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处心积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处心积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14 0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处心积虑》经典读后感有感

  《处心积虑》是一本由[英]缪丽尔·斯帕克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处心积虑》读后感(一):一个女性作家的人生

  小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作家怎么思考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真实人生可以抄袭书中生活?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女作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给了一个解答。主人公芙蕾尔是一位作家,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怪事,比如接触到了“自传学会”的成员写的真假难辨的传记素材,第一部小说的手稿被盗,出版合同无法履行,有人照搬她小说里的人物的言行……在这些匪夷所思之事情面前,她毫发无损,反倒将其当作写作素材信手拈来,落笔成文,最后功成名就。刚开始读时,觉得云里雾里,不清楚作者的意图,及至后面,云开雾散,节奏加快,竟有了一种阅读悬疑小说的畅快之感,这也源于书中透漏出来的幽默感。主人公不止一次地感叹;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名女性,生活在20世纪,感觉真好!因为她性格独立,恋爱自由,以写作谋生。这又可看作是一本可圈可点的女性主义文学。

  《处心积虑》读后感(二):句摘/处心积虑

  1. 事实比小说更离奇。

  2. 他每天端在手里优雅地用于品茶的韦奇伍德瓷杯之所以贵重,不是因为韦奇伍德一家的劳动,而是因为社会对韦奇伍德一家的认可。

  3. 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名女性,生活在二十世纪,感觉真好!

  4. 矛盾性正是人的性格中最一致的地方之一。

  5. 人生如同一场非正式宴会,没有先来后到的规矩,没有殷勤款待,也没有请柬。

  6 害怕软弱是基本智慧,包括自己的软弱。软弱的反作用力,一旦被触发,可能很恐怖并且突如其来。

  7. 朋友都是命里注定的。他们就像你的厚外套和少许行李。你不会因为你不太喜欢他们就把他们扔掉。

  8. 像昆丁爵士这样噘着嘴、明确地说出“这是个道德问题”这几个字的人,往往是在为自己找理由,并且一般都在图谋不轨。

  9. 我写诗、写散文,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我是个好人,而是为了让我的字句能表达真实而神奇的思想。

  10. 无论写什么,我感觉如果一位作家假装在经受悲伤,而实际上只是拿着纸和笔或在打字机前舒服地坐着,那未免显得虚伪。

  11. 写作艺术,需言简意赅,长篇大论倒有可能言不及义。

  12. 朋友之间毫无保留是错误的。

  13. 坦率是粗鲁的委婉说法。

  14. 你不能只和上帝保持一种“我和你”的关系而对其他的生活现实表示怀疑。

  15. 如果有人说,他们生活中什么都没发生,我相信他们。但对艺术家来说,一切皆有可能。时间总能补救,万事皆有痕迹,奇迹总会发生。

  16. 成功不是我的人生追求,失败同样也非我使命。都是副产品。

  17. 所有的人,无论境况如何,只要做过有价值的事,或者貌似有价值的事,如果他们是诚实守信的人,他们就应该亲手写出自己的故事

  18.小说家是制造神话的人;小说艺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讲故事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创作方法本身就带有神话的性质。

  19. 不要以为学术性的概括就能涵盖一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和情感。

  20. 艺术家在他们人生的某个时间都跟真正的邪恶进行过斗争,具体的形式可能是疾病、不公、恐惧、压迫,或其他让众生痛苦的邪恶元素。

  《处心积虑》读后感(三):睿智而幽默风趣的英伦小说

  与女作家相关的小说本来就不是太多,而由女作家来写的虚构女作家的故事更是罕有。而由缪丽尔·斯帕克所著的《处心积虑》就是这样一本罕见主题之作。这本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作为守望者文学书系中的一种引进。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品类。

  本书作者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是苏格兰重量级女作家,她的多部作品畅销,部分还被改编为电影。她本人也多次获颁勋章荣誉,这是对她文学事业的肯定。《处心积虑》原版出版于1981年。并多次再版。中文版则是首次引进。同时引进的还有风格相近的《肯辛顿旧事》。这本书睿智、沉着、幽默风趣,写得天衣无缝,也非常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感:斯帕克本人在 1949 年时也是相当贫困的。

  《处心积虑》是关于一个苦苦挣扎但无忧无虑的准作家芙蕾尔·塔尔博特的故事。她在书中讲述了她最近不寻常的冒险经历:她多年来一直在创作的小说《沃伦德·蔡斯》的双轨故事,以及她作为古怪的“自传协会”秘书的短暂职业生涯。

  芙蕾尔忙于写小说的工作,但她也必须维持生计。书中的时间是 1949 年的英国,此时仍然是二战后的困难时期,而且食物仍然是配给的。芙蕾尔给人一种机会就是一切的感觉。当芙蕾尔需要一份工作时,她最终受雇于昆丁奥利弗爵士和他的自传协会:它提供了“全新体验的承诺”。

  芙蕾尔得到的比她预想的要多,但她从容应对。当芙蕾尔在那里开始工作时,自传协会有十名成员。这是一组昆丁爵士的“非常重要的朋友,贵宾”。他们想记录他们非凡的生活,将事实记录在案,因此他们正在撰写回忆录。他们秘密开展此项工作,并计划在大约七十年后发布这些材料,届时所有提到的人肯定都死了。

  芙蕾尔的部分工作是美化回忆录。她也不只是修正风格和语法。她还要对故事进行美化。当芙蕾尔接近完成她的第一部小说时,她意识到自传协会的成员是她创造的角色的真正人类分身,她完全凭自己的想象构建了一个场景,而现实也上演了一部相同的戏剧。因此,芙蕾尔在不知不觉中预见了未来,并模糊地预见到那些操纵、虚荣、傲慢和权力狂热的人将面临不可避免的灾难。

  斯帕克的故事贯穿始终。有一些冒险、神秘,还有一些严肃的主题也被提出——但这一切都是在愉快的乐趣中完成的。 《处心积虑》中充满了邪恶的幽默,阅读是一种享受:这里有一个擅长写作的作家,她了解如何捕捉读者的心。

  使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不仅仅是故事和芙蕾尔的语气。细节和旁白也都做得很好。从昆丁爵士的母亲到芙蕾尔生活中的男人,再到每个不起眼的小角色,这些角色都被精致地描绘和使用。这里根本没有多余的东西,而且金句频出。这也是这本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

  《处心积虑》读后感(四):所有人应该亲手写出自己的故事

  浅观此书,会觉得整本书很凌乱且主线很无趣,整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如果单纯从故事性角度来看,该书最多为三星,平平无奇;但其中蕴含的部分思考性的内容,使得全文更为深刻,倒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本文主角芙蕾尔·塔尔博特是一名作家且正在策划一部作品——即全文的线索《沃伦德·蔡斯》,而误打误撞下她接触到了“自传学会”,故事便如此展开。在此之前,我们先聊一聊这本书。

  这部《沃伦德·蔡斯》被昆丁等人认为是一部邪恶的书,它彰显着人性的恶,却让昆丁爵士着迷,选择将虚幻的故事融入到现实之中——修改记忆。

  在这样的设定下,现实与虚幻的壁垒被打破,现实不断模仿起虚构,小说分毫不差地进入生活,伯尼斯夫人(希腊女孩)的自杀、昆丁爵士(沃伦德·蔡斯)的死、爱迪温娜夫人(老普鲁登丝)继承昆丁的遗产,一切都对应起来。

  这样的经历真的可能发生吗?小说中的故事会投影到现实生活?正如斯帕克所说,小说中所虚构的内容未必离谱,而这正是因为现实生活可能比小说更为离奇。

  我们总是从现实当中提取素材来完成小说的创作,文中的塔尔博特便是如此,她从自传学会中汲取部分营养来丰富内容;但斯帕克在传统的写法中得到突破,将小说反作用于现实,确实是一大妙笔,成为整本书的妙笔所在。

  在读《处心积虑》时,我有在读太宰治的感觉,并非说是情节,而是他们在创作时会清楚感受到作者本人的存在,在其中亦能看出作者本人对于创作的态度。比如:

  斯帕克在创作时,专注于表现社会现实,全文呈现一种道德寓言式的结构,答案究竟是什么?一部反映人性恶的作品是否可以出版,一部反映人心的书籍是否可以广为流传?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思考感知的本质。

  除了创作,斯帕克还提到了艺术家。艺术家的责任是什么?正如塔尔博特将自传学会成员的作品不断丰富、增添故事性一般,他们的责任是补救事实、创造奇迹,锻造无限可能。

  在该文中,斯帕克给以艺术家极高的评价——他们与邪恶斗争,经历过疾病、不公、恐惧与压迫后,将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用真实弥补故事。

  文章中间有段话非常有趣,我甚至认为是斯帕克内心的愤怒,我想当很多作家、编辑在读到这段话时可能都会一笑,因为他说出了事实。

  本来,文学便不是给所有人读的。

  正是因为没有“过去”,而又需要秉笔直书,如同昆丁爵士要求的那样真实,而当自己没有故事可以创作时,小说竟成为了借鉴的对象。到最后,自己到底是小说人物还是真实的人,好像我们也无法分辨清楚了,这便是记忆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清楚“所有的人,无论境况如何……应该亲手写出自己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