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迁徙》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迁徙》读后感1000字

2022-07-03 09: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迁徙》读后感1000字

  《大迁徙》是一本由[美]索尼娅·沙阿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迁徙》读后感(一):迁徙不是危机,而是解决方案

  我们可能都曾听过央视主持人赵宗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动物世界》中有很多动物每年或都有大迁徙活动,比如鲑鱼出生地在淡水,洄游到海洋中,然后回游到出生地,产卵后死亡。非洲大草原上,几十万只角马浩浩荡荡走过大草原,蹚过大河,还要躲过狮子、豹子、鳄鱼的攻击,历经千险才能到达目的地。

  解说中,赵忠祥浑厚且带有磁性的嗓音,将我们带入到这场大迁徙中,为它们躲过猎杀而庆幸,为他们被猎杀而揪心。

  表面上看,动物一年一度的大型迁徙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所致,可有人却提出,这也是生命应对环境各种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人正是《大迁徙》一书的作者索尼娅.沙阿。她是美国科学记者,在TED做过关于疟疾的演讲,并多次在哈佛、耶鲁发表演讲,普及科学知识。

  作者小时候从喜欢格纹蛱蝶(一种蝴蝶)开始,并与一个蝴蝶专家帕玛森同行,一块研究它。

  她们发现,这种蝴蝶也会迁徙,但是无法迁徙太远的距离。因为它们从孵化成为毛毛虫开始,就不会离开植物几英尺,即使花作蝴蝶带上了翅膀,也飞得很低,离家很近,但这是它们应对风雨的举动。

  帕玛森研究,除了蝴蝶,许多动物也会因为环境变化,而迁徙。

  在她追踪的4000个物种中,有40%到70%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改变了分布范围,大约有90%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迁徙到了更凉快的陆地和水中。

  陆地生物正以每10年20公里的速度稳步向南北极迁徙。海洋生物迁徙更快,平均每10年迁徙75公里。

  除了这些活跃的生物,一些最不容易移动的野生物种也在移动。比如珊瑚虫。珊瑚虫在数十年形成繁茂的分支,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到你连片的珊瑚礁。它们看起来仿佛没有移动,但是人物发现,在日本群岛中的珊瑚中,有两个种类珊瑚虫,桌形轴孔珊瑚和美丽轴孔珊瑚,正以每年14公里的速度向北迁徙。

  除了动物界,作者提出,人类也会迁徙。人类会因为洪水、暴风、地震等原因,会搬离原来

  住的地方。比如,2008年到2014年间,每年有2600万人迁徙。据说,到了2045年,由于沙

  漠的扩张,将有6000万人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迁出。到了2100年,海平面上升会有1.8亿人

  迁徙。这些都是自然灾害导致的迁徙。

  另外,还有人为因素导致的迁徙,比如暴力和迫害。比如2015年,有1500万人被迫逃离家

  园。

  人类的迁徙还包括自身的原因。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年 代,人们纷纷南下深圳曾经的小渔

  村。在21世纪,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纷纷从小城镇向大城市移动,比如很多人去了北上广,

  能够在城市留下来,并且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是非常引以为傲的事。

  结语

  其实,无论动物还是人类迁徙的历史 ,讲述的都是全然不同的故事。迁徙是生命体应对环境变化的方法之一。迁徙不是危机,而是解决方案。

  《大迁徙》读后感(二):世界因不同 而精彩《大迁徙》书评

  鸟儿的迁徙,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给大自然带来了多样性和观赏性。 人类大迁徙,不仅为生存,更为是创造更理想的生活环境。 在过去的40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迁徙,从农村到城市,加速的城镇化进城,带来乡村的振兴,给乡村的教育、医疗、居住环境带来极大的改善。 这些惊喜的变化,让我们生活充满美好和向往,然而,在世界被忽略的角落就有那么一些人没那么幸运。 在《大迁徙》中,有因战争或者自然灾害携家带口离开家乡,冒着生命去奔赴未知的领域求生,如果说野生动物迁徙是本能,那么这些人选择则是无路可选的悲痛。 《大迁徙》作者索尼娅.沙阿美国科学记者,也是屡获大奖科普作家,正因索尼娅父母是美国的第一批迁徙者,儿时的她处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中,经历着不被认可的压抑感和错位感,用50年治愈这种痛苦,所以,在《大迁徙》这本书里,借用大量物种迁徙史事和数据,反面讽刺一些伪科学家作为政客代言人的荒缪和滑稽之论(接纳迁徙者危险论)。 接下来从神奇物种迁徙和不为人知的人类迁徙两方面做陈述。

  神奇物种迁徙,你了解多少? 19年的夏天,第一次在乡村的鱼塘里看到数只皎洁灵动白鹭和身手敏捷的扇尾沙锥。 今年的5月份,遇见盆栽里盛开着的栀子花旁引来的采蜜者:体型似大黄蜂,长长弯角的嘴巴,灰色的带鳞片翅膀,黄黑相间的腹部,形式蜂鸟,这是父亲和我生平第一次遇见,除了惊喜之余外,更是感叹一种生命能如此坚强地跋山涉水以此种美丽姿态被遇见。 这是我生活中遇见的“惊艳”,书中还有更多,比如: ●“最极端的迁徙者”斑头雁,越过喜马拉雅,在海拔6000米的夜晚逆风飞翔 ●为了生存,穿越3个国家的豹子。 ●为迁徙做准备努力长出翅膀的蚜虫、蚂蚁,如果有幸遇见带有翅膀的它们,那一定是只拼尽生命力、饱经风雨的迁徙者。 ●每年迁徙近“十万公里”的北极燕鸥。 诸如此类而迁徙,而这些物种迁徙并没有数据证明会引起其它物种地灭绝,这些动物地迁徙,我们也许为此顽强的生命和坚强的毅力而颂赞、致敬,可是地球上某些角落的为了生存而迁徙人类就没被如此友善地对待。

  让人毛骨耸立的迁徙之路 ●南美洲——阿根廷中间的“达连隘口”。 达连隘口没有道路,那里弥漫未开发的雨林、沼泽、山脉,是毒蛇、美洲虎、肆虐蚊虫的栖息地,约180条河,66英里。 曾有专业户外登山家经历四个半月才通过达连隘口。 然而,有这么一批哥伦比亚人因战争而逃离家乡,路经达连隘口,没有户外装备,甚至连拥有一双像样的户外鞋子都算奢侈,6天后通过隘口,由原来100多人,只剩下了15人。 这本书同时例举许多鲜为人知人类的迁徙之路,这条迁徙路没有安全的保障,没有尊严的选择生或逝去,许多鲜活的生命留在那神秘的可怕之处。 如以下数据: 1993—2017年,约33000人在迁往欧洲途中丧生。 1998—2018年,多达22000人在穿越美国境内丧生。 数字如此庞大,若不是为了生存,试问谁愿如此“勇敢地”离开自己的家乡。

  书中用大量历史史料,公正、客观引证,没“物种入侵论”的荒缪和可笑。 然而一些欧洲国家政客和患有“妄想症的科学家”鼓吹迁徙者的危险论,拒绝接受这些背井离乡的迁徙者。 合上此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愿此后无乱世,人间多友好,人人有家可依靠,有梦可向往,这个世界因“你我他”的不同,而充满精彩和无限地欢乐。

  《大迁徙》读后感(三):新蝴蝶效应与自杀的旅鼠

  想来不少人都会把“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列在自己“一生必做的X件事情”清单中。确实,纪录片中看到棕黄色的土地上,大队大队的动物走过震撼非常。

  这也是被这本书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动物、植物、人类的迁徙古已有之,叙述的却是全然不同的故事,共同之处在于,这是生命应对环境各种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迁徙带来了变化和恐慌,它必然且持续在发生,同时又向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提出问题。

  作者索尼娅·沙阿(Sonia Shah),是美国著名的科学记者,在TED所做的关于疟疾的演讲在全球播放超过100万次,并多次受邀在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发表演讲,普及科学知识。正是因为多年从事科普工作,沙阿的作品在所涉及的领域资料翔实,专业性强,但同时,读起来并不晦涩难懂,趣味性也很突出。可以说,只要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阅读她的书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这一场对迁徙的研究始于蝴蝶。生态学家帕玛森在1996年出版了她在蝴蝶方面的研究成果,她发现被认为注定会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灭绝格纹蛱蝶应对压力的方式正是迁徙,这是一种跨越半个北美洲的持续性现象。

  论文被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纷纷重新检验自己的数据,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结果: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均在向南北极迁徙,海洋生物速度甚至更快。

  小蝴蝶意外的一次迁徙,为这一直存在发生着的野生迁徙揭开面纱,这也可以算是迁徙研究的一次“蝴蝶效应”了。

  那么人类的迁徙呢?恐慌。政客担心国家安全面临挑战,各领域专家也都纷纷预测起迁徙带来的犯罪、疾病、经济等方面的后果,甚至人为“制造”了所谓的“犯罪潮”。而这一切的担忧,被研究者一一推翻,反对移民主张的诸多观点站不住脚,但是文化深处对自然秩序的遵循却始终难以接受。

  于是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继续回顾历史,讲述生态学领域影响重大的秩序书写者,分裂派与归拢派不同的主张及影响、混血儿的隐忧、追溯探讨远古时期动植物的起源与流动,人类如何迁徙,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它。

  其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旅鼠的自杀式迁徙。《挪威的哺乳动物》中记载了旅鼠神秘的行为:它们聚集起来朝着海边移动,在海洋的冰面上行走,跳入水中直到沉下。对于这样奇幻的现象,各种解释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认为这暗示了亚特兰蒂斯曾经的存在,而动物学家的主流观点是,旅鼠“走向确定的死亡”是由于数量过多,为了同胞而牺牲自己的选择。这想想都觉得震撼的画面在1958年被拍成纪录片《白色荒野》,一时受到更高的关注,旅鼠也成为了当时象征自我毁灭的文化符号。

  然而真相是什么?这个纪录片是一场表演,所有的画面都是通过人工或机器完成的。而生物学家也发现,那些跳海的旅鼠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反而是打造了雪下的狭窄缝隙,以苔藓为食,持续繁衍。

  纪录片反映的是当时一种普遍的观点:迁徙最恰当的结局是死亡。

  事实却恰恰相反,迁徙是应对变化继续生存的一种方式,不少研究也已经证实了它带来的好处大于坏处。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在不停的变化中,所有的物种通过迁徙拥有新的机会,这是一种根植于所有物种生命与历史的自然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