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不懂《槽边往事》怎么办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不懂《槽边往事》怎么办

2022-07-11 21:13:44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载入中…

读不懂《槽边往事》怎么办

  关于读不懂这个话题,记得我曾经在《槽边往事》写过。不过考虑到时隔多年,又涌入了许多新读者,所以在这里旧话重提。好在我自己的想法也在变化,也许这一次我能解释得更好一些。

  上了学,识了字,因此自己就能读懂所有的书籍文章,这是个绝大的误解;上了学,识了字,看过一些书,区区一篇网络文章自己怎么可能读不懂,这同样是个绝大的误解。事实就是有许多书,许多文章你读不懂,《槽边往事》也不例外。

  是我在故意为难读者吗?是我在故意用文字彰显高深吗?不见得,我早已经过了那种用文字满足虚荣心的年纪。依照我的想法,我觉得每过一年,自己的文字就要变得更为平实朴质一些。当然,我自己怎么想,没人能证明。我自己如何说,也都不能作数。因为几乎每天都有人留言,说自己看不懂。那就是真的看不懂,而且我相信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只是大部分人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干脆就保持沉默,从来也不留言。

  为什么读不懂?小半责任在我,因为我不大愿意喂食读者。如果一篇文章的主题,我自己都不需要花时间精力思考一下,那我就不愿意写出来给读者。如果一篇文章涉及的问题是一座冰山,我多半会全都写出来,不仅仅只是浮在水面上人人都能看见的那点尖角。代价就是文章可能比较复杂,读起来比较吃力,未必随时都能跟上我的思路。

  大部分责任在读者,因为读得少,对文字类型不熟悉。对此我有证据,那就是我经常在《槽边往事》推荐电影和书。从数据上来看,推荐电影或者剧集的文章就要比推荐书的文章更受欢迎。可见,大多数人是不爱读书的。在能读书的那一小部分人里,我推荐《绝叫》这样的犯罪小说,反响就很热烈。我推荐《夜晚的潜水艇》这样的短篇故事集,反应也会很热烈。

  但凡小说稍微上一点技巧,上一点难度,比如《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朵》,它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用错别字来模拟一个心智未开之人的日记,立即就劝退了一大帮人。有些人劝退了又回来,终于看了进去,随后又回来鼓掌,于是我就听到稀稀拉拉但又连绵不绝的掌声。

  如果再需要一点阅读能力,需要一点知识储备,比如《玫瑰之名》,读者的下降程度几乎是垮塌式的。我推荐了20年,依然不断有人回来说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更不用说是《万物》这种涉及美学的专门书籍,或者是《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这种哲学书籍。看看留言区,连讨论都少得可怜。

  而我全看过,并且是看完之后回来写的文章。

  所以读者说看不懂,或者说不感兴趣,我觉得都很正常。大概是从中学时代,我就开始订阅《读书》杂志。基本上一期里我只能看懂两三篇,剩下的完全都不知道他们在写什么,那些术语究竟是在讨论什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这本杂志称之为“文科生的玩意儿”,觉得他们不肯好好说话,一定要玩弄那些大词和术语。

  等到我大学毕业,再也不需要学习物理和数学之后,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恶补人文科学的书籍。恶补一段时间再掉头回来看《读书》,我发现自己能读懂大部分篇目,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以及为什么讨论。也终于弄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读不懂,那是因为我就不是他们的写作对象。如果《读书》上的文章要写到我一个初中生、高中生都能读懂的程度,那么它就不是《读书》,而是《人文科学101课堂》。并且不能深入讨论任何复杂的问题,需要转为知识普及。

  你自己也可以找来试试,《读书》找不到的话,可以找两个公众号。一个叫《上海书评》,一个叫《保守主义评论》,看看上面的文章你能不能读下去,读下去之后能不能读懂。我猜大部分读者的态度首先是没兴趣,然后就读不下去,读完之后则是一头雾水。那是因为你们平时流食吃得太多,牙口变得太过虚弱,咬不动任何稍微硬一点的食物。

  不谈评论,不谈人文科学。许多人认为自己阅读量足够,其实指的是小说。看过一百本小说,或者所谓“经典名著”,就觉得自己阅读量够了。小说嘛,四大名著嘛,《悲惨世界》嘛,《追风筝的人》嘛,《挪威的森林》不是伍佰那一本嘛,我还读了很多东野圭吾呢,都看过。

  要我说,第一,你读的不是书,是故事;第二,你读的仅仅是线性叙事的故事,就是从开始讲到结束。依照这样的阅读经验,你怎么读杜拉斯的《情人》呢?怎么读卡夫卡的《城堡》呢?或者克鲁凯亚的《在路上》,黑塞的那些大部头隐喻,以及亨利·米勒的哲思大贯口?不是线性叙事怎么办,不强调故事性怎么办?石黑一雄的《被淹没的巨人》究竟讲了个啥?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那本《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反复出现的菜谱是怎么一回事?

  我是不是又得说让我们回到伍尔夫再次出发?算了吧,没那么重要,何况已经接近1800字实在是太长了一些。总之就是一个阅读量的问题,如果评论文章到鲁迅的杂文为止,小说到古典文学为止,散文到余光中为止,诗歌到顾城北岛海子舒婷为止,哲学到老子为止,社会学到曾国藩为止,那么有许多书籍和文章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在这几个界桩包围的空间里,已经足够一个人和大多数人聊得下去。但是在它们之外,依然还有许多存在,只是走入它们会占用养家糊口,安卧梦乡的时间。

  每个人要怎么走,能走多远 ,这都是个人的事情。我个人当然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走得更远一些,但是如果他们决定待在界桩之内,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阅读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或者应付生活。至于说读不懂,那就是更为微小的问题。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上看,所有此刻读不懂的书籍和文章,都是写给未来的自己。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些经历,也需要一些自我提升。并没有那么急切,必须在当下得到一点什么,否则就会有个什么评委打出低分。没有这样的事,看不懂就先放放,选看得懂看得动的先看,剩下的交给时光和人生。

  就一点,别觉得“我已经读得足够多,所以我应该足够懂”。有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也许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用懂不懂来作为衡量标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