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历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历史读后感10篇

2017-11-08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历史读后感10篇

  《大历史》是一本由[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历史》读后感(一):大历史视角

《大历史:虚无和万物之间》是由三位作者编辑而成,分别是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其中大卫.克里斯蒂安创造了“大历史(big history)”与黄仁宇观点不同的是这本书涵盖的范围非常大,涉及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学、历史学、地质学等,《大历史:虚无和万物之间》试图建构整个时间的历史,黄仁宇则是不去道德批判对中国整体把握,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两者在本质上具有明确的区别。作者把内容分成了八大门槛:宇宙的起源、恒星、较重的化学元素、行星、生命、智人、农业、现代世界/人类,大历史打破常规思维界限,从138亿年前的宇宙起源时间至未来的预判,由古思今,大历史的视角,有助于人类思考自身,推荐另一部作品《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
宇宙是万物的起点,作者以宏观的笔风,以学术探究的形式来撰写,开头以宏观的角度述说了,“我从哪里来”这个哲学命题。2009年发射了研究宇宙背景辐射,传回的数据是宇宙成型的时间为138.2亿年前,作者引用了宇宙大爆炸学来解释,虚无的开端,但是又有一个无法解释的悖论,虚无之前存在什么,虚无又是从哪里来?现代物理学推测,认为可能存在一个多维度的“多元宇宙”这样,我们的宇宙或许只是其中之一。
生命因多种因素组合结合出现的,星系与恒星的出现、化学元素的创造、光的诞生、太阳系的演变、地球获取的水与大气,无数衔接的偶然创造了生命诞生的必然
生命阶段

  《大历史》读后感(二):阅读《大历史》的普世观时的思考

       在我较小的时候,对于这部分的信息来源是很碎片式的,我曾经站在新华书店阅读一个下午的书,才能零星得到一些关于恒星生命周期的知识;也曾在电视上一些纪录片中大概了解“金凤花环境”的解释。那时候不具备化学知识信息,不具备生物科学信息,所以那时对于化学元素的规律并不理解,只能大约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恒星一般燃烧成巨星,扩大成超巨星,爆炸成新的星系或塌缩成白矮星,对于这方面的信息了解十分有限。即使到了初高中,所学的化学以及物理知识也只带领我们初步认知铁元素以前的元素特性以及简单了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这些皆未能与星系的活动产生太多的关联。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在宇宙形成的三个阶段中产生,我们大概也对恒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这个概念模糊到几乎没有,更不会想到地表富含氧和硅元素的地球,为什么与富含氢氦的宇宙星系一般构成不同的原因,与宇宙大爆炸后形成过程中,太阳作为恒星吸收走地球上大量的氢和氦有关(第38页)。
       这本书推翻以往科普书籍和历史书籍的模式,不只是某个领域的概括,而是将多个领域放入历史时间轴中,培养读者从大局看世界能力。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中,十分注重细节的深入。比如我们学习文章,很多时候分析某个词用在这里有多么恰当,然后挑出其中一段话并背诵。相反,我们很少有学校要求学生在学期内读完多少本书,并书写概论,培养做出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我们对于引力的学习更多是在计算两个球体质量为m1 和m2的条件下,根据引力公式求出两个球体间的引力或者求取两个球体的距离。我们却疏忽了对当代前沿的物理学信息的搜索能力,甚至,我们不曾关注过;《科学》杂志离大部分的人生活很远,原因大概是它是英文资料以及普通人生活并不需要应用这些科学信息。大部分人没有很多从大范围命题中深入其中一个的经历和机会,所以许多人也缺乏从从大局的范围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提供的便捷服务以及强大的电脑信息搜索能力下,我们本身的信息筛选能力弱化了。大概一提到医保社保这类息息相关的生活信息,我们虽然知道这些有地方查,但是一提反而头大。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对“大历史”的概念,不仅跨越以往单支线的地域性历史,还将宇宙天体学,生态学,物候学等生命科学一起结合起来,更多的是致力于培养读者的大局思考能力,将碎片化的信息联系起来。也许很多读者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例如气象学、遗传学或现代生物学,但鲜有机会将自己的信息和整体的历史学科、地质学科、宇宙天体学科结合起来去看。所以这本书撇去世界范围各个角落的历史的细枝末节高屋建瓴般,给你一个清晰的脉络,正是一种有效信息提取和整体总览的能力表达方式。这与中国的历史教育完全不同,这里我并不是指中式教育的利弊,而是认为,本书可以为中国学生参考,是一本良好的辅助学习的参考资料。
       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我都会感叹作者与众不同的视角。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比如深入某个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一清二楚,本书里,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精准的切入点,直击大历史脉络的主线——8大门槛。比如对于生命的起源,原本我认为人类对这方面的信息探索有限,仍处于假设和未解的状态。但是本书却出乎我的意料,对生命的起源不是一笔带过,即使章节的前言也有言“在地球形成之后10亿年或20亿年的某个时间,出于某种原因,海洋中的一些化学无知开始形成生命。”以及“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家依然不知道生命究竟是如何出现的。”,本书依旧花费一个章节,将它设定为第五道门槛来介绍,而不是简单将生命的起源问题堆积给进化理论。
       作者对起源问题的重视是源于对学术的严谨研究。作者在导论就对起源的追溯进行思考,摘自第5页《导论》:
1:“大历史试图构建关于整个时间的历史,回溯到宇宙的开端。”
2:“思考整个过去,是整个人类社会想方设法去做的事情。思考的结果可以在起源故事(关于万物如何被创造的故事)或者所有重要宗教的主要文本中找到。”
3:“起源故事也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最有效的知识之上。因此,它们为理解万物的历史提供了一副路线图。这些关于过去的“地图”很有影响,因为他们帮助个体理解自己如何融入这个关于宇宙和地球上什么的故事之中。”
       对于起源的宗教历史故事尚能保留研究的态度,那么对于生命的起源,更是依赖对科学的假设和验证的态度。所以在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中,作者很客观地陈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活的有机体如何在时间流逝中适应环境。不过,生命本身是如何从什么物质进化而来呢?一种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繁殖和适应环境的活的有机体,如何从惰性化学物质进化而来呢?达尔文并没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本书基于人类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成果,陈述道在宇宙形成过程中微观世界能量的传递,到环境的筛选,再到有机体微生物的形成,一步步演变出生命。所以本书是对人类智慧的综述,且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是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方式,即在每个段落的描写上,一定是有主要的论点加上事实或者假设的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所以对于达尔文没有回答的问题,作者给出了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介绍,以便读者客观去认知。
      我们依然不明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是以碳元素为基础的,DNA为什么以双螺旋构造诞生。书中首先亦不回避道:“现在,化学进化论假说得到生物学家的支持,这种假说认为,经过自然选择,分子缓慢进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元素)和核苷(核酸的基本构件)长链。就像生命有机体世界的自然选择一样,一些适应环境的化学链生存下来,另一些消失,最后早就了第一批活的有机体。这一进程的细节还不明确,不过,实验室的实验已经提供了一些线索。”;其次下文介绍了20世纪20-30年带科学家提出的生命起源方案以及研究的模拟实验;再一段陈述道:“实验室的这些实验表面,简单的氨基酸和核苷很容易在无氧的大气中形成,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正面这些简单化合物能够自我组合形成更复杂的蛋白质和核酸。”
       作为一本教科书或者参考书,这本书在当代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内容也比较前沿和新颖。比如对于LHC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介绍和对希格斯玻色子概念的引入,虽然信息较少,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不会放过这条线索,会去搜索和理解,从而与时代的信息连接,不会将历史的最新信息停留在几百年前牛顿或者伽利略的时代。但本书并不会过多去介绍具体玻色子的概念和应用,其一原因是玻色子刚被发现不久,应用技术还有待时间见证;其二是对于很多读者,特别是类似中国教育中早早地进行文理分科的背景下,所受教育的文科学生,对于理解天体物理学信息是有困难的。如果在开篇头几个门槛就充斥太多难以理解的物理前沿信息,大概读者也会放弃阅读。这会与本书纵观总览以及广泛普及的目标相悖。
       我对于出版社的认知不多,但是我一直很喜欢后浪出的书。这套“后浪大学堂”,除去本书《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著作,都是作为科普知识和参考资料的上佳选择。

  《大历史》读后感(三):在恢宏的大历史里:有你,有我

我们于过去和将来采撷的
只是粒粒种子
待播撒在尚未耕耘的田地上
我们是田地,是耕夫
是采者,也是被采物
                             ——纪伯伦

  《大历史》读后感(四):历史之大-从人类到宇宙

历史之大-从人类到宇宙
评《大历史》
提及“大历史”,我第一印象是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从历史的史实纵横断面上延伸出来,在更长的时间长河和更广的地理空间中分析历史的内在逻辑,并对其作出判断。这本《大历史》所做的努力则更大,它把人类的历史一直向前延伸到地球、宇宙的历史,陈述了地球及人类从0到1的形成组建过程、从1到无穷大的发展探索过程,总结出了“大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八大门槛,成功地将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和各类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和哲学经济社会等社会学科)融合在他的历史框架中,呈现了从虚无于万物之间的艰难曲折精彩纷呈。像是一个智慧的学者或先知站在宇宙的边缘看待宇宙,站在地球之外述说地球。
在阅读《大历史》的过程中,你不会有阅读《时间简史》时因为欠缺物理知识而无法了解内容的困惑,也不会有《全球通史》中因为哪个民族、国家的重点介绍过多而不好把握住脉络。你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坐下来,听着书中文字流淌出来的声音,文字中包含着人类及宇宙过去曾经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八大门槛事件是《大历史》书中的里程碑事件,这种划分让我们让容易理解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发展:大爆炸之后形成了宇宙,物质的聚集逐渐形成了星系和恒星,在适宜的温度下化学元素开始产生,随着太阳、太阳系和地球的出现,地球上开始有了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迹象,人类的进化使得他从众多的物种中脱颖而出,慢慢主导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因为集体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特质,人类通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成为地球的主人。在“大历史”面前,所有的学科划分显得那么笨拙和没有必要,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学科与知识都仅仅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生命回忆过去的总结、面对现实的分析和预测未来的探索,这些知识就是搭建在虚无与万物之间的一条通道。
在看似浅显易懂的历史进化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在宇宙发展的进程中,每一个门槛事件显得如此重要和珍贵,因为只要稍有不慎,也许就不会有如今的人类存在了。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昭示着它内在的必然性,人类如今高傲地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甚至在其他星球上也开始招摇过市,但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又提醒着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去认识宇宙,更加和谐地去对待地球。大历史也在告诉我们,人类这个高等动物进化到今天的地步来之不易,集体学习的智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一直是我们战胜其他物种、征服地球和探索宇宙的秘密武器,但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也无时不刻在消耗着我们自有的战斗力。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悲观论者和乐天派们都有自己的答案,大历史没有去讨论它,只是列举了未来的可能性。
七月份的一场大雨侵袭了华北大地,冷冰冰的雨水冲垮了房屋、道路甚至是大山,八月份的人们开始灾后重建了,他们有的开始选择更高地势的位置建设他们的住处,有的仍然在河水冲过的河道中安营扎寨。我在这场大雨的前后读完了《大历史》,然后把它放在了书桌的一个显眼位置。
2016-8-18

  《大历史》读后感(五):大历史:一个从无到有的崭新概念——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人究竟是什么?与无线相比,他就是虚无,与虚无相比,他就是一切,他介于虚无与万物之间。”
——布莱兹•帕斯卡尔
【一个从无到有的崭新概念】
“大历史”这个词就是由本书的作者之一大卫•克里斯蒂安所创造,这一崭新的概念打破以往人们对历史的印象,他不单单是讲述人类的过去,大历史是描述和研究宇宙从无到有、地球历史、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其中人类历史部分占据了大历史的重要地位和本书的绝大篇幅。书本以教科书的形式,加之通俗易懂的语言,将8个“门槛”作为主线来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历史的内容,这8个门槛分别是:
_ 1.大爆炸:宇宙的起源
_ 2.恒星
_ 3.较重的化学元素
_ 4.行星
_ 5.生命
_ 6.智人
_ 7.农业
_ 8.现代世界/人类世
【一部融合多学科的教科书】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不仅仅是在讲“历史”,同时结合天文学、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门学科,以求全面而精准地为我们展现大历史的真相。三位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和克雷格•本杰明,分别是牛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麦考瑞大学的博士同时也在不同高等院校任教,他们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教学经历为本书科教性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令人赞叹的是他们在不同学科上的造诣。也许就像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萨克•牛顿发现了“所有的科学成就之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牛顿运动法则一样,历史学家在探索“大历史”这一崭新的概念时,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多种学科,无论在探求宇宙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各个方面总是密不可分,而大历史也终将帮助人们去更好地理解人类、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过往。
【一部探索生命与人类发展的科普读物】
由“生命是什么?”这一提问开始,寻求生命的起源,重现地球上的生命简史,再到人类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旧石器时代占据了整个人类历史的95%(从20万年前到1万年前都是旧石器时代),这放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一段漫长经历,而后来的农业革命也被谓之“一场缓慢的革命”,也就是说,在整个人类史的前期,世界上是一个漫长的缓慢进步的过程,而从产生国家这个概念开始,人类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文明更是仿佛乘上高速火箭一样的飞速发展。虽然本书想要尽量详细的为我们描述大历史,但是毕竟篇幅有限,因此在各个章节上,还是有很多不详尽之处。毕竟一套中国古代史就够我们看上好几册了,所以本书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大历史在整体大框架下的一些细支,权当科普之用。
【一部预测未来的历史书】
在本书的第13章,对未来的历史做了一些预测,列举了一些人类和地球的趋势,一方面像是在告诉我们地球将不再适宜居住,而另一方面又为我们展现了地球上人类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
当作者们再次将目光投射到宇宙中去时,我们可以发现,不断在扩张着的宇宙现在还很年轻。
当读完这部大历史的时候,也许你又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不是因为可怕的未来还太遥远,那就是因为遥远的未来会很美好。

  《大历史》读后感(六):遇见王沥川,你做好准备了么?

最近有部很流行的剧,叫《遇见王沥川》,大意是一个灰姑娘女生谢小秋遇见高富帅王沥川,姑娘家境清贫自己靠自己努力学习翻译,在这个过程中,遇见王沥川,因为不知道他的身份,还颇为他操心。与其他偶像剧中男主角霸道总裁的角色不同,王沥川虽然是高富帅,可是性格温和,行为绅士,不暴躁不怒吼,俩人终成眷属。期间还经历王沥川知道自己得了绝症,默默离开,希望小秋重新寻找幸福的波折。
可以说,这个梗很古旧,灰姑娘遇见白马王子。但是为什么吸引人?王沥川不是霸道总裁,他对大排档食品有点小抗拒,但仍然愿意跟小秋去吃路边摊,耐心听小秋热情地向推荐本地小吃。面对深夜为自己准备热牛奶方便自己加班的小秋,王沥川浪漫的感谢外溢,真是这点点滴滴,打动着看剧的平凡女生。这样一个绅士,小秋凭什么让他的目光停留?小秋不光青春,不断提升翻译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翻译,还热爱生活不自卑靠专业做兼职提升生活质量,熟悉绘画知识能对名画阐述自己的观点,跟建筑师王沥川有共同语言,可以说他们最后的融合是文化和知识层次间的平等。
如何为遇见王沥川这样的大咖做准备?头发,皮肤这些外表还不够,你还需要内涵,以便能和王沥川们进行精神交流。日常交流中女性偏爱护肤美容修饰,而很多男性具备不少历史、物理、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如何跟他们产生共同语言?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是对比尔盖茨斥资1000万美元资助的大型免费网络课程内容的全部收录,所以当然很厚,450多页。
但内容覆盖广泛,突破以往历史仅仅关于某国、某个年代的局限性,不仅有历史知识、还有宇宙学、天文、气象、考古、生物进化、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学科,时间跨度从宇宙起源、地球生命诞生、人类的出现、农业、工业文明发展、直至我们生活的现在,甚至对未来都进行了展望。
它跟时政联系密切,比如中国当下的热门话题是“新丝绸之路”。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历史上的两次丝绸之路起源、发展、衰落,中国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次丝绸之路:起源于大型农耕文明的产生,货币出现,道路网络形成,汉朝决定于它的西部邻国建立联系,致力于远距离贸易,起点于长安,终点于罗马,后来因为汉朝、罗马帝国、贵霜帝国的瓦解衰落而逐渐被废弃。佛教就是这个时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贸易也导致灾难性传染疾病的传播,罗马、中国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第二次丝绸之路:因为唐朝兴盛而开始,穆斯林来到中国,清真寺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现,纸币被印刷面世,大量商人和水手来到广州和泉州。丝绸之路带给欧亚大陆的不仅是经济财富的交流,也是宗教、文化、艺术等的传播,《一千零一夜》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该书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既描述丝绸之路贸易为东西方带来的财富增值,又同时不讳言传染性疾病给沿线各国带来的伤害和人口锐减,让读者能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其导致的正负面效应。
除此之外,本书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很多内容采用问题式写作,自问自答,避免了平铺直叙导致的印象不深。
例如:现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诞生?
你仅仅从高中历史课本中学过瓦特发明蒸汽机所以带来英国工业革命?太low!英国工业革命的地理环境是地球经历小冰期,需要开采煤炭取暖;技术前提是人类开始使用化石燃料代理人力和畜力;政治环境变化君主权利受到限制废除农奴制,政府热衷商业项目;国际环境是英国成为大西洋世界贸易体系的枢纽;人文素质提升中产阶级增加带来高识字率,荷兰等有价值移民来到英国,大量高素质人才因为宗教原因进入商业领域。
而这场带来国力剧变的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列居四大文明古国,技术生产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10世纪发展出燃煤的钢铁业,1904年研制出第一架天文钟,18世纪从平均寿命来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都可和欧洲人媲美。你要是baidu估计有很多研究资料需要研读。这本书提纲挈领的总结为,人口红利降低机器的使用动机,经济活动中心从北方煤炭聚集地转移到南方,儒家文化熏陶导致质疑权威的态度没有广泛发展,更关注制度的稳定性,退出印度洋贸易丧失了解世界同期巨大变化的机会。
这也是本书在内容之外的另一个贡献。它以启发式的讲授模式,帮助逻辑性较差的人学会从多角度宏观的思考社会问题。毕竟社会不同于学校,课本之外的话题大多比较宽泛,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思考者本身具备多学科知识才能客观的认识问题,从而在与人交流时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不至于只有点头听人侃大山的份。
阅读《大历史》等书籍,有利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亲爱的姑娘,当你对镜贴花黄之余,不妨也多阅读类似书籍,以便面对王沥川时,也能像小秋一样,一语惊人的发表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精神上跟王沥川们并肩!

  《大历史》读后感(七):堪比教科书一样全面的大历史


对于学理科我来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初中历史里面。 那个时候很喜欢看中国古代的历史, 记得老师那个时候还教过一首关于历代朝代的小段子。
后来转去学理科了,整天面对的是物理公式,化学公式。历史对我来说,就此被搁置了,直到婚后女儿的出生,慢慢接触童书, 才一边陪孩子看书,一边为孩子物色适合孩子的书。 童书分享的群有一次分享了一本《儿童历史大百科》讲的是世界历史,这本书的详尽让我决定买下来,孩子喜欢看, 我也愿意读给她听, 什么时候有的陶器,什么时候出现铁器。
然后更幸运的是,我在这个时候遇见了另外一本历史的书,《大历史》。这本书我觉得简直可以作为一本历史教科书来读,简直不能再全面了。 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人类甚至是地球的过去,而是整个宇宙的过去。它吸收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他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
和所有的历史书一样,它也是以时间为轴,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述历史的发展。从宇宙大爆炸一直讲述到近代,同时还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描述。 脉络清晰,作为入门级教材,还是历史研究者阅读,都是不错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最初研究领域是俄国和苏联史。他与比尔.盖茨一起成立“大历史项目”这是面向中学的免费大历史.网络课程,2013年底启动。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2007年布朗出版了《大历史,从大爆炸到当下》此后,她一直参与多米尼克大学的大历史项目。 和克雷格.本杰明他出版和发表了许多论述古代中亚历史大历史以及世界史的著作和文章。2011年1月国际大历史学会成立以来,他就担任这个机构的财务主管。
全书分为八个门槛:1宇宙,2恒星,3新化学元素。4太阳,太阳系,地球的出现5生命的出现6人亚科原人,人类 旧石器时代7农业的起源与农业时代早期8现代 。书籍的最后有着对来为的预测,虽然是很遥远的未来,但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爱护当下的环境,保护地球也直接影响着未来历史的变化。
你对当下的爱护,就是对未来历史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努力。

  《大历史》读后感(八):想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你需要看这本书

“人究竟是什么呢?与无限相比,他是虚无,与虚无相比,他是一切,他介于虚无与万物之间。他完全摆脱了思考极端,因此,事物之目的和它们的开端,隐藏在他绝对无法理解的秘密中;他同样无法参透他由以构成的虚无,以及他淹没其中的无垠。” ——布莱兹·帕斯卡尔

  《大历史》读后感(九):不一样的历史——《大历史》有感

      什么是历史?据百度百科所言,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说的通俗一点的话指的就是研究人类过去所发生的事。但是这本《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讲述的大历史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是不是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么到底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这本《大历史》的导论中就已经很清楚的讲明“大历史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甚或地球的过去,而是整个宇宙的过去”。这样的视角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之前心中的那个历史的范畴。而在导言中也已经指出本书是作为一本教材,主要针对的群体还是以学生为主,那就表明了本书所讲的内容其实是具有很高的信服力的。当然由于其作为一个新兴跨学科领域的一本教材,本书也十分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即使不是本学科的人士,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也很有所领悟。
      本书除了导论之外,一共包含十三个章节。从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的诞生开始谈起一直到我们人类所处的现在以及对未来历史的思考,本书共用了八个门槛来介绍这一切。
      这八个门槛分别是:1、大爆炸:宇宙的起源;2、恒星;3、较重的化学元素;4、行星;5、生命;6、智人;7、农业;8、现代世界/人类世界。这也可以说就是全书的整体框架,全书的所有内容也是围绕着八个门槛进行展开的。
      在这些们看重,我们可以系统有序地了解整个大历史的走势。我在这里仅就其中一个门槛进行一下点评。
      书中第三章“第5道门槛:生命的出现”一章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谈及了我们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在引出作者要讲述的‘地球上生命出现’这一门槛之前,作者首先探讨了生命的定义,继而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以及支撑该学说的古代及现代证据之后才开始谈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学说。在谈及生命起源时,也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例如精神上关于生命起源的两种思想,物质上也就是化学生物角度的细胞学说等。最后对地球上的生命发展阶段进行了一个概括分类。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的编排方式是按照国外那种启发式教育来进行编排的,章节开始之前就先预设了一些与本章相关而且交易回答的问题,然后在正文中采取了图文并排的方式进行论述,最后结束部分还有小结与问题,并且配有关键词与延伸阅读部分,整个的体系就活脱脱的国外教材模版,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显得有一些枯燥,但是这样的体系对于培养我们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也希望同时也在阅读本书的您在学到大历史相关的知识外也能够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大历史》读后感(十):从大爆炸到未来:适合国内学生阅读的开阔眼界之作

说起大历史,不禁想念在师大读书的日子。那是2013年的春天,国际大历史学会的罗柏安先生来师大讲学,自己有幸去旁听。其实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差,听不太懂罗柏安先生讲什么,但是通过看PPT,大致明白了什么是大历史,这算是与大历史的缘分吧。没想到两年之后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我又有幸遇见了罗柏安先生,我用写好了要跟先生说的内容,用蹩脚的英语去跟他交流,并向他展示两年之前他给我的签名留念。我与罗柏安先生合影留念,一年过去了,不知道此生还有没有机会见到这位可亲的老先生。
阳春三月,在师大遇见大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历史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