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2017-11-02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元,页数:1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一):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的人只是说了一些别人不去说的话,走了一条别人不去走的路,便逃不过几多苛责,几多谩骂。因为这些永远追随所谓主流的人,他们眼里容不下你的不同。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永远活在制度内,读应该读的书,说应该说的话,努力地挤进主流的话语圈,再飘飘然形成一种只有自己这样的三观才正确的莫名优越感。的确,他们是家长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世俗的评判标准下,他们是人生赢家。

可是,谁关心过他们是怎么活成了这个样呢?一步步成长,长成一个社会主流的模样。这是对社会的态度真实流露,还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模仿呢?在主流的声音下,他们可曾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他们可曾发出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可曾追求过自己的梦想

主流是一个太可怕的词,因为人们容不下那些非主流的人。

直到今天,街坊邻居都会评价那个西装革履的小公务员“这是一个有着一份好工作的小伙子”而对那个顶着一头黄发的摇滚歌手置以白眼,头发染成这样的小伙子没有什么好东西。我们通常称为之为思想保守,可其实这不就是一种自私的排他吗?

佩服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特立独行尽管带来了几多磨难,可最终获得的不仅是自由,更是一种想要的快乐

我自己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算是对自己一个反思吧。也是写一个朋友吧~尽管现在已经隔得太远,不能称之为朋友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二):情人未老 小波不死

十五岁那年,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少年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里面的性爱描写让还单纯的我脸红心跳,对文字背后的不羁心灵也尚未能理解,于是就再没读过王小波。
又到了高考季,对于高考最深的记忆,是高考前几天梦见自己多了一条阴茎,上面还插了管子和医疗设备,我没穿裤子就回到初中去上课,并没有诡异的目光,我的心底竟有隐隐的快乐——当时的我尚且在女性的躯壳里,也并未见过一条成年人的阴茎,现在看来,或许冥冥之中预示着未来吧。关于阴茎的想象,估计要归功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一尺多长,“像个刑具”……
最近读起王小波,因为弟弟推荐。经由王小波《我的师承》这篇文章,我又有幸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著的杜拉斯《情人》。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散文,也许是因为都是理科生过来的,没有伤春悲秋的抱怨或是愤青一般的绝望,而是怀有一种黑色幽默,一种改善世界改变自我的诚恳,一种挑战极限的勇敢意志,一种近乎科学一样实事求是精神
至于杜拉斯的《情人》,我从未想象过自己会读这种风格的小说。作品没什么强烈的情节,但多的是人生缓步前行的思索,王小波称之为“写出一种人生的韵律”。王道乾的翻译更是增添了文字的苍凉和厚重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两段,开头和结尾。时间经历许久,分开又重逢。如梦。“不朽就是朽,不死就是死,不死也可以死去”,爱的,就是朽的、死的、须臾的彼此。
两个月之前,有一次,梦到她老了。我在梦里看着她,她像现在一样,依旧神采飞扬。她对我笑,跟我聊天。一瞬间有些酸楚,然而继之而来的是弥漫开的爱。我知道自己心底一直爱的是她,也将会一直爱她,即使很少联系见面,我也并不指望有一天爱会稀释,如此爱她,以至于现实中身边光鲜美好顺理成章的“爱情”变得虚假。
感谢小波,感谢梦见的她,这些让我告别了norm眼光下的我。“到岁数了,找合适的人,正常的性生活,这些都是从norm的角度来判断的——属于个人的,只是一片虚无。”
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不要用人生的岁月来做规则的注脚,更不要向虚无投降。小波说,“我会一直战斗到死”,我也一样。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三):一只特立独行的王小波

去年元旦的时候,曾给自己定了几个新年的目标,其中就包括读书一项。三十而立,我近来觉得读书不失为发现自我的一条好路。于是,为了监督自我,就决定每本书读完都要写一些心得,一来留个纪念,二来将来复读有新的见解方便对照。

初识王小波,十分的幸会。有些后悔先挑了这本杂文集,谁叫我被书名吸引呢,哈哈。期间恰逢遇到一首“公猪走在乡间的路上”,便毫不犹豫的入手了这只特立独行的王小波。

毕竟相去数十载,以现在的眼光王的有些观点不好苟同,但他巧妙的叙述方式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深深的吸引着我。在那个年代他已经开始思考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即使拿到现在来看也是切中实弊,我只能说王是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有着年轻时的经历,他更看中事实,看中方法,看中实效,勇于抨击市民思想的弊病。

欣赏那句:这“下一步”当然不是把日历翻过去就是的明天,但是,也不应当是日历永远翻不到的明天。

王小波,下本书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四):他就是那只猪

     王小波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黄金年代到东宫西宫,可以说王小波的书其实是引领潮流时代的。单说他的小说,其实说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提供的角度是一个独特的,我认为是有点旁观者视角。这本书写了好多在国外的生活,也写了知青时代的养猪的事情,基本上可以让我们看到他好像说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是说的又那么真实。面对知青下乡,面对血统等等完全没有写的好像有多少什么苦大仇深的,而且以一种一笑而过。
     也许我们面对生活就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态度。比如我之前有一次出去玩,眼镜调到的河里,河水很深,肯定是无法捞回来了,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的心态不是郁闷,而是想笑。为什么想笑?我也不知道,好像这件事情就是和我没关系一样。或者是之前开车,和别人车发生刮蹭,全责在我,怎么办?赔钱了事,除此还能怎么办呢?
     从金钱的角度来说也许这些都是小钱,所以我能够从容面对,如果涉及到好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也许我也没办法淡定。但是我们的目标不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开阔吗?没钱怎么办,那就去赚钱。除此以外再无其它。
     读王小波的书,你可以总体感受到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再和你嘻嘻哈哈,但是呢,人生难道不该如此吗?有很多人喜欢王小波,也许就是因为那种生活态度正式他们想要的,也许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王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可惜天才英年早逝。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早逝,是他的形象更加高大。
     这本书其实很多都是他其它书的序,所以其实没那么多东西可看,也许我们把那些其他的书都看看,也许会有一种不同的关于王小波的观点。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五):灵魂里的洒脱,骨子里的潇洒

据说冯唐写散文比写小说好,小波写小说比写散文好,但初读冯唐散文集,有些文字确实觉得眼前一亮,让人喜欢,却没有再读他第二本书的欲望。小波的小说更有名气,但我反其道而行之,先读这本有杂文,有随笔,有序言的书。粗翻,几篇序言不作推荐,还有几篇文章老生常谈杜拉斯、马林诺夫斯基、李银河,翻来覆去的字眼、推荐有些腻歪,但跳开那几篇文章,真的是很有力道的一本书。理科生写文章比纯粹的人文学科出来的人写文章更理性、有看头。这本书是王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版,不说别的,单说中间很多的观点、反讽、抨击,搁在现在说,都是异常的“大胆”和“思想前卫”,以这种风格去类推,可想而知他写小说时的“精彩”。那个年代,针对一些“事件和事情”,那样的高举自由主义旗帜,那样入木三分、毒辣的“揭穿”,又能大胆自我的为某些特殊人群呐喊,不成“禁书”很难,但他就是敢说,还说的那么有道理,读着读着就想拍大腿附和他“就是这样,痛快,怼他们!”早年上山下乡的经历让他的文章中夹杂了很多农民的朴实谚语,很接地气,增色,不做作。再加上他观点到一点程度霸气的“他妈的……”一股撩起袖子与你说的气场点燃人的high点,读起来大快人心。这种快意恩仇、敢言敢语,灵魂和骨子里的潇洒,远不追求大众眼里所谓的高“格调”,才是真性子的作家,很期待、很愿意再去读他的小说。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六):原来他这么有趣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那些我少年的时光,陷在心灵鸡汤的罐罐中不可自拔,现在看来当初喝下的鸡汤苍白无味,非要用个词来形容的话,也许可以用味同嚼蜡,但是事实是我没吃过蜡,不知道蜡嚼在嘴里什么滋味。
这样有趣的人写的这么有趣的书现在才看见,也不算晚,只要遇见就算不得晚。
我是一个被传统教坏了的人,在过去的20年里天性被压抑的太厉害,直到见识了大世界,被压抑的自我蠢蠢欲动渐渐苏醒,然后我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多好玩的名字,然后买下了一整套书。前面看的两本小说看不出来王小波其实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至少《青铜时代》和《白银时代》给我的感觉很乱,不太有感情色彩,我看的很费力。而对于他自己引以为傲的《黄金时代》,我还没来得及去看。单单就这本书里的散文来看,王小波很幽默很自恋,说起自己的观点和推荐起李银河的书来一点都不含糊。关于他的看法,我有赞同的也有不赞同的,但无论如何,他看到了我许多看不到的并且给我指出来。看这些散文的时候,我常常笑出声来,并且笑的十分舒心,这就足矣让我给一本书非常好的评价。
书里有关于他对各种事情的态度,有书评,有序,有跋,还有他的域外杂谈和一些有趣的好玩的事情,很平淡很写实可以被想象。很多很多篇的散文,可以慢慢看慢慢读,我很受用。
读他的散文,就像我的对面坐着他,随时和他说两句交谈交谈,大概也许这是神交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七):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说实在的,刚开始对作者这个名字实在不感冒,印象里应该是个主持人。翻了资料才知道他45岁就离我们而去,有点可惜了。就我个人选书而言,我喜欢选上了年纪的、离开人世的作者的书。至少这么多年过去了,能留下来的是有它的魅力的,选王小波也是。
    好的作者的作品的特点有:读的顺畅又不做作,用王小波的话说叫浮嚣;没有那么多的鸡汤,一本书下来可能让你领悟到的就只有精辟的一句;最难懂的一类是需要琢磨的书,如《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
    对《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第一感受是,杂文容易读,因为章节划分短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如此,有的书一个章节给你划个百来页,这选择就没那么简单了。或者下次重新拿起来的时候又得重新开始。第二个感受是,给我推荐了好多的书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这个是因为我的第三点感受。第三个感受是,我对待事物的看法多少有点靠近王小波,因此我也欣然接受他写的序和跋,接受他的书单,也接受他对待世界的态度。王小波的思想像菜,虽不是主食,却也咸淡有味。
    ......
    谈谈他的态度,我比较同意他说的女权,他认为社会给女人过多的福利是不正确的做法,那样只能证明她们是弱势群体,需要接受帮助,而接受帮助的同时,女人就处于尊严相对薄弱的一方,因此他认为,女人需要像个“男人”一样 ,男人能完成的事情我也能完成,男人能达到的成就我也能达到。而社会要做的是,对待她们像对待他们一样平等。而平等不是靠帮助,靠施舍。
    还有他对失败的看法: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
    诸如此类的看法,很多我是很认同。他自己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他自己的思考,有他自己的认知。永不被环境所桎梏。他说四十岁的他正在人生的中途,却无奈45岁撒手人寰。但是他是“奋斗”到死的,他的人生虽有遗憾,但比起遗憾,至少他是不后悔的。
    因为生活的艰辛,我们很多人放弃了心中的念想,因为现实的不堪入目,我们也摒弃了年少的态度。人的一生说长很长,说短也短,每个人所追求的也大相径庭。难能可贵的是在成长后那些心里还保留一点纯真想法的人。
    同样是满脑子的想法和观念,一类人过完一生却没把这些揉进生活里,直到死身体和思想也是两厢分离;另一类人过了一辈子远没有把脑子里的事做完,但至少是潇洒的。
    至少现在,我还是后一类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八):我不是猪

有一段时间看过网传的帖子,貌似是作者抨击时弊的,当时觉得文辞很犀利,后来不知又从哪里看到有批评作者的,说他没内容,只知道骂人,再后来推荐书单中有他的书,我想我就先弄一本看看吧,看了再说!看到书中目录时我觉得主题还挺对我的路子,看看他写的啥?
一篇篇的随笔,我还是挺喜欢杂文的,一直对鲁迅情有独钟,连大学毕业交待课都是鲁迅的那个啥来着?!
看了这本书比较大的收获应该是觉得里面提到的书和作者可以看一看,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也不否认,原来不论看什么,都要从中学习,能捞到什么知识就学什么,他说,作品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如果这是对的,我得好好的吸取,以后写东西要读出来试试效果。他说好的作家都当了翻译者,这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或许作者的视角具有普遍规律性,所以尽管时代不同也不会觉得缺乏沟通!这算优点了吧?
我有一个与作者一样的想法,希望我有一些成就让人羡慕,希望我有一些美德,让人折服!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九):生育和村落文化

李银河提出的观点:村落传统文化也就是指信息共有,对农村而言,无所不知无所不传,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没有一丝的隐私性,毫无秘密而言,甚至于特别多自己无法做主的事(这点非常赞同)。

农村的风俗习惯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趋势,比如村里的红白喜事,必须花上很多钱,而农村的收入经济有限,这无疑是为难当事人,但若不坚持这个所有人都秉承的传统,又会被人说三道四不按照规矩办事,一双双眼睛都在背后盯着你,无疑是一种强制的力量。办得好了是一种价值体现,办得不好就会被诟病,而农村人把后一种看得极为重要,无钱还好面,也算是一种遗留的村落文化?从以前的红白喜事阔绰程度的攀比,到后来盖的楼房,到现在娶亲的礼钱,都是这种文化。

别人不在乎你如何挣钱,但在乎你如何去过日子。但日子是谁过,还是过日子给别人看?真是极难说得清楚的。而好多人都没有明白这个事实。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十):做个有趣的人

读他的文章有种让自己说不出的想法找到了出口的感觉。

人总是爱设置生活,做一只无视这些设置的猪是多么幸福。里面关于同性恋的内容很是赞同,不是推崇,而是因为存在这种文化,就有被知道的权利,有存在的理由。同时文中提到评价行为或现象是否合理是看性质不是看人,如果两个人相爱,不管性别,找不到他们不该在一起的原因。同样,不能因为一个人是女性就更加宽容或者严格地看她,为什么有女博士这一称呼而一般不称男性博士为男博士,性别根本不是区别项,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男女平等的讨论了,王小波认为,可能恰恰是社会制定的一项项政策让女性花更少的心血获得更多的保障而让其减弱了战斗力,因而社会朝着男女更加不平等的方向发展。

在此之前,读了《黄金时代》,觉得读不懂,此文写了几篇关于黄金时代的解说,看完好像清晰了点儿。黄金时代不是虚构一个故事背景也不是写你以为的时代样貌,而像一个画家画了红红的天,你觉得诧异,天不应该是蓝色的吗,后面你才懂,原来现在的天变成红色的了,它是把现实摆在你面前,帮助你认识。同时,小说不应该把格调放在第一,格调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有比格调更为重要的东西要展现时,格调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比如,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也,但当一个姑娘掉水里了,身为一位七尺男儿,你路过时怎么办,这时,显然生命大于礼教,所以该说我爱你时就说我爱你,没必要在说完爱祖国爱社会爱党和人民之后,再折射出我爱你。

做个有趣的人,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希望你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想和他结婚生子而不是因为到年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