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起陇西》体会怎样写作
最近电视局《风起陇西》在中央八套热播,观众无不为电视局中跌宕起伏的剧情所折服,电视剧以同时期的历史轨迹为背景,虚构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谍战故事。
剧中各种阴谋、阳谋,惊心动魄,大人物、小人物各式脸谱,高深莫测,环环相扣,波澜壮阔,充满血性、忠义和责任,让人叹为观止。
看《风起陇西》让我对作者马伯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怎样写出那一系列烧脑好看的小说的呢。
作为一个同样喜欢写作的写手,坐在电脑前,往往不知写什么,从哪里开始写起。
而且大多写手最开始的动机都很功利,希望写的东西能变现,能产生经济效益。
如是,便上网查征稿信息,而征稿的公众号都有自己的调性,如是为了迎合他们而去阅读和写作。
有些公众号还打着征稿的幌子,实则是套取流量,浪费了不知情写手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为他人做嫁衣裳。
但这些弯路是一个写手必经的,只有通过不断摸索,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马伯庸当年也写了各种题材的作品,才定位了今天的写作方向。也是走过了山路十八弯,才弯出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我看过马伯庸的专题采访,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他读书后积淀的成果。他说,你输入的知识越多,输出的信息就越多。如果你停止输入,那么早晚有一天输出会枯竭。
他认为,在写作中想象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充分掌握获得足够的写作资料。
就象他在写《风起陇西》之前,不仅阅读了大量史料,而且实地走了一趟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实地体会想象彼时人物的心情,实地查看了解故事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故事发展的场景,一切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他写的另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两京十五日》,里面故事大多是虚构的,但里面的历史逻辑却是真实的。当时的人,骑着怎样的马,走过怎样的路,京杭大运河上他们走的路线是什么样子,这些细节其实都是他在史料里发现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演绎和发挥。
所以,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知识的储备,而不是只靠灵光一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优秀的写手,首先是实现自我充电,你才有足够资本去向读者放电。
不必去预测读者喜欢什么才去写什么,而是写你擅长写的,并将之写到最好,相信这才是读者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