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以齿为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以齿为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30 09: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以齿为证》经典读后感有感

  《以齿为证》是一本由[英]多萝西·L. 塞耶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齿为证》读后感(一):绝对不在现场 50页

  过程跌宕起伏,结局出乎意料,是一本值得花费时间去读的好书!文章对房间内的布置描写的很到位,比较详细。“狮鹫旅馆”总共6个自鸣钟,通过一一排查,钟声来自于厨房,一个老式打簧钟,位于蒙蒂房间的正下方,所以他会听得很清楚。通过科布的描述,以及想起来早上蒙克把指针往后拨了20分钟…然后突然想到隔壁8号房间的沃特斯,询问了他房间是否有老式的打簧钟等等,推断科布在说谎,其实是他杀了普林格尔,然后同伴接应,把包从窗户扔了出去………

  《以齿为证》读后感(二):先做笔记

  【闹鬼的13号楼】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赛耶斯的作品,直接看到彼得·温西勋爵连孩子都出生了。

  小说的第一段对话,就挺有趣的,勋爵问这是我的儿子吗?他的妻子直接说:“所有证据都指向你”,哈哈,有视频证据吗?

  赛耶斯最后一部长篇作品《巴士司机的蜜月》是彼得·温西勋爵的定情篇,这本书写得更晚,而且此书好像是以前中文简体唯一没有出版过的书。

  第17页,他看起来很可疑,联系上下文,看起来很奇怪,感觉这里使用“怀疑”才对。

  【以齿为证】

  第31页,发现一名男性牙医死在了起火的车库里,联系上下文完全是错的,死者只是去看过牙医而已。

  《以齿为证》读后感(三):高学历作家的匠心独运

  1990年,英国推理作家协会(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也译作英国犯罪小说作家协会)票选出最经典的100部推理小说,多萝茜·利·塞耶斯的三部作品入选,其中《俗丽之夜》(Gaudy Night,1935)位居第四。五年后,美国推理作家协会(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也选出100部经典推理小说,塞耶斯五部作品赫然在列,并且在古典推理流派的二十部代表作中,塞耶斯雄踞第三、四、五名。同时,塞耶斯还被选为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排名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而她塑造的大侦探彼得·温西勋爵(Lord Peter Wimsey)则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男侦探。由此可见塞耶斯在推理届的非凡成就和赫赫威名。

  塞耶斯,著名的推理大师,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约瑟芬·铁伊并称为推理三女王。塞耶斯还是始建于1928年的英国侦探俱乐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起草过俱乐部的入会誓言,并从1949年起担任俱乐部名誉主席,直至去世。塞耶斯是英国第一批被授予学位的女性,1920年先后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进行推理小说创作的同时,她还在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工作,由她和著名广告人约翰·吉尔罗伊(John Gilroy)为吉尼斯黑啤共同打造的巨嘴犀鸟形象的广告堪称广告发展史上最经典的海报广告。此外,塞耶斯还从事神学和宗教研究,翻译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并进行戏剧和儿童文学创作和编辑,在这些领域都成果颇丰。

  天赋异禀,加上勤耕不辍,似乎塞耶斯涉足任何领域都能取得成功,但只有推理小说让她名声大噪。年届三十的塞耶斯决定写推理小说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靠稿费获得经济独立。当时的塞耶斯职场、情场两失意,恰逢推理小说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于是审慎考虑后决定跨入这一领域。在悉心研读前辈推理作家的作品,尤其是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威尔金·柯林斯(Wilkie Collins)、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等推理大师的作品后,塞耶斯很快就深谙此道,第一部推理小说《谁的尸体》(Whose Body?,1923)牛刀小试,便大受欢迎。

  从1923年至1937年间,塞耶斯在其系列长篇小说和21则短篇中塑造了无所不能的神探彼得·温西勋爵。1939年宣布不再创作推理小说时,塞耶斯已经赚得盆满钵满。除了温西勋爵,塞耶斯还在短篇小说中塑造了另一位业余侦探、酒品销售员蒙泰戈·艾格(Montague Egg),本选集中的《命中目标》(“A Shot at Goal”)、《小旅馆谋杀案》(“Dirt Cheap”)、《杏仁利口酒》(“Bitter Almonds”)、《座钟的秘密》(“False Weight”)和《教授的手稿》(“The Professor’s Manuscript”)就是艾格破案的故事。

  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推理小说的模式较为固定,想要逃脱窠臼推陈出新,实属不易,想要独树一帜,更是寸步千里。但塞耶斯不仅都做到了,而且都做得非常成功。首先,塞耶斯文学素养深厚,文笔优美雅致,且乐于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读者通过本选集的14则短篇可以管窥一斑。其次,塞耶斯设计的情节既承袭了推理小说的俗套,又时常出人意料,同时巧妙地把控给读者提供线索的节奏和推理破案的过程,既让读者保持浓厚的兴趣,又不能让读者比侦探更早知道答案而兴致索然。这一点塞耶斯在其短篇小说中发挥得尤为炉火纯青。比如在《消失的海伦》(“Scrawns”)中,急于从姐姐家搬走的苏珊·塔比特(Susan Tabbit)终于找到一份新工作——在一户偏远人家做女仆,但从看到主人家大门的那一刻起,苏珊的所见所闻都异常诡异,每一点诡异之处似乎都指向谋杀,令人毛骨悚然。为了自保,苏珊仓皇逃走并报警。正当读者为苏珊感到庆幸并期待凶案大白于天下时,小说结尾处却再次反转。能在短篇中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提供线索的节奏又恰到好处,塞耶斯真不愧是推理大师。

  塞耶斯创造的虚拟世界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喜欢塞耶斯的读者都能在她的作品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人物,主角配角几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本选集的14则短篇中,帮助警察破案的人物就各有不同,除了温西勋爵和艾格外,还有记者、无名作家、律师助理、理发师等,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塞耶斯在塑造人物方面最擅长的手法是活灵活现的对话,通过对话发现蛛丝马迹,更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内心。而且塞耶斯小说中的对话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内容广博,几乎无所不包,对话中经常引经据典,但又没有卖弄学问之嫌,充分展示出塞耶斯的渊博学识和写作功力。比如,在《以齿为证》(“In the Teeth of the Evidence”)的开篇,温西勋爵找牙医兰普卢先生(Mr.Lamplough)补牙,他们的一问一答既交代了病情,又显示出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还自然而然地引出谋杀案。由于凶手是牙医,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制造了假象,温西勋爵和兰普卢先生联手破案的过程中使用了丰富的专业术语,尤其是最新的补牙技术,可谓精妙绝伦。

  作为一个学者型侦探小说家,塞耶斯在其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她的严谨审慎。譬如,在下笔创作与钟声有关的小说前,塞耶斯专门对各类钟表研究了两年。在本选集的《小旅馆谋杀案》和《座钟的秘密》中,杀人凶手都自作聪明地在钟表上做了手脚,但最终都被明察秋毫的艾格发现了蛛丝马迹。

  塞耶斯塑造的侦探形象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作为神探无所不能外,多层次、多棱角的丰满形象独异于人。比如,刚出场的温西勋爵是玩世不恭的富家公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品位不俗,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爱伦·坡笔下的杜邦、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等广为人知的侦探的影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西勋爵日益成熟,更加睿智,逐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是非观不再非黑即白,善与恶之间的界限也不像之前那样清晰可辨,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更使得原本扁平的人物形象变得圆润立体,与读者心中机智、冷静、审慎但缺乏人情味的侦探大为不同。换句话说,塞耶斯笔下的侦探既有过去也有未来,既有家庭责任心又有社会使命感,既有复杂的内心挣扎又有基本的宗教信仰的人,即一个普通人,一个完整的人。比如在《闹鬼的警察》(“The Haunted Policeman”)中,喜得贵子的温西勋爵已经连续24小时未曾合眼,但为了帮助遇到麻烦的警察,便决定立马投入工作,从中可以看出温西勋爵的无私和热忱;工作前温西勋爵决定洗个热水澡并换一下衣服,这原本可以一笔带过,但塞耶斯却不惜用了六七百字,可谓浓墨重彩,温西勋爵漫长而精心的寻找、挑选、搭配服饰过程既显示了他的日常家庭生活、他与妻子的关系等丰富信息,又展现了他初为人父的复杂心理;最终帮警察揭开谜底时,原本可以纵情玩乐的温西勋爵突然意识到自己已是有家有口之人,照应了前文中荣升人父后感觉自己应该有所改变的心理活动。这样有血有肉的侦探形象,在世界推理史上应该都不多见。在事实上,正是通过人物塑造,塞耶斯成功地突破了传统推理小说的模式和界限。

  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和活灵活现的对话,这些元素加起来已足以让塞耶斯的作品成为推理小说中的翘楚,然而塞耶斯并不满足于此,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从未停止过对严肃主题的思索和探究——女性的社会地位,工作的重要性,善与恶的界定,无辜与有罪的性质等,都是塞耶斯小说中经常涉及的主题。在她早期的作品中,罪犯大都是清一色的损人利己、冷酷无情的坏蛋,而在她后来的小说中,十恶不赦的罪犯几乎没有,善与恶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他们看上去冷漠,但并不是毫无人性的恶魔,而是身陷自身无法超越的困境,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塞耶斯在其神学著作《造物主的思想》(The Mind of the Maker,1941)中表达的观点:每个人的境况都和人性有关,人性中的恶根植于人性中的善,而人性中的善可以拯救人性中的恶,但却无法根除恶。譬如,对于犯罪之人,其他人是否负有责任?罪犯最后走上犯罪道路,其他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案件即使破了,但其结果就一定比不破更好吗?

  塞耶斯通过对道德、人性、女性尊严等复杂问题的探索,开创性地拓展了推理小说这一文学种类的范畴和深度。塞耶斯曾明确指出,推理小说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让生活中面临众多问题和烦扰的读者在小说中感受到任何问题最终都能圆满解决的成功和愉悦。她后期的小说依然给读者提供小说情节赖以进展的谜题答案,如谁是凶手,如何行凶等,但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学术内涵和强烈的宗教情怀,对于破案以外的很多问题,书中并没有明确答案。譬如,在《抉择》(“Dilemma”)中,年轻的医生选择了先从大火中抢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却耽误了拯救管家的宝贵时间,导致后者葬身火海,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使得很多人免除病痛,但他的大好前途却因自己的选择而被葬送;律师助理在车祸中为了拯救婴儿而放弃了刚刚拿到的证物,从而失去了帮助被告洗清罪名的唯一可能性,结果被告被处死,而律师助理救出的婴儿长大后因杀了两个小女孩也被处死。这样的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当事人只有一次机会,面对生死,瞬息间哪种选择其实都很无比艰难。三十年代末期,塞耶斯明显感觉到推理小说已经无法满足她对严肃而深刻的问题的探索,因此转而投向神学及宗教的研究,尽管她的很多读者更愿意她继续写温西和哈丽特的故事。

  在宣告不再进行推理小说创作时,塞耶斯在该领域已经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和贡献。她笔下那一个个虚拟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直到今天她的小说依然拥有大量读者。值得强调的是,塞耶斯最了不起、同时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在于打破推理小说“纯粹解谜”之窠臼,大大提升推理小说的艺术价值,使推理小说跻身于现代主流小说的行列。正因为如此,在同时代的推理小说家逐渐消失匿迹时,塞耶斯却能名留青史。

  塞耶斯推理小说的深厚功力在其短篇故事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阅读塞耶斯的短篇小说不失为走近塞耶斯、享受智力挑战和愉悦的捷径。除了上文提到的短篇外,本选集还包括《无人在场》(“Absolutely Elsewhere”)、《牛奶瓶》(“The Milk-Bottles”)、《无心之矢》(“An Arrow O’er the House”)、《猜名游戏》(“Nebuchadnezzar”)和《理发师巴德先生的妙计》(“The Inspiration of Mr. Budd”)。本选集中的14则故事都是塞耶斯在其创作生涯的中后期完成的,其中半数以上是在她去世后才见诸于世。作为塞耶斯短篇中的上乘之作,该选集集中体现了塞耶斯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理念,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