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一位万表丞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1
淡泊以明志
诸葛亮先生54岁时在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写下这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说得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老子》也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
淡泊与宁静也是如此,诸葛先生所倡导的并非是要我们放下一切追名逐利的欲望,而是要教导我们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样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2
东晋陶渊明可谓是“开千古恬淡之鼻祖”,平淡美被陶渊明演绎地淋漓尽致,那是“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宁静,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平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的静默。
据说他家旁边有一个花园,里面到了夏日彩蝶翩翩繁花似锦,好不美丽。
所以你看,古人用亲身经历告诫我们,立志必先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这样目标才致远。
3
有个真实故事,二战时,有个叫罗勃·摩尔的小伙子在海军服役,一次海战中,他的潜水艇被日本舰队的深水炸弹压到276英尺深的海底,由于日本舰队不时扔下炸弹,且不肯离去,他的潜水艇被深锁在海底达15个小时。
脱险后,他这样自述当时的景况和心情:
在那15小时中,艇中空气稀薄,几乎无法呼吸,气温下降到零下摄氏40度,潜艇又随时有被炸沉的危险,他感到生命已经没有什么希望,这15小时,他感觉就如150年。
当时他想,以前怎么会为没钱买车、买房、买老婆的衣服这些小事而烦恼,那时候,他才终于明白,活着,好好活着才最重要,其它,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名利双收,有了别墅、游艇,但成功后却无聊厌倦,空虚,随之而来,最后,走向疯狂,并服毒自杀于别墅里,有意思的是,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命运也是如此,那就是:奋斗、成功、自杀三部曲。
4
淡泊是拳拳之心,白壁无瑕;
明志是寒冬腊梅,屡屡幽香;
宁静是如镜水面,水波不兴;
致远是丈夫四海,万里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