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人知晓》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无人知晓》读后感精选

2022-05-18 09: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人知晓》读后感精选

  《无人知晓》是一本由[日]是枝裕和 原作 [加] 田中雪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人知晓》读后感(一):《无人知晓》: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无人知晓

  7.5

  [日]是枝裕和 原作 [加] 田中雪莱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由日本真实事件改编的《无人知晓》呈现了一个生而不养的惨烈故事。追逐爱情的母亲,生下4个同母异父的“黑户”孩子。

  在一个清晨,留下字条的母亲消失了。所以,这个家中最大的12岁孩子,承担起照顾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但他也只有12岁啊,从未上过学的他,只会些采购物资、煮饭,用自学的加减乘除计算着不多的生活费,而10岁的女儿亦承担起洗衣等杂事。他们活动范围只有小小的公寓,连阳台也只有需要晒衣的女儿才被准许前去。几乎未出过房门,他们萎缩的腿部肌肉也已不再习惯走路。

  然后,这位沉迷恋爱中的母亲却终是把他们遗忘了。随着银行账户余额的减少,孩子们的生活越发窘迫,而两个孩子的亲生父亲也只愿给出5000日元。利用公园的公厕,以及在好心便利店员工的帮助下,孩子们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开始“求生之旅”。

  他们在对外界的交流中,体验了糟糕的“朋友”,也遇到了好的友谊。命运也总是那么爱开玩笑,长期营养不良的小女儿从椅子上跌落下来,与这个惨痛世界告别,几个孩子用行李箱带她去圆了看飞机的梦想。最为讽刺的是,那个遗忘了他们的母亲也终于想起寄钱回家了。

  这些本该享受学校生活,与朋友玩闹的孩子,每日只能自言自语,与玩具、电视为伴。他们向往正常孩子的生活,却也渴望母爱与亲情,最终只能在这地狱般的日子里饱受折磨。

  看完后心情很难受,生而不养,呜呼哀哉。

  《无人知晓》读后感(二):是枝裕和,他确实拍出了“无人知晓”之处

  很早以前就看过电影版的《无人知晓》,依稀记得是个艰难但治愈,无奈但仍保有希望的故事。

  所以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没有翻开小说本体,而是先读起了随书附赠的小册子。

  于是我,猝不及防地,被狠狠地震撼到了。

  ·

  透过这个小册子,我第一次以冷静客观的新闻笔法,了解“真实”的案件。

  “一直把照顾孩子的负担和繁重的家务扔给长子”

  “彻底离开,搬去与情人同居”

  “伙同两个不良少年虐打2岁妹妹致其S亡并埋尸山野”

  ……

  翻完小册子,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可以想象,这样的描述一经刊登,事件中的“妈妈”“长子”会面临怎样的舆论,恶人的罪名、排山倒海的谴责、人性的质问。

  这和我印象中的《无人知晓》截然不同。

  再打开小说,我方才明白,是枝裕和,他确实拍出了“无人知晓”之处。

  ·

  用柔柔的语调说出“真是美好的一天”“你妈妈陷入爱河了”的撒娇少女,和贪图个人享乐,狠心抛下孩子、舍弃责任感的恶女,是同一个人吗?

  伙同不良少年、残忍害S妹妹的长子,和多次求助无果后陷入绝望的大哥,是同一个人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

  ·

  张爱玲对她自己的创作有个说法,叫“对照”,说《倾城之恋》里,腐旧家庭里出来的流苏,花花公子范柳原,经过一场大难,那也不可能一下子变了人性,成为圣人。

  “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

  换言之,绝对恶人和绝对善人,几乎没有。

  在小册子的最后,留下了这样几段话:

  “回顾案件发生时,孩子们是如何看待母亲的?在他们被发现和保护后,接受问询时,都固执地相信母亲所说的话。”

  “据说在掩埋妹妹尸体之后,长子曾多次返回那座公园,看着躺在地上逐渐腐烂变成骨头的妹妹,他在想什么?”

  ·

  去年李焕英大火,大家纷纷表示认同,“妈妈也曾是个少女啊”,只不过生育杀死了那个少女,杀死了梦想、前途和更多可能性。

  这次,妈妈选择了做少女,为了个人幸福而放弃承担“母职”,一命换一命,间接S死了自己的孩子。

  长子勉力照顾弟妹,但终究是个孩子,没能扛起一起。

  ·

  读的过程中,我内心不断闪回一千多字的案件始末,不自觉代入是枝裕和本人的心情,突然就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的策划时间会长达15年,因为要想明白如何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太难了。

  是枝裕和,他确实拍出了“无人知晓”之处。

  《无人知晓》读后感(三):是枝裕和用温柔的方式讲述悲凉的人生

  .

  他们的母亲不会回来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作者)

  ~~~

  《无人知晓》

  作者: 是枝裕和 田中雪莱

  出品方: 磨铁·文治图书@铁铁的书架

  .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入围影片同名小说。豆网281020人9.1分。

  .

  是枝裕和真会拍,固定的长镜头用得太到位了,利用停滞感和距离感把观众带进压抑和忧伤的氛围之中,又借助于暗调设置和光影意象让观众回到静谧的有希望的情绪中来。前面情节是温馨的,可是几次把人物放置在幽暗的场景,隐约意味着将要发生些什么。

  .

  妈妈第①次离开,明去找爸爸,镜头跟着他走过地铁,光影明灭,他一步一步走过去。后来,明在街头等着纱希,车辆、行人,嘈杂的声音,当他意识到钱的来源,他跑过街头,街灯的光影是更快速度的明灭,传达了人物心理情绪的剧烈变动。

  埋葬小雪时,镜头的晃动,沾满泥沙的手部特写,空旷的河边,接着,明和纱希走过长长长长的桥,公车上的默然静坐,光度调得明亮,悲伤的歌之后又是轻快的音乐。

  .

  几个小演员都很棒,明和京子的沉默和表情的细微变化,小一点的孩子的天真与依恋。随着时间的消逝,公寓的秩序一点点崩解,而气氛不是一味地暗下去,阳光洒落,音乐欢快,惟其如此,更让人悲伤。电影拍了一年,秋、冬、春、夏,影片的时间感,季节轮回的隐喻。

  .

  这么丰富的内容,用五万的文字,很难表现出来。不是苛求,总的来说,文字版本显得单薄、扁平,很难表现那种丰富的层次感。镜头语言与文字语言,转换后的差别,很大。

  .

  这部小说大致仍应归入电影周边,在语言表达上,它也有着纯净的气质。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再次提醒我们,思考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

  .

  它不是个体遭遇。妈妈是自私的,是枝裕和赋予了她爱和温情。她是爱孩子的,是什么让她终于遗弃了他们?日本社会的少女妈妈、单身母亲,如何抚养孩子?假如有职业规划,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周围的人是怎样看待她和孩子的?

  .

  生而不养,这种父母太可恶了。生而无力养,是否就完全是父母的错?没有户口,不能上学,大孩子拉扯小孩子,或者父母为了赚钱,远离家庭,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留守儿童的境遇,也是我们的社会现实啊。

  .

  有多少沉默的人,没有在夜里等到天亮。现实胜过电影和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