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1 12: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悲惨世界》是一本由雨果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1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读后感(一):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百万的字,当中还跳过了几章。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标准来区分经典著作、一般著作和无意义的著作的。这个答案可能还要探索很久,但目前,我能想到的区分一部小说的好坏的一个的因素(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能立足于现实,是否有现实的人性,其中的人物的一举一动是否有血有肉,毫无疑问我觉得《悲惨世界》完全做到了,雨果做到了。小仲马说:只有在深入地研究了人以后,才能创造人物,就像要讲一种语言就得先认真学习这种语言一样。雨果有这个能耐。
       无论是刚开始的主教,还是冉阿让,都是经过重重考验,经过多次的反思,多次良心和利益激烈冲撞后才能变成如此让我们深深尊敬的人的。正如雨果在书中写道:由七头蛇开篇,由天使收尾。所有有着高尚道德的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经过数次(可能是数十次、数百次)对自己过错的反思,对自己内心产生的恶念的克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接近米里哀主教这样的人。刚开始看这部著作就被第一章所描述的这位无私博爱的主教深深吸引了,他不就是我想象中老子的形象吗?他的所作所为不就和道德经所论述的得道者如此相似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谁都永远敞开着自己家的门。恐怕这就是殊途同归吧。“可以说,婚后,他的青年时代整个消磨在交际场所,消磨在与女人们的厮混之中。”神圣的出乎常人的米里哀,他的青春时候也并不光彩。
      这部著作能流芳百世,恐怕就在于作者对人性的洞若观火。即使是冉阿让,在面对要失去珂赛特的时候,也是恶念频生,当看到马吕斯的信竟然狂喜不已,正是这种现实感,甚至有些幽默,让我深深折服,也正是这种现实感恐怕才有呼吁良知的资格吧。只要我们想,即使达不到米里哀主教、冉阿让的地步,也完全能克己利人,做一个值得同胞尊重的人。
       最后,我想说点别的感触。冉阿让,米里哀主教,就我个人感觉,他们可能没有一些伟人、一些改变世界的人来得伟大,没有他们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对人类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来得大,但我却更喜爱更崇敬他们,或许是相比伟人,他们可能显得更平凡些。往往最打动我们的可能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吧。另外,雨果是一个信仰上帝的人,他的很多思想是从最完善的上帝角度思考的,行善也好,良知也好,其论述的原因都是源于无所不能的上帝,而我却偏向唯物主义,抛开上帝不论,他的向善的观念、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我都深深同意。和而不同,殊途同归,世界观虽然不同,但是并不影响从这本书里能吸收到满满的正能量、并不影响对雨果的感谢、尊敬和佩服。

  《悲惨世界》读后感(四):《悲惨世界》里的人道主义

千疮百孔的世界,拯救人类沦丧的道德,重塑人类的良知和尊严,把被人为破坏的人类秩序重新修复完整。
  在《悲惨世界》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中,雨果着力展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
  贫穷使男子潦倒。冉阿让的一生充斥着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他出身贫苦,为了谋生,干过多种低下的工作。他为姐姐家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前后共坐牢19年。但当他走出牢狱时,又等于踏进了人生的监狱,“孤零零,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避雨之处”,实在是“连狗都不如”。在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后,冉阿让广施济贫,但他的一系列善举仍无法填补他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与法律、习俗间的鸿沟。冉阿让有罪吗?不!有罪的是迫使他去偷窃的社会现实,是剥夺他基本的生存权利的统治者。他唯一的罪过是他的贫穷、他的身份—— —个毫无生存权利的穷苦工人。
  饥饿使妇女堕落。芳汀原来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邪恶、污浊的社会玷污了她。她有自食其力的决心,但是包工头、债主又对她进行无情剥削。她把自己的头发、牙齿低价卖掉之后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出卖肉体。雨果沉痛地说,社会造就了一个奴隶。芳汀的悲惨命运完全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黑暗使儿童羸弱。冷酷无情的社会也不会放过对儿童的压榨。大批儿童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芳汀的孤女小珂赛特不幸落在恶毒的德纳第夫妇手中,被迫做远远超出自身负荷的体力活,大冬天还要到河里取水,食不果腹,衣不保暖,备受摧残。
  这三个问题集中展示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悲惨世界。在这个悲惨世界里,雨果谴责了当时社会不合理的法律,而颂扬了人道主义理想。雨果批判现行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在一家人濒临饿死、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用拳头打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偷了一块面包,他因此被判5年苦役。其间,冉阿让因极为担心家人的生存而几次越狱,但无一成功,反被加刑至19年。如此严厉的惩罚让冉阿让对法律产生怀疑。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无罪的人,但自己是在愿意工作而得不到工作,愿意劳动而社会不能给自己提供劳动岗位的情况下才走上犯罪的道路的。他认为法律对自己的惩罚太重了,这对自己是不公平的。他认为不仅这个社会有罪,上帝也有罪。他在监狱里磨就了“仇恨”的利刃,他仇恨社会。社会用饥饿和冷酷磨砺了冉阿让,冉阿让的心也因此变得冷硬起来。
  人性和善良就这样被泯灭掉了,一颗心在罪恶的上空苦苦挣扎。就在冉阿让的灵魂几乎掉进罪恶深渊的时候,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出现了,他给冉阿让带来了希望,也给这个悲惨的世界带来了希望。米里哀主教用他的宽容和博爱感化了冉阿让,让他从一条做坏事的道路走上了施惠的善良之路。冉阿让以后的表现,证明了米里哀主教的成功,证明了人道主义的火种在这个冰冷的悲惨世界得到了延续,给人带来了温暖。
  冉阿让是雨果塑造的人道主义的理想人物。一个原本被社会当作垃圾扔掉的人,终于又回到了人间。他从米里哀主教的尊重中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良知和尊严。他心中的坚冰一块块融化,一盏明灯在他的心中点燃,从此再也没有熄灭过。当冉阿让成为马德兰市长以后,他关心人民,爱护孤寡,他竭尽所能地帮助穷人。他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用肩膀扛起压在车下的老人;他冒着再次入狱的危险,去拯救被误认为是冉阿让的犯人;他不顾欺侮和怀疑,命令沙威释放无助的芳汀;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跳车,去寻找苦难中的珂赛特……

  《悲惨世界》读后感(五):一天行程的傍晚

某年四月中旬,大概是日落前的一个小时,有个男孩儿走在繁华的南方都市里。此时分,夜场开始渐渐出头迎接每个因为工作的不停歇而休眠的行人,脚步匆匆归家的人铺满了整个街道。他们丝毫未注意到这个连背包都没有的男孩儿,这样的人对他们来说与往日并非有什么不同。此人中等个头,身材中等,正当青年,看样子是二十二到二十六之间,一身休闲运动装,头发短短的,胡须闪耀着这几日的悸动,大概是因为时间匆忙,今天还未修整完全,运动鞋也无法掩盖出他步履的匆忙。

谁也不认识他,显然只是一个过路人,他的轻松自在并未让周围人发觉他只是一个远方来的客人。这个人肯定走了很久,又或者一直在原地徘寻,他看起来很渴,到了集市广场的路口又停下,之后又走开。手机对他来说好像很重要,他双手打字,眼睛不时定住,怕错过一条消息也怕自己打字的速度慢了一秒,眼角的笑意表明这对他来说是个好消息。可是啊,他并不轻松。

过了一刻钟,一个电话打过来,他赶快按了按键,可是我分明看到他眼神中那百分之一秒的拒绝,那种拒绝包裹了世间所有的紧张和叹息。他在电话里交谈着,旋转着看周围的建筑物,是的,他好像看到目标了。径直走了过去。

他想挥手,刚抬起又整了整红色的马甲,顺便摸摸马甲上左胸上的那抹刺绣。他小跑着说着些话,头发,眼睛,鼻子,眉毛都在用力气,来缓和自己周围的气氛。

我顺着他的方向向前看,哦

有个女孩,也在打电话。

仿一个场景 第二卷《沉沦》开篇

  《悲惨世界》读后感(六):灵魂的救赎

中学时代,只知道这是一部抨击法国社会的时代史诗,长大了,成熟了,才知道,真正的史诗不仅包含了时代,还包含了人的灵魂。灵魂的宽广与深邃,丝毫不逊色于激烈的时代。
这是一部关于冉•阿让个人灵魂的史诗,是一部关于爱与救赎的史诗。冉•阿让,他是一个判处了十九年苦役的犯人,仅仅因为不堪饥饿的他偷了一块面包,无助的他被隔离于整个社会之外。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心一干涸,眼睛也随着干涸。他出狱时,已有十九年没掉过一滴泪了。”牢狱之灾,扭曲了他的心灵,他已然失去了爱的能力,他的心里,只剩下恨与孤独。米里埃主教使他看到了善,珂赛特使他懂得了爱,任市长的生活使他懂得了感恩与回馈,修道院的生活使他懂得了谦卑与平和,马吕斯使他懂得了放下邪念,至此,他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我们时常抨击这个社会,认为是制度的腐朽与社会的黑暗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但其实,相比起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根本,也更艰难的工作。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风车不在了,但风在吹。”这是一个极好的隐喻,所有的制度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即便我们通过革命摧毁了旧制度,那又有什么用?我们没能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想,那意味着,我们在摧毁一个腐朽的制度的同时,又催生了另一个或许更 腐朽的制度。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这样的一种观点,“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质总是善良的,是外在的力量在我们的灵魂中混入了恶的因子,我们才会在善恶之间徘徊不决。然而,雨果告诉我们,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罪恶。人是一种善恶并存的动物,人性永远是灰色的。冉•阿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重重,暧昧不明的人物。他不断地越狱,又不断地因受良心的谴责而投案自首。他爱珂赛特,希望她幸福,却在她的爱情降临之时,因嫉妒而掐灭了这份爱情的火种。冉•阿让,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十字路口之间抉择,他对过,也错过,起起伏伏,才最终得到了救赎。失落了这一挣扎的过程,人便还是原来的那个善恶不明的人。
既然灵魂的救赎势在必行,我们又要如何保证自己做出对的选择,又或者,在错过,痛过之后得到灵魂的洗涤?雨果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请记住,我们每一种欲望,即使是爱情,都有一个胃,不要塞得太满。做任何事,都要及时写上‘终止’。”他并不否认欲望的存在,只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节制。只是,有欲望,便会有感性,有理性,便会压抑感性,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又不能麻木冷漠,“节制”二字,终其一生,也难做到。怪不得冉•阿让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他是一个的金银满堂的商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市长,是一个谦恭有礼的园丁,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士,他终于成为了一个节制的人,但到最后,他仍耻于将这一切告诉他最爱的珂赛特。雨果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良方,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它在遥远的大海的彼岸,等待着我们历经风雨和煎熬,在最后一刻为我们加冕。

  《悲惨世界》读后感(七):雨果笔下的19世纪初期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在法国小说乃至世界小说创作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雨果以人道主义为精神原则,以工人冉阿让的悲惨生活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拿破仑帝国后期至七月王朝时期法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揭露了大革命后法国普通民众生活依然贫困的事实,表现了对法国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虽然小说的人物和剧情大多是虚构的,不能作为研究法国革命史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因为偷一条面包而被判多年监禁、为了生计出卖牙齿甚至出卖身体等事情又是有其社会原型的,特别结合一八三二年六月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等事件,使我们能够通过这部作品更好的窥探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人民的“悲惨世界”。
    “你是否听到人民的歌声?那愤怒的人民的歌唱?这是不愿再为奴的民族的音乐在回响。若你心跳的节拍与鼓点一同激荡,新生活便将开始,随著明天的曙光。你是否会参加我们的战斗?勇敢的人们,谁会与我们同一战线?在街垒的那一边那渴望已久的世界,你是否已看见?那么请参加这场战斗,你会得到你的权利──得到自由!
    你是否会倾尽你的所有,让我们的旗帜高高飘扬?如果有人能幸存,有人将阵亡,你是否会起来为此机会放手一搏?烈士的鲜血将把法兰西的绿草浇灌。”
    一八三二年六月,伴随着这首激昂的乐曲,怀揣共产梦秘密结社和沙龙的青年学生以拉马克将军的病逝为导火线发动了“六月暴动”。他们扛起红旗,在巴黎的老城区筑起堡垒,轰轰烈烈的革命在法国这片充斥着自由、民族和起义的土地上再一次爆发。
    雨果曾在自序中对于19世纪初的社会问题这样总结道:
    “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由于存在社会压迫,所以在文明鼎盛的时期造成了地狱般的生活,人生来本该幸福,却不可避免遭受了灾祸,所以战争和起义变得必不可少,人们只有通过战争来改变黑暗的社会,争取未来的太平盛世。于是自从1789年开始,法国人民就坚定不已地走上了战争革命之路,在这一路上为自己的民族自由不断奋进着。
(一)1815年及以前
    故事从1815年,冉.阿让被释放开始,伴随着缓缓下沉的三色旗,主人公冉.阿让在19年后,终于重获自由。雨果对于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独到的匠心,连主角被释放的日期也是有其特殊意义的。1815年,并不是普通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整个法国、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都影响颇大的大事。
    1815年6月18日,五万名法国士兵英勇牺牲,鲜血染红了整片大地,连天边的残阳也多了几分血腥的味道,拿破仑带领的曾经所向披靡的法兰西帝国军队在一个叫做滑铁卢的地方惨败,英普联军将法国人杀得丢盔弃甲,4天后的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签署退位诏书,百日王朝的荒诞故事终于落下了帷幕,这一次连皇帝的名分都没有保留,这一别拿破仑就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在联军的护送下,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得以复辟,白色的鸢尾花(波旁王朝的标志)再一次开满了法国的大地。冉.阿让的黄色身份证上也印有那样的白色鸢尾花标志。
    对于统治集团的不断变换,也许法国人民早就习以为常。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这就成了常有的事情。
    1789年,以三级会议为导火索,以攻占巴士底狱为标志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砍掉了路易十六的脑袋,建立了提倡“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兰西共和国。可随后内部斗争和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外部压力使更为激进的雅各宾派得以上台掌权,经济上全面限价并实行低价、严禁囤积垄断、实行面包配给;政治上设立革命法庭和断头台,这些集权的恐怖统治使得法国被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乌云之中。
    当时的物价已经严重混乱,面包配给制度,使得百姓根本吃不饱饭,然后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偏偏又刑罚严苛,可怜的冉.阿让只是偷了一小片面包想给自己的小侄子,就被判处了五年的监禁,随着他的几次越狱,监禁的时间也一加再加,最终变成了整整19年,曾经年轻的冉.阿让就在这监牢之中度过了本该最为美好的年轻岁月。
当时恐怖统治迅速推进,救国委员会、治安委员会纷纷成立,到处还有推着断头台前行的特派员,将一个人推出去砍头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自危。这断头台也就成了这世上最可怖的东西。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就借文中的主教之口,提出了自己对于断头台的思考:
    “断头台,是法律的凝结,它不是中立的,而且不允许你保持中立。谁见到它,都引起最神秘的颤栗。一切社会问题都在这把铡刀周围打上一个问号。……断头台是刽子手的同谋,它吞噬、它吃人肉、它喝血,断头他是一种法官和木匠造出来的魔鬼,一个似乎过着制造死亡的可怕生活的幽灵。”
    这段话说的十分的中肯,法律滥用刑罚,宁可镇压错了也绝不轻判,很多被怀疑反革命的人,未经审讯便身首异处。这样的行为很快招来非议,1794年,忍无可忍的巴黎人民再次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砍掉了罗伯斯庇尔的头颅,热月党人开始执政。
    然而新政府的所作所为依旧让法国人民感到失望,就在内忧外患之时,精明能干的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统治者,对外扫平外国军队,对内恢复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拿破仑的上台,法国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可以说1804年至1815年间,是法兰西最辉煌、最荣耀、最强大的时期,这段时期是由拿破仑所统治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然而,滑铁卢战役的失败,让一切都回到了最初。
(二)1823年
    时间的指针一刻不停歇的向前推进,转眼小说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就来到了1823年,他认识了穷苦的女工芳汀,收养了可怜的孩子珂赛特。
    1815年至1830年的15年间,法国由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可能是由于大革命与帝国以及在法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一时期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可谓麻烦不断,为了磨灭这一烙印,波旁王朝大四迫害捕杀帝国的军官和支持者,国王的种种特权再次死灰复燃,百姓生活在一片水生火热之中。
    穷苦的女工芳汀由于生计所迫不得不卖身成为低贱的妓女,找不到工作的穷人为了一口饭吃卖头发、卖门牙这类事件层出不穷。当时的法国社会不止一个芳汀而是千千万万个像芳汀一样活得艰辛的百姓。雨果借芳汀的遭遇,描绘了这一段黑暗时期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同样的,值得玩味的还有雨果对于冉.阿让刚出狱时的心里描写,他说:
    “他所有的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纳点,就是仇恨人间法律;如果这种仇恨由于天意的突发事件而在中止发展,它在一定时期内便会变成对社会的仇恨,然后是对人类的仇恨,再然后是对造物的仇恨……”
    可见严峻刑罚只能使人更加邪恶,令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造物产生巨大的仇恨。然而幸好,冉.阿让碰到了善良仁慈的主教为他开脱罪责,对他道德感化,最终成功改变了冉.阿让,改头换面的冉.阿让也成为了一名造福百姓的市长。可见只有人道主义和道德感化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救赎和重生。封建王朝向来刑罚严厉,所以他们的统治是通过压迫人民得以持续的, 这样一个毫无人文精神的王朝必然是不能长久的。于是1830年,巴黎人民再次揭竿而起,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然而资产阶级却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三)1832年
    时间转而来到了1832年,以马吕斯为代表的时代进步青年以拉马克将军的葬礼为契机发动了六月暴动,关于这次暴动的起因,还得从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说起。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承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然而其登基后,却始终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导致平民的生活依旧苦不堪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路易.菲利普始终谨记是富有的资产阶级将他捧上了台,他才能拥有如此权利,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始终偏向资产阶级。
    原来尖锐的社会矛盾不但没有能够解决,反而更加明显,终于在1832年,由巴黎支持共和制的贵族青年学生领导的起义终于在巴黎街头爆发,最终在政府军的镇压下失败。六月暴动虽然是法国七月王朝期间一次失败了的反君主制起义,然而却在每个法国人民的心中埋下了自由的种子,并最终在1848年成功推翻了七月王朝,彻底解除了法国人民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八):天使的翅膀

一本书写了一个世界,称之经典必有其取经之处,雨果三十年磨炼出了悲惨世界。这其中无法用言语表达,已经词穷。
      
        引用他自己在第五章第一卷 二十节文尾一段话。此刻读者展阅的这本书,无论存在怎样的间歇、例外或欠缺,但是从头到尾,从整体到细节,全是讲述人从恶走向善,从非正义走向正义,从假走向真,从黑夜走向光明,从欲望走向良心,从腐朽走向生命,从兽性走向责任,从地狱走向天堂,从虚无走向上帝。起点是物质,终点是灵魂。始为九头蛇,终成为天使。
       
         冉.阿让已经看到莫里哀主教大天使在天堂等着他,那里还有小伽弗洛什,马伯夫有着ABC的成员安灼拉,公白飞,库费拉克,若李,博须埃,弗伊……
       小伽弗洛什唱着歌死去,那我认为是最让人心酸之处。
       沙威经受不了内心道德与职责的折磨,自杀时让人同情。
       爱波妮请求死后马吕斯能亲吻她的额头让人感到心碎。
      冉.阿让一次次的善行让人觉得黑暗之后便是光明……
       愿世界再无罪恶,人人都成为天使。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
       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
       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
       昼来夜去,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死并不可怕,良心死去才是真正的可怕!
  
        下面是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
“对于没有知识的人,你们就要多教给他们一些事情;社会不提供免费教育是有罪的,应当为它制造的黑暗负责。这颗灵魂充满了黑暗,必然要产生罪恶。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断头台是刽子手的同谋,它吞噬,它吃人肉,喝人血。断头台是法官和木工合造的一种魔怪,是一个幽灵,似乎以它制造的死亡而生存,过着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生活。“
”永远不要害怕盗贼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险,小危险。还是惧怕我们自身吧。偏见,就是盗贼;恶习,就是凶手。巨大的危险中我们自身。“
“除掉恶习并不够,还必须移风易俗。风车不存在了,而风还在刮呢。”
“无论贵为王孙公子,还是贱为花子乞儿,童真都同样是崇高的。”
” 哪一行都有追求者,围着功成名就的人,世间哪种势力无不拥有徒众,世间哪种荣华无不拥有幕宾。追求前程的人,总要蜂拥缠着现时的赫赫显名。“
“须知滴水穿石,人心亦然。滴穿的洞不会消失,心中的积淀也磨灭不了。”
“祈祷,祭祀,施舍,安慰伤心的人,种植一块园地,广施友爱,节俭生活,热情接待,克己为人,保持信心,研究,工作,这些事充满了他生命的每一天。” 主教的生活
“每一种激情,即使是爱情,各自都有胃口,不能撑得过饱。在任何事物上,都必须及时写上’终止’这个词,必须自行约束,到了紧急时刻,要给自己的胃口插上门闩,将自己的妄念囚禁起来,要画地为牢。
”再凶猛的禽兽,看见有人抚摩它们的崽子,也会变得温顺起来“
”世间就有一种人像虾子一样,不停地退向黑暗,他们不思前进,只是回头看生活,阅历只是用来增加他们的扭曲形态,而且越变越坏,心肠越来越污黑丑恶。“
书籍是冷淡却又可靠的朋友。
世上既没有莠草,也没有坏人。只有糟糕的庄稼人。
各种各样的敌意,随着时间都逐渐化解了。马德兰先生首先碰到的是险恶用心和造谣中伤:这也是一种规律,凡是在向上升的人都有这种遭遇;接着只碰到缺德恶意,再过后就只有调侃戏弄,然后这一切统统烟消云散,化为完全的、一致而由衷的尊敬了。
”有些人与这些事毫不相干,却总想了解谜底,不惜花费做十件善事也用不了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取报酬,只图一时开心,完全是为了好奇而好奇。”
“以人心为题作诗,哪管只描述一个人,哪管只描述一个最微贱的人,那也会将所有史诗汇入一部更高最终的史诗。人心是妄念、贪婪和图谋的混杂,是梦想的熔炉,是可耻意念的渊su(草字头+数#出一八薮,),也是诡诈的魔窟、欲望的战场。在某种时刻,透过一个思索的人苍白的脸,观察后面,观察内心,观察隐晦。外表沉默的下面,却有荷马史诗中的那种巨人的搏斗,有弥尓顿诗中的那种神龙蛇怪的混杂,成群成群的鬼魂,有但丁诗中的那种螺旋形的幻视。每人负载的这种无限,虽然幽深莫测,但总是用来衡量自己头脑的意愿和生活的行为,而且总是大失所望。”
“只有在黑暗的地下才能发现钻石,也只有在深沉的思想里才能发现真理。”
“文明的民族,尤其是处于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因为一个将领的胜负,地位就提高或者降低。他们在人类中的特殊分量,来自比一场战事更深的东西。”
“重大的蠢事,也跟粗绳索一样,是由许多股拧成的。把绳索一股一股拆开,把具有牵力的一丝一缕分开,然后一根根拉断,你就会说:’不过如此!’再把那一根根编织起来,拧在一起,那就非同小可了;那就是东征马西安还是西讨瓦伦提尼安,游移不定的阿提拉;那就是在加普亚流连忘返的汉尼拔;那就是在奥布河畔阿尔西酣睡的丹东。”
“书是出戏剧,主角是无限。人是配角。”
“人类社会无不有剧院中所说的“地下第三层”。社会土壤无处不挖了坑道,或为行善,或为逞恶。坑坑道道相互重叠,有上层坑道和下层坑道之分。黑暗的地下层也有高低之分。在文明的重压下往往坍毁,而我们践踏在上面却无动于衷,无忧无虑。”
“人类即同类。人人都是用同样的黏土做成的,毫无差异,至少在下界宿命如此。生前为同样魂影,在世是同样肉体,死后化为同样灰尘。然而,捏人的泥团里搀进愚昧就变黑了。这种难以清除的黑色,进入人心便成为恶。”
“城市如森林,也有最凶恶最可怕的东西藏匿的洞穴;只不过城市里隐藏的东西凶残、邪恶而短小,也就是说丑恶;森林中隐藏的东西凶残、野性而伟壮,也就是说美观。同为巢穴,但是兽穴胜过人穴,岩洞优于破屋。”
“现在我们要问,从何时起,丑恶的事物排除了研究呢?从何时起,疾病驱逐医生呢?一名自然科学家,拒绝研究毒蛇、蝙蝠、蝎子、蜈蚣、蜘蛛,见着就扔回黑暗中去,并且说:“哼!太丑啦!”能想像有这种自然科学家吗?思想家不理睬黑话,犹如一名外科医生不治脓疮或肿瘤;又好比一位语文学家不肯研究语言的一种实况,一位哲学家不肯探究人类的一种实况。因为,必须告诉不明真相的人,黑话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又是一个社会产物。确切地说,黑话是什么呢?黑话是穷苦的语言。”
“人不只是一个中心的圆圈,而是有两个中心的椭圆形。一个中心点是事实,另一个中心点是思想。”
“黑话无非是语言要干坏事时的化妆室。语言在这化妆室里戴上语词的假面具,穿上隐喻的破衣烂衫。”
"如果爱上了一个轻率行事的浪荡男人,也就肯定失足了,须知雅量高致的女子容易委身,而珂赛特正属于这种天性。女子宽宏大量的一种表现,就是退让顺随。爱到绝对高度时,就不知怎的多了一层超凡入圣的色彩,盲目地保持贞操。然而,心灵高尚的人啊,你们要冒多大危险啊!你奉献的是一颗心,而别人索取的往往是肉体。你的心留下来,而你干看着它在暗地战栗。爱情绝无第三种结果:不是福就是祸。人的整个命运就是这样非此即彼。任何方面的命数都不像爱情这样,最严酷地遵循这种非福即祸的规律。爱情,不是生就是死;既是摇篮,也是棺木。同一种感情,在人心中可以说是,也可以说否。上帝创造的万物中,惟有人心最能施放光明,可惜!也最能制造黑夜。"
"这一贞洁的爱情近乎朴拙,绝不是毫无殷勤献媚的表现。“恭维奉承”自己所爱的女人,是爱抚的最初方式,是五分胆量的试探。奉承,颇似隔着面纱亲吻。欲念藏匿其间,伸出温柔的指尖。为了更好地爱,心在欲念面前退却了。马吕斯的甜言蜜语充满了幻想,可以说是天蓝色的。天上的飞鸟同天使比翼时,可能听见这种话。然而,话里话外也有生活、人情,以及马吕斯的整个务实方面。这是在岩洞里讲的话,是卧室中情话的前奏曲;这是内心柔情的抒发,歌与诗的混淆,斑鸠咕咕声的亲热夸张,热恋崇拜的锦心绣口插成的一束花,吐放沁人心脾的天香,也是唧唧哝哝的两颗心难以描摹的二重唱。"
"猜疑就像皱纹,青少年时没有。"
"一个孩子受穷,能引起一个当母亲的同情;一个小伙子受穷,能引起一个年轻姑娘的同情;而一个老人受穷,却得不到任何人同情。这是各种穷困中最凄凉的境况。"

  《悲惨世界》读后感(九):关于他的三次痛哭

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写点什么 最怕无病呻吟 最怕我的只字片语太偏执 我觉得书中的厚重 不单单是他的真的很厚很重 更多的是 每一部的每一卷都可以单拿出来分析 就像张映晓写《张爱玲与海上花一样》四百多页人物分析揣摩加上对张海玲的景仰 可见张映晓的功力深厚 我只能是望其项背 在此浅谈谈 珂赛特和马吕斯 如天使般相爱时 冉阿让 的三次哭泣最让我心里深刻 尤其是 马吕斯问他 为什么要说出来他是个苦役犯 他说 被谁?被我自己 看到那时我不禁红了眼眶 如果他以前犯过错误 那么他往后的日子每一天都在用行动忏悔 他到最后死时墓碑上都没有名字 在当时别人听到他是一个罪犯 可能会忘记他做过的所有好事 就像他自己说的 他做的这些事不过是为了有良心活下去 但在现在我庆幸我看了他的故事 一个犯过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人 我想他大于等于个从来不犯错误的人 我想每一次看书都让自己更向上 我想我会努力不犯错误 如米里哀主教所说尽量少犯错误是人的准则 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我想我会尽力不懒惰 懒惰是一位母亲 有一个儿子叫盗窃有一个女儿叫饥饿 为避免 理想与感情不相容 这里有一个利益问题就是 有时胃会使心麻痹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懒惰 死不算一回事 可惜的事活不了了 在有限时光中 踏遍黑暗 守得光明普照

  《悲惨世界》读后感(十):读到第五部流泪至多。

今日读罢《悲惨世界》
.
两年半以前,在汤姆·霍伯导演的《悲惨世界》上映之后,我从电影院归来,脑中满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激壮旋律。当时我很喜欢末尾《Eplilogue》的一句歌词:“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即使生活于不幸的尘世,但希望的火焰从未消逝。我看着电影中那愿为新世界而死的革命者,内心无比震撼。那年我高二,后来我整日梦想新世界,不可说不受了电影的影响。
.
我买来《悲惨世界》,分两册,李玉民的译本。大概没多久看完了上册,那时冉阿让还是马德兰老爹。珂赛特和马吕斯尚小。我为主教的一生而感动,却满足于读完上册的成就感:先就这样吧,休息几天再读下册。于是视线转到当时重新火起来的《百年孤独》。下册的事,慢慢就忘了。
.
直到这个暑假回来。我抱着王审视子民的态度看着我的书架。嗯,西方小说还是要读读的。于是重新摊开《悲惨世界》。
.
上册读地很快,有时抱怨:雨果也真是,文笔虽然好,但实在啰嗦。我是来看滑铁卢战役史的呢,还是来看小说的。雨果常常以笔者的身份忽然出现在旁白里,而旁白动辄上万字,往往单另成数章。有时我想:如果我懂法语,一定会为他的啰嗦折服吧。只可惜语言不通,许多本该声音美的段落,或许是我或许是汉语误解成了啰嗦。
.
下册时,爱的主题忽然明朗开来。感喟于珂赛特与马吕斯彼此崇拜作信仰的爱。小伽夫洛什哼着歌:“嘟嘟嘟/去夏都/我只有/一个上帝一个王/一个小钱一只靴”。我一面觉得雨果是天才,一面觉得他不过如此。然而我大意了,在读到全书五分之四的位置,也就是第五部开始之时。
.
第五部开始。小伽夫洛什之死,轻描淡写,一首歌的事。公白飞之死,半句话带过。好笔法!格朗太尔醉醒,看见安灼拉即将赴刑,遂冲过去,对那些其实也是正义者的士兵说:“你们一次打死两个人吧。”回头柔声问安灼拉:“你允许吗?”安灼拉微笑着握住他的手,枪声大作。
.
冉阿让以八旬之躯背负马吕斯行于下水道。沙威自杀。吉诺曼先生,书读至四分之三时,我差点以为他死去了。这个可怜而又固执最后终于得到自己和外孙的宽恕的真情的老头,我在他身上读到了许多痛楚。珂赛特与马吕斯结婚,还有比这更动人的事吗?除了冉阿让。
.
告别时,他对马吕斯道:“站在您面前的,先生,是一个悲惨的人。”
.
是怎样一颗痛苦而善良的灵魂,在无尽的悲惨之间,成为为世人赎罪的基督呢?
.
我居然使用了“善良”一词。难道我还承认“道德”的存在吗?难道这本书唤醒了我以为我死去的意志吗…
.
这是一本描述悲惨的史诗,有关赎罪与幸福。雨果说:“无限。”我答:“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