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榆林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榆林道》读后感1000字

2022-06-20 09: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榆林道》读后感1000字

  《榆林道》是一本由胡成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榆林道》读后感(一):逆旅榆林

  一直想去榆林,因为疫情,机票都退了两回了。米脂绥德靖边定边统万城盐池,都是熟悉的名字。读完了胡成先生的《榆林道》,旅途或人生中漫长或短暂的相遇与更漫长的别离。《陇关道》中的不经意分别,到了《榆林道》, 旅途中的建筑,店铺,记忆,陕北的老汉和老太太们,在注目中分别。还好总有一些分别是能够再见的,对于少年,“见不到她们,些许的失落转瞬烟消,总是能见到吧”。 生命力的传递。 非常棒的作品。

  《榆林道》读后感(二):读后也想去榆林

  历史与现实循环往复地在同一块土地上发生,随着时间推移,人不断出现和消失,而《榆林道》这三字成书后,似是也成了一种永恒的存在。细想来,能穿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是记录者,是尚存的石碑,是写这本书的作者吧。历史是过去的人事,是现在的我们,是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延续。

  记录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作者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他们存在过,而我希望我也看见过。这也是一种尊重。

  看见过就没有消失。

  《榆林道》让我看见了。

  看见了实地旅行探寻途中遇到的各色人事,看见了出现在作者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事。

  如果碑文还能留得一点史实,并借之从中识得一点真人真事,那胡老师的《榆林道》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临近消失的人,还有还活着的人。他们在庞大的历史宇宙中,活在当下,与过去和未来一体。有人记得,他们就没有消失。

  行进,穿插。千万里之后,像画了一个圈,是结尾也是开头。

  我在想几十几百年以后,这本书或许也能成为后来者看今天的部分纪实。

  动人且动情。

  《榆林道》读后感(三):「榆林道」书外后记

  五七过后,我决定出门,去哪里都好。

  奶奶不在了,她却又无处不在。一切还是她在时的模样,只是早晨不再有人推我的房门。

  她的房门敞开,一张空空的床。

  她看时间的挂钟还在兀自走,撕页日历停在去年,没有人坐在客厅的方木桌旁凑合着喝口烫饭,清锅冷灶,再不会有人蹒跚走过来问:「可想吃点什么?给你烙张馍可好?」

  不会有人撩开阳台木门的窗帘,养在阳台的那盆栀子花也已枯死。

  我只想要逃,我慌不择路,我跳上列车。

  列车终停西安。

  西安依旧熟悉,我决定再向西北。

  十余年前,曾到榆林,折回米脂,再经横山,去向靖边,去向为之所去的大夏旧城统万,夜宿白城则。然后过安边、栖定边,沿三边西去,盐池一夜,折而南行,走韦州、下马关,夜宿同心城。

  那夜中秋。

  遥远而陌生的边关,十余年前一瞬而过,米脂城的艾老太太、白城则的刘大娘、韦州城的闫老汉,也与他们一瞬而过。我知道我们再不能相见,却依然想故地重走。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情驱使,也许是想寻找另一个世界存在的线索?他们都在那里,必然留有线索?不是,生活已令人足够现实,不相信虚无缥缈,哪怕相信能令人得到慰藉。

  也许,我只是想去看看那些仍在的人,看看他们如何摆脱思念与痛苦。

  全无用处。思念与痛苦亦不相通。仍在的人,仍要生活,仍要生存,他们在盐碱的边关努力劳作,忧虑化肥与煤炭,忧虑猪肉与豆腐,他们有足够的忧虑挤尽思念,揉碎痛苦。

  而我能做的,只是每晚以文字对临与速写他们的生活,每晚从日暮到午夜,写下三五千字。

  我以此每晚摆脱独处,我以此每晚精疲力竭,无暇顾及其他。

  二十余日,攒下这几十帧影像,十余万文字。

  是为此书,「榆林道」。

  并无一条名为「榆林」的古道,只因途经大多属今榆林市辖。

  再者,我至今仍在的小学学生证,籍贯一栏,本市之后,爷爷圆珠笔手写着「林巷」二字。

  进城之前,他们居住的村子,称作「草湖」,属于林巷大队。是我没有生活过的故园。因此于我而言,「榆林道」有了多重含义,途经之外,也如字面,一条林间的道路;即是曾有榆林的边关,也是只如林巷的故园。

  去年四月,当我跳上列车西北而去,我将与边关再见,我也将与故园再见。

  可是,我再度见到了边关,我却无法真正与故园道别。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吧?故园总有羁绊,比如那扇门、那张床、挂钟与日历,阳台枯死的栀子。

  总有那些寄托于琐碎事物的思念,令我们痛苦却又无法忘怀,想要再见却又无法再见。

  所有这些边关与故园,所有这些琐碎,我都写于这本「榆林道」。

  在书中,你们会看见我的爷爷,会看见我的奶奶,听我絮絮叨叨说起他们的故事。

  还有李雅婷的爷爷奶奶。李雅婷是白城则刘大娘的孙女,十余年前我初去时,她在靖边县城读小学;与刘大娘最后一别,是八年前我们同车从白城则回到靖边,她要去照顾雅婷姐妹俩儿。后来雅婷和我取得联系,那会儿她正在北京实习;书稿付梓之时,得知她回到白城则,将在新建的统万城博物馆工作。

  红柳河左右,会是她未来的生活。

  小雅婷也会在书中看见她的爷爷奶奶,读到她不知道的,十余年前一个陌生人投宿白城则的故事,她的奶奶笑着迎接我,为我收拾好砖炕的厢房;她的爸爸蹲在门外,捡起剥落的一粒玉米。

  也许,我是说也许,也许你们还会看见自己的爷爷奶奶,看见他们的故事。

  他们如此相似,相似的生活,相似的遭遇,以及相似的,对我们的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