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尾理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尾理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4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尾理论》读后感精选10篇

  《长尾理论》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安德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尾理论》读后感(一):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
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例如,某著名网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它没有一个大客户,收入完全来自被其他广告商忽略的中小企业。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长尾理论对于搜索引擎营销中的关键词策略非常有用。即虽然少数核心关键词或通用关键词可以为网站带来可能超过一半的访问量,但那些搜索人数不多然而非常明确的关键词的总和——即长尾关键词同样能为网站带来可观的访问量,并且这些长尾关键词检索所形成的顾客转化率更高,往往也大大高于通用关键词的转化率。

  《长尾理论》读后感(二):选择: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过滤器

作为一名90后,却没有在应在的网络环境下成长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接触自然风光。家里是匮乏经济,信息来源局限于电视,还是两个台的,江西卫视和中央一套。记得那时候特喜欢看大风车,小学初中一放学就和小伙伴围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什么《哪吒》、《西游记》、《虹猫蓝兔》等不知道看了几遍。
到了高中,学校计算机教育基本为零,好像去机房上过一两次计算机课,那是在高一。高二三就基本只剩下习(xi)题(nao)课,更不用指望对互联网有什么了解(不过这段时期我都看闲书去了,散文、小说、诗歌杂七杂八的,记得一阵子还迷上了金庸系列,金庸作品再受喜爱也算是长尾理论的一个验证)。
所以,真正了解互联网拖到了高四完暑假,上大学前,我第一次用淘宝,第一次就买了个1000多的联想手机。当时就觉得挺神奇的,为什么淘宝能把价格压得比线下的销售店低这么多,并且在提供了丰富选择的同时利用选择条件过滤器让我挑选到了中意的产品,全过程直到收货都很顺畅,省去了到线下跑来跑去的烦恼
再后来的大一有一次被一道高数题绊住了,自己当时很想搞明白,但身边又缺乏小伙伴,于是用百度搜索出了解题思路感觉搜索引擎很神奇,之后用搜索就很频繁了,甚至翻墙去搜外面的世界。
回想过来,从小到大,由于远离网络,我算是活在热门中心主义情结里的,包括热门的唯读书论,热门地追周杰伦和韩寒,热门地报理科(其实我现在更擅文,但是中国的文科教育不敢苟同,且理科对我后来帮助甚大),包括热门地喜欢很多人喜欢的女生及热门地拥护政府(受教科书及大环境影响)等,这样的趋势就很容易养成片面思维论或是成王败寇论,觉得不是热门的就是该淘汰的。
以上算是受了热门中心主义的毒害了,但当然它也有好处,包括更加的融入集体、更了解社会趋势、更能专注做事等,这算是社会大一统文化导致的,从小到大基本上不用选择,跟着潮流走就是,但人生毕竟不是永远能在长尾的头部(并且也不一定想在头部),一旦沦为(或成为)尾部,更多的选择倾涌而至,又该何去何从?答案是自己制作自己的过滤器,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
长尾理论讲到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转换,长尾头部的热门市场正在向长尾尾部的小市场右移,也就意味着人们能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接触成本也几近为零,在网络上只需几个链接跳转,便能足够了解到产品属性。也就是说,在这个丰饶的数字经济时代,个性化的服务才是互联网商业生存的逻辑,不再是传统的成王败寇论。这就是说,谁能更了解尾部的个体化差异进而针对性定制出独特的服务,谁就能在未来占得先机。
前面说到个体处在长尾尾部的选择,后面讲了商家为处在尾部提供的选择。总体来说,这对于两者都是一个多对多的映射,选择的范围已由传统的排行榜前几上升到了千百万计,对于商家,他们能提供出过滤器让消费者快捷选择出自己想要的产品,从而给自己带来盈利;对于个人的我们,在面对无商家辅助的万千选择时,能否挑选出自己中意的选项呢?或看到自己中意的选项再为之努力进而达到目标呢?
还是前面的答案,得有自己的过滤器,得明白自己是谁?因为毕竟只有少数处在头部的热门地带,大多数处于尾部的我们得靠自己甄别出适合自己的选项来。所以,要有过滤器,先学会鉴赏,也就是先练就批判性思维。
很可惜,文科教育基本上是直接继承式思维(所以前面说中国文科教育很糟糕),理科教育虽有批判性思维,但又仅强调在理论上,没有场景需求何谈落实批判?(其实理科的大多数教育依旧是直接继承式思维,因为老师不能以形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生,学生不懂来龙去脉自然不好或是不能提出批判)所以,指望传统教育提高自身鉴别力很难。
那怎么办?到课本外面去,去看闲书,尤其是外国引进的书。
明白这个理后,我和室友基本上很少看国内的书(除了一些良心出版人外出版读物),看多了被洗脑了就不会批判了,容易习得性无助,而看国外的书(最好是原版,我水平有限,只好看译本),能更生动形象明白作者的思维逻辑、批判作者提供理论的证明是否成立、实践到生活中更具有操作性、试验完可以修改自己原已获得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批判性思维习惯容易养成。
综述,我先是讲述了自己童年在热门中心主义环境下的成长,再分析了热门下的利与弊,接着讲到了主题——选择,既有商家为长尾尾部个体提供的选择,又有个体对外界的选择,分析出都需要过滤器,前者因为拥有有效的过滤器而盈利百倍,后者的我们也得有方可自身增值。而有过滤器的前提在于自身有批判性思维,于是谈到了现在中国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足,应该多阅读国外读物,增强自己的批判能力
以上。

  《长尾理论》读后感(三):长尾理论——消费者的狂欢

长尾是指经济学中销量-排名表中销量随着排名往后迅速降低,但一直不降至零并由此形成了一条长条尾巴的现象。
形成这种现象有三个前提,一是生产工具易得,每个消费者其实又都是生产者,供货量无限;二是信息易传播,消费者之间口口相传;三是信息得到整合,消费者可迅速筛选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信息。
长尾理论颠覆了传统的二八法则。根据二八法则,商品交易中20%的热门商品将得到80%的收入和100%的利,但研究表明,可能2%的大热门产品能获得1/3的利润,剩下8%的次热门产品获得另外1/3利润,而90%的非热门产品-长尾则可获得剩下的1/3利润。长尾竟三分了天下。
因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物质极度充裕,边际生产成本(部分领域,如音乐、视频)相当低廉的互联网时代,与其与热门产品争夺极其有限的利润空间,不如充分整合非热门产品,深入挖掘细分市场,其同样可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长尾理论》读后感(四):全民时代的到来

  总的来说,就是现在进入大众时代。实现大众化的,就是网络。
  网络使得全民都能接触到一个东西。所以,就有了作者所说的“长尾”。拿一个音乐库来说,就收听或购买人数来说,排在前列的热门流行歌曲自然只是少数,但是其他排在后面的歌曲,不管多么冷门,多么靠后,都有人在听——这句话对应那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既然什么鸟都有,那么什么鸟歌都有几个怪鸟在听。
有几个问题需要补充:
  其一,流行本身是一个筛选过程。最流行的肯定不是垃圾,垃圾的都不会进入流行榜。但最流行的不是最好的,因为流行文化本来就是通俗文化。帕尔哈提没有在跟王卓唱《故乡》时被汪峰淘汰掉差点出事,还好最终守住了底线,让决赛帕尔哈提得票只有张碧晨的一半。
  其二,流行所能推动的,不能是超出大众水平的学术或高雅作品,而只能是在大众理解力内的作品,这就意味着稍微高于平均水准的作品都有机会流行。但是这样的作品数目繁多,因而必然需要有流行的契机,造成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不知道怎么就火起来,还有更多怎么搞都不火,大V转也不行。有百猴效应就是说这个的。
  其三,由于网络提供了无数的选择,面对这些选择用户会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有筛选机制,这个机制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流行度排行榜。对于一般人来说,流行的就应该不错。这就使得像羊群效应一样,如果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情,会引来更多人来做同样的事情。于是,流行的就变得更流行,这是用“畅销榜”来推销商品的一个原因。
  其四,对于商家来说,在网上面对客户,应该是尽可能多的给用户提供各种类商品,争取应有尽有。因为长尾理论说,后面常常的尾巴也能提供销售的1/4~1/2。
  其五,长尾理论还提到,网络相比实体,稀释了销售的流行大头部分——也就是说,按产品销售量排行,热销商品组成的头部更大,也就是热销商品变多了。我觉得这跟网络提供的便利有关,使得不爱去实体买东西的那部人也加入进来了,所以体现了更大的多样性。
  其六,作者提到,在现在大众年代,市场开始分块化。我赞成这个说法:网络时代由于群众基础庞大,所以折射出群体多样性。人多了,选择多了,口味开始细分。所以大头部分也开始分成几个小块,而尾巴部分组成更大的块儿。由于人口基数足够大,什么样的特点都能划拉出一个小队人。就是一个垃圾,也有几个臭味相投的垃圾,于是组成一个豆瓣××小组。当然,最好的还是新浪,这样每个垃圾都有几个垃圾粉。
  其七,民间出产品、出高手的时代到来了。最突出的表现在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上。但是在中国,民间要出产品还不太容易,似乎缺乏流行平台和契机——我不太熟悉微博、博客这些公共平台,或许有些特征。
  其八,提到Paradox of Choice,认为提供多种选择并提供过滤器,就能解决paradox of choice。

  《长尾理论》读后感(五):“精致的平庸”是人文社科学术的不良风气吗?——读《长尾理论》随感

刘瑜前些时间写了一篇文章,说美国的社科论文是“精致的平庸”(刘瑜:《为什么我不喜欢学术圈子》),流传甚广。也有文章作了回应(《精致的平庸”即“民主的细节”》)。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前些天有位师兄也聊到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半开玩笑说实际上十几万字的文章,五百字就可以说清楚了。但我当即对这种反智观点表示反对——严谨的学术是需要“啰嗦”的。
某种学术观点、推理论证自己明白,不等于用五百字就能让读者明白。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欣赏,而是说服读者、促进学术交流、发展人类整体知识储备。这个时候,准确表达比言简意赅更为重要。(当然,最佳状态是即简洁又能完整表达。但这只存在于理想状态。)在简洁与准确完整两者一般情况下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学术界选择了“精致的平庸”,一点一点缓慢地往前推进学术研究和积累。看似繁琐和缓慢,实则是最优选择。
比如我最近看的这本经典“老新书”《长尾理论》。我已经多年来在无数的文章和场合中听到这个理论,业随意使用这个词,但说实话从未认真拿起这本书哪怕扫过一遍。我一直以为“长尾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堆的小众市场的利润集合起来就算完事儿,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变体。这种理解虽然也不算错,但实在是太过简单粗暴。这本书提出的长尾理论内涵实际上要更加丰满。如长尾市场并非规模经济而是范围经济——品种多样化,“长尾”的由来,丰饶经济学的理论背景,等等。
这里不提书中具体内容,但我阅读后的感觉有二:1、如果不是作者写的这么“啰嗦”,我无法准确从多维度“准确”界定长尾理论;2、如果不是作者将其论证过程玩完整展现出来,我无法探知学习其思维核心与推理方法,我也就无从在学术上判断其结论的可靠性。如果作者不那么精致而啰嗦地进行例举和论说,我能做的就只有“站队”,而非学术交流、批判。所以,“精致的平庸”是学术写作的必然与必需。
从阅读来看,经典文献还是需要看原文,不要老是咀嚼二手货。(关于这个问题,推荐看一篇文章《为什么一定要远离二手知识》。)

  《长尾理论》读后感(六):二八法则被证明出错了

请你想一想这个问题:在一个酒吧里,有一台数字点唱机,里面收录了数千首歌曲,那么一个月中,被点播过一次以上的歌曲比例大概是多少呢?根据我们的常识,人们通常会点播热门歌曲,也许你的答案是20%。然而真正的答案是98%!这一点引起了克里斯*安德森的注意,他在做了诸多调查研究之后,写作了《长尾经济学》这本书,解释了古典经济学已经不能阐释的现象。

一、何为长尾经济学?

讲到长尾,绕不开的话题是幂律曲线。幂律来自上世纪20年代对于英语单词频率的分析,真正常用的单词量很少,很多单词不常被使用,语言学家发现单词使用的频率和它的使用优先度是一个常数次幂的反比关系。长尾就是一个幂律曲线,由于幂律曲线的值域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下降至零,它也被称为“长尾”曲线。而幂律曲线还有一种通俗的表达:80/20法则。

我们可以看到,歌曲下载量曲线的左部很高,往右一点就迅速下降,右部的曲线几乎与横坐标重合,但是其下载量却不为零。这条曲线看起来很像一个长长的尾巴,因此被称作“长尾”。

二、为什么长尾经济学可以存在?

当我们文化中的供需瓶颈开始消失,所有产品都能被人取得的时候,长尾故事便会自然 发生。进一步说,长尾经济学存在有五个条件: 1. 在任何市场中,利基产品都远远多于热门产品;

2. 获得这些利基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

3. 但仅仅供应更多的品种并不能改变需求,消费者必须有办法找到适合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兴趣的利基;

4. 一旦有了空前丰富的品种和用来做出选择的过滤器,需求曲线就会扁平化;

5. 尽管没有一个利基产品能实现大的销量,但由于利基产品数不胜数,它们聚合起来,将共同形成一个可与大热门市场相抗衡的大市场。

当这五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时候,长尾曲线就会自然出现。而数字传播、强大的搜索技术和宽带的渗透力创造了这五个条件。

三、长尾经济学的法则

我们可以把创造一个繁荣长尾市场的秘诀归九条法则:

法则1.提供所有产品;由于各种限制,这一条法则比较难以实现;

法则2. 帮我找到它;

法则 3:一种传播途径并不适合所有人;

法则 4:一种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

法则 5:一种价格并不适合所有人;

法则 6:分享信息;

法则 7:考虑“和”,不要考虑“或”;

法则 8:让市场替你做事;在匮乏市场中,你必须猜测一下什么东西能够畅销。在丰饶市场中,你只需把产品扔在那里,让市场自己去筛选它们。

法则 9:理解免费的力量。实际上,有一种免费策略已经成了最常用的网络商业模式之一:首先用免费服务吸引大批用户,然后说服其中的某些人升级为付费的“高级”用户,换来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

了解了长尾经济学,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们就能够给出自己的解释了。长尾经济学对消费者来说,代表小众文化得到尊重;对于生产者来说,代表着新的利润增长点。事实证明,长尾经济学已经影响到了娱乐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也渗透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长尾理论》读后感(七):长尾的魅力与忧虑

非常提高眼界的书,有点相见恨晚。美中不足的本书前200页就已经把理论分析的很透彻了,但后半本书无非就是几个概念解释来解释去,有些累赘。
长尾理论,讲的不仅仅是需求曲线的长尾,而且还包含了供给侧的长尾,像互联网2.0、半专业-半业余模式等都是充分利用了供给侧的长尾。而且供给侧的长尾是实现需求侧长尾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提供了丰富乃至无限的选择的时候,需求曲线的长尾才能得到满足。
书中微观经济的视角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也为长尾理论的数据分析提供了非常专业理论基础。从幂律函数需求曲线的变动到丰饶经济学概念的抛出,非常深刻地分析了长尾理论蓬勃发展的土壤。此外,作者提出的声誉经济概念充分地阐释了供给侧长尾出现的原因,货架成本的分析也让我们对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的重大革命有了更微观的理解,长尾的“微结构”刷新了对利基市场的认识,提高需求与转移需求、涨价与降价的辩证分析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拍案叫绝!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读书的时候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长尾理论只是实现了渠道革命,传统经济学中的供给侧风险仍在存在。在长尾中,消费者受益,资源整合平台受益,但是生产者和供应商却不一定受益。书中提到“‘消费主义’向参与性‘生产主义’的转变”的趋势,优势从生产者转向了消费者。但我不觉得之前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优势,长尾中的竞争,其实在工业革命爆发没多久就已经开始了。
第二,由于过滤器的存在,长尾中存在着一种不均衡,即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网络的存在,使得质量的差别被放大了成千上万倍,也就使得市场变得更加残酷。但同时,网络的放大器也带来了一种更容易操控舆论导向的手段,包括正面的形象公关和地下的大量水军。
第三,长尾理论解释了利基市场对年轻人的影响。我们常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就是因为现在过年我们的选择太多,过年的传统项目的短头被分散到了各种各样的长尾上,连春晚也沦为了聊天和抢红包的背景音乐。一方面,供给侧提供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刁钻,各种定制服务可能使得年轻人乐享其成、眼高手低。另一方面,随着利基市场的不断细分,我们找到了自身所属的细分市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但是却加大了物理世界的沟通障碍,圈子变得越来越小,交际能力越来越弱,人们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孤僻。
我读本书的时候,本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十年间,不断有新的利基市场被开拓,无论是线下的共享单车、滴滴快车、闪送,还是线上的知乎、海淘、直播,需求的长尾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充满活力。

  《长尾理论》读后感(八):长尾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长尾理论告诉我们:
传统经济时期的特征是稀缺,因此生产和供给受边际成本递增影响,是有限的。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被有限的供应禁锢,无法得到满足,因而消费对象呈现集中化。但同时,由于产品存在差异,并且只在存在传播手段宣传和推广这个差异,需求曲线就是负幂次函数分布。只是,由于供给有限,这个长尾还不够长。
在新经济时期,有三种力量改变了这个长尾。一是生产工具的普及,使更多的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二是互联网的存在,可以把生产供应或需求很便捷地聚集到一起; 三是网络技术和消费者参与评论等使我们可以从庞大的供应中,剔除噪音,找到适合自己的。
在这样的力量影响下,使需求曲线变得更长、更扁平。每个人都能找到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生产企业不能供给的产品(长尾)可以提供25%销售收入和33%的利润。
我们生活在无处不在的长尾里。

  《长尾理论》读后感(九):关于长尾理论的读书感想

《长尾理论》读书笔记
1. 大规模市场正在转化成数之不尽的利基市场。
2. 所有利基产品集合起来就可以创造一个客观的大市场。
3. 一句话说清楚长尾理论:需求曲线开始于头部的传统货币经济,终结于尾部的非货币经济,头尾之间则是两者的混合体。
4. 在纯数字模式下,每一种产品都只是数据库中的一个条目而已,实际上没有任何存储成本。电子书、在线音乐、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等购物平台等等都是数字模式的存储,没有砖墙水泥与货架的限制。
5. 群体智慧,作为过滤器,让用户自行制作、推荐、传播、收藏。网易云音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的不错,歌单,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6. 定制,细分市场的又一个长尾。我身边就有朋友做着这样的事情,定制手机壳,手机壳的图案是自己批量上传的成千上万的动漫、游戏原画截图,然后上传到淘宝,有的图可能一直没有人咨询,最好的销量也不过几十个(每月),但是总体销量一个月两三万个手机壳,纯利润好几万。还有T恤定制,这些都是直接替换图片,印刷到衣服上即可,各种动漫、明星、游戏原画人物都可以做素材,平均一天一人可以处理上百张图片,上架上百个商品,细心观察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利基市场。
7. 给顾客丰富地选择,也要帮助他们搜索。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让消费者可以比较,还停工评价帮助消费者参考;以类目和搜索、排序、用户推荐实现筛选,让用户可以更快捷的找到合适满意实惠的商品。
8. 每一个听众、观众或则读者都有共同的兴趣和特殊兴趣。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满足他们的共同兴趣,比如查看热门,同事还需要满足他们的特殊兴趣比如关注某个话题,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内容。添加随机展示功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打发无聊时间漫无目的的浏览。
9. 小众文化,源于兴趣。相关产品对应有QQ的部落,百度贴吧等,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心的话题或则贴吧、部落,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交流。
10. iTunes允许下载单个曲目,编制自己的播放表,与其他人分享。网易云音乐应该就是学习iTunes,用户自定义歌单,推荐分享。
11. 长尾法则:提供所有产品,帮忙快捷方便的找到它。
12. 众包,saas杰出代表salesforce,让全世界的开发者开发小应用小插件,集成到salesforce上销售给用户;国内saas代表钉钉,也集成了不少其他公司开发的 应用,但是没有salesforce那样开放。
13. 最好的长尾市场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长尾理论》读后感(十):马斯洛的金字塔和克里斯的长尾

马斯洛的金字塔,堆出了从生存到生活的五层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虽然看起来马斯洛在讨论心理学的范畴,克里斯·安德森更好奇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但在我而言,这两者又是何其相似。
马斯洛即将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放置在金字塔的最低端,长尾理论也是建立在基础供给充足的基础之上。由低部走向金字塔的顶端,人们更注重对自我的构建和标榜。长尾理论得以合理,不也正是人们需求的差异化吗?
然而这两者又是不同的,马斯洛更关心的是人作为个体在需求上的纵向延伸,而克里斯·安德森更专注于人在需求差异出现时聚合成为群体在需求上的横向拓展。
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转向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社会的规律总是颠扑不破的。人似乎又是矛盾的,在摄魂中,他/她渴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耗尽心机从衣着、发饰、兴趣、习惯标注着自我的唯一,却又摆脱不了群居动物的特点,需要他人的认同与理解,害怕从底子里成为异类、渴望寻找到同类,即使鲁滨逊孤岛生活多年,也仍旧不安于清冷。如果所有的“标签”只有一个拥有者,长尾在此也是不复存在的。然而这样独一无二总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孤岛是不大可能存在的。
一个“标签”在网络的帮助下能够聚集一群共同分享者,而这个聚集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常常从“非主流”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主流”(当然,这里的“主流”并不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主流”,而是相对而言的规模扩大、认知度提高)。只要存在主流之外的这一“标签”群体,那么就存在一个消费市场。长尾关注那些“主流”之外的需求,利用这部分需求将雪球滚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市场细分与劳动分工一样是必然。这是刻在人们天性中的追求。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以特权、特供来标明自己的身份,甚至以礼制规定相应的制式,官窑、贡品,这些不也其实是一种传统的“长尾”吗?与其说是长尾理论找到了消费市场中长期存在而未得到重视的小众市场,不如说是长尾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发生机制不完全,影响范围不广泛。就像需求一直都在,只是尚未转化为生产动力和消费市场。曾经的杂志是一种大众读物,诸如《读者》之流,通俗易懂、价低量大快销。而如今,杂志分类更见细致,从内容偏向、读者年龄、传播渠道、获取媒介等等不一而足。更多的新生杂志更愿意专注某一个人群,专注某一类事物,以一种类似“恋物癖”的专注打造一本杂志,尽管许多这样的杂志售价销量不大,但读者购买意愿强烈且消费行动力强,有了固定的读者群,积少成多,也是生存之道,薄利多销,并不是所有产品的统一模式。
“制造、传播、帮助找到”——长尾需要的是营造一种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即将自己产品的“标签”与人们的某一心理“标签”相契合。
有些需求是隐性的、潜在的,而真正的引领者善于将这些不明显的、可能的需求打造成为一种“标识”,一种身份的认同。特别是在当下的年轻消费群体中,消费观念的改变,早就将“消费”作为一种态度。文青聚集豆瓣、小众爱听民谣,每个群体都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趋向暴露。
制造、传播,其实就是一个发掘隐形需求,并将它诱导至消费层面的过程。需求是被提醒的,需求是被创造的。每一种流行背后都有一只强有力的手在推波助澜。《秘密花园》在此前沉寂,却突然暴热,除去当代人焦虑、需要被治愈的心理需求外,此前积淀的手绘文化已经初露了这一端倪。而手绘的热潮将彩铅的获得渠道拓宽,《秘密花园》的大热也才有了配套的硬件支持,难以想象《秘密花园》及彩铅供给的不足,会浇灭多少人购买的冲动欲望。
当然,从差异中发现新市场,从“少”起步,并不意味着市场的需求只有这么一亩三分地。豆瓣、知乎这些原本属于小众的社区,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在相应“标签”的吸引下,更多人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投入滚滚人潮。更加流行、更加普遍,这是很多成功小众“标签”的走向。而到那时,人们又会寻找新的“标签”来摆脱泯然众人的寻常,标注自己的独一无二。新的需求正等着去挖掘。
长尾是一种对抗“流水线”生产的计谋,就像一个瓶子,装满了大豆,却还能灌入沙粒和流水。在已存在市场的夹缝中,拓展一条血路。
扯点题外话,现今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熟、自媒体发展迅速,自认为接受了新时代氛围浸染、熏陶的我们习惯于反传统、反权威。我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电视、报纸的官方发言;以不严肃的态度嘲笑一本正经的姿态,但是却匍匐在微博大V们的脚下,我们的朝拜,不过是换了座庙,却误以为自己已经抬起低垂的头颅。我们以为我们是清醒的“少数派”,不过是换个情景狂欢。
这样想来,我们都在渴望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却又摆脱不了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总是在寻找同类;而我们也都渴望成为长尾的大头,却需要从长尾的低端逆流而上。矛盾与循环,总是在重复上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