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才AI少年范浩强:“弄斧要到班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天才AI少年范浩强:“弄斧要到班门”

2019-12-30 02:04:53 作者:李翀 金文汉 来源:思维与智慧 阅读:载入中…

天才AI少年范浩强:“弄斧要到班门”

  7年前,获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高中生范浩强,毅然加入一家AI创业公司,只是因为——“挺酷的!”

  如今,穿着卡通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留着小平头,范浩强坐在位于北京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的旷视研究院,俨然一个标准互联网公司程序员。他的职业——算法研究总监,让很多人好奇

  范浩强上小学初中时,就是奥数比赛领奖台上的常客。2011年7月,上高一的范浩强作为中国队的4名参赛选手之一,在泰国芭提雅以599分(满分600)的成绩夺得第23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第二名。

  同年10月,清华大学信息学总教练唐文斌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旷视。他向范浩强发出了邀请

  同学们忙着备战高考的时候,范浩强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并通过“二次招生”考试考进了清华大学“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他一边在“姚班”学习,一边在旷视工作。在半工半读情况下,一直保持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在大一军训时,他就完成了一篇ICCV论文计算视觉国际顶级会议之一)。

  2017年,范浩强本科毕业,伸向这位“天才少年”的橄榄枝很多,他也曾考虑是否去做“计算机理论研究”。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要在这块儿搞出行业里最牛的技术”。在他看来,“这个时间点上,AI就是最大的事情商业化落地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他依然留在旷视,为打造服务于各商业领域的AloT操作系统,以及建构具备连接物联网设备能力生态系统添砖加瓦

  旷视当初选择做人脸识别,在业界被认为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学术界不看好,物质条件也非常匮乏

  当时“训练”一个算法,需要把人脸识别的网络拆成多个部分在很多机器上去训练,然后再把结果拼起来,相当于手工的多級训练,当时在论文里他还会写上:再多一层就训出来了。

  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范浩强也觉得,技术是没有瓶颈的。

  真正的难题在技术之外。比如当他们第一次成功做出“人脸识别”后,市场在哪里,卖给谁。现在,这个最大的问题变成了“怎么把行业和技术结合起来,完成升级”。

  “在旷视最‘可怕’的就是so what(那又怎样),你的人脸识别天下第一了,so what?你为1亿人刷脸了,so what?”作为AI商业化落地的先行者,他们前面没有样板,“只能不断爬上一座山头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山头”。

  如今,范浩强的工作时间以168个小时单位计算,每周他要处理的事情,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他需要带团队。以前他只需要纯做算法,现在要懂硬件、懂产品设计,最近他甚至在学习财务管理。他不知道将来还要懂点儿什么。

  角色转变过程很难。早在2012年,旷视科技成立了创业公司中鲜见的研究院。一开始,算法研究员都是“单兵作战”,随着研究院不断壮大,对组织化有了更大的需求。但是谁来做这个事情?范浩强环顾四周,发现除了自己,要么就不具备客观条件,要么就还没做好准备,“我想了想,好吧,这件事就我来干!”

  范浩强说起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个瞬间,是在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用在了人脸识别的门禁产品中,并且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性能大大提升的时候。

  7年时间,范浩强以“拔节的速度生长”。

  他和团队一起为旷视在人脸识别、人脸检测方向拿下了多个顶会级比赛的世界第一。旷视由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举成名,“人脸识别”也逐渐成为现实应用在各类场景之中。在今年的CVPR NTIRE真实图像降噪挑战赛上,旷视科技以绝对优势拿到了Raw-RGB组冠军

  如今站在AI的塔尖,范浩强并不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因为所谓天才。

  如今,他开始研究公司各个办公室晚上人都走了、灯都熄了的时候,能拍到什么。“这是research(研究院)办公区凌晨4点的样子。这些灯都是键盘上的指示灯投到了墙上造成的。”他兴奋地拿出手机,翻出那张“得意之作”:深夜的办公区,一排排电脑安静地立在办公桌上,四周围绕着红色绿色橙色不同层次的光。“人眼是什么都看不见的,需要设备和算法。我拍了一晚上,代码写了一周。”最后他通过算法将那些“夜晚的主角”在照片上还原出来。这是属于范浩强的“魔法世界”,他精通于此,更热爱于此。

  他说,“成功就是信仰+坚持,如果你相信你能做天下第一,并且你每天都为之努力,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帮你,和你一起去成就它。”

  (北方摘自中青在线 图/雨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