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欢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欢喜》读后感10篇

2017-11-05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欢喜》读后感10篇

  《欢喜》是一本由吴伯凡 / 梁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喜》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一直是《冬吴相对论》的忠实听众,吴伯凡老师和梁冬老师的脑残粉。
本宝宝特别喜欢吴伯凡老师和梁冬老师,可惜节目停播了,希望两位老师还能合体。
买这本书,没有抱着什么特别的期待,只是一个小粉丝的心情买的。
但却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让我从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看待问题。
欢喜是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态度
人笑多了,就成了一个欢喜的人。
笑一笑十年少,欢喜的人,自然快乐健康许多。
许多疾病,其实都是心理问题,反应到了生理上。
看完《欢喜》带给我很多改变,主要是思维上的改变。
以前遇到问题会想要抱怨,而现在看完《欢喜》,遇到事情,都会从心里告诫自己,要保持从容淡定,不让周围的环境影响到自己,有自己的定力。
《欢喜》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思路心态
无论是创业,管理企业,教育孩子,还是做人做事,都会有很多启迪的一本书。
“所谓'如来‘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实承认我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
“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希望每个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都能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欢喜》读后感(二):心灵建设书籍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通过接触过《冬吴相对论》。
这本书是经人推荐的,具体是谁已经不记得了。
现在本人有个习惯,看到喜欢的人或者我认为标杆的人推荐的书籍,我会在备忘录里记录下来。等到有时间把汇集的书,一次性在kindle上买下来。
真心感谢推荐这本书的人,让我认识这本书。
这本书绝对是心灵建设,心智提高的好书。
书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句子,记录如下:
1.派克认为,只有做到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这四点,才是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过能做到这些,还不能叫优秀,只能叫心智成熟,不再犯那些小孩子爱犯的错误。
2.不轻易评论他人,不受他人影响,不妄自揣度他人,凡事尽力而为

  《欢喜》读后感(三):欢喜?欢喜!

       不知何时开始收听老吴和梁冬的《冬吴相对论》,但从一开始,就不能停止对“冬吴”系列的追捧:音频节目,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文字版以及现在的《欢喜》和《无畏》。最初是被他们幽默风趣的谈话风格所吸引,经济生活的背后是哲学问题的思考,有时候会觉得有些道理说得过于空泛,往往都是点到为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更多地,我所从中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反省以及对自我的反省。所以,我愿意试着去了解、去掌握他们字里行间所传达出来的哲学,我更愿意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结合相关问题,反省自我。
       回到《欢喜》。这是我从学校毕业之后,在正式的工作岗位上完成的第一步书籍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它也会意味着什么。以下是我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
       瘾是一种快乐,但当你沉浸其中时,它也剥夺了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瘾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多样性的摧毁,对多种潜能的抑制甚至扼杀。
       在我们没有准备好之前,单纯追求所谓的定位,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弘一法师:“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就是说,一个人见识不够的时候,就喜欢胡思乱想、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一个人威严不足的时候,就容易生气、发怒,真正有威严的人是威而不怒的;一个人如果说很多的话,那是因为他的信不足。
    植物能通过内在的转换机制,把那些看似非常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的东西,这就是成长
       多看一些“闲书”,这些书会比米娜我们成为一个工具化、产品化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要做一个既会解题也会解风情得人,如果光是会解题但生活毫无趣味,那就会成为一个乏善可陈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高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应该用人多长,而不是评价个人。
       有些人表面上看似很镇定,其实已经很受内伤了,这很不划算。要把这股攻击力给笑话了,让它伤不到我,也伤不到你,最后消于无形,甚至变得对彼此都有帮助的东西。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高级的智慧了。
       德鲁克(管理咨询大师)说:“如果我不收这么高的费用,别人根本不会把我的话当回事儿。”
       某一句话、某一个思想能不能产生作用,跟语境和气场十分相关。
       除了立意要正,还要让自己眼下的行为与志向始终保持一致。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或受到的诱惑而让自己走上一条低等级的公路,走上去以后就没法掉头了。
    在图书馆里,我们会邂逅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可能会喜欢上它,并为整个人生奠定很重要的基础。
    在一个充满恶意的环境中能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最后把它变成一个充满友善的环境。
    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标志之一就是他能够在下属面前坦然地说:“这个我不懂”。
    最高领导者是“第五领导者”,概括起来就是:羞涩而无畏,谦卑而执着。他的特点就是遇到问题照镜子,发现自己的问题;遇到成绩看窗外,看别人身上的优点。
    良好的工作心态是:给我一个机会去工作,我可以在工作当中学习,接触到很多人,并提高我的视野。这个时候,我们收获的就不是一份工资,而是工资以外更大的东西,比如视野、智慧和心量,还有人脉资源,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年轻人在30岁之前最重要的回报。
    一般来说,说服人的两个要素是恐惧加诱惑。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里,利用人们的恐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这就涉及投资的时候如何面对恐惧和贪婪的问题。巴菲特的做法是,别人恐惧的时候他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他恐惧。
    “哈姆雷特综合征”:当时哈姆雷特准备杀死叔父的时候总想设计一个万全之策,而这个万全之策最后阻碍了他的行动,他变得优柔寡断,不断地退缩、再退缩,结果一事无成。to be or not to be
    那些不敢直面现实、有完美主义倾向、被恐惧感所笼罩的人,往往一听到有人说他坏话心里就扛不住了,这在政治上是极不成熟的。
    庸人容易自扰,他会被各种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吓破胆,或者用近乎迫害妄想症的方式让恐惧不断骚扰自己。而高人能抽身出来反观自己,甚至会居高临下看待自己,谈后一下子就释然了。
    
    读书笔记先要告一段落,说说整体的读后感:首先,缺点自然是少不了:文字结构是相对比较零散,演绎过程相对比较空泛,但空泛之余又有很多例子作为佐证。其次,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那种找到共鸣的感觉,很多道理,很多哲学思考的总结,就是会突然某一点就戳中了你的点,使你会心一笑:“这哥们说得挺对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相对直白的书,它浅显易懂,却又深藏不漏。总之,我会继续珍藏相关的书籍,收藏起来,偶尔回味,也不无道理

  《欢喜》读后感(四):有想法上的冲击

摘抄: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1.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自尊,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2.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
1.彼得 圣吉写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努力要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一分钟之内就实现了”这个人的心智模式就是被套牢了。他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他太自以为是了。他的行为遵循头脑中固有的反应模式,即掉到水里就要拼命地游向岸边。实际上他被套牢了,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这可以说是这个人本身知识缺乏吗,或者他已经被急坏了?
《量子学中的智慧》
1.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花在犯错误及种种恶习上,很大一部分是虚掷的,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情。
2.如果在一年中做了很多很有效果的事情,人们的时间感受就会丰富多彩;如果没有效果,就不可能有什么记忆,因为这时记忆变得单调贫乏,再多、再长也是贫乏。
3.任何一个你以为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其最终表现与你主观怎样看待它有关系。
4.“心念一闪,震动十方”人的心想事成,并不能归结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他想要什么时,他就会多加关注,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争取。
5.“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你心里有了方向,如果风向对的话,他就是顺风,就能搭一程。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能走上心里想的那条路。
6.只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你就有可能吸引和整合宇宙中的各种能量来帮助自己。
7.频率太杂,意向太多,想做的事情太多….这些都会降低速度和效率。有时候,人们能够主动意识到,会把不用的程序关掉,电脑可能会快一点,但却不了解那些后台运行的程序,所以电脑运行得就非常慢。
《积极的沉默
1.“觉人之诈而不行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菜根谭》
2.积极的沉默非常重要,因为一般人喜欢走极端,要么就是沉默,要么就是叽叽喳喳。
3.那些善于倾听、愿意观察和等待结果、愿意思考的人才是真的更加主动。
4.简单地说,就是现代人的服从力不够,张良的服从力太强了,他很清楚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能够无条件地接受当下的境况,不打任何折扣甚至超额完成目标,这就是服从力。
5.许多在第一时间反应的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的反应只是细节的,随机的,自然地,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全局的,最后他只能是略有小成而已。
《定位的误区》
1.如果你非常拘谨,亦步亦趋,按照某个逻辑去做事,你的思维和行为都只停留在表层,你只是在完成某个任务而已,而不是在把自己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2.人在专注的做事的时候,无形当中就会有某些东西汇入内在之中,这就是本。本小的时候,给你干大事的机会你也干不好;本大了 ,有本事了,你才能干大事。
《寻找定见》
1.重要的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在每一秒里,你能否专注、认真、全神贯注地做好手上的这件事。只要能把眼前的这个事情认真地做好,你的心就会定。实际上这也是互为因果的,它也反映出了你的定。
2.保持自己内心的节奏,就是具有一种富有弹性的坚定
3.马化腾在沉默的时候,能感受到多方面的力量,并能很沉静地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躲开一个个有形或无形的陷阱,不会听到风就是雨或者一惊一乍的。
4.本书讲人要跟自己有四个约定,据说这是来自美洲某部落的古老智慧。这四个约定非常简单,第一是不轻易评论他人,第二是不受他人影响,第三不妄自揣度他人,第四是凡是尽力而为。
5.一个从容淡定的人既不轻易批评别人,也不随便表扬别人,或者随便表达对某一个事情的看法,这是一个良好的品质。事情发生了就让它发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只要记住自己要干什么。当你确定周围的状况你无法改变时,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
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被外物所牵引,不至于让大脑全部被这些东西塞满了。
《从内心微笑》
1.“与人为善,与物为春”说的就是这种东西,就是说人的内心里要有暖洋洋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可以温暖到消融周围的人。
2.保持一个温暖、春意盎然的内心非常重要,它既为自己,也为别人。有了一个柔软的内心,就会营造一个如沐春风的环境。
3.为什么年长了就很容易感动?因为人是识大量就大,见识越广,心量就越广,内心就越来越宽厚、越来越敏感。
《用心体验世界》
1.乔布斯曾经说过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人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首先要保持一种饥饿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
2.我们要时时反省,现在获得的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心态是有害的。惜福说是一种很好的心态,就是让我们心里经常有一种提醒的声音。
 《爱的技艺》
1.爱是什么?爱首先是感知,是深切的感知。父母真正爱孩子,就一定会花时间去感知他、关切他、全身心地去呵护他,这是爱的重要标志之一。
2.孔子说“仁者爱人”,还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别人如果不服,那就是要通过修炼自己的德行来感召对方。用爱、用魅力来召唤和吸引,而不是靠权力。别人来了以后。还要让他觉得安稳自在,这才是王道。而霸道是“远人不服,虽远必诛”,哪怕对方在天涯海角,也要前去消灭。
3.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对别人的控制。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同样认为是对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力量格局也会发生改变,如果还坚持“己所欲,施于人”,就会引发各种问题。
4. 所谓爱,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周围的人和事,然后以一种柔性、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解决问题。爱能够兼顾双方的需求,能够在看似对立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信念的力量》
1.如果是抱着找反例、寻找自己正确性的心态,而不把注意力放在完成的事情上,这种人就会陷入自己觉得非常聪明、很有主见,到最后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的境地。
2.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想通过各种信息来做决策,可能你每天都得做出决策。因为现在是八面来风,四处都有信息,而且有很多信息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信念、没有主张、没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和手段,就很可能挖很多坑也挖不到水。要做成任何事都不难,怕就怕不能长期坚持和积累。
3.所谓纪律和原则的作用就在这里,人们可以避免思维和行动的碎片化、弥散化和飘忽化,可以一直炒一个大致正确的方向走去。
4.大家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立场,报纸上有一种观点,电视上有一种观点,同事和朋友那里还有一种观点。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变得越来越浅薄,聪明的人显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只有坚持的傻子,反而有一种超乎智商、克敌制胜的能力。
《解题和解风情》
1.当心里感觉很烦、茫然无措、百无聊赖时,不妨从一件最小的事情开始做起。哪怕这个事情没有那么宏大,只要这件事情实实在在的,它就能让你的心落地,让你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当人们开始操心那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反而没那么烦躁了。最怕的是悬在空中,无从用力的感觉。
2.有些东西,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看是否尊敬说话的那个人,是否把他说的话当回事。或者说,讲话的人讲得再好、再正确,听的人不相信、不尊敬他,讲多少真理也没用。
3.一个人选来选去,自认为作出了很多重大的、不一样的选择,但在外人看来,或者在若干年后回头看,发现所作的选择其实都差不多,只是一件事情的不同版本。
所以说,第一次重大考试或者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都会对一个人以后的选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自己在当时可能意识不到,但在以后写自传的时候,或者在深刻反省的时候,是能够看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心想象成一块田,这块田里有庄稼也会有杂草,如何打理非常重要。不要认为人生的某个重大选择是在某个关键时刻作出的。不是这样的,在此之前,心田是如何打理的,它上头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观,心田的长势能够决定人生的格局。
4.现在很多年轻人就处于这样的阶段,看起来有些事情做或不做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年纪还小。但其实,我们高中、大学或者就业之前的很多基本判断或决策,对于我们后来的人生会有难以想象的影响。就好比是种子时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是什么都不种,最后心田就荒了。
除了立意要正,还要让自己眼下的行为与志向始终保持一致。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或受到的诱惑而让自己走上一条低等级的公路,走上去以后就没发掉头了。
5.要享受在图书馆里闲逛的时光,因为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知识知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很小的一部分。在图书馆里,我们会邂逅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可能会喜欢上它,并为整个人生奠定很重要的基础。
6.我们应该有大量的个性化知识,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如何获得个性化的知识呢?其实就是多看一些“闲书”,这些书会避免我们成为一个工具化、产品化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要去做一个既会解题也会解风情的人,如果光是会解题但生活毫无趣味,就会成为一个乏善可陈的人。
7.财富问题也是有一个心智模式,在相同的境遇下,财商高的人的反应肯定就不一样。财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智力和理财方面的一种体现。好的心智模式是有创造性的,它不会被眼前的格式所束缚,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这种高智商在财富方面还能发挥出来,就叫高财商。
8.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困难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才困难。
9.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一样东西,实际上,真正付诸实施比纯粹思考要聪明得多。当一个人好奇的时候,他就想先把一个东西搞明白了再去做。但当他渴望的时候,他就会立刻要去做。
《官人、商人和情人上》
1.财商是一种智商,但从本质上说,首先是激情不够,渴望不够。
2.稻盛和夫:渴望的画面是彩色的。
3.中国人的财商刚刚过及格线,并表现出高态度、缺知识和低行动三个特点。就是自己很想有点钱,很想提高自己的财商,但是知识缺乏,行动更少。
4.人可以分为三种:官人、商人和情人。当然,有些人可能是两种心智模式混在一起的。
      第一种人是官人,他们很能吃苦,很能受累,也没有多少钱,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都会指向一个东西----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对于一些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权威的事情,他们会立刻暴跳如雷。这种人很快会成为人群中的领袖,他们不在乎钱,但不能伤害了他们的权威性。就像猛兽划定自己的地盘一样,他们的权威绝对不容侵犯。当他们还小的时候,他们就善于组织,想出点子,组织大家去玩游戏,积极主动甚至超额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他们的特点是爱张罗,权威意识很强、地盘意识很强,党同伐异,罩着顺着自己的人,干掉逆着自己的人。
    第二种人叫商人,他们总能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赚钱,用未来的钱来挣现在的钱,最高级的是能用别人未来的钱来挣自己现在的钱。比如说这个东西他买不了,他就先向别人借点钱买下来,再用一个对冲的方式把它消化掉。商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他们总能把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表述得非常迁出。他把一个东西卖给你的时,让你觉得自己好像捡到了一块宝,而当他买你东西的时候,他能迅速戳穿你的价值,让你觉得他愿意买你的东西是你的幸运。
   第三种是情人,不是男女之情的那种情人,而是指作家、艺术家、文人以及公司里营销部门的员工。他们做事情主要是出于某种爱好、趣味和美学意味,推动他们前行的是他们强大的理想主义情怀,或者是某种美学意义的东西。
5.其实,天底下的生意无非两种,一是把东西打包一起卖,二是把东西拆开来卖。李嘉诚就精于此道,他把几个业务买过来进行合并,业务整合之后就拿去上市了。商人有个特点,他们总能替别人考虑问题,因为他们知道生意要长期做下去,所以他们不那么讲面子,不那么讲自尊,他们看中的是可持续的交易。商人的核心关键词是发现价值。
《官人、商人和情人下》
1.因为在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还能发动别人去干事,这是领导者才具备的素质。
2“厚德载物”的“物”可以理解为钱,人的品格德行如果不够醇厚、心量如果不够宽,那是载不动钱的,反而会为钱所害。德行就像一艘船,在平时是看不出大小的,但是把一笔钱往上一放,就能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吃水量大的船有了钱压舱就会更稳,但吃水量小的船一下子的沉。财商的背后其实是人格,是人格决定了一个人掌控财富的能力和管理财富的能力。
3.《小狗钱钱》里就有一句话:“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72小时内去完成,至少是紧锣密鼓地开始,否则可能永远不会这这件事情”。
4. 要把钱当成一种价值,一种财富,一种资源。要很认真、很关切地去对待它,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随便使用、使唤它,要把它当成一个有性格、有尊严的尸体。不这样的话,财商是无法提高的。
5.一个人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做起来最难的事情,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会用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切困难,因为他真心渴望事情能够做成。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老是想着赌一把,那往往不会有好结果。所以,要做成一件事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是真的匮乏,所以拥有很大的渴望;第二就是有梦想,以至于现实当中已经相当不错了,跟这个梦想相比,还是觉得匮乏。
6.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平等的情况下,示弱会让自己更安全。
7.我们很在乎能说出什么话,也会做一些事情,但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光是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来衡量的。它是一个算式,是对个人的认可度与说的话或者做的事的乘积。
8.30岁之前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有时间,每一天都可以去学习。这个时候,我们收获的就不是一份工资,而是工资以外更大的东西,比如视野、心量和智慧,还有人脉资源,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年轻人在30岁之前最重要的回报。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领导者、一个大度的人,他应该时常制造一种周围所有人都感觉亏欠他的氛围,而自己又不要有债主心态。
9.最完美的人生应该是:童年的时候相对自由,有一个相对开放的、像在原野中生长一样的只有生活,能够闻到各种花草的味道,感知能力非常强。
10.我们只有直面人生的所有问题,才能真正有安全感。
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还是很有感触的,至少很多想法上有冲击,很特别的鸡汤,这鸡汤,要好好品味,时不时看看,这样才有效果,要不然一下子很快就会忘记的。

  《欢喜》读后感(五):能否获得持续的欢喜? 我列了一条等式,算算就知道

书名叫欢喜,可欢喜谈何容易,不用期盼读完这本书就能获得真正的欢喜,而寻求短暂的欢喜还不如看部喜剧。

获得持续的实实在在的欢喜,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机制,要看一个人能否保持积极的心智模式。

一个人到底会怎么样与他的内在机制有关系,而与外在的机遇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就像钻石和石墨的关系,钻石的外在境遇和石墨的外在境遇实际上是由它们的内在结构决定的。它们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但是内在的排列方式不一样,它们的硬度就截然不同。

“我们所称为现实的一切, 都是通过我们所参与的积极的营造来显现的。”我们生活在无穷无尽的信息环境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万事万物都是外在的,这些客观的物体经过有意识的大脑处理再加工后,呈现出不同的全新物体,带有主观色彩和感受。

做个比喻,现实是孩子,那么外在环境和有意识的大脑就是它的父母。我们也不妨列出一个等式:

现实=环境*有意识的大脑

从等式来看,现实是如何的?欢喜的还是令人沮丧的?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人脑,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信息处理系统,或者内在机制。

随之而来有两个问题。为什么是乘法等式?前面说关键取决于内在机制,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因素?我们先来分析等式右边的两个因素。

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有正亦有负。我们每天从媒体报道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消极的、负面的。作为一个读新闻的,我自己都说,媒体展现的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有的时候甚至是不真实的世界。好和不好是一个整体,别只看到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也是常态,别忽略了。

  《欢喜》读后感(六):这碗鸡汤可以喝

忙碌的一周也尽量留出睡前的20 - 30分钟阅读 知道这样的量必定是不够的
不过只要一步一步在靠目标更近 就是欣慰 随时记下pop up出来的灵感也算是操练独立思考的能力
          抱怨这种病毒
书中提到其实抱怨是由于对对方的期望和现实不匹配而造成,经常抱怨的人脾胃不好。烦伤脾 恨伤心 恼伤什么忘了。原来伤心的时候大多是由恨所致 尽管口口声声讲着祝他幸福的大话 谁能如此豁达对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不相信。反观自己的工作,大半年都在扮演着抱怨别人的角色,抱怨上司的无能,抱怨工作的局限。换一个角度 如此优越的环境其实更应该好好利用来创造工作以外的价值,直到最近才渐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搬了新的大楼,座位更加隐蔽,更能对于学习畅通无阻 尽管工作量加了一些。是不是受同事的影响而变得消极而被动了呢 我不知道 但一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 抱怨这东西虽不像瘟疫一般 传播速度极快 却也像病毒一样 潜移默化 没有征兆的初期 直到各种症状显露的时候 只有连根拔起才能治愈。所幸看了这篇文字 调整好心态 做一个说好话 做好事的太阳人儿,所谓相由心生。
  
           钝感力 25.02.14
好不容易抽出半个小时把读书往前进了一步。钝感力这一篇强调的是行动力与知识高度的反比关系,或许比较片面,但角度还是很有观点的。
”照通常的标准来看,这样的人应该很聪明,他比普通人想得更精,更细,他有很强的风险意识,总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到周密,如何去规避风险,应该说这是很好地,经营企业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但是有一点,由于这个人长期如此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结果他的理智天平永远朝着“可能不行”的那一方面倾斜,而且, 他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非常害怕事情没做好会有什么后果。 最后他就会患上哈姆雷特综合症,总是在想to be or not to be这个大问题“
其实也是,如果知识储备有了一定量的积累,那么任何决策前都一定会调动所有关于此决策的数据来做一个相对理性的分析。在这其中,心力和时间与产出的比率也许可以忽略不计 但也许是无法估量的。固然 我不认为对于这类知识分子的这些在做决策前的深思熟虑形容为瞻前顾后,但也确实少了几分豁达和果断,这是大脑机制决定的 是被足够庞大的数据库所主导的结果, 并不是说书读多了反倒适得其反了 只是对于多变的生活 多一点钝感力生活或许会多一点情趣。
           定位的误区 26.02.14
下课回到家已经快11点了 因为讨论Project耽误了一些时间。洗香香又做了个慕斯面膜擦了身体乳安心地躺下 那一刻 无比美妙 哈哈。言归正传
很早之前在豆瓣上看到过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试读过一部分,当时的感觉是有点伪鸡汤,我平生最恨的就是打着心灵鸡汤旗号说一堆废话 看似道理无限 实际毫无效用。 昨儿看到梁冬也提到这本书 变少了几分排斥,经由总结《欢喜》所提到的让人有自律的4个要素:
    1. 推迟自己的舒适感和满足感
从吃蛋糕这种生活习惯的小细节上反观价值取向 潜意识里是受到了影响的 到底先吃苦还是先享乐。我一直秉信人的福禄是有限的,先被吃掉的奶油和后被吃掉的蛋糕 其实都能算是一种选择 可是人生的选择 没有对错 只有优良 因为任何的选择都能造就美好人生 只是量度的不同。在这里 奶油在蛋糕上 先入为主 当然先吃奶油,有时候奶油或者藏在最下面 固然只能先吃掉蛋糕 从这一个层面来讲 我并不觉得这跟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推迟舒适感 先享受苦难? 看到这里 我想到了一句话:其实我们都错了 逆流永远到不了终点。当有奶油的时候 我为什么要拒之千里 谁能知晓千里之外是不是一群饥饿的豺狼虎豹在觊觎着?我觉得 有幸福 就应该活在当下
     2. 承担责任 和 3. 尊重事实
这两点我真的做得很不好。每一次上司故意跑过来表现得兴高采烈地:呀!我终于抓到你又犯错误了!”这样的态度固然令我很不舒服 可是客观上讲,我每次的回应都是尽量在给自己找辩解 找理由去让自己的立足点更稳固。错了 就应该要认错 从错误中学到得更多更快更深入。
     4. 保持平衡
不太懂 不愿多说。
           解题和解风情 18.03.2014
“要享受图书馆里闲逛的时光,因为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只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很小一部分 在图书馆里, 我们会邂逅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可能会喜欢上它, 冰为整个人生奠定很重要的基础。”很久没去过图书馆了 有去也不是为了闲逛 只是为了找个安安静静地角落好好复习或者写论文。 不曾体会过那种偶然得来的惊喜,但是也是非常赞同其观点的。 好好生活 把随意的生活过得不随便 其实需要一些智慧 解读和品赏。我们被社会认知教育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拥有同样的性能和同样的化学反应 直到后来才学会玩,学会分享情感,而这些才是对幸福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
           官人,商人和情人 24.03.2014
整整一天就被坡人无语的效率给耗费在project discussion上了...一顿不爽 积攒了好多没做的事,整理行李搬家,写buyer behavior的论文 索性不管了怒看了两章《欢喜》
官人,权威不容挑战者,视权力为生命 为呼吸之氧气。情人,这里并不指男女之情 却是只公司内从事人力资源,文案策划等需要用情用理的人,充满着理想主义情怀。而商人,核心关键词是 发现价值。有财商的人能从限制里看到机遇,普通人却只能用抱怨这种肥料加速灌溉痛苦这颗小树 使之更加茁壮成长。
书中有个故事说 有一个外地人到银行去贷款100万,空手而来无法提供抵押资产,只有一部车,劳斯莱斯。银行以年息1%同意了,第二年他连本带息换给了银行。其实 主人公只是为了找一个安全又经济的地方停车罢了,于是他想到了这个办法。没有一个地方能比银行更安全,1%的停车费相较与其他俱乐部,那真是不足挂齿。这个故事里,财商高的人是善于利用限制而反观机遇,他会理财,懂得如何将自己的财富有效配置也有着让财富增值的能力。
另一个重点讲述的是执行力。之前读到水湄《5岁小朋友都懂的经济学道理》也说的是这个理,小朋友花了1个小时终于选到心仪的又大又红的苹果,开心不已,扭头一看,别的小朋友甚至都已经吃掉2个苹果了。顿时丧失幸福感。在你踟蹰不前 畏畏缩缩的时候,那些有执行力的人早已开始着手,且不论事情的质量好坏,尝试总是比观望要来得有意义。行动永远比思考聪明。
——“年轻人总是想当然地以为领导都是非常开放的,觉得他们肯定非常聪明, 非常包容, 非常了不起, 非常有自信,要不这个人怎么做了老板呢?当我自己做到半个小老板的时候, 我才知道,其实那都是假象, 老板也是很脆弱的。
马屁犹如辣椒, 吃起来有瘾,而且岳池当量越大, 一个高层领导对马屁的忍受度和需求度有多高呢?他刚开始的时候是读马屁感兴趣, 后来是神感兴趣, 在后来泽发展埕强迫症, 这跟辣椒是一样的,刚开始是”辣不怕“,后来是”不怕辣“,最后变成了”怕不辣“——
这段话对我很是受用,从来讲几句违心的话就浑身不自在,想说做自己就好。以为我的上司,如此妄自菲薄之人,必定对马屁这种东西能有点免疫。事实应该不是如此,小心眼,怕被超越,怯懦胆小之人对辣椒的需要只应更多不会更少。他们需要从旁人的赞许中减少自卑的成分,他们也需要马屁去稍微释放他们的压抑情绪。马屁,于我于他于任何人,都一定是生存之道。切记吧!

  《欢喜》读后感(七):心灵建设书籍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通过接触过《冬吴相对论》。
这本书是经人推荐的,具体是谁已经不记得了。
现在本人有个习惯,看到喜欢的人或者我认为标杆的人推荐的书籍,我会在备忘录里记录下来。等到有时间把汇集的书,一次性在kindle上买下来。
真心感谢推荐这本书的人,让我认识这本书。
这本书绝对是心灵建设,心智提高的好书。
书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句子,记录如下:
1.派克认为,只有做到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这四点,才是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过能做到这些,还不能叫优秀,只能叫心智成熟,不再犯那些小孩子爱犯的错误。
2.不轻易评论他人,不受他人影响,不妄自揣度他人,凡事尽力而为。

  《欢喜》读后感(八):欢喜的秘密

所谓“欢喜”,便如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更平和的心态、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更长远开阔的眼界,那是一种“积极的平和”,所谓禅静、所谓欢悦。 欢喜,以欢愉的心情发现生活中的喜悦。可谓是一种充满禅意又积极入世的佛家心态。放缓步伐,开放心态,以豁达之心去接受世界,但平和不是消极,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体验,体会人与人间的奇妙缘分,感受春花烂漫、绿叶抽枝、星空灿然、白雪松软。 我很喜欢他谈到的关于眼界的话题,人生的重点不在于你从哪儿出发,而在于你将要去哪里。愿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待当下的局势,否则我们就会为琐事而累。以一种更大的格局,放宽眼界、放下包袱,才能走得更远。

  《欢喜》读后感(九):《欢喜》书评一——解套心智模式


1 “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指我们在行动和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却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套路。”我最大心理定势可能就是悲观地看待问题。由于幼年时期的家庭变故,家里好多年都被忧伤压抑的气氛笼罩。父母随意传播着他们悲观情绪,“不行我就逃到南方去了”,“买衣服?没钱。哎,随便吧。”这是家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甚至是“怎么办,要不然去死?”我渐渐从一个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问我为什么这学期突然变得话少了。更令人无奈的是,被老师告知后,父母还会不明所以地问我同样的问题。悲观的世界观就此在我内心生根。现在想一想,长大后很多事件都可能和这种“业障”有关系。
另一方面,考量自己是否过得不幸本身可能也陷入了一种心智模式,一种只记得过往的不幸而忘记了很多幸福的模式。我记得在家中最灰暗的时期,也有那么一段大家是开心的。之后自己的不开心一部分是因为上初中而换了一个陌生环境。自己和初中同学也有很多愉快的回忆。
2 另一个套住自己的心智模式,就是永远完不成想要完成的事,或者说永远只能做到目标的百分之六七十。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套这个现象。第一,缺少明确的目标;第二,有想对材料进行扫除一切细枝末节的了解。第三,习惯把难做的事拖到最后做。
德鲁克认为员工不是应该被领导管理,而是被目标管理。明确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把目标分解,从时间上来说,由年分解到季度,由季度分解到月,由月分解到天。另外一定要设置“deadline”(最后期限),如果没有这个,就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想把任务进行百分之百的清扫也是种不好的心智模式,我至今也没有发现自己做到过。这需要另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替换它。Ted上有一期讲授怎样用二十小时掌握一门新技能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3 激励人奋进的心智模式。
如果你不够厉害,你喜欢的女孩就只能被屌丝抢走,而你站在旁边却完全没有还手之力;有人一年之内把英语学到能教GRE的水平,有人大学刚毕业就创立了企业;没有去尝试做什么事的后悔,要比做了某些错事更痛苦。
4 作为枷锁的心智
我似乎发现了一些心智,它们会把我们局限在现有的方式思考,更恐怖的是我们对很可能对此豪未察觉。
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故意放大,或者是故意破坏原有的和谐关系,从它引起的别人的痛苦处得到某种满足感。
对于简单但从未做过的事抱有很高的心理壁垒,甚至是排斥。比如很多人对使用英语有排斥,比如人们对用二十小时掌握新技能的状态的排斥。
不敢搭讪。其实,搭讪几乎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搭讪失败和没有搭讪的结果是差不多的。让你胆怯的只是一种当你即将采取一项平时不敢做的行动时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失败的情景并且放大它的影响的心智模式。
没我具体目标就会自然地散漫。假如老板要求我们每天七点准时到办公室,不管多不情愿我们也会办到,然后度过一个充实而紧张的上午。但在假期,不知不觉中我们会发现一天什么都没干。
不知道在能力的“n+1”处提高能力。读英语的时候,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慢速跟读上,感觉这样坚持下来水平肯定会提高。而当我去跟读快速课文后,之前的慢速立马感觉不在话下了。我们可能会高估“n+1”的难度,也会意识不到练习“n+1”带来的显著效果。
缺乏逆向思维的心智干扰。例如,记不清一个季度有几个月,其实一年能分成两个半年,而半年又能分成两个季度。这样记忆会非常轻松。

1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很苦恼,好像活在一个自己挣脱不了的套子里面。就像是掉进了内藏漩涡的深潭,只凭本能拼命挣扎,也只会被漩涡吞没。这时你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或系统是怎样一种结构。
比如弗洛伊德说的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事实上,马车走到哪里不是由马而是由车夫决5定的。聪明的马知道这一点,不聪明的马还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而决定马车最终到哪里的不是车夫,而是那个客人。客人说要到哪儿,车夫就驾着马车到哪儿。所以,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在挣扎、在痛苦、有很多苦恼,就像一匹愚蠢的马,老以为自己可以主宰命运,而不知道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就隐藏在内心中。有些人就像马一样,不知道背后还有车夫和客人。”
这之前好多年,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大多数人不同,可能和年幼时的经历有关。这种心理在没有压力时并不会显现,而在面对不确定,面对压力和陌生环境时则变得脆弱,忧郁,孤僻。但当明白了它背后的缘由后,我想是时候清除掉这种“业障”了,即便要经年累月。
2 在具体操作上,绕过直接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地方探索会有另一番景象。听有一些朋友说,世界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有联系的。
“在商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的层次越高,越是对商业话题、企业管理中技巧层面的问题不敏感,越是要从历史、诗歌、哲学、宗教当中去汲取营养。由此我们想到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就是解套。”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否则就是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 ”
前几天晚上发生过一件事,让我觉得自己曾经这些读书思考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那天下了自习搭讪了一个女生,一聊才知道年轻的外表下已经二十七八岁了。本硕在国外读的,回国后发现国内工作压力很大,于是准备托付考试移民到加拿大。也不知道是不是受的教育比较好,这姑娘思维活跃,性格强势乐观,身上仿佛有一种“乔布斯式”的场,也散漏出她享受安逸和及时行乐的价值观。我们聊了一路,回来后直到睡觉之前我脑袋里都是刚刚的聊天。那时仿佛之前一切读过的书,思考过的事,困扰自己的烦恼,都变得那么不重要,甚至有些滑稽。因为在她的世界观和我的世界观的强烈对比下,我感受到自己之前所有的经历和体会都是基于自己的世界观之上的,而在她的世界里这些也许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信奉奋斗,信奉想要多大成就就得有多大痛苦,信奉人生难免有痛苦,而这些恐怕都抵不过轻轻的一句“及时行乐”。
这种情况其实时有发生。比如我常会在一些年轻企业家的口述和他们年纪轻轻就创立企业这件事中体会到其和我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些描述商人与众不同的思维的文章甚至会让我热血沸腾,因为在读文章时我的思维完全被迁到另一个轨道上,生活中原本的烦恼突然变得很渺小,原有的疑问似乎总会有它的解决途径。我想,也许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正是由于它就是我们特定心智模式下的必然产物;而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由于不论怎样探索,自己还是试图以自己的心智模式去解决,这就像想在同一个池子里找到其他品种的鱼。

  《欢喜》读后感(十):欢喜

其实欢喜的第一要务就是承认和接受现状,所谓“如来”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实承认我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然后,在接受现状的态度下放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人的青年时期总是充满激情,容易激动,“愤怒”和“青年”是联系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愤怒、对不公正和丑恶事情的敏感,是一个人有生命活力的标志之一。
就个人而言,如果长期处于愤怒和抱怨的状态,以为这样能显示你的才气、智慧和与众不同,就接近于发烧的状态了。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有些人自尊心强到病态,这就有点像发烧,周围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导致他剧烈的内心反应。这种反应只会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变成外在的成就。 一个人在没有取得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对公平的过分期待,其实是与病态的自尊联系在一起的。
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因此不可能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去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一个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其行为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心智模式往往套牢了我们,有人称之为内心的魔障。企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断变革,发现问题就改,但仍像吉姆·柯林斯说的那样,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变革越糟糕,越糟糕越变革,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对事情的判断有偏见,心智模式错了。
个人或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首先应该问一个问题:除了考虑事情做得对不对之外,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问题?问题背后还有一种限制性、制约性的东西,这个根子要是不挖出来,再怎么变革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
有些人关注自然环境的污染更甚于关心内心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没有注意到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反而对远离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关心,表现出了炽热的爱心。对于这种人,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们对陌生人能够表现出爱心,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反而是暴力。
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先天或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转变成正面的东西。之所以有这种能力,有时是因为一个人特别有智慧,能够顺应和转变,有时是因为他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即使智商不高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不会被外界的眼神伤到。
当一个人伤害你的时候,你不要想着怎样去报复他,实际上他在伤害你之前已经受到了很多很多的伤害。只有一个内心不太健全的人,一个心灵遭受着各种煎熬的人,才会无端地去伤害别人。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心量足够大的话,你看到他时就会生起一种怜悯和慈悲之心。 这种感觉有点像母亲对待孩子,孩子犯错误了,母亲不会厌恶或痛恨他,多数时候,她的心里会说:“哎呀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真正的仁是面对别人的异常甚至是破坏性行为时,能够感受到那个人的痛苦,这也是敏感意义上的仁。
如果把教育和权力混在一起,就会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论是老师和学生,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扭曲。比如说,孝顺是衡量孩子的一个指标,但在权力游戏中,孝顺就会被定义为对老师和家长权力的服从。 于是衡量学生或子女好坏的标准,就变成了服从还是不服从。只要不服从就是不孝,这种权力关系要求的就是单方面的服从。反过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旦确立了这种权力游戏,双方都会认可这个权力逻辑,一方希望支配另一方,另一方又想方设法进行反支配,正常、温情的教育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权力博弈。这种现象不光存在于家庭和学校当中,在公司、政府里,甚至在政府和民众之间也同样存在。
无私如果太过了也是一种心理病,叫作“大公无私”。有这种心理的人,其所有行为都表现出极其无私的特点,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有些接近于极端利他主义。他们只是给予,不断付出,这种付出当然也源于爱,可这种极端的爱里也包含一种控制,说到底是权力欲的一种表现,而施予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
其实在管理过程中,理性是不完备的,很多时候,与其说它是在解决问题,不如说它是在制造问题。有一种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管理行为,这种东西我们称之为“爱”。所谓爱,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周围的人和事,然后以一种柔性、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解决问题。爱能够兼顾双方的需求,能够在看似对立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面对外来之辱,有一个转换机制的问题。就好像内心里有一个轴承,外力来了之后,不会让它伤害到自己,不会把这个力吃到肚子里,把自己打成内伤。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镇定,其实已经受内伤了,这很不划算。要把这股攻击力给消化了,让它伤不到我,也伤不到你,最后消于无形,甚至变成对彼此都有帮助的东西。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高级的智慧了。 所谓的全然接受,并不是要含垢忍辱,而是要用内在的机制去化解它。
有时候,人的烦躁是因为没有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去操心,去让他高兴或痛苦。
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就还没有做,你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欢喜》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