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悠游小说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2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精选10篇

  《悠游小说林》是一本由[意] 安贝托·艾柯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一):不是艺术学术

  这本书的设计很棒,阅读体验字体选择,排版,字距,行距,留白,纸张的选择,都透漏着某种友好欢迎气息,即使不阅读文字,也会被字里行间视觉美感所吸引。其实,这是本很难读的书,对我来说,就仿佛一部论文,我先购买了kindle版本,真的很恐怖哈哈哈哈哈,完全看不下去,可能因为叙述得复杂性,也要求文字的版式也有相应的设计来弥补。这也是部知识性的著作,而不是那种像毛姆所说有阅读愉悦感。我不确定这是在谈论文学,因为叙述是不是就等于小说?作者用一种理性状态来解刨叙述,而且我感觉作者将叙述等同于小说了。而且,了解作者是一个符号学者好像更能理解他的做法,他仿佛在解密,这样对我而言真的很没有阅读愉悦感,郁闷不是一点点。依然在试图读下去,看看他要讲些什么。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二):重读

  这本书由安贝托·艾柯在美国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上的六篇演讲汇集而成。该讲座自从1925年开讲以来,每年都会邀请当今世界著名作家和学者,分享自己创作心得

  我们所熟知的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博尔赫斯的《诗艺》、奥尔罕·帕默克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都出自诺顿讲座。

  回到这本书,是讲小说的。小说有什么好讲的呢?如果你关注不止读书比较久,就会发现推荐过不少关于小说的书,它不仅可以讲,而且很有的讲。

  每一本小说都是一座森林,每一座森林里都藏着宝藏,穿过森林并不难,但找到宝藏,则需要一些功夫。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淘金者,不,摸金校尉,带着满身绝技去解开那些机关

  对宝藏感兴趣,并试图去了解那些机关的人,艾柯定义为“模范读者”。对此不那么在乎,而是徜徉于森林景致,就地午餐的,则是“经验读者”。经验读者往往只是把文本作为安放自我情感的容器,用它做白日梦;模范读者则想要探究森林背后的秘密。艾柯当然鼓励我们成为模范读者。

  在这本书里,艾柯不仅定义了读者,还分辨了小说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作者、叙述者和模范作者,比如小说中的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和阅读时间。他为我们进入森林提供了几柄趁手的兵器,而武艺还需要我们各自修行。

  当然,艾柯也探究了我们为什么要(爱)读小说的原因。他说,“我认为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在于小说给了我们一种生活真实观念毋庸置疑的世界里的愉悦感受,而现实世界里则诡谲的多。”

  ”阅读小说也意味着玩一场游戏,通过游戏我们为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无穷事物赋予了一层意义。通过阅读叙事文章,我们避开了对这个世界说真话时会袭上心头上的焦虑。”

  我们通过叙事,找到生命形式

  总之,这是一本好读而且睿智的书。几年前读了一遍,这次重读,仍然收获很大,喜欢读小说的同学,一定要看看。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三):寻找你一生的故事

  粗略的读了这本书,跳过很多过于西方背景和概念性的内容,浓缩下来,大概就是不太认真的听了一场演讲。

  整个演讲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守林人在带人游览森林,这座森林之中除了有前人栽下的千年古树,守林人自己本身也种树。

  白天匆匆游览完森林中他比较熟悉部分之后,我们将在夜晚的篝火旁,星空之下,听这个守林人讲一些别的东西,不是关于某颗树的专业性的知识,而是一些私人的故事,关于他自己和这颗森林,以及为什么他会成为一个守林人,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沉迷于此。

  也就是书中最后的部分:

  gt; 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小说,因为正是在那些虛构的故事中,我们试图找到赋予生命意义的普遍法则。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有时我们寻找的是一个广大无垠的宇宙故事,有时则是我们个人的故事(我们向告解神父或心理分析倾诉,或写在日记里的故事)。有时我们的个人故事和宇宙故事如出一辙

  这个过程,大概就像在人群中寻找另一个人,书海里寻找另一本书,丛林中寻找另一颗树。

  在书中最后的例子中,在天文馆里,「守林人」艾柯看到了 1932 年 1 月 5 日至 6 日,也就是他出生之日的星空,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生中的故事。

  我想我有过类似经历,大概十岁左右的时候,应该是夏天

  那时候住在农村,有一天半夜起床上厕所脑子还处在半梦半醒之间,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星空,有一颗流星划过。于是就在这几秒里赶紧许了一个愿望

  这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故事之一,而且像某种寓言不同的是这是寓言的主角自己主动的预测。

  在这个故事里我和那颗流星是主角,不同于艾柯在天文馆看到的虚构,我确信是真实的,以至于在十多年过去之后能够清晰如昨。但由于毕竟太过久远,中间隔着记忆时光这层金黄色雾霾,虽然那一刻如此清晰,但那一刻的前一天和后一天,这中间漫长前因后果模糊。而我又没有实体的佐证,以至于又带有了半虚构的含义。而且在后来的岁月中,我也只能通过偶然引发的回忆来记起那一瞬间。

  在众多的小说中,经常存在某种命运的寓言,比如有人降生便天有异象,会有一些预言预测这个人会成为某种人。但我更相信,这些故事通常是那个人成为某种人之后,所做的注解。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没有异象,只有某种自我的觉醒,然后这个人此生朝这个方向去行走。最有成就改变这个世界最多,符合别人猎奇心理的那些会拥有后来补上的预言和一些传说

  多数的人们,寻找到自我的那一刻,那些故事都永远封存在记忆中,或只流传于少数人之中。由于人们的命运参差多态,对自己无比圣神的使命可能于别人不值一提,甚至是无聊

  但我相信,如果整个人的一生如同一根绳子,人们依然古老使用绳结记事,所有重要的都会变成一个绳结,那么每个人一生中找到自我的时刻,一定是绳结之中最大甚至是最简单的。

  如果我和一个人交谈,我希望听到他叙说这个绳结,而非别的什么无关紧要事情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通过这个绳结开始,可以引出一个人所有的其它绳结,一个人在漫长人生中主动做出的选择,除了时代和命运无可奈何的部分,都可以参照这个绳结。

  有人可能在十岁就打下那个绳结,有些人可能三十岁才打下,也有些人可能在临死前回忆起来,才发觉自己早已经在某一刻打下那个绳结,自己的岁月都在与那个绳结纠缠,只是自己并不知道。

  悠游小说林,漫步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如此,我们通过阅读小说,看另一些人在另一些时空(无论真实与否)的一生,获得某种「集体记忆」,以此定位自己在整个宇宙和人类之间的位置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四):森林是有限的,穿越森林的路是无限的

  因为上下班路上想带一本更轻便的书,随手捞的,没想到放在《追忆》中间读非常受用。艾柯以《西尔维娅》为主要的分析对象,“进行了临床分析般的精密诊断”。以前在热奈特《叙事话语》着重看过的“叙事速度”,在这里有了加深。还有读者-作者的模范性,叙事者的身份,进入小说森林的策略,都讲的很有方法力。书中举例非常通达,除了文学文本引用,还能适度引入建筑美学or007系列电影(他很喜欢举这一部)……互相打通,对于平时阅读思维训练会很有启发(看完这本我再看《追忆》,敏感度倍增)。

  回想一下之前,比如阅读《喧哗与骚动》,时间轴无疑是重要的,再入小说林的探险者身份,如同手持阿里阿德涅线团(虽然不一定要用它),一旦无需担心迷路,或者说掌握了事件,时间的真相,就能观察到这片森林如何发生“变形”。以前觉得比较无趣的“我”独白,现在也完全可以视作一种作者-读者间的博弈,或是迷宫游戏,剥开天才作者们技艺高超,层层互嵌的身份,找到小说的时间,森林的乐趣就在此处故意迷失里。

  6篇讲课稿,他的讲授友好、细致(虽是文学理论,很多地方不失动人浪漫,像是最后一页天文馆经历)。没有通读过《西尔维娅》,中文母语没有明显的时态特征,还是能跟着他走到文本深处。(有点儿像是苏宏斌加上许志强在上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