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织锦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织锦缎》读后感锦集

2022-05-28 09: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织锦缎》读后感锦集

  《织锦缎》是一本由王嘉馨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织锦缎》读后感(一):作者自序

  本文为《织锦缎》作者王嘉馨老师的自序。虽是自序,也算是自评。篇幅不长,可字字出自肺腑,行文亦如她的作品一般,真诚,动人。通篇读完花不了多久,但余味长留。希望读者朋友们抽几分钟读一读,了解一下她是怎样的作者,《织锦缎》又是怎样的作品。相信读完后,您也会知道我们为何会出版这部作品。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园。

  将都市称为家园似乎总有些不自然,因它的构成并非土地,而是水泥,且难以拥有一个家园应有的那种令人眷恋的固定形状,永远处在行进与更迭之中,并要求每个踏足于此的人跟上它瞬息万变的步子,任你慌张,它却舞得笃定又迷人。是的,我便是写给它,我深爱的,独一无二的家园——上海。

  写给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时代和那些生机勃勃的小人物;写给烟火气,写给烟火气里的生命力;写给已然逝去的,也写给即将到来的;写给我写它用掉的年月,写给你读它花去的时光。

  上海是这样的城市,它因着它的女性而别具一格。阿胖嫂、小何琳达,她们和你我身边那个也许叫不上全名,终身都被人们以姓氏或绰号简称的人一样,是注定不被铭记的小人物,却各有各的命运波澜及时代性格,竭尽所能地书写着各自的生命史诗,一如她们所生长的这片家园。在这样一座由无数寻常人拥挤而成的都市,在看似望不到边的寻常中,有一种微小而倔强的光,细细碎碎,不声不响,映照着平常日子,却持续生长,直到够将人从自身困境中拔起,一股力气挨着另一股,推推搡搡,构架起这座都市奔流不息的辉煌。

  我看见她们身上那些光,它们不尽是明艳的,也有哀伤与彷徨,可那是于时代步履下透出一线生气的光,于是便拾起它们,将那些丝丝缕缕交织到一块儿,一点一点,织成一匹锦缎,展到你面前,看看花色衬不衬那些过去了,又将再来的一天,一年,或一世。

  写它的过程不可谓不辛苦,有时仿佛我的笔已经不在自己手上,而是由那些人物夺了去,在一个个夏夜或冬日清晨,她们的故事恣意铺展生长,而我不断捕捉,生怕赶不上它生长的速度。写它的心愿则很朴素——她们若活了,那么我也活了。我活,为了我笔下一个个人物的活;我活,为了看到她们的一双双眼睛的活,我为这一切的活而活。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多么值得一名作者为之倾尽心血。感谢我的老师、编辑、家人、朋友,以及每一位即将阅读它的人。如今我写完了它,我但愿它有一些好,有一些字句能走远了去,走到你们活生生的眼与心里去。于是这一切便因为你们而拥有了它的意义。

  这是上海的故事,也是所有人的故事。是女人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是过去的故事,也是今天,明天,不尽的故事。

  我想,你已准备好,看是怎样的故事。

  王嘉馨

  2021年1月,于上海

  《织锦缎》读后感(二):用爱织就锦缎

  我决心买这本书,是看到预读部分。字里行间很有白先勇的味道,清丽婉约而又带着几分戏曲的味道。 书被搁置了许久。一直没有来得及品读。心里无非是想着“海派文学”大多是那几样,华丽的物象编织,繁华的都市镜像,陌生的人际关系。此类种种,想来也无多少新意。 当我整理好自己心情,睡前想读读闲书时,拿起了它。一读就再也放不下了,我是感性的人不假,可许久没有因为一部小说看得落泪了。 第一个故事是阿胖嫂。故事简洁明了,简单概括就是背负着“小三”骂名上位的阿胖嫂,陪伴着阿胖在生活的变迁老去,直到阿胖离世。这个故事很普通,或许换个人来写就是,阿胖嫂上位后因为阿胖不再有钱抛弃了阿胖。可作者不是,她写到阿胖嫂为了救他们的孩子不惜被绑匪划伤,她写阿胖嫂照顾老去的阿胖,她哄着病床上的阿胖。那一句写得戳痛了我的心,“再有买皮大衣的钱,也没有买皮大衣的人了。”这让我想起,白先勇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驰骋风月场几十年的金大班面对爱的月如,心里说道:“难道她的心就不是肉做的吗?”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人是复杂的。难道阿胖嫂就没有心吗?这一笔,写出了人的味道,写出来众生的无奈。 我第二个看的是《琳达》,琳达像是另一个王琦瑶,只是这一个和那一个不同。王琦瑶的一生,说穿了,无非是在一个又一个男人间穿梭。她的人生多少太倚重爱情,她传奇但是又像是不真实的人。多少是带着作家对旧时代的怀缅和想象。而琳达不是,琳达是石库门中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她不肯认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她不愿意被人安排自己的婚姻。年轻时,她也被浪漫的话语迷惑过。在山顶看灯火的时候,她的不甘平庸的心被点亮了。

  “ 我喜欢高山多于平原。” “从香港的山上望下去,千家万户的灯,一盏一盏绽开了,像银河星空。” “香港的银河,在人间。每一颗星都住着一户寻常人家,它不像天上的星,那么清冷,它是活的,变幻着的,不太永恒。”

  一个女人,年轻时多少要被这样的浪漫打动,何况是曹琳达那样一心要跳出石库门的女人。但是面对香港没落贵族少爷绍祖的求婚,当她面对直接的阶级跨越的时候,这个女人退却了。当奋斗了很多年的琳达,终于来到了绍祖所说的香港,看到了那些炫目灿烂的灯火,宛如钻石一样的时候,她放下的不仅仅是当年的自卑和遗憾,以及那份早已错过的爱情。 女人的进步,往往和她的自卑联系在一起。只会自卑的女人不会思考改变,想要改变的女人往往是卯着一股劲地往上,打败自己的自卑。这场战役,往往可能要花费一生,等到她年老色衰青春不再的时候,才能达到。可她偏偏不要走捷径,曹琳达是幸运的,或许有些人奋斗一生,也走不到她想要的地方去。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断超越了自我,赢得了尊重,战胜了自己,也和自己的命运握手言和。 还没来得及看《小何》,书评言语过于拖沓,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觉得身心俱疲了。这是被好书洗礼的感觉。 读到这里,我觉得岁月真是美好的东西,它将我们生活每一个细碎的瞬间共同编就了锦色的年华,就像是一匹绸缎,溢彩流光。但是每个生活的瞬间,可能又并不那么熠熠闪光,它有喜有悲有苦有甜。 什么都是留不住的,什么都在变化,而只有我们心中的爱织就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完整。我低估了岁月的沉淀所带来的力量,一个人可以完全被岁月里的人影响。从说话语调和做事习惯,以及举止中说不清楚的沉稳和从容。 在我毛毛躁躁的时候,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幸好,我读到了它。 我在我不确切的生命里,找到了一份确切一些的范本。 此文献给作者嘉馨,也献给那些以爱织就人生锦缎的每一个人。

  《织锦缎》读后感(三):俗世中挣扎的人

  《织锦缎》这集子里刚好有短中长三篇小说,分别是《阿胖嫂》、《小何》与《琳达》,标题名即小说的女主角名。写下“作者学张爱玲太用力,恰似马思纯演葛薇龙”并打三星的时候我读到《琳达》的三分之二处,实在不想再看,又放置了将近一个月才读完。等读完整本书,我突然意识到让我“实在不想再看”的篇目其实是《小何》。我一直是个比较嘴贱的人,所以说“作者学张爱玲太用力”,可能夸张了几分,而这印象正是来自《小何》。作者是在学张爱玲、白先勇和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一系列海派女作家的,但是她毕竟年轻,笔力有所不逮。如果是篇幅短的如《阿胖嫂》,她有精力全篇精雕细琢,模仿也模仿得自然,看上去利落非常;长篇如《琳达》者,因为篇幅长,所以掺入一些风格模仿,也不会造成剧情和叙述语言的脱离;唯独是中篇《小何》,字数不上不下,作者又要跑剧情又要满足自己雕琢语言的需求,搞得两个方面不断打架,看得我难受。好了,我所认为的这本书的缺点基本上陈述完毕,下面可以讲讲其他方面了。

  我一直很喜欢看以各个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为叙述视角的小说,王嘉馨从籍贯和写作内容,都很难不让我不把她分到“祖师奶奶(张爱玲)及海派作家”分类里。《织锦缎》从名字到内容,都是在写女性,我把各个故事及主角经历大致列了一个表格:

  可以说阿胖嫂是浓缩版的琳达,小何夹在其中显得不伦不类,至少能说明作者更擅长塑造爽利精明的大女人,而非困在婚姻关系中的冷暴力受害者。

  那么,我在分析里把琳达和阿胖嫂当作同一个人来看待。一定要以世俗标准论英雄的话,琳达的结局有些令人唏嘘,不过可以宽慰点想,她这样的女人不可能就此安心经营个小小杂货铺,故事结束了而她的人生还长,所以我们论的只是她人生一个阶段的成败。琳达拼命做生意、为自己为家人谋未来的时候靠一股狠劲和韧劲,她不怕苦不怕累,可是总是败在一个“情”字上:第一次是初恋男友向她求婚,她为了对方的前途狠心结束恋情,那男孩倒是娶了橡胶大王的女儿顺利继承了家业,但是还是被岳家做局输得一干二净,后来琳达去香港谈生意、在开杂货铺时候都与他有交集。第二次是轻易把丈夫让给了他的青梅竹马,虽然她和丈夫也没什么感情就是了。第三次是南下深圳认购股票、排队到紧要关头的时候,看到陷害过自己的行业竞争对手袁万元的妻子因人群拥挤踩踏受伤,动了恻隐之心,送人去医院而多少影响了自己的收入;袁万元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承受不住打击欲跳楼自尽,琳达赶去阻拦,虽不成功,但也坦荡。第四次是为了圆儿子的出国梦而忽略了第二任丈夫小罗宋,后者激愤交加,卷了所有钱逃走,被苦恋琳达多年的竹马阿大追击,最后变成植物人,而琳达决心要同时照看小罗宋和监狱里的阿大。

  琳达在关键时刻总是逃不出一个“情”,不管是人情爱情还是亲情,她的竹马阿大则是一辈子都活在对她的爱恋里。琳达父亲把她锁在家里不让她私会绍祖,阿大找锁匠开门放她去寻梦;琳达做生意缺钱,阿大拿自己的老婆本出来帮忙;琳达要去深圳认购股票,阿大给她当免费伙计;琳达被小罗宋坑骗,阿大千里追击。两个人的关系,我只能用“前世的冤孽”来形容。

  作者的讲述视角是从女性角色出发的,但是她不像姚鄂梅那样冷峻,笔下的男性除了对女人敲骨吸髓以外没有其他营生,王嘉馨笔下的男性角色都是矛盾的,痛苦的。就以三篇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结束吧:

  PS. 关于作者模仿“张爱玲语言”这件事,先要确定“张爱玲语言”的定义,大概是《爱玲小馆》里的某篇随笔里,作者刘绍铭提到他和他朋友的一次游戏:一份抹去作者姓名的稿件,只读内容来猜出自何人之手。刘绍铭读了一小半就确认是张爱玲,因为密密麻麻的张氏风格。而王嘉馨还未形成自己的强烈风格,此处我又要diss《小何》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