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详谈:吴骏》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详谈:吴骏》的读后感大全

2022-06-10 09: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详谈:吴骏》的读后感大全

  《详谈:吴骏》是一本由李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详谈:吴骏》读后感(一):来,干了这桶三顿半!

  三顿半和新荣记一样,都是基于创始人的极度热爱“长出来”的公司。即使它们未来不能成为百年老店、不能基业长青,也比会水滴筹这种纯商业化的公司能为更多用户带来更大价值。 单从营销洞察来看,10年+经验的吴骏未必就不如20年+经验的杜国楹。营销的底层逻辑是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对人性的洞察。 系统思考、自我迭代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的根因,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他们的底线。 长沙诞生了三顿半、茶颜悦色、文和友等优秀的消费品牌,除了吴骏总结的长沙人“不怵”,应该跟长沙网红城市带来的流量(城市与品牌互相引流)、湖南广电衍生的人才优势等都有关系。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去年双11在京东下单的80颗超级桶还有1/3,今年双11试下新风味。

  《详谈:吴骏》读后感(二):一场进入心流的高质量聊天

  1.这其实不算是一本书,我一个看书这么慢的人,很快也就看完了。翻到最后,更像是听了一场进入心流的高质量聊天儿。

  2.这一套小册子都想探讨价值,但什么是价值?

  3.看吴骏的个人成长史,从高考失利,到做广告。不管承不承认,一直觉得,大学学的专业某种程度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其滋养或被其牵制,不管是学数学、经济、法律、语言、文学……都是脱离故有教育系统后,试图独立看世界的第一视角。吴骏早年做广告,但觉得他更多的是取了精华,只把广告当成和外界连接的途径,本质上还是个做产品的人。有非常清晰的价值观,浪漫不脱离现实,理想主义又脚踏实地。做着规则之内的事儿,却创造着规则之外的价值。

  4.但吴骏怎么成长成吴骏的呢?这是我看人物访谈最好奇的地方。这肯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外人很难看得全了解得深。对吴骏印象深的,有两点。湖南人,身上有种说不上来的霸蛮劲儿,即使听上去是个温柔至极的人,也挡不住骨子里的那股原生力量。这点从他做产品就能看出来,跟有系统方法论、商学院走出来的人不同,他的想法、经验、经历好像都是从土壤里一点点冒出来的,跟外界没什么关系,独自生长。

  但一个人怎么能靠自己就长成如今的样子呢?看他小时候跟同学们看TVB,看他喜欢《星球大战》的原力……才恍然,原来也是把小时候的理想世界,一点点变成现实,不断地和这个世界撞击,即使是以不同的方式。

  三顿半在上海的线下店叫“原力飞行”,回收咖啡盒的活动叫“返航计划”,看完采访才意识到,这些概念都源自《星球大战》。我也好奇得把三部前传都看完了,似懂非懂,但把“原力”这俩字儿嵌入了思维和语言系统,会想一本书的“原力”是什么,能像魔法一样变着法的施展给不同人。也似乎打通了各种魔幻、科幻、武侠,甚至黄帝内经里说的种种概念,都指向它,只是用不同语言、以不同方式命名。

  5.很多时候读书都写写画画摘些金句,努力想从书里带走点什么,但这本书连摘写画的意识都没有,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也不想刻意记住什么,听到一个好故事,足以。

  6.万老师说,把世界往你想的方向推进一点点,就算是你的成功。所谓创造价值,无非如此。而且,创造的也不是他人定义的价值,而是你从小就觉得对,并一直追随的那个内心的calling。吴骏,就是其一吧。

  《详谈:吴骏》读后感(三):当品牌方法遇上企业文化

  这是详谈系列的第8本,在上一本跟杜国楹聊了茶之后,这次李翔约了三顿半的创始人吴骏,准备聊一聊咖啡。

  咖啡和茶,杜国楹和吴骏。前者都是火热的新消费赛道,是为数不多兼具商品性,社交性,文化性于一身的商品;后者都是以营销见长的企业创始人,在对话过程中,两人也都发表了很多对于营销和品牌的看法。把这两本书,这两个话题结合起来看,别有一番趣味。

  吴骏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做三顿半的时候,提到了咖啡是为数不多能把上述三个属性统一起来的商品。虽然他没有延展,但我们不难想到,同样具备这个特性的商品,至少还有茶和酒。同时具备多个属性,也赋予了这些商品拥有非常多可拓展的消费场景。身处这个赛道的人,大部分希望自己能够把多个场景都运营起来,甚至通盘吃掉,杜国楹在谈到小罐茶的时候就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小罐茶做的是精品茶场景,但是他们同样在布局口粮茶,茶叶上下游,茶饮料等多个场景。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还有不同的竞争对手。他们希望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发布这些新品。

  反观吴骏和他的三顿半,恰恰在多场景拓展上显得非常保守。他的SKU数很少,货品不进卖场,不做这个领域非常成熟的线下分销渠道;虽然有门店,但是只有上海一家,并且暂时没有拓展门店的打算。在把产品做精之前,不考虑迅速拓宽,是他身上非常明显的一个印记。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想要吃掉多个消费场景的品牌里,也并无特别优秀的案例。即便是吴骏非常推崇的星巴克,也把自己的胶囊咖啡和咖啡机业务打包出售给了雀巢。熟悉互联网打法的瑞幸,在猛推了一阵自动咖啡机之后,也渐渐的没了声响。

  在把产品打磨好之前,吴骏保持着一种不多见的克制。比如他提到自己不愿意让三顿半进商超,按照他的说法,在没有的客服和商品详情页帮助下,用户有可能错误的使用产品,造成不好的消费体验。这个理由在我看来是站不住脚的,且不说在京东这种静默下单率极高的平台,本身就没有多少用户会在购买前做客服咨询。退一步讲,如果产品设计不能让用户迅速的知晓使用方式,这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设计缺陷?不过转念一想,这或许只是为自己的克制甚至是保守找的一个理由吧。

  三顿半的克制,让整个团队拥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打磨质感。书中讲到了他们怎么去设计小罐子,怎么宁缺勿滥的运营抖音账号,这些例子都可以印证这一点。三顿半也凭借自己独特的产品和体验,迅速拿下19年双11的咖啡品类的头把交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顿半现有的产品是完美的。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用户买到三顿半后,会从1号开始喝,而1号刚好是最浅烘焙的,剩下的23456就不喝或送人了。导致复购率掉了很多。

  对于营销从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题:针对这群“错误”的使用了产品的用户,怎么提高复购率。准确来说这不算是使用场景“错误”,只是大部分咖啡用户最初的教育是被星巴克的深度烘焙完成的,那种味道是大家理解的最“传统”的咖啡味道。所以在喝1号的时候大概率会感觉偏酸,接受度不高。你当然很难去纠正这部分消费者,那可以做一些什么呢?三顿半已经用颜色做了烘焙程度的区分,那如果把3定义成1,其余的换成其他数字呢?如果直接推荐用户喝3会怎样呢?如果先让用户像购买基金一样先做一个测试再给他推荐呢?又或者所有的口味都做尝试装,然后把金额返还到账户来做免费试的营销活动呢……这些或许都是有意思的尝试。

  书中的两次谈话,第一次更加聚焦在商业洞察,而第二次谈话更加聚焦在吴骏个人身上。他跟杜国楹都被外界称为营销高手,但他们俩都不太接受大家把他们的成功归结到营销上。他这么回应外界的评价:“不服气的同行都认为别人是营销做的好。你随便做什么事情,他都说你会搞营销。你要这样我也没法说。因为有些事情确实是营销,只是我们得看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底层逻辑是什么。如果底层逻辑是为了让它有流量,让它有传播,那这个东西你就做的太肤浅了。”

  你会发现,他们俩都不约而地在强调产品本身的重要性,不管是把这个重要性定义为“核心驱动”还是“内容支点”。而吴骏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某种程度上是有一些排斥所谓的营销理论和品牌方法论的。在他看来,品牌是从公司内部生长出来的,是一种热爱。作为一个营销人,在第一次看到他这个说法的时候,我认为他过于理想化了。毕竟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是三顿半,大量的企业品牌工作,是为了占领定位进而创造营收。这些商业行为,一定是需要理论框架来作为指导的。

  直到我看到后面他再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品牌绝对是好东西,但现在说的品牌只是一个效率工具。 品牌是一个效率工具,不是制胜法宝,这是两个概念。”我突然明白了,他所要表述的东西,跟我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不是在讲企业的品牌塑造,他说的那些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他倡导企业的员工称呼自己的为大福,给公司打上以“原力”为代表的科幻印记,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当然不是效率工具,它是一种企业文化,必须也只能是从企业内部自己生长出来。

  我想起了之前在B站上看到的一个三顿半的商业投放,内容是三顿半赞助了一个UP主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一片空地上浇筑了一个巨大的印记。在最终的视频里,三顿半所有的品牌展示,仅仅是在UP主喝咖啡的时候露出了一下品牌logo,不过几秒钟的时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非常不解,这个品牌投放的ROI也太低了,业务价值在哪?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相信吴俊一定会这么评价这个case:是的,这很三顿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