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左宗棠死后,李鸿章一副挽联,道破两人苦心二十年的“双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左宗棠死后,李鸿章一副挽联,道破两人苦心二十年的“双簧”

2019-09-10 07:42:20 来源:上下五千年故事 阅读:载入中…

左宗棠死后,李鸿章一副挽联,道破两人苦心二十年的“双簧”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的左宗棠和李鸿章可谓是后半生人轨迹相似的晚清重臣,两人都是儒生出身,李鸿章比左宗棠厉害之处在于,他是进士出身,而左宗棠是举人出身。

  从家世上来说,李鸿章也比左宗棠要好得多,李鸿章的父亲本身就是当时的京官,而左宗棠的父亲早在他年少时候就去世了,左宗棠是靠着入赘才得以完成学业,潜心研究,经世之学,并最终被胡林翼看重欣赏

  但是他们都通过进入曾国藩的幕府,从幕僚做起,为世人熟知,成为一方统帅,李鸿章率领淮军,左宗棠率领楚军,后来太平天国平定,在捻军之战中,又是两人分别平定东捻西捻,内忧解除之后,面对外患,二人分别针对海防和塞防进行了自身的努力,这两个人还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求富中贡献极大

  但是两人的后半生却为何成了一对冤家呢?

  本来左立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矛盾,他们俩结怨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曾国藩。

  当时曾国藩派自己弟弟曾国荃独领一军人马,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到了1864年已经围困了近三年的时间,而太平天国也早已精疲力竭,天京行将打下,朝廷却不想曾国藩兄弟一家独大独揽这项煌煌巨功,毕竟功高震主的事情历代君主都所忌讳

  所以,在当时的局面下,其他湘军将领都各有羁绊,鲍超被阻碍于宁国,左宗棠远在浙江,多隆阿尚在陕西未回。是能够分玩功劳的也只有苏常局面已经肃清的李鸿章所部。

  于是慈禧就下了谕旨,李鸿章前去天京助曾国荃一臂之力实际上就是让李去摘桃,但李鸿章并不想因此而破坏了他和曾国藩和曾国荃的情谊恩师在前,抢功实在合适,所以就以浙江局面更需要人手为由,去了左宗棠的战场搅局。

  大家都是玩谋略高手,左宗棠如何看不出来,李鸿章是因为不想得罪真实兄弟,才来浙江想分楚军的功,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大怒之下,奏报朝廷李鸿章抢功!就此两人结怨。

  此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中,两人彼此互相谁也不服谁,在战功面前你来我往,文治面前也互有胜负,两个冤家成了大清王朝失去曾国藩之后的两大支柱,不仅在洋务运动中是扛鼎汉臣,就连大清朝的国土也是俩人维持寿命甚至都是两人延续的。

  后世的四川总督刘秉璋说,李文忠与左文襄皆当世之英,两强相遇各不相下,久之遂生意见。

  其实,只是很多人被左李给迷惑了吧,左宗棠并非贪功之人,又如何会选择为了小功与李鸿章置气一辈子,左公度量远非如此狭隘

  两强相遇,朝廷需要能够驾驭的方式,而两个人有矛盾,就是最好的驾驭方式!

  两人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是很相似的人,都是经世致用的儒家主义者同时也都是甘心做大清王朝忠臣,而没有权臣之心的人,他们一如曾国藩一样儒学内核中所培养的明教精神的扞卫者,最关键都是想做事的人。

  两人太了解彼此了,所以他们很默契的上演了一出双簧,而这个双簧其实在曾国藩死后演的最为精彩

  他们俩表面上数十年的恩怨,其实更是一出演给世人看的戏,也是清廷看的戏。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作为当时两个权柄极高的汉臣,二人若太熟络,清廷又如何敢兼容二人呢?

  朝廷早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对汉人的坐大已经十分警觉,咸丰之前,将相罕有汉人居者,太平天国以后,满清人才缺乏不得以使用汉人,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是以才崭露头角,但是朝廷又如何会对汉人推心置腹呢?

  从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一旦湘军而胜仗,进行联署请功的时候,一定要全力把当时的满族地方官官文的名字排在最前面,曾国藩,胡林翼全力结交官文,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立刻裁撤湘军,种种举动目的就是为了打消朝廷对汉臣的猜忌,可谓费了一番苦心

  在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时,他的老对手,老冤家李鸿章给他郑重写了一副晚联:

  ldquo;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什么叫惟先生知我,其实就是感谢左宗棠陪他一起演了二三十年的双簧,两个最有能耐的人,他们意见相左,彼此不同,才符合帝王王道之术,才是朝廷放心使用汉臣关键,而汉臣上位,才是能够让这个国家中兴的关键!

  他们苦心孤诣,有着共同的目的,所以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有名情怀,如此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