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阴山讲《了凡四训》读后感1000字
《度阴山讲《了凡四训》》是一本由[明]袁了凡 / 度阴山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度阴山讲《了凡四训》》读后感(一):九吉读书笔记
【九吉读书笔记】 ♥命由我作,福⾃⼰求 ♥要⽴命,就要从⼼⼊⼿,⼼存善念,放弃妄念,从⽽天⼈合⼀ ♥命数不是定数,我命由我不由天 ♥⼈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只因有妄念在⼼中不断地纠缠 ♥对⼀切都有执着就是迷,执着于功名利禄,执着于美⾊美⾷,这都是迷。⼀迷注定被环境所限,如同被牢笼当头罩下,⾃然不得⾃由,活成了凡夫 ♥太多的⼈知⾏不⼀:知道了却不去⾏动,或者是知道和⾏动没有保持⼀致 ♥凡事只在⼼中求 ♥⼀切⾏善修德的福⽥,都离不开⾃⼰的⽅⼨之⼼ ♥⼼安就是福⽥ ♥⼈⽣在世要顺其⾃然,不要对没有发⽣的事过于焦虑,也不要对发⽣过的事反刍式地回想。要懂得活在当下 ♥只有你关注了当下,过去才真正地过去了;也只有你关注了当下,认真地活在当下,未来才有可能因你在当下打好的基础⽽变得美好 ♥情绪会导致病痛,⽽情绪的好坏在很⼤程度上是道德⽣命的责任 ♥⽴命就是没有思虑下的⾏善 ♥改过就是战胜昨天的⾃⼰ ♥羞耻⼼让我们意识到有过错,畏惧⼼让我们不得不改过,勇敢⼼则帮助我们把改过的想法付诸⾏动,三种⼼的联合就是改过的⼼法 ♥天下所有的事都是由⼈⼼⽣出来的,⼈⼼如果不⽣事,天下就没有事 ♥持之以恒地重复同⼀个动作:改过 ♥⼈性本善,积善就是向⼈性回归。回归的念头越重,⾏动⼒就越强 ♥渡⼈既是在帮助别⼈,也是在帮助⾃⼰,通过帮助别⼈完成⾃⼰的⾏善过程,可谓⼀箭双雕 ♥⼈必须要懂得他⼈的不易,体谅他⼈的艰难,才有可能感同⾝受,做到真⼼实意⾏善 ♥⼈做⼀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都做好事 ♥⾏善要量⼒⽽⾏。做⼒所能及的事 ♥欲要⾏善,须先知善 ♥凡是直⼼所为都是真正的善,凡是曲⼼所为皆⾮善 ♥劝⼈为善的第⼀戒就是“未经他⼈苦,莫劝他⼈善” ♥其实舍财,不是因为有了财才去舍,⽽是有了舍的⼼,才会去舍。所以,舍财不是舍财,是舍去贪念 ♥没有⼈喜欢傲慢⽆礼的⼈,⼈们只喜欢那些彬彬有礼、平易近⼈、谦虚的⼈ ♥善的前提:1、诚实厚道。谦是众善之基。2、⼩⼼谨慎。3、忍 ♥什么动物最谦虚?答案是⽜,因为⾃⼰不能吹⾃⼰。谦虚是不吹⽜,不把⾃⼰看得有多⽜,能⼼平⽓和地接受别⼈真诚真实的批评,这不但是谦,更是智慧,因为攻我短者即我师 ♥这个世界上没有难事,只怕有⼼⼈
谢谢你 我爱你
《度阴山讲《了凡四训》》读后感(二):造命在天,立命由我
这是一本令众多读者吐槽的畅销书。 袁了凡著《了凡四训》的动机是教育子孙,使子孙懂得自我立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他告诫子孙,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自强不息是积极的、然而,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当子孙对命运没有亲身实践时,这些告诫只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了凡四训》的主题是劝人为善、自求多福。不过,袁了凡在论证自己观点时,引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据,而且论据的主观性很强,犯了以点代面的逻辑错误。 人生来是不平等的。生于大富大贵之家的孩子,从小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获得比贫困孩子更多的机会。他们从来不会思考命运是什么,因为他的命运已经被年长的亲朋好友所安排,而贫困孩子只能依靠自己的汗水、泪水去填写自己的人生答卷。 贫困孩子的命运正因为没有预先被人所设计,所以具有无数种可能。只不过,我们明显感觉袁了凡属于幸存者偏差。他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使读者以为改天换命是非常容易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与他同时代的贫困孩子,是否人人都有美好的结局。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固然是无趣的。袁了凡遇到的神人,将其一生何时中举、何时为官的时间、地点都提前告知,他所要做的就是等待,像提线木偶一样期待着操线者的安排。不过,稍作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类预言都是无稽之谈。 劝人为善,确实是成功者用于宣扬个人的有效方式。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成功,但是只要有定义存在,成功者肯定是极少数受到同类尊重与追随的人。当成功者的周围都是一群奔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的行者时,成功者完全有机会、有能力进行宣讲。在宣讲的过程中,他会无意地掩饰细节,只讲大道理。 袁了凡的大道理就是“善有善报,恶有E报”。可悲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能看见当下的名利,无法识别未来的人事,这个过程如同在一个黑屋子里,对光明越是渴望就越畏惧黑暗,非此即彼的简单论述的确很能迷惑人的性情,使人觉得善与恶之间有明显的鸿沟。于是,凡是命好的,都是行善的结果,凡是命差的,都是为恶的报应。 善指向功,恶指向过,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只做善事不做恶事。如果做了恶事、有了过失,我们除了在思想上认为这是不对的,是需要改进的,还应有具体的行动。袁了凡在谈及改过时,谈到了三心,即羞耻心、畏惧心和勇敢心。不过,对于“三心”如何修炼,袁了凡只能语焉不详,他认为“三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在成长过程中“三心”被丢弃、被遗忘。我们要做的莫过于“回i头看”,回到丢弃与遗忘的那一刻,重新出发,扬善抑恶!
《度阴山讲《了凡四训》》读后感(三):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幸福的未来
1840年,曾国藩改号为涤生,这个号和《了凡四训》这本书有关。
书中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当时的曾国藩深感身体不够康健,想要戒烟,希望藉由涤生这个号激励自己,戒掉坏习惯。
可以说,《了凡四训》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喜欢的一本书,它究竟有何种魅力呢?
这几天看了这本《度阴山讲<了凡四训>》,对上述疑问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书籍的编排上,度阴山也是按照了原书的四大框架:立命只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以及谦德之效。
每一段都是原文——译文——度阴山曰(点评)这样的思路安排,无论读者有没有古文功底,都能非常顺畅地读下去。
所谓立命之学,核心就是要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命运不可改变,生活非常被动;一种相信命运可以改变,无论发生什么,都坚定去积极努力。
毫无疑问,这本书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成为后者。
书里的核心观点是,改变命运就像种地,春天种下一颗种子,定时浇水除草,秋天才能丰收。
其次,这本书介绍了改过的方法,非常精彩。
在人生的旅途里,犯错误是难免的。
我们要想逆天改命,及时改成错误也是应该的。
这本书里介绍了三种方法: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以及从心上改。
例如,一个人乱扔垃圾,被人制止后,下次不再做这件事,这是从事上改。
而这个人读了一些书籍或者看了一些视频后明白了,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环境,坚决不能乱扔垃圾,这是从理上改。
经过一定的磨练后,一些人能够在生活中塑造自己的内心,不断让内心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就能少犯错。
书中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极高的境界,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经年累月去改过,人格才能臻于完善。
后面介绍的积善之方其实就是一种长期性思维。
或者是换个角度思考,一个人要想获得什么,就要先付出什么。
积善不仅仅让自己受益,也让子孙后代受益。
总之,这本书只有短短的158页,却非常精彩。
这本书揭示了:人的命运自从出生开始,就有了差异。
但是,命运最终仍然可以被我们抓在自己手里。
无论是初入社会的小白,还是多年职场的老人,都可以展卷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