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8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精选10篇

  《论人类平等起源基础》是一本由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1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一):三百多年前的思想巨匠的强大系统理论分析,但关键点仍不免避重就轻

  算是读书史上第一次拜读一篇长篇论文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书,而是卢梭面对法国第戎学院一个标题回复的论文。从最原始初始的自然人类状态,通过语言工具、群居等关键节点推演到最后儿童指挥老者白痴操控智者的现代文明学术严谨深厚逻辑推演能力让我咋舌,看来我以前误解了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启蒙思想了,以为还是很原始的愚民觉悟了是否应该有权利选举,而非世世代代国王当作个人财产一样治理。仅就卢梭的一篇论文就彻底打消了我这个幼稚极致的误解,这些思想家是极其严谨有深度建设性的,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特别薄弱科学技术环境下,能够有这样在今人仍旧佩服的学识能力,在那个时空环境中绝对属于一骑绝尘了,更别提这样的一骑绝尘有一连串,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孔狄亚克等等,划时代的大革命诞生于法国这么看来真是顺理成章了。

  好话说完了,因为剩下的,只有但是了。全书的逻辑固然主线清晰,但在我看来避重就轻了,最关键的节点诸如个体活动到群居社交、语言产生社会要素技术要点私有权和支配欲的产生本因等等,我都没有看到直接针对性见解,当然我理解是基于当时的考古学、生物学、人类基因学、社会行为学全学科不足导致,实则不能全怪卢梭,可是不知者无罪,知其不知者还要大包大揽全方位论述这个标题就有些不妥了吧。

  某种程度上我相当赞同伏尔泰的评价,这是一本全新的反人类力作。人类的认知反映到个体上也是这个道理,在我们一穷二白之时对物质无所追求,视金钱为粪土是由于对于物质的魅力完全没有概念,对于富裕奢华的边都没摸着,有什么权力说是金钱如粪土。不是我对宗教大不敬,但古往今来遁入空门的有几个敢说自己断绝尘世了?在剃度之前你给他黄金万两,美女如云,山呼万岁确定有万里挑一的和尚敢说“阿弥陀佛”?所以梁武帝的出家我是心悦诚服的,你有了尘世浮华的一切然后放弃,这才叫看破红尘!同理,我对于此文最大的反感就是卢梭的这个逻辑缺陷或者压根叫忽视。人类的最初始自然状态,除了call of the nature,没有一切在现代社会看来负面的迹象(如同我在鲁兵逊漂流记读后感所表述的),没有对财富的觊觎甚至没有占为己有的概念,没有嫉妒虚荣攀比,没有阴谋诡计暴力迫害,没有对生活失望,甚至于可以说几乎没有愤怒绝望恐惧怀疑等所有“文明人类”所具有的特征。然而这一切的“纯洁来源于彻底的愚昧无知,现代文明固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是在拥有了文明带来的物质基础、思想学术进步之后在开化的状态之下再追求和谐、平等、自由博爱难道不是更高层次的“纯洁”吗?一个黄口小儿内心平和与一位白发智者的内心平和孰更珍贵?一定要用树叶遮体食肉生番回到出厂状态设置就好了?为什么不能在驾驭自然驾驭宇宙驾驭真理同时驾驭人性?所以在这方面我完完全全不赞成卢梭的观点

  当然卢梭未解决问题貌似路漫漫需全人类智慧共同求索,是人类社会合作组织创造了语言,还是语言的诞生创造了前者?再者原始人是为何想要通过语言交流?至于有了社会组织后,人类为何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即产生虚荣攀比诸多情感的万恶之源,除了物质方面的考虑,是什么样的内在构造让我们觉得能够统治支配同类的权利是那么得有魔性?其实我隐约感到这种太初原始的无法解释的就是道,天道,上帝无所谓怎么称呼了,反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记得在学校数学物理时候,整个经典力学体系,包括数学几何等等都是由看似“不能再简单明了”的公理等作为发源的,任凭你纷繁复杂的立体几何、万有引力、开普勒定律等等,只不过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条平行线之间垂直线段距离最短”、“能量守恒”这些认识开始的,至于这些产生万物的道,即为什么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或许就是形而上的“造物主”设置的游戏规则

  避免越扯越远,还是到此为止,因为就我目前的知识体系连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尚且不完全具备,更不必费心思可能真相甚至是通往真相的线索

  活到老学到老,但求争取此生可以将未知银河擦拭去哪怕很小一部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自然赋予了人类平等的权利,但是,却是人类自身创造了不平等。 本书的论题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证的前提是原始人类是平等的。那么,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确定的是,和原始人类相比现代人增加了或减少了哪些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问题的答案。 原始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自我保存”,也就是活下去的欲望,原始人类没有“欲望”,或者说没有“欲望”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不平等。 只有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即当人们发现合作获得的好处比独自生活更大时,依附关系出现了。合作关系中一定会有不平等出现,再加上产生了“私有”的观念,奴役关系就出现了。 奴役关系并非仅仅是强者弱者,反过来同样也是。 习惯了奴役的人类便不会再去想自由。 习惯了舒适的人类便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尤瓦尔·赫拉利一定受到了卢梭的启发才提出“农业革命从根本上说其实是一个骗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三):对平等的探究一直没有停下来

  让——雅克~卢梭的经典不朽名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振聋发聩,却一直没有仔细读完过,这是遗憾。二百多年前的经典,在今天看来应该容易阅读的,事实上,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简单的想法往往增添了阅读的困难难度,因为不重视、不用心,所以阅读存在障碍,这障碍使你欲读却难以流畅的阅读下去。

  阅读的障碍,使对这本书的阅读显得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并不十分流畅,改变了我对阅读的印象。阅读是对智慧的检阅,也是对逻辑思考考验,更是对前代哲人思想的体悟……

  卢梭之后的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的理论学说,进化论成为流行一时的学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卢梭学说的伟大和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和探究,正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孜孜以求地探究不平等的起源,结果到头来仍然没有一点头绪,“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整个地头绪繁杂,难以梳理,这正是思想的深刻之处,难以洞察之处,难以言说之处,这是哲学家、乃至思想家穷其一生探究的根本问题。

  不平等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平等的社会一直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终极任务。卢梭生活的年代正直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先贤学者从当时社会出发,希望社会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压迫,成为他们关注焦点

  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状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正是这项崇高使命感意识,从自己独特经历出发,从社会现状的洞察,思考人类走向未来道路从来不乏伟人智士。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言行,一直践行者理想国的憧憬;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从未停止对儒教学术的探究;默罕默德、耶稣和乔答摩悉达多,为人类道德的重塑殚精竭虑,21世纪的到来,对平等和不平等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深刻影响着全球格局和学术。

  今天重读这部卢梭的经典之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任然能感受到其强烈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浪潮冲击下,思考成为现在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成为最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狂欢化、戏谑化、碎片化和信息化、时尚化让一切的探讨成为多余累赘,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降临到我们这一代,物质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可能成全了这一代,也可能摧毁了这一代,这是最好的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平等的探究一直没有停下来,也不可能停下来,除非人类裹足不前或者停止不行,这还是个问题。

  致敬卢梭,致敬那个启蒙的时代!

  致敬这个时代,致敬为平等不停探索的人们!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四):【笔记】人类这一物种已老,可人始终还是幼稚

  2p 自由就像那美味的固体食物或者甘醇的葡萄酒,更适合那些早就对此习以为常健壮之躯,可供他们使用并使他们更强壮,但却不适合那些柔弱娇嫩之躯,根本无法让他们适应,只能让他们难受、毁灭或者沉醉。

  3p 人民一旦习惯主人的存在,便再也无法脱离他。当他们试图打开桎梏时,他们却与自由渐行渐远了,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自由不过是与桎梏相反的毫无节制许可,而他们的革命最终几乎都会将他们的命运交给那些只会加重他们锁链的引诱者。

  4p 只有用极大的智慧进行教养和治理,才能使在专制统治下变得神经质或者愚钝灵魂,逐渐习惯于呼吸自由新鲜空气,并渐渐获得纯正风俗英勇的精神。

  5p 习惯于以改良为借口忽视以往的惯例,就会在矫正较小缺陷的同时,引起更大的弊端

  8p 一旦法律失去效力,保卫者将丧失权威,没有任何人可以继续享有保障和自由。

  9p 保持一颗虔诚的心和适当信心根据自己真正的利益和义务,从理性出发去做我们经常应该做的事情

  29p 不必追问“自然的不平等”与“精神的不平等”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相当于考察发号施令的人是否优于服从的人,以及在同一人群中人们的体力、才能活品德是否总是与他们拥有的权利和财富相称。这样的问题适合那些被主人监听的奴隶讨论,却不适合那些追求真理的理性自由人。

  51p 孩子有进行解释的需求,因此他们想要对母亲讲的话远远多于母亲需要对他们讲的话。

  55p 概念只有借助于词汇才能进入人的脑海,而这些词汇又只有借助于句子才能被理解。

  64p 仁慈友善,都是怜悯产物。如果缺乏智慧和理性,那么就会轻率地把自己托付给最初的“人道主义情怀

  67p 情欲越是猛烈,用于克制它的法律就越是不可或缺。精神层面的爱不过是由社会习惯产生出来的一种人为的情感

  72p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应该源自社会,而不是自然状态,而自然的不平等在人类中的扩大更应该归咎于制度的不平等。

  77p 私有的概念并不是人类智慧的灵光一现,它的出现取决于在此之前陆续出现的其他概念。

  85p 从才能、美丽等偏爱出发,一方面诞生了虚荣和蔑视,另一方面也诞生了耻辱和欲望。

  102p 对自由的思考,从来都不属于奴隶。但自由也与天真和道德一样,人们只有在亲身享受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们的价值,而一旦失去它们,人们对它们的兴趣也会随即消失。

  115p 专制政治是不允许有任何其他主人的,也不需要征求他人的同意,而对于奴隶而言,盲从是他们唯一的美德

  119p 野蛮人过着自己的生活,寻求自我肯定;社会人则只生活在评价中,只能在他人的意见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128p 所有需要思考的知识,所有只有通过概念的积累才能获得并且逐渐完善化的认知,都是野蛮人无法企及的,因为他们没有交流的工具和需求。

  134p 非法所得利益总是超出合法所得利于,对同类的损害总是比为他们服务来得更加有利可图。所以,人们所追求的将只是得以逍遥法外而不受惩罚。这正是强者利用所有武力、所有弱者使出一切诡计所想要达到的。

  148p 轻率的判断,绝对不是成熟理性的结果,往往会使人走向极端

  160p 自尊心自爱代表不同激情:前者驱使所有动物注意自我保存的天然情感,是人道和美德的渊源;后者则是相对的、不自然的,而且是来源于社会的情感,驱使每一个人重视自己甚于其他任何人,从而催生了所有人类相互间的伤害,并且成了荣誉心的真正源头

  162p 对幸福体验更应该是关乎感情,而不是关乎理性的。在原始时期,每个人只对自己有需求,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不需要得到他人的同意。

  166p 为避免公民的命运或者地位的决定权完全落入法官之手,法律只给予法官评判行为的权力,却不给予他们评判人的权力。这一做法是非明智的。

  167p 人民才是真正的道德上的法官,是一位正直的,甚至可以说是在这一点上经验丰富的审判者。

  178p 作为支持性本善的怪胎,我的对手是那些为促进公共事业而竭力论证大自然的产物不过是些无赖的“正直之士”。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五):以卢梭的观点看单身狗的产生

  以卢梭的观点看单身狗的产生。

  这本书读得很慢。只因字字珠玑。

  于是每一句话都要玩味,细品,便又联想到许多庞杂无关的东西。

  卢梭在用词上也是小心谨慎,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他尝以自己漂泊的人生佐证——那段饱尝世间疾

  苦与情人的香馥。从中他体味到了人类最本源的苦难与情欲。

  撇开书中假想的野蛮人最初的推断不提,虽然这部分很多理论被后来达尔文的一本《物种起源》推翻

  了。卢梭还是一厢情愿的相信人性本善,并将一切的源头指向私有制和法律的产生。那么我们先肯定他的

  想法的前提下,去倒推当私有制产生那一刻的情境。野蛮人过着简单淳朴的生活,生活追求便是吃饭睡觉

  打阿瞒,对他们最大的威胁便是伤痛和饥饿,这个时候他们并不需要互相交流,至于繁衍也是提起裤子(

  如果有的话)不认账,说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如果会的话)的话。一个野蛮人久了,多少会

  变得有些乖僻,称为习惯。比如固定的活动区域,捕猎机巧或常摘食的果子。而当他们偶然发现协作起来

  可以更好地保存个体,进而三五成群搭伴生活的时候,社会便产生了,为了分工明确协作顺畅,动作也好

  ,嚎叫也好,久而久之,语言应运而生,我想后来动作语言不能算是语言,可能主要是动作大了,暴露目

  标,猎物就跑了吧。在这里,我们先肯定的是野蛮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个体,那么,他们便有自己早前赖

  以生存的工具或是技能,也就是说,也许在最开始的时候,私有制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说技能也是其中

  之一呢,这便是不同环境下聚集到一起的野蛮人,所独有的特定环境下的生存伎俩,这最初的知识,并不

  具备共性,因为按照卢梭的看法,人类最开始都是个体,为了共同利益才聚到一起。

  至于共同利益发自什么原因,不论是精神层面的母系父权还是物质层面的男耕女织,并不是重点,重

  点是此刻人类启蒙了“家”的概念。于是在部族中,更细分出了张家李家和隔壁老王。我觉得这个时候人

  与人也还是公平的,不同体质下在部族中的分工也不相同,但由于最初的需求都是一样,于是不管你一顿

  吃多少,只要保证你吃饭睡觉打豆豆,便都是相安无事的过活。

  而在我看来,不平等的起源的便是私心,这种私心是自我意识诞生下的产物。而归根结底,还就是个

  屌事。在人人有饭吃,不论饥饱,人人能休息,不论深浅的状态下,唯一可能存在矛盾和分歧的便是繁殖

  了。而就矛盾点,则要看部族中男女比例而定。而这一切又都是在“家”的概念形成下的产物。

  那么,在动物最原始的生殖冲动面前和以“家”为单位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时候,必然会有分配不均

  ,导致单身的野蛮人。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大胆假设一下,也许从最初开始,“家”这个概念便不是一定

  要是异性组成。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卢梭的论断中,野蛮人最初是因为生殖冲动而聚在一起,事了拂衣去

  ,可能就如了李敖讲的那种“有情便要相爱,然后便去远行”,只是结果是“惟有恋得短暂,才能撇的干

  净”,也许一切最初只是误打误撞,撞了进去,但只要欲望得到了宣泄,心情便能得以平静,在感情这种

  文明说辞产生之前,野蛮人遵循着最原始的规律交媾也好,龙阳也好,总之,有个“家”的人,便是其乐

  融融。

  此时此刻,由于体质薄弱,或是在野蛮人懵懂出观察后,还不知道包装自己的那些人,不懂得取悦别

  人的野蛮人,甚至还不如一只雄性蓝色天堂鸟。

  所以,我们在肯定了这种观点的前提下,再返回来看现代社会的单身狗,你们单身,不是没有道理的

  。

  好的是,当年那些被选择淘汰的野蛮人,最大的贡献便是由于他们失去了交配权,而优良了野蛮人的

  血统。人类才能得以进步。藉此,我想对如今的单身狗们说一句,“感谢你们,我会心怀感恩,去交配,

  去繁殖,不枉你们此生伟大的牺牲。”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六):从卢梭看社会资源分配

  我本人看来,卢梭的社会平等论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可以对比着研究。从历史看,在某些时候,物竞天择某些时候确实为统治阶层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另一方面,它又为民主人士所推崇。

  不过,这本书主要还是讲得是关于平等,但卢梭本人在开头提出的论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不平等究竟是怎么造成的,不平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万物的起源应该是一样的,但不平等的方式却多种多样。有先天的特质,如身体素质,如智力水平。后天的如出生环境,家庭背景。

  平等和不平等的产生都是和基于人类人性的发展,想要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环境不是要压制人性,更是要顺应人性。不过卢梭在选择推崇这种平等论的时候又用了一种似乎“不平等”的方法,那就是精英理论,在他看来平等是需要“自然法”的推广,而适合推广这一法则的需要足够理性,信仰坚定的人,而这样的人往往存在于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人士。

  卢梭关于不公平还提出了另外的一个论点,那就是私有制的发展。私有制和孟德斯鸠所提出的契约很有比较点,财产为何会被私有归属于一人,在保护私有的情况下为何又会有不公。不管是武力也好,权力也好,能够造成不公,影响平等最根本,最直接的是对人们财产,尊严的影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财富,尊严无法平衡的情况下,战乱是比较容易发生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处于下层的人来说,他们的情况和那些上流的人几乎是平等的。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七):一个人的损失造就另一个人的幸运

  就如卢梭墓志铭所写:“一个自然与真理之人。”这本书让我收获到不同角度看世界。

  作为一个在贫民窟长大、从小经历背叛和欺骗的小人物,能够通过自己的自学来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且在极富时代意义的议题上发声,也许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他自身卑微的起点,并且完成了他可能达到的人格升华。

  下面摘录经典语录:

  一个人脾气是暴躁还是温柔,体魄是强壮还是柔弱,更应该取决于他被抚养长大的方式是严厉还是阴柔,而不应该归结于其身体的自身构造。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应该源自社会,而不是自然状态,而自然的不平等在人类中的扩大则更应该归咎于制度的不平等

  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够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

  正如智者洛克的一句哲言所说:没有私有制,便不会有不公正。

  「因为柔弱或者懒惰而未能完成土地的扩张的人,虽然看似什么都没有失去,实则变得贫穷了。因为他们周围的一切都改变了,而他们却还停留在原地」

  一个社会的诞生是如何使其他一切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以及想要对抗这一联合起来的力量,其余的人们为何又必须相互联合起来

  当我看见另外一些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安宁、财富、权势甚至生命,来换取这个被失去它的人们如此轻视的唯一财富时;当我看见那些生来自由的动物由于厌恶囚禁而一头撞死在监狱的铁栏上面时;当我看见众多赤身裸体的野蛮人鄙视欧洲式的享乐,为保证独立而勇敢地与饥饿、火灾、铁器和死亡对抗时,我深深地感觉到,对自由的思考,从来都不属于奴隶

  当人们只是一个劲地去问别人自己是谁,而从不敢问自己的内心时,他们尽管身处如此多的哲理、人性、礼节和崇高的哲言中,为何却只能能空有一副骗人的、浅薄的外壳,只能拥有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以及没有幸福的享乐。

  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与壮大产生于人类天赋的发展与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与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

  我们每天忙着增加感官的功能,增加我们存在的外部范围,却极少使用这个内部感觉。然而,只有这个内部感觉才能够让我们回到自己的真正维度,将所有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与我们隔离开来。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必须使用这一内部感觉,因为只有通过这一感觉我们才能够对自己做出评价。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八):书摘(根据汉译名著一些Kindle资源整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德尔菲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的意义,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2,如果把这样构成的一种生物,剥去了他所能禀受的一切超自然的天赋,剥去了他仅因长期进步才能获得的一切人为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只观察他刚从自然中生长出来时的样子,那末,我便可以看到人这种动物,并不如某些动物强壮,也不如另一些动物敏捷,但总起来说,他的构造却比一切动物都要完善。我看到他在橡树下饱餐,在随便遇到的一条河沟里饮水,在供给他食物的树下找到睡觉的地方,于是他的需要便完全满足了。(人的“自然状态”)

  3,霍布斯认为人类天生是大胆的,只想进行攻击和战斗。

  4,生活方式上的极度不平等,一些人的过度闲逸,另一些人的过度劳累;食欲和性欲的易于激起和易于得到满足;富人们过于考究的食品,供给他们增加热量的养分,同时却使他们受到消化不良的苦痛;穷人们的食物不但粗劣,甚至时常缺乏这种食物,以致一有机会他们便不免贪食,因而加重肠胃的负担;彻夜不眠以及种种的过度;各种情欲的放纵,体力的疲劳和精神的涸竭;在种种情况下人们所感受到的无数烦恼和痛苦,使他们的心灵得不到片刻安宁。这一切都是不幸的凭证,足以证明人类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同时也证明,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乎能够完全免去这些不幸。如果自然曾经注定了我们是健康的人,我几乎敢于断言,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5,因为精神能使感官遭受败坏,当自然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意志却还提出要求。

  6,因此,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

  7,最初,好象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所以他们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既无所谓邪恶也无所谓美德;除非我们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些词,把那些在个人身上能够妨害自我保存的性质叫作邪恶,把那些能够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叫作美德。在这种情形下,就应该把对于单纯的自然冲动最不加以抵抗的人叫作最有道德的人。

  8,实际上,我们很容易理解,在那些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别中,有许多被认为是天然的差别,其实这些差别完全是习惯和人们在社会中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产物。因此,一个人体质的强弱以及依存于体质的体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是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抑或是在娇生惯养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取决于他的身体的先天禀赋。智力的强弱,也是一样。教育不仅能在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之间造成差别,而且还随着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增大存在于前者之间的差别。因为一个巨人和一个矮人,在同一道路上行走,二人每走一步,彼此之间的距离必更为增大。假如我们把流行于文明社会各种不同等级之中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可思议的多样性,来和吃同样食物,过同样生活,行动完全一样的动物和野蛮人的生活的单纯一致比较一下,便会了解人与人之间在自然状态中的差别,应当是如何小于在社会状态中的差别,同时也会了解,自然的不平等在人类中是如何由于人为的不平等而加深了。

  9,奴役的关系,只是由人们的相互依赖和使人们结合起来的种种相互需要形成的。因此,如不先使一个人陷于不能脱离另一个人而生活的状态,便不可能奴役这个人。这种情形在自然状态中是不存在的。在那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束缚,最强者的权力也不发生作用。

  10,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拔掉木桩或者填平沟壕,并向他的同类大声疾呼:“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如果你们忘记土地的果实是大家所有的,土地是不属于任何人的,那你们就要遭殃了!”这个人该会使人类免去多少罪行、战争和杀害,免去多少苦难和恐怖啊!

  11, 随着观念和感情的互相推动,精神和心灵的相互为用,人类便日益文明化。联系日多,关系也就日益紧密。人们习惯于聚集在小屋前面或大树周围,歌唱与舞蹈——爱情和闲暇的真实产物——变成了悠闲的、成群的男女们的娱乐,甚至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事项。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别人,也愿意别人注意自己。于是公众的重视具有了一种价值。最善于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灵巧的人或最有口才的人,变成了最受尊重的人。这就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走向邪恶的第一步。从这些最初的爱好中,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和轻蔑,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惭和羡慕。这些新因素所引起的紊乱,终于产生了对幸福和天真生活的不幸的后果。

  12, 当人们满足于自己的粗陋的小屋的时候;当人们还局限于用荆刺和鱼骨缝制兽皮衣服、用羽毛和贝壳来装饰自己、把身体涂上各种颜色、把弓箭制造得更为精良和美观、用石斧作渔船或某些粗糙的乐器的时候;总之,当他们仅从事于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他们都还过着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们之间继续享受着无拘无束自由交往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13, 于是大家都前去迎接他们的枷锁,相信它可以保障他们的自由。因为人们有足够的理智来觉察一种政治制度的好处,却没有足够的经验来预见政治制度的危险。而最能预见弊窦的人,恰恰是指望从弊窦中获取利益的人;而且,就是那些明智的人,也认为应该决心牺牲他们的一部分自由,以保存另一部分自由,如同一个负伤的人把一只臂膀割掉,来保全身体的其余部分一样。

  14, 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未,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我们很容易看出,一个社会的建立如何使其他一切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为了对抗联合起来的力量,其余的人们如何也必须联合起来。社会很快就增多了或扩大了,不久就布满了整个地面;在世界上,人们再也找不到一个角落,能够摆脱他们的枷锁,能够避开自己头上的利剑,这个利剑因为时常操纵不当而使每个人感到永远悬在自己的头上。

  15, 由此便产生了那些震撼自然和违反理性的民族战争、残杀和报复,以及那些竟把杀人流血的荣誉列为美德的可怕偏见。最正直的人也学会了把扼杀同类当作自己的一种义务。我们终于看到成千成万的人自相残杀,而他们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在一天的战斗中所屠杀的人;在占领一座城市时所造成的恐怖,比在自然状态中,整个地球上许多世纪内所杀害的人和所造成的恐怖还要多得多。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人类分成许多不同的社会后的最初结果。

  16, (一)在第一种情形下,所谓征服权并不是一种权利,所以不能据以创立任何其他权利;在征服者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关系上,除非被征服民族完全恢复了自由,自愿选择它的征服者作自己的首领,他们二者便永远处于战争状态。在此以前,无论订立了什么样的投降条约,这些条约既然仅以暴力为基础,这一事实本身就注定了这条约是无效的。

  17, 人民之所以要有首领,乃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使自己受奴役,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时也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准则。普林尼曾对图画真说:我们所以拥戴一个国王,为的是他能保证我们不作任何主人的奴隶。

  18, 不应当根据被奴役的人民的堕落状态,而应当根据一切自由民族为抵抗压迫而作出的惊人事迹来判断人的天性是倾向奴役或反对奴役。我知道被束缚的人只是不断地夸耀他们在枷锁下所享受的和平和安宁,即所谓的“被束缚的悲惨的和平”。但是,当我看到后一种人宁肯牺牲快乐、安宁、财富、权力、甚至生命来换取他们这项唯一的财产——也就是丧失了这项财产的人那么藐视的财产——的时候;当我看到生来自由的一些野兽,因憎恨束缚向牢笼栏干撞坏了头的时候;当我看到成千成万的赤裸裸的野蛮人,鄙视欧洲人的淫逸生活,只为保存他们的独立自主而甘冒饥饿、炮火、刀剑和死亡的危险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对“自由”的思考,从来不是奴隶们的事情。

  19, 在1667年用路易十四的名义并根据他的命令刊行的一部名著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因此,我们决不应当说君主可以不受他本国法律的支配,因为与此相反的命题乃是万民法上的一条真理,虽然这条真理有时为阿谀者所攻击,但贤明的国王总是象国家的保护神一样来保护这一真理。我们如果也象明智的柏拉图那样地说:一个王国的完美无缺的幸福在于臣民服从国王,国王服从法律,而法律是公正的,并且永远面向公众的幸福,那是多么更为合理啊!

  20, 巴尔贝拉克根据洛克的看法,曾直截了当地表明:任何人都不得出卖自己的自由,使自己受专制权力的任意支配。他接着说道:因为出卖自由就等于出卖自己的生命,而任何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21, 子女们享受父亲的财产,只是由父亲的权利移转而来的;而自由乃是他们以人的资格从自然方面所获得的禀赋,父母没有任何权利剥夺他们这种天然禀赋。那么,为了建立奴隶制,就必须违犯自然,同样地,为了使这种权利永存下去,就必须变更自然。法学家们既郑重宣布了奴隶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奴隶,换句话说,他们也就肯定了人生下来就不是人。

  22, 在经验还没有证明,或者说在人类的知识还没有使人预见到这样一种宪法不可避免的流弊以前,这一宪法应当是较好的宪法,因为负责维护这一宪法的人们自己就与宪法的保存有最密切的利害关系。官职的设置和官员的权利既以根本法为唯一依据,因之,根本法一被破坏,官员们就丧失了他们的合法地位,人民就没有再服从他们的义务。而且因为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不是官员而是法律,所以每个人就当然恢复了他天赋的自由。

  23, 如果我们从这些各种不同的变革中观察不平等的进展,我们便会发现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而第三阶段,也就是最末一个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因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是为第一个时期所认可的;强者和弱者的状态是为第二个时期所认可的;主人和奴隶的状态是为第三个时期所认可的。这后一状态乃是不平等的顶点,也是其他各个阶段所终于要达到的阶段,直到新的变革使政府完全瓦解,或者使它再接近于合法的制度为止。

  24, 他们同意戴上枷锁,为的是反转来能把枷锁套在别人身上。对于那些无心支配他人的人,人们是很难让他们屈服的;最有智谋的政治家也不能使那些以自由为唯一愿望的人们屈服。

  25, 正是在这种混乱和这些变革之中,暴君政治逐渐抬起它的丑恶的头,吞没它在国家各部门中所发现的一切善良和健全的东西,终于达到了蹂躏法律和人民并在共和国的废墟上建立起它的统治的目的。。。最后,一切都被这恶魔吞没殆尽,人民既不再有首领,也不再有法律,而只有暴君。从这个时候起,无所谓品行和美德的问题了。因为凡是属于专制政治所统治的地方,谁也不能希望从忠贞中得到什么。专制政治是不容许有任何其他的主人的,只要它一发令,便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26, 臣民除了君主的意志以外没有别的法律;君主除了他自己的欲望以外,没有别的规则。这样,善的观念,正义的原则,又重新消失了。在这里一切又都回到最强者的唯一权力上来,因而也就是回到一个新的自然状态。然而这种新的自然状态并不同于我们曾由之出发的那种自然状态,因为后者是纯洁的自然状态,而前者乃是过度腐化的结果。

  27, 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内心和意向的深处是如此的不同,以致造成文明人至高幸福的东西,反而会使野蛮人陷于绝望。野蛮人仅只喜爱安宁和自由;他只愿自由自在地过着闲散的生活,即使斯多葛派的恬静也比不上他对身外一切事物的那样淡漠。相反地,社会中的公民则终日勤劳,而且他们往往为了寻求更加勤劳的工作而不断地流汗、奔波和焦虑。他们一直劳苦到死,甚至有时宁愿去冒死亡的危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或者舍弃生命以求永生。他们逢迎自己所憎恶的显贵人物和自己所鄙视的富人,不遗余力地去博得为那些人服务的荣幸;他们骄傲地夸耀自己的卑贱,夸耀那些人对他们的保护;他们以充当奴隶为荣,言谈之间,反而轻视那些未能分享这种荣幸的人们。

  28,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而在第欧根尼那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只包括那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和一个面包袋。有一次第欧根尼正在晒太阳,这是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拜访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29, 实际上,野蛮人和社会的人所以有这一切差别,其真正的原因就是: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生存的意义的看法都是从别人的判断中得来的。至于从这样一种倾向中,为什么会产生对善恶的漠不关心,纵然我们有许多谈论道德的卓越文章;为什么在一切都归结为现象的时候,一切都变为人为的和造作的:荣誉、友谊、美德,甚至恶行也不例外,从这一切中,我们终于发现了炫耀自己的秘诀。总之,尽管我们有那么多的哲学、仁义、礼仪和崇高的格言,为什么我们总问别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从不敢拿这一题目来问自己。因此我们只有一种浮华的欺人的外表:缺乏道德的荣誉,缺乏智慧的理性以及缺乏幸福的快乐,要说明这一切,都不在我的主题范围以内。我认为既已证明下列两点也就够了,即:上述情况决不是人类的原始状态;使我们一切天然倾向改变并败坏到这种程度的乃是社会的精神和由社会而产生的不平等。

  30, 根据我的说明,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此外,我们还可以断言,仅为实在法所认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当它与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称时,便与自然法相抵触。这种不相称充分决定了我们对流行于一切文明民族之中的那种不平等应持什么看法。因为,一个孩子命令着老年人,一个傻子指导着聪明人,一小撮人拥有许多剩余的东西,而大量的饥民则缺乏生活必需品,这显然是违反自然法的,无论人们给不平等下什么样的定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九):书还应亲自读来

  这是我中学时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一本书,批判私有制,但存在否定人类文明的倾向。好了,以上是课本说的,以下是课本不会说的:

  1、卢梭提出自然的或生理上不平等和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是为了强调,后者的存在与前者无关,不要把野蛮人的天生差异作为文明人互相压迫的借口。2、私有制下的法律和道德仍然建立在订立契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种不平等是为整个社会群体所认可的,其中包括被压迫者。这不是受害者有罪论,而是所谓公共利益压制了个人自由。3、不平等发展三阶段的循环往复意味着人们在推翻一个暴君之时,往往以拥戴另一个暴君为代价,所以枷锁依然存在,而可怕之处在于人们习惯于此并毫无察觉。

  基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本书胜在思考,领会学习其思考方式即可,无需将结论看得过于重要。而且课本上评价多有局限,书还应亲自读过才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十):一部对历史的哲学猜测

  卢梭生于路易十四逝世前,死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终其一生皆被笼罩在专制的阴暗年代中。他生于瑞士的日内瓦,常常以日内瓦公民自居,但自16岁为生活所迫逃离日内瓦之后,与法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是当时启蒙运动的中心,而卢梭则是启蒙运动中最深刻的批判者。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下简称《论不平等》)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阅读这部距离我们已经有二百余年距离的著作时,必须带着这样的思考:在专制统治业已推翻,科学研究已然证实《论不平等》中关于野蛮人的推测的种种谬误,社会思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再读这部“思辨史学”究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在本论中,卢梭这样说道:“让我们抛开所有这些事实,因为这些与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毫不相关。”这说明了卢梭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历史并非事实,而是“有条件的假言推理”。而在第一部分的末尾,卢梭又这样说道:“我承认我将要描述的事件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我只能通过一些推测来作出选择。但是,这些推测,当它们是从事物本质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猜测时,当它们是我们得以发现真理的唯一方式时,便成功地转换成推理的依据。”这样看来,卢梭承认了他的作品同他所批判的先行者的考察一样具有猜测性,但是他对自己的发现信心十足,因为他所作出的是“从事物本质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猜测”。当历史无法提供可以将两个历史事件相连接的中间事件时,卢梭选择“依靠哲学,来决定那些可以让两者产生联系的类似事件。”,这些语句足以证明《论不平等》其实是卢梭的一场思想实验,通过思辨来寻求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与基础,而他所寻求的恰如海神格劳克斯的雕像一般,早已被时间、大海和暴风雨毁去了原有的模样,那么卢梭寻求到的雕像原样又是什么模样呢?

  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有两大特性:自我保存与怜悯心。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它代表着极为有限的最低生存需求,并使得人类只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后者是人类的天然道德,它使得人类不会对其他人作恶,除非是自我保存受到了威胁。如此一来,“游荡在浩瀚森林里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同时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欲望,而且可能一辈子不会单独认识任何一个其他同类。他不为情欲所牵绊,自给自足,只拥有这一状态下应有的智慧与情感”。既然如此,人类的发展似乎就全部被否定掉了,既然“每个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出发”那么不平等和社会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答案就是“私有财产”。

  第二部分的开头就是这样的断论:“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 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以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一阶段,因此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主张政治要对人们追求私有财产的活动进行督导,减轻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危害,并且控制公民的占有欲。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二阶段是法官的设立,因为社会一开始是建立在普遍的协议之上,“只有当缺陷和骚乱持续不断地增长的时候,人们才会最终想到将这一公共权力托付给某些个人的危险方式,才会想到委托一些法官去保证人们决议的执行。”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三个阶段是合法权力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在前两个阶段催生了贫富的差距与强弱的悬殊后,该阶段完成了主人与奴隶的对立,所有的不平等终于抵达彼岸。

  当人们进入到社会中,就产生了各种情欲,需求逐渐增加,虚荣变成了每个人的枷锁,所有人都为之劳累着、焦躁着,“野蛮人过着它自己的生活;而社会人只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中,因此,他也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相互间产生依赖之时便是奴役关系形成之时。所谓社会契约是富人和权贵为了控制穷人和被压迫者而使用的狡计,它旨在让过去的篡夺行径变得合法,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不平等的合法化。政府依靠同意得以运转,而同意却建立在虚假与谎言之上。专制国家由此“抬起了它卑鄙的头颅。它贪婪地吞噬着国家各个部分美好且健康的东西,直至践踏法律,蹂躏民众,最终在共和国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在二百余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论不平等》,会发现文中的关于野蛮人的推测早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推翻,卢梭所提出的许多论据也不再具有解释力,文中对于怜悯心的论述其实陷入了用道德论证道德的循环论证之困境中。卢梭所认为的存在于自然状态的平等仅仅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独立的个人和有限欲望之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也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卢梭对自我保存和怜悯心两种品质的呼唤和对社会中所产生的各种情欲的批判,以及对饱受不平等待遇的人们的关怀,却是我们应该看到并保存的人文思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