜悯的论述一针见血,他认为人之所以会怜悯别人,是因为人设身处地想道德不是比自己更幸福的人,而是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人所同情的并不是别人的痛苦,而是同情自己也难免要遭遇的痛苦,决定于自己为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卢梭写道:“为什么帝王对它们的臣民一点也不怜悯呢?因为他们算定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普通人。”这是卢梭对所处的专制王朝的控诉,为了使爱弥儿成为一名真正的公民,卢梭让爱弥儿见识苦难,因为在苦难里才会生出怜悯之心,爱弥儿的成长的幸福的,但这并非是表面的幸福。
爱弥儿成为了一个可爱的外邦人,他的头脑清晰,判断准确,不标新立异。当他没有犯错误的时候,要对他指出错误,因为安慰本身就是一种教训,但当他犯错误的时候,给他讲寓言(和幼时犯错误不同,此时爱弥儿的身心已经健全),在他欲念在不断萌发的时候,带他打猎,转移激情。卢梭让爱弥儿读古典历史,培养他对老师的信任,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教会他审美力。这是真正的官能享受的美,通过看书、读戏等等去感受,这不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审美力,而是要让他在一生中不管遇到什么苦难或幸福,审美力总是他所拥有的真正的美。
实践德性:内心自由
爱弥尔已成长为大人了,随着卢梭旅行在乡下遇到了苏菲,他们一见钟情,爱得真挚。但此刻卢梭告诉爱弥儿,离开苏菲,爱弥儿很不理解,卢梭告诉他,爱情于人而言,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有爱,但不知与谁分享,另一种是找到了目标,与之互补,爱欲并非性欲,与虚荣也不同,它是一种充满了公平之心的情感,使人轻而易举地沉醉其中,但在这个时候,就会遇到一个新的敌人—自己,对爱情的欲念,让我们成为了欲念的奴隶。有道德理性是不够的,要实践德性,需要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意志,克制情感才能服从自己的理智和良心,并且履行天职。卢梭希望爱弥儿出去游历,去学习政治教育,因为他此刻不是一个自然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公民。
爱弥儿离开了苏菲,游历了很多的国家,他始终保持对真理的敬畏之心,不为讨好权贵,而是要树立人权,卢梭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要建立一个人民主权社会,树立社会契约,实行公共意志,个人必须要服从公共意志,但公共意志绝非仲意。卢梭畅想着这样美好的社会,但一个社会的法律建立起来时,他又感到了一个困境:法律也会成为人追逐利益与欲念的借口,自然的秩序才是永恒的,而政府无论产生什么形式,人都是没有自由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但人又不能脱离这种禁锢,只有在政府和珐法律之下才能安宁地工作。这个悖论使卢梭的笔触变得有些消极,对于爱弥儿,卢梭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是时候让爱弥儿和苏菲结婚,独自去工作、生活了。
在爱弥儿成婚前,卢梭一直陪伴着他,他的自然教育,是离不开人为的,对于爱弥儿的衣食住行,卢梭都有详细的论述与指导,有时候甚至显得非常繁琐与冗长,卢梭开篇指出,这本书是给母亲看的,然而转瞬又说,如若觉得冗长不必读下去,由此可见,卢梭的《爱弥儿》并不是一本孕婴指南,而是旨在论述卢梭培养新民的详细构想, 卢梭渴望以人性的改革来实现人在社会里的自由,用理智启发的良心来克制人在社会里的欲念,他通过一种抵抗科学知识的教育,来实现人在初始的社会状态里的自由,卢梭对自然宗教的描述,充满了强大的人文色彩,在启蒙运动之后,祛媚观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世界不再有神话色彩,而被冷酷的市场和彼此竞争的孤立个体所代替,卢梭预见了这一危机。
爱弥儿在离开卢梭后,遇到了许多的苦难,最终一个人孤零零活在世间,但是他学到的那些品格使他内心一直自由,即使一度成为奴隶,尽管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爱弥儿最终实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这也是卢梭为真理逃亡的后半生,所不断所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