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慰藉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慰藉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16 09: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慰藉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慰藉之书》是一本由【英】大卫·惠特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慰藉之书》读后感(一):《慰藉之书》:唤醒词语本真的意义

  这是一本诗人写的书,27个常见词,富有哲理的全新解读。不仅如此,这位诗人还被世界五百强的公司请去做培训,用诗歌重构人们对人与自然的意义。

  这些词语是古老的祖先,在创立文字之初就已经出现的,充满着古老的智慧。现代的人知识远比古人多,但知道很多知识,却过不好这一生,似乎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就像《元智慧》中说的那样,“智慧是有创造力的,拥有智慧能创造更多的知识。”

  《慰藉之书》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它既不是鸡汤,也不解决具体问题,帮助我们唤醒这些词原本的意义。就像做正念冥想一样,感受本真,获得力量。

  孤独:原始而私密

  人类有能力在与他人亲密共居或被世界的繁忙包围时,仍感受到最原始、私密的孤独。

  孤独对于不同的人,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外倾型的人来说,他们的能量来源于和人打交道的活动,孤独则让他们感到恐慌。对于内倾型的人来说,他们应该能对大卫·惠特关于孤独的定义深表赞同。

  大卫·惠特对孤独做了很好的限定:原始而私密,就是纯粹物理意义上的独处。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种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需要物理意义上的孤独来关注自己,感受自己。可以内省,可以沉浸,不管是哪一种,人都需要一个时刻关注自己。

  个体不仅不必为孤独感到恐慌,反而那是在被包围的处境下,个体可以为自己做的最勇敢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而愤怒?

  我曾经做过大五人格测评,在外倾性这一块,我的愤怒是满点的。测评报告告诉我,那是我心里积压的受伤,常常会不自觉的跑出来。

  诗人告诉我们,愤怒是在意的最深刻形式,它冲破了意识的表层,身体的容量和理解的极限。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那么愤怒,但潜意识知道答案,那是我们本质的镜像,被内心的脆弱压倒了。

  我们以为,那件受伤的事情亚下去了,就过去了。但身体不会忘记,不管过去多久,还是会时不时跑出来。所以,真正的心理疗愈,可能会触碰最痛的记忆,挖出记忆深处的脓疮。

  怎么开始一件事?

  古语说,万事开头难,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这导致大多数人宁愿承受痛苦,也不愿意追求幸福。因为承受痛苦不需要思考,但追究幸福得考虑怎么开始转变。

  “无论是好的开始,还是坏的,重要的是开始。”这一阶段要允许自己的无知,宽恕自己什么都不懂。

  开始一件事,也许开头很痛苦。但永远不开始,就会一直痛苦。

  这本书,特别适合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慰藉心灵。如果你总感到焦虑困惑,或者心理能量不足,可以来读一读。我们自己就拥有全部的力量。

  《慰藉之书》读后感(二):编辑手记:那个惊艳了我的词

  你相信语言的力量吗?我相信。而且,我相信越是简单的语言,越是有返璞归真的穿透力。而最简单的语言、最初的语言,就是词语。它们实实在在,就像树枝、石头、溪水一样,有纹理,有呼吸,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它们是活的。而它们之所以是活的,是因为每个词被创造之初,都与生命有关。

  有时候,当你默念一个词,仅仅是一种发音,就能唤起整个身心的记忆。比如说:“儿时”。当你略略卷起舌头,轻轻说出这个词,一种缱绻的乡愁即刻如薄雾笼上心头。不,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我们年幼时所处的那片时空,在那里我们被爱怜的目光笼罩。那时有漫长的春天,黄昏中追逐打闹的玩伴,高高的树上飘下的槐花香气,遥远的未来……尽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儿时记忆,“儿时”这个词却能承载所有这些不同。当每个人说出它时,便释放出它所蕴含的独特的生命记忆:人,事,风景,气息。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少年的我站在一棵盛开的桃树下,忽然一阵风来,花瓣霎时间飘落如雨。那场景,就像那棵桃树原本穿着一件粉色衣衫,忽然风来,把她的衣服吹散了一样。那时只觉得眼前的场景摄人心魄,却无可形容。后来语文课上学陶渊明老先生的《桃花源记》,读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落英缤纷”这个词一下跳入眼帘,记忆之门豁然洞开。呀,当时我所见到的,岂不正是“落英缤纷”!

  不过,这也唤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为什么“落英缤纷”这个词,竟能那样准确地描述那个花瓣飘落的暮春场景?是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美感,还是因为我的记忆是美的?为什么它能唤起我的记忆?这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而每次念诵到“落英缤纷”这个词,都有一种花瓣纷落如雨、沐浴在一片馨香柔色之中的温柔之情。于是我细细琢磨这个词。

  在现代汉语中,“英”这个字我们常常组词为“英雄”“英勇”,因此“英”这个字有了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气质。不过,在“落英缤纷”这个词里,我第一次知道它的本义指的是花朵。草字头表明它是一种植物,而下面的“央”表示中间,草木绿叶的中间自然便是花朵了。“落英”即飘落的花瓣。花瓣之所以飘落,并非仅仅因为风的缘故,而是花期已尽,“落”是自然而然之事。不知为何,我觉得“英”读起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而“缤纷”则通过语音上的重叠连绵,唤起一种纷纷飘落、轻盈飞舞的动态印象。也许这就是“落英缤纷”这个词的奥秘吧,通过概念与声音的巧妙组合,恰切地将一个妙不可言的自然场景保存在这四个字中。我想,陶渊明一定曾经像他所写的那位武陵渔人一样,亲自穿行于一片桃花林中,目睹过无数场“落英缤纷”并心有所动,才会创造出这样一个美妙的词来。

  这个惊艳了我的词语,让我开始对词语格外留心,可能也是开始写诗的缘起。我注意到,词语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常常被人们忽略。每天早晨一睁开眼,我们就开始“说话”。哪怕身边空无一人,我们的脑海里也会蹦出一连串的念头。我们被包裹在语言这种强大的存在中,却不自觉。

  想想看,我们所使用过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概念,都已经被前人、被同时代的人使用过成千上万次了。当我们对所爱的人说出“我爱你”时,这个“爱”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他所指的“失败”是什么?当诗人说“孤独是迷人的”,“孤独”是什么意思,“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套社会符号系统,如果一个人仅仅只从词语的“社会性”出发去理解它,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他从未真正“体会”到这个词的内涵。他所知道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是当时社会最流行的一种说辞,和他自己的生命体验无关。这时,他便极有可能生活在一座语言编织的牢笼中。按照社会的价值系统,他会为自己贴上“失败”或“成功”的标签,相信“命运”的注定,认为“脆弱”是可耻的。

  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取得世俗的成功,他就真的“失败”了吗?“命运”真是一种不可抗拒、只能被动接受的力量吗?“脆弱”真的是可耻的吗?当我们开始追问这些问题,就是在夺回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权”,夺回对自己的境遇重新命名的权力。

  语言就像空气,像汪洋大海,有我们无法控制的裹挟之力;但同时,它的源头却在每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个体生命中。回到自己生命的直觉、感受和体验,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词,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但这恰好也是我们真切地生活、度过人生的过程。陈嘉映曾说:“生活并不为了什么,生活就是有所领会地生活一场。”所谓的“有所领会”,大约就是我们对自己经历的人生的过程,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与看法。

  大卫·惠特是英国的一位诗人哲学家,也是一位旅行家,曾经在太平洋上的帕拉马戈斯群岛做过向导。在他的《慰藉之书:52个抚慰人心的关键词》的序言中,他说了自己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我想挽救那些因过度使用而变得过于熟悉的词,提醒人们它们珍贵却被遗忘的真义。很多日常中被大量使用的词,我们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它们,没有尽力或者不辞辛苦地去实现它们可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意义。

  诗人和哲学家都依赖词语工作。只有不断地返回到初始的概念,才能穿透俗见,找到创造的源头。

  在他的《慰藉之书》中,大卫·惠特像一个耐心的矿工,小心翼翼地敲打那些看上去平凡无奇的词,直到它们又迸发出火焰。他打开它们内部的秘密小径,带领我们从千篇一律的日常表层,下降到宝贵的精神矿脉;从逼仄不安的自我走出,与更深阔的人生可能性相连。你会发现,每一个词,都并非是只有单一的某个维度,而是包含着种种可能;正如人生之路,行到水穷时,自有云起。

  这些词包括:孤独、美、诚实、感激、疼痛、勇气、命运、心碎、拖延、害羞……

  这些词不包括:金钱、升职、成功、上市、股票、学区房、内卷……

  我们很容易看到,大卫所选择的这些词,组成了我们柔软的精神内核,是真正决定我们的人生独一无二的部分——尽管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第二组词上,认为它们才是最重要的。

  对这些词的重新理解,就是重新理解我们的人生。词语,只是向导。这是一份对改变和拓宽我们生活视角的邀约:痛苦与欢欣,诚实与愤怒,忏悔和脆弱,被拥绕的期待和逃离一切的渴念,人生的每一种情感、每一处困境,都有它们可被接纳的合理性,以及潜藏的转机。人生并非只有激流勇进。当你身处困境,心灵感到疲倦,不妨回到那些普通而重要的词语,重新界定它们。

  这和慰藉有什么关系?当你听懂内心深处的声音,获得自内而外的力量,真正的慰藉才会发生。

  《慰藉之书》读后感(三):我相信那些简单朴素的词

  你相信语言的力量吗?我相信。而且,我相信越是简单的语言,越是有返璞归真的穿透力。而最简单的语言、最初的语言,就是词语。它们实实在在,就像树枝、石头、溪水一样,有纹理,有呼吸,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它们是活的。而它们之所以是活的,是因为每个词被创造之初,都与生命有关。

  有时候,当你默念一个词,仅仅是一种发音,就能唤起整个身心的记忆。比如说:“儿时”。当你略略卷起舌头,轻轻说出这个词,一种缱绻的乡愁即刻如薄雾笼上心头。不,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我们年幼时所处的那片时空,在那里我们被爱怜的目光笼罩。那时有漫长的春天,黄昏中追逐打闹的玩伴,高高的树上飘下的槐花香气,遥远的未来……尽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儿时记忆,“儿时”这个词却能承载所有这些不同。当每个人说出它时,便释放出它所蕴含的独特的生命记忆:人,事,风景,气息。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少年的我站在一棵盛开的桃树下,忽然一阵风来,花瓣霎时间飘落如雨。那场景,就像那棵桃树原本穿着一件粉色衣衫,忽然风来,把她的衣服吹散了一样。那时只觉得眼前的场景摄人心魄,却无可形容。后来语文课上学陶渊明老先生的《桃花源记》,读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落英缤纷”这个词一下跳入眼帘,记忆之门豁然洞开。呀,当时我所见到的,岂不正是“落英缤纷”!

  不过,这也唤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为什么“落英缤纷”这个词,竟能那样准确地描述那个花瓣飘落的暮春场景?是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美感,还是因为我的记忆是美的?为什么它能唤起我的记忆?这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而每次念诵到“落英缤纷”这个词,都有一种花瓣纷落如雨、沐浴在一片馨香柔色之中的温柔之情。于是我细细琢磨这个词。

  在现代汉语中,“英”这个字我们常常组词为“英雄”“英勇”,因此“英”这个字有了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气质。不过,在“落英缤纷”这个词里,我第一次知道它的本义指的是花朵。草字头表明它是一种植物,而下面的“央”表示中间,草木绿叶的中间自然便是花朵了。“落英”即飘落的花瓣。花瓣之所以飘落,并非仅仅因为风的缘故,而是花期已尽,“落”是自然而然之事。不知为何,我觉得“英”读起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而“缤纷”则通过语音上的重叠连绵,唤起一种纷纷飘落、轻盈飞舞的动态印象。也许这就是“落英缤纷”这个词的奥秘吧,通过概念与声音的巧妙组合,恰切地将一个妙不可言的自然场景保存在这四个字中。我想,陶渊明一定曾经像他所写的那位武陵渔人一样,亲自穿行于一片桃花林中,目睹过无数场“落英缤纷”并心有所动,才会创造出这样一个美妙的词来。

  这个惊艳了我的词语,让我开始对词语格外留心,可能也是开始写诗的缘起。我注意到,词语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常常被人们忽略。每天早晨一睁开眼,我们就开始“说话”。哪怕身边空无一人,我们的脑海里也会蹦出一连串的念头。我们被包裹在语言这种强大的存在中,却不自觉。

  想想看,我们所使用过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概念,都已经被前人、被同时代的人使用过成千上万次了。当我们对所爱的人说出“我爱你”时,这个“爱”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他所指的“失败”是什么?当诗人说“孤独是迷人的”,“孤独”是什么意思,“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套社会符号系统,如果一个人仅仅只从词语的“社会性”出发去理解它,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他从未真正“体会”到这个词的内涵。他所知道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是当时社会最流行的一种说辞,和他自己的生命体验无关。这时,他便极有可能生活在一座语言编织的牢笼中。按照社会的价值系统,他会为自己贴上“失败”或“成功”的标签,相信“命运”的注定,认为“脆弱”是可耻的。

  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取得世俗的成功,他就真的“失败”了吗?“命运”真是一种不可抗拒、只能被动接受的力量吗?“脆弱”真的是可耻的吗?当我们开始追问这些问题,就是在夺回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权”,夺回对自己的境遇重新命名的权力。

  语言就像空气,像汪洋大海,有我们无法控制的裹挟之力;但同时,它的源头却在每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个体生命中。回到自己生命的直觉、感受和体验,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词,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但这恰好也是我们真切地生活、度过人生的过程。陈嘉映曾说:“生活并不为了什么,生活就是有所领会地生活一场。”所谓的“有所领会”,大约就是我们对自己经历的人生的过程,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与看法。

  大卫·惠特是英国的一位诗人哲学家,也是一位旅行家,曾经在太平洋上的帕拉马戈斯群岛做过向导。在他的《慰藉之书:52个抚慰人心的关键词》的序言中,他说了自己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我想挽救那些因过度使用而变得过于熟悉的词,提醒人们它们珍贵却被遗忘的真义。很多日常中被大量使用的词,我们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它们,没有尽力或者不辞辛苦地去实现它们可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意义。

  诗人和哲学家都依赖词语工作。只有不断地返回到初始的概念,才能穿透俗见,找到创造的源头。

  在他的《慰藉之书》中,大卫·惠特像一个耐心的矿工,小心翼翼地敲打那些看上去平凡无奇的词,直到它们又迸发出火焰。他打开它们内部的秘密小径,带领我们从千篇一律的日常表层,下降到宝贵的精神矿脉;从逼仄不安的自我走出,与更深阔的人生可能性相连。你会发现,每一个词,都并非是只有单一的某个维度,而是包含着种种可能;正如人生之路,行到水穷时,自有云起。

  这些词包括:孤独、美、诚实、感激、疼痛、勇气、命运、心碎、拖延、害羞……

  这些词不包括:金钱、升职、成功、上市、股票、学区房、内卷……

  我们很容易看到,大卫所选择的这些词,组成了我们柔软的精神内核,是真正决定我们的人生独一无二的部分——尽管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第二组词上,认为它们才是最重要的。

  对这些词的重新理解,就是重新理解我们的人生。词语,只是向导。这是一份对改变和拓宽我们生活视角的邀约:痛苦与欢欣,诚实与愤怒,忏悔和脆弱,被拥绕的期待和逃离一切的渴念,人生的每一种情感、每一处困境,都有它们可被接纳的合理性,以及潜藏的转机。人生并非只有激流勇进。当你身处困境,心灵感到疲倦,不妨回到那些普通而重要的词语,重新界定它们。

  这和慰藉有什么关系?当你听懂内心深处的声音,获得自内而外的力量,真正的慰藉才会发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