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向自主创新2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走向自主创新2读后感锦集

2022-06-18 09: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向自主创新2读后感锦集

  《走向自主创新2》是一本由路风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2020-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自主创新2》读后感(一):沈阳机床这一章事实基础存疑

  朋友推荐,为了了解机床行业,选读了沈阳机床开发I5的段落。

  为何评价不高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看好I5的技术和沈阳机床租赁商业模式,结果是I5口碑不佳和沈阳机床破产,观点与事实相悖。

  沈阳机床上海团队开发I5的过程,读来让人敬佩。不过,其企业文化特征与东北国企普遍特征差异较大,无法验证真实性。假如产品口碑很好,企业业绩持续向上,尚可相信。但是结果不佳,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

  对东北国企的一些现象,其负面性,作者没充分认识。外行行政领导插手企业经营细节,干预研发目标设定。沈阳机床的战略追求先做大后做强,持续并购,导致前期收入增速过高。不顾风险和自身资本实力有限,选择租赁模式。这些现象,在有一定企业管理经验的人看来,是不健康的,会积累风险。但是作者并未指出。

  还有,对沈阳机床强调I5机床的互联网属性,作者给予正面肯定。个人认为不妥。机床强调稳定性,互联网只是锦上添花。沈阳机床基础不牢靠,还没学会走,就强调自己会跑,不审慎。在进口替代前期,自身产品积累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还有很多瑕疵。这时候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打磨产品,而不是急于追捧新概念,不该把很多精力放在宣传自己,更不该快速释放产能。另外,沈阳与发达地区有差异,深刻理解互联网新模式的人才不足,沈阳机床作为制造型企业,对互联网的理解有限。选择互联网作为差异化的抓手,试图弯道超车,成功概率不高。

  从I5的口碑看,问题出在质量和服务上面。很多毛病,比如润滑油的稳定性,比如机械卡顿。服务也让客户吐槽,不及时,成本高。这些挺符合东北国企的一贯风格。背后原因可能是企业文化、激励体系、人才体系的问题。员工关系户很多,考核僵化不公平,马马虎虎完事,没有同理心不会为客户考虑。这些方面,原作并没有给予重视。在车间内部管理方面,作者还给沈阳机床关锡友较高评价。这一点,真实性,存疑。

  一点猜测

  这一章是博士生代笔的?感觉作者没有企业管理实操经验。网上介绍,路风教授跟踪工业演进数十年,怎么会看走眼?是因为对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有偏爱?或者,作者不炒股,访谈东北国企时,对事实的真伪,没有特别的警惕?

  《走向自主创新2》读后感(二):世界观变成了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

  读完路风老师的两本《走向自主创新》和《新火:走向自主创新2》,我第一感觉是促使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个人的情怀,而非政策指引。这是最让我惊讶并且耿耿于怀的点,在没有有利政策的加持下,靠着个人的情怀居然还能在那么多领域有所突破,试问如果有了政策的加持呢?我忽然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满怀信心,前提是必须要有有利的政策和组织架构。

  两本书其实说的都是一些领域自主创新的故事,从汽车行业到油泵油嘴,从大型飞机到电信标准,从VCD/DVD到中国核电,从液晶面板到高铁,8个行业,8段传奇,读完令人荡气回肠。

  回想这些故事,不禁要问:中国能够在这些领域突破国外封锁,取得瞩目成就,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我的答案可能会是:突破是必然,行业是偶然。作为一个勤劳民族且人口众多、要求上进的国家来说,突破有着必然性,但是在哪些领域有所突破却不是能够吃定的。政策的不灵敏甚至说是滞后,是没法随心所欲的关键。

  就说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怎样获得的呢?想到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想到无油所,想到运-10,想到“华龙一号”,想到京东方的王东升,想到沈阳机床的关锡有,是这些或者名声在外或是默默无闻的人,抓住了机遇的那一瞬间并咬牙坚持下去。其实我觉得他们走过了本不应该那么艰辛的道路,在最艰难的时刻,靠的都是个人的情怀。

  王东升是可以走房地产道路的,可以稳妥的大富大贵,也能挽救原北京电子管厂于水火,但是他就是决定要做液晶面板。

  这不是战略,不是管理,不是任何教科书上可以教你的策略,这是价值观,这是世界观。

  我羡慕那些能够日进斗金的企业家,但我更仰慕拥有那样单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王东升如此,关锡有更是这样。

  他凭着一口气,顶住所有国企传统的压力,任用贤才,创造了数控机床i5系统,在数控机床领域一举反超国外水平。在同届同学只有两个人留在这个行业的现实环境下,他靠着深信不疑的价值观把偶然变成了必然。

  诚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依靠个人情怀的那些岁月中,走向自主创新的真正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世界观”。但是我更希望,在将来能从政策层面真正的对国家的自主创新有正向的激励,这也是路风老师写这本书的原因。

  一旦有了系统的政策性支持,澎湃发展的行业就不会是偶然,我们国家也更可能主动的从容地掌握自己的发展节奏。

  《走向自主创新2》读后感(三):只有手把手做过才有资格搞创新

  技术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完整做过产品开发,并且商业化运营的前提下。没有这样一支团队,给你再先进的技术,你也理解不了,更别提再创新了。从理论诞生,到实验室产品,再到商业化量产,这中间的路非常长,长到可以杀死无数企业。如果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再不断创新保持市场地位,成为百年老店,这真的是奇迹。

  作者主要从大处下笔,而且对政治的着墨太多。但是他提出的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确实把产品研发创新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以下是我觉得的有用之处。

  新火

  1.提出“产品开发平台”概念模型的直接动机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技术学习方式的问题。构建这个模型的前提是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一个共识:如果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采取产品形式。产品(和工艺)开发是工业组织把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能性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是技术创新的中心过程。本章提出的产品开发平台指的是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技术活动系统,它的产出是双重的——推向市场的产品和积累于组织内部的技术能力。因此,产品开发平台是工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机制:只有进行产品开发并因此建立产品开发平台,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产生、延续并增强技术能力,达到能够不断创新的水平。这个概念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道

  理:无论是以模仿还是以引进为起点,只有技术学习过程包括自主的产品(和工艺)开发活动,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生成把握技术变化的能力,也才可能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以这个概念模型为工具,可以很容易地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区分为两种方式——发生在亚产品层次上的技术学习(在给定产品设计下的技术活动)和发生在产品层次上的技术学习(包括自主产品开发努力的技术活动);它同时可以证明,技术学习只有发生在产品层次上才是最有效的。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技术学习有着特殊的政策和战略含义:虽然学习外国技术对后进者来说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从依赖外国设计的生产模式(亚产品层次上的学习)过渡到自主产品开发(产品层次上的学习),一个国家的工业就不可能获得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也就永远不可能赶上先进水平。

  本章提出的概念模型还从理论上证明:“引进、消化、吸收”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而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引进技术”置于自主产品开发平台之上,或是否以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来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产品开发的创新,所以实行自主创新的战略不但要求中国企业进行产品开发,而且要求中国企业把技术引进作为自主开发的辅助手段。那种以外国技术更先进为理由废弃自主产品开发平台的做法,必然使“引进技术”过程脱离自己的研发经验,其结果都不会导致“消化、吸收、再创新”,只能导致技术依赖。因此,技术学习的代价必须与技术能力的成长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如果技术学习无助于技术能力的明显成长,那么学习的代价就是无穷大,因为技术依赖导致永远落后。

  2.试验设备往往是产品开发平台最昂贵的部分,在实践中,识别一个企业能否进行产品开发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备必要的试验手段以及这种试验手段能否有效运用。

  第二,无形的技术支持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以及使这些经验知识能够发挥作用的组织系统。

  之所以称之为经验知识,是因为这种知识只能来自产品开发的实践。用一位资深飞机设计师的话来说:“仅从原理出发,连一条拉链也设计不出来!”①这些例子同时暗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失败的经验。某个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之所以更强,很可能只是因为它所经历的失败更多。

  经验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地说明,技术能力只能来自产品开发的实践。经验知识的缄默性则进一步说明,只有从事产品开发活动(在存在产品开发平台的条件下),这种对于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经验知识才能被技术团队获得并被积累起来。于是,这种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包括言传身教的技能、有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经验数据、组织协调的惯例和“文化”等)就构成产品开发平台的无形技术支持系统,直接影响产品开发的有效性和效率。这种无形技术支持系统与其他要素在现实世界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对它们的区分仅仅是概念性的。如果把有形技术支持系统看作“硬件”,无形技术支持系统就是使硬件系统能够执行功能的“软件”。

  3.TFT-LCD的研发史证明,“目标远大”的美国企业的失败之处正是“鼠目寸光”的日本企业的成功之处——这些无惧“小打小闹”的日本企业,把粗糙的平板显示技术应用到新领域,却在实现新技术商业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从事后看,它们成功的道理也很清楚:当平板显示技术需要经过长期的改进才能应用在电视机上时,来自像计算器和手表这些产品的现金收入提供了持续研发平板显示技术的资金来源,而制造计算机、手表以及微型电视所用液晶显示器的核心能力为制造笔记本电脑屏幕、电脑显示器以及最终的电视平板显示器创造了基础;这些产品也为建立制造能力、解决生产工艺问题和改进显示应用功能,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提供了平台。因此,只以宏大目标为研发动力的美国企业难以为继,而以解决眼前实用问题为研发导向的日本企业却能够逐渐建立起可以用来实现宏大目标的知识基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