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帝的手术刀》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上帝的手术刀》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帝的手术刀》的读后感10篇

  《上帝的手术刀》是一本由王立铭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一):上帝借了把手术刀

任何时候,接近知识源头的信息都是最宝贵的。—郝景芳
        这本《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签收好久我才开始读。忙着毕业答辩以及后续的毕业典礼事项,总是容易心烦意乱,又加上好不容易能放开生物相关书籍休息下,就轻易将它束之高阁了。这一放倒是有些久了,但是当我打开它开始阅读的时候,不禁油然而生一种后悔并放不下的感觉,就如同《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所说的那样,“原因无他,立铭是把科学之旅写成了一本小说。”要是这话从我口中说出来,大概有些读者还以为是胡说八道,小说大多虚构,科普却需真实,但是从小说作家口中说出来反倒是有理极了。
       若是在教室里上课手边的专业书也是这般文体,有着这般趣味,大概出勤率也会增加吧。浙江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在我们这群生命科学系的学生里可谓是有名气的很,只是没想到它的教授也是如此有才,能把一段基因编辑简史变成一本意趣盎然的小说。
       这本“小说”的情节真可谓是跌宕起伏,险象丛生啊。就像是电影故事中需要故意设置的高潮一样,书中部分提及基因修复手术的段落,先是让读者感受到成功喜悦,全世界都在普天同庆,后来又被各种并发症以及最主要的两起巨大事故悲剧打击得错愕深思。一起一伏,一瞬间把人带到了那个积极研究基因技术从而渴望拯救人类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内心感人至深,也令人忍不住思考这一科学尝试的可行性。
        这是一本未来之书,因为从人类开始尝试理解遗传秘密、试图修改自身遗传信息的那一天起,这项事业就注定不会停止。先是致力于某个基因的填补,再到该基因的置换,然后整段或者多个基因改变也被纳入基因改善流程,所有的基因疾病在这一刻都将全被打倒。那再往后妮
呢?就不是治疗而是预防了,我们会期待,修改基因从而让人类远离某些疾病,甚至是生老病死。可以说,自从我们向上帝借到了手术刀开始,随着人类更好地理解各种疾病背后的遗传秘密随着基因治疗的工具手段愈加精良,我们可以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长生甚至永生。这种想法并非虚妄,古来有之,秦皇汉武均愿如此。
       那么,假如那一天真会降临,迎接我们的究竟是一个万众和谐的天堂,还是魔鬼纵横的地狱?那时,我们是应该欢呼人类从此掌握了自己命运,还是要哀鸣人类的狂妄给自己敲响了丧钟?一个人口大爆炸的世界,食物紧缺,饿殍遍野却无法死去,只能忍受饥饿感却不会胃疼?抑或,人类靠基因改良再也不需要摄入一般的食物,一针试剂即可保持一天一月甚至一年的体力?那舌头乃至于五官的作用大概也就只能是看看听听了,毕竟尝这个带着味道的词是再也用不上了。
       “不得不说,对于这些问题,整个世界都没有准备好答案。但是未来的未来,真的已经开始到来。”基因编辑要做,世界也要改变,至于会变成什么样,只能且行且看。“这幕正剧的大幕已经拉开,”谁也无法关闭,“作为观众的我们都只能选择屏住呼吸,等待即将上演的悲欢离合。”就好像谁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一样,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自身的力量,适当地改变未来的方向罢了,让绝望离远一点,希望更近一些。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二):5星|人类编辑自身基因的技术与商业过程。

全书讲人类认识DNA、编辑DNA的过程,有技术和商业两条线,两条线都非常精彩,都有多次的惊天逆转。
作者应该是战斗在DNA研究第一线的科研人员。遗憾的是作者的身份和专业,书中没有一个字的介绍。亚马逊网站上介绍了身份没介绍专业。
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不错,又熟悉DNA研究的技术与商业细节,全书可读性比较强,专业性我认为也非常可信。我评5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
1:距此约10年后的1952年,两位美国科学家,艾尔弗雷德·赫尔希(AlfredH ershey)和他的助手玛莎·蔡斯(Martha Chase)用完全不同的思路重新证明了DNA就是遗传物质(见图1-18)。为了避免蛋白质的干扰,他们走了一条和埃弗里完全不同的路,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基因的另一个特性——世代间的传递。#477
2:但是在内心深处,大家很可能在感情上和逻辑上压根就难以接受DNA是遗传物质这个声明,因为这样会马上把遗传学家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实在是无法想象如此单调的DNA长链,怎么可能是用来记载和传递复杂的遗传信息的。#520
3:我们现在知道,伽莫夫的简单推理精确得不可思议,所有地球上的生命都使用了三碱基密码子来指导氨基酸的装配序列和蛋白质的生产。这其实也是对生命进化之美的一次绝妙展示,在无数种可能的编码机制中,生命恰恰选择了足够多样而又非常节约的一种编码方式!#656
4:双生子研究正是利用了这两个特点。如果科学家发现某种疾病在同卵双胞胎中同时出现的概率要高于异卵双胞胎,那么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种疾病一定离不开遗传因素的贡献。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差异越大,遗传因素的贡献也就越大。#818
5:即便是在这种疾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人体基因的贡献。差不多有1%的白人天生就具有对艾滋病的免疫力,他们的免疫细胞压根不会被HIV入侵!#840
6:修特建议,彻底清扫掉布朗体内带有艾滋病毒同时又已经癌变的骨髓细胞,再专门选择CCR5基因变异的骨髓捐献者,给布朗进行骨髓移植。这样不就可以同时治疗白血病和艾滋病了吗?这个大胆的方案在几经波折后,彻底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布朗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彻底摆脱艾滋病困扰的患者。#849
7:从基因疗法首次被应用于人体的1990年算起,全世界通过基因治疗得以重获健康幸运儿不超过千人。#867
8:到了1990年9月14日下午12:52,医生们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阀门,把经过基因改造后的白细胞重新输回小病人体内。在手术后的检查中,医生们证明,德希尔瓦体内的白细胞重新生产出了氨基酸序列正常的腺苷脱氨酶!于是,在混沌初开之后的自然历史上,第一次有智慧生物开始从造物主的视角,挑战进化带给自身的病痛折磨。#932
9:站在2017年回望过去,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与其说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不如说带来了喧嚣和泡沫。是革命性的概念突破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利益在驱动着这个领域的大跃进,而不是清晰的临床结论。在整个10年里开展的全部超过500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全部以失败而告终,没有一项顺利推进到大规模临床应用阶段。#951
10:科学家和医生利用病毒作为基因治疗的“搬运工”,将特定的DNA序列引入人体细胞中。这个选择不是没有道理的,与人类发明的各种微量DNA运输工具——针头、电击或者脂质颗粒——相比,病毒简直是天生的基因运输能手。#981
11:然而,一个长久以来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技术细节是,当外源基因插入人体基因组DNA的时候,它究竟会插到什么位置上去?#1144
12:2012年,在两次悲剧打击下艰难复苏的基因治疗领域,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通过严苛的临床试验,进入市场的产品——Glybera(见图2-17)。这种基因治疗药物用于治疗一种发病率仅有百万分之一的单基因遗传病——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1173
13: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精确基因编辑所需的工具三件套:●基因组GPS:锌手指蛋白组合;●基因组剪刀:FokI蛋白的剪切模块;●基因组针线:细胞内天然存在的两套DNA断点修复机制;#1532
14:2003—2004年间,圣加蒙公司终于获得了包括锌手指核酸酶的设计、筛选、优化、实验室和临床应用相关的一揽子关键专利,把一场发端于大学校园的技术革命,成功变成了一场只能由圣加蒙公司上演的独角戏。在现代医药产业历史上,像圣加蒙公司这样成功利用专利壁垒垄断整个行业的情形,可谓是前无古人,可能也会后无来者。#1664
15: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2008年,郑和同事们发表论文,展示了他们实验室10年来辛苦开发出的新型锌手指核酸酶组装平台。为了表明他们建立开源平台、共享新技术的决心,新平台被巧妙地命名为“OPEN”(意为“开放”,由oligomerizedpoolengineering的首字母组合而成)。#1717
16:命运和基思·郑,也和圣加蒙公司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就在他们双方正在进行一场静默的角力,使出浑身解数优化锌手指蛋白筛选和组合技术的时候,在广茂生物学疆域中的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落,一个新发现横空出世,宣告了基因编程时代的最终来临。仿佛就在一瞬间,无论是圣加蒙公司也好,还是OPEN和CoDa也好,这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了,就连锌手指蛋白之间不完美的配对问题仿佛都不再重要了。#1734
17:我们也可以说,圣加蒙公司这是在自己革自己的命。他们也明白,“神话”蛋白的旭日初升,标志着锌手指蛋白时代的落幕。哪怕不惜抛弃自己钻研已久的独门绝技,也必须赶上“神话”蛋白和基因编程时代的列车!于是,围绕锌手指核酸酶的争议和对抗,最终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场了。专利和技术壁垒阻挡不了人类了解自然、认识和改善自身的永恒向往。#1823
18:这群科学家甚至还证明,细菌的免疫系统和人体一样,居然还有自我进化的高级功能!每当有新的噬菌体病毒入侵,侥幸存活下来的细菌就会把它的基因组序列整合到自己的CRISPR序列中。下次有同样的病毒入侵时,细菌就可以正确识别和对抗它们了。#1938
19:而这个时候距离“神话”核酸酶技术的出现也不过短短一年而已!当科学家们还在努力改善“神话”蛋白的组装方法,生物技术公司还在跃跃欲试准备用“神话”蛋白展开基因治疗尝试的时候,CRISPR/cas9技术的从天而降,宣示了“神话”技术的终结。毕竟这一次,要定位和切割任意一段人类基因组序列,只需要科学家设计几十个碱基长度的序列即可,这把基因编辑的工作量一下子减少到原来的1/100!#2009
20:2014年4月15日,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在万众瞩目中,将与CRISPR/cas9技术相关的第一项专利,授予了张锋和他所在的布罗德研究所(见图4-10)。这项内涵深广的专利涵盖了CRISPR/cas9技术在所有真核生物方面——包括各种动物、农作物以及人类自身——的应用。#2042
21:2016年1月,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宣布开始重新审查CRISPR/cas9技术的相关专利。整个世界都在屏息等待最终的专利归属。#2129
22:我们说过,如果想要利用基因编辑系统修复错误基因,细胞需要启动自身携带的一套“针线”,而这套精确修复系统仅在细胞分裂时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发生在已经停止分裂的细胞中的遗传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我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修复工具。#2174
23:其实,再狂热的转基因反对者,也并不是——其实也不可能——反对所有的转基因技术。今天的人类社会实际上已经离不开转基因技术了: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岛素大多是经由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细菌生产的;我们注射的乙肝疫苗大多时候是用转基因酵母生产的;就连我们日常喝的酸奶和啤酒也有转基因技术的贡献。#2196
24:在所有这些基因编辑产品中,都没有引入任何来自其他物种的新基因。也正因为这一点,美国农业部已经屡次宣布,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生产的农作物和食品,不适用针对转基因农产品的严格监管。它们完全可以被当作普通的农产品处理。基于以上原因,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很可能会彻底终结围绕转基因农业的争吵和混乱。#2224
25:基因编辑技术的老大哥们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人体试验了。2016年年底,世界上第一例CRISPR/cas9人体试验在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他们的攻克目标是肺癌。#2231
26: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自然可以想到,如果把健康人免疫细胞内的CCR5基因提前破坏掉,不就可以永久性阻止HIV病毒的侵犯了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岂不是最好的HIV疫苗?#2238
27:没错,基因编辑未来推演的尽头,是直接对人类生殖细胞进行编辑。#2391
28: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仅仅1个月后,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实验室的一篇学术论文更是将争议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在受精后的人类胚胎中进行了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基因编辑。#2433
29:而到了2017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更是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科学、伦理和管理》的重磅报告,首度对基因编辑人类松口。#2562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三):非常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

很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科普作品。满满的都是干货,对基因相关的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行文也非常流畅。配图生动有趣,有些地方也会加入活泼的文字,但绝不媚俗,不强行植入笑点,有一种很内敛的幽默感。

书中主要讨论了这些问题:

1) 人类怎么发现DNA才是遗传物质?而不是更为普遍的蛋白质? 2) 基因疗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借助病毒插入基因片断到底是怎么做的? 3) 基因编程又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找到需要编程的地方?怎样切断基因?怎样组合新的基因?

以及我还没看完,后面大概还会谈到新的问题。总之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

哦还有一条: 4) 目前的基因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作为2016年完稿的书,真是把当今最前沿的技术都写进来了。看完这书也就理解为什么韩春雨的NgAgo技术能引发那么高的关注(不论真假)。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四):很好的文章

看一下作者简介 · · · · · ·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研究机体能量和营养物质代谢的神经生物学原理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回国工作以来,已获得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在业界知名期刊如PNAS, eLIFE, 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论文。
·先后获得吴瑞学会颁发的“顾孝诚讲座奖”,香港求是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奖励。
·热心科学传播,自称“科学启蒙主义者”,利用各新媒体平台发表科普文章、视频和演讲。知乎大V、《知识分子》签约作家、科学队长。曾获果壳“菠萝化学奖”。
·著有大众科普畅销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看了以上作者简介很有感触:我也是博士生毕业,正在走向研究的生涯。喜欢基因和生物学,还喜欢读书看电影。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五):基因编辑,改写人类的未来

上帝造人只是神话。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假如基因编辑赋予了神话成为现实的可能,未来将会怎样?

想想看,如果用基因手术改造人体细胞,可以阻断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异化,还可以控制人体内部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这样一来,比如白血病、HIV、白化病、亨廷顿舞蹈症、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等一系列难以攻克的先天、后天疾病,都可以得到治愈的机会。事实上,基因手术已经取得了以上疾病的小范围临床成功。

推而广之,既然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健康的身体,那么,我想变得更漂亮呢?双眼皮、高鼻梁,甚至把黑发变成金发。或者,我想延缓衰老,永葆青春。我还想要聪明一点,智商、语言能力、分析能力,气质等都要有大幅的提升。哦,还有我的孩子。能不能通过基因筛选,在先天上保证他们的优秀?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是个钢琴家,所以先天设计时他的手指一定要足够长,还有他的听力敏感度也要上调。

但是,规划设计好的新生儿,他们拥有独立的生命和人格吗?或许,他们只是满足家庭期待和社会需求的工具?千篇一律的所谓“优秀”个体,他们真的能承担社会进化的职责吗?如果有钱有权的家庭可以利用基因技术占据更多的竞争优势,那么,这将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不公平进一步固化。须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普遍的法则。

浙江大学教授、“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王立铭,把基因编辑比喻成《上帝的手术刀》。王立铭很会讲故事,擅长打比方。他还能以剥洋葱的方式,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逻辑清楚地推进发展的脉络。乱花渐欲迷人眼,正在幽微无绪之时,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我们体验到了科学家们经历过的那些困惑、激动、惊讶和狂喜。

由“达尔文的麻烦”开始,然后是孟德尔那几颗不起眼的黄豆,曲径通幽,殊途归一,现代遗传学揭开了序幕。懵懂混沌的原初研究时代,科学家首先想搞懂“什么是遗传物质”,20世纪中期,随着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有关双螺旋的发现大致完成。在那之后,科学家们主要解决“怎样做”,如何让基因研究为人类所用?这是科学史上激动人心的篇章。这不仅是人类战胜疾病的过程,也是商业资本的追逐,以及人性的较量的过程。

在与病毒感染的斗争中,人类无疑处于战略劣势地位。我们的基因组很庞大,任何一个基因发生复制错误,都会使人类生命受到威胁。科学家的设想:寻找到DNA长链上需要编辑的位置,拿一把剪刀剪两个断口,把错误的DNA片段拿出来,换上正确的序列,再用针线缝补好就行了。具体的实施过程,显然不可能简简单单完成。

想象一下王立铭描绘的场景。我们的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过数十万亿次的细胞分裂,受精卵细胞中的DNA分子经历数十万次的半保留复制,才造就了你我今天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的DNA分子总长度已经扩展到了上千亿千米。每一点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大错。比如,18岁男孩杰西·基辛格的死亡,不该发生的悲剧引发公众的质疑,无辜的生命付出了代价,科研本身亦一度停滞。

锌手指蛋白组合何以成为基因组GPS?转录因子为何具有准确识别和结合特定DNA序列的能力?科学家怎么想出利用病毒把特定基因运到指定位置?如何克服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副作用?哪些是合适的天然剪刀、机器手和针线?怎样确保修补的精确性,不会出现丢失或者增加?每一个细节的完成,每一个步骤的推进,就像一场场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的战役。

回望过去的百余年,尤其是最近的20年,从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诞生,直到2015年中国中山大学的黄军所进行的人体胚胎实验,伦理语境下的批评和争议一直伴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双刃剑的效应让人们忧心忡忡。对于基因编辑这种技术手段的推进,王立铭说,“最终一定会从科学走向伦理学,触及人的定义、人类个体的独立性等终极问题”。通过本书,他清楚地揭示,科学的脚步不能停止,在两难的境地中不断摸索、尽力平衡。无论如何,这注定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六):变强壮、变漂亮、变聪明,是福音还是诅咒?

有些东西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譬如健康的身体、美丽的容颜、聪慧的头脑。倘若有技术能快速变得更强壮、更漂亮、更聪明,你会去尝试吗?既不用担心没有毅力坚持,也不会造成太大创伤,甚至还能将这些美好的特质遗传给子子孙孙,真是奇妙得令人难以置信!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把这种工具喻为“上帝的手术刀”。既然是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表征,直接对它动刀无异于从源头解决了问题,前景可观。在《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一书中,王立铭将基因编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他着眼于普通读者关注的问题:如改善容貌、延长寿命、治疗疑难疾病、生育健康孩子。因此,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还是听起来高大上的锌指蛋白、CRISPR/cas9技术,都毫不枯燥,它们是带我们理解基因编辑原理、迎来我们期望目标的必经。

简而言之,“上帝的手术刀”即使用特殊工具在我们体内动手术。这些工具包括定位需编辑基因组的“GPS”、充当“剪刀”的蛋白模块、以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置“针线”——DNA断点修复机制。科学家一方面在寻找更高效、更安全、容错率更低的“GPS”和“剪刀”,另一方面也在探索与各种表征、各种疾病相关联的目标基因序列,期望有朝一日,这把潜力无穷的“手术刀”能助我们实现对身体的所有幻想,无病无痛地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不过,纵使人类的智慧能攻克技术难题,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称基因编辑为“上帝的手术刀”,不仅因它在造人之初就藏在我们的血脉中,因之鬼斧神工、形同再造,更因它毁誉参半——撇开商业价值驱使下人为的技术壁垒不谈,基因编辑的过程往往不可逆,应用的范围也牵涉伦理问题——轻率启用这把“手术刀”,譬犹打开潘多拉魔盒,是喜是忧,殊难预料。

20世纪90年代,几例成功的手术看似让基因编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泡沫。实验室里的孤立结果和人体的复杂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仅是开展临床试验就饱受争议。治愈绝症,结果殒命于作为“手术工具”的病毒的免疫反应,人们心惊胆战地称之为“诅咒”。好在科学家也因此变得更谨慎,理性看待这把锋芒太厉的“手术刀”。褪下过度神化的光环,基因编辑依旧未来可期:从体外处理细胞DNA到直接在体内编辑,创伤会更小;从度身定制“手术刀”到“去个体化”的量产,成本会更低。今日尖端的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绝非不可能。

在“未来的未来”一节中,王立铭未雨绸缪:“基因编辑未来推演的尽头,是直接对人类生殖细胞进行编辑”,在何种程度上接受它,决定了全人类的命运——这是否会成为人类“自我异化和自我毁灭的开始”?当所有“好”的特质都唾手可及,失去多样性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诚然,技术本身不应成为人类决策的替罪羊。美国历史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尝言:“在过去,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至于将来怎样,则取决于人类是将过去文明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用于破坏还是用于建设。”仅就医学言,王立铭认为其底线是“不伤害其他人类个体”。或许我们能够做到,希望我们能够做到。

——丁酉年读王立铭《上帝的手术刀》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七):这个推荐得非常好

这个推荐得非常好。买对了。写得很好,就像国外那种思路步步引导你去疑惑并思考实验得到答案的感觉。我非常惊叹地进入认识这个世界。我也认为是非常震撼鼓舞人心的基因科学历史。
知识感动点:
达尔文 的环球旅行 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 达尔文地雀 的发现
孟德尔神父 豌豆试验 基因显隐 3:1
DNA双螺旋的猜测和发现 双联备份 四个碱基
DNA->RNA->蛋白质 中心法则 病毒RNA 逆中心法则 HIV的结构9个基因!
黄金手指 锌手指 神话手指 CRISPER/cas6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八):破解基因编辑秘密,一切皆有可能

  文/初晓

  去年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偶然看到“定制人类”一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是这样的:从人类开始进行基因测序开始,“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27亿美元完成了第一次全基因组测序,而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由父母定制后代即将成为现实。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修正那些可怕的、威胁生命的基因缺陷。虽然这一预想在伦理上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它还是从侧面反映了基因编辑的巨大力量。

  如今看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所著《上帝的手术刀》,第一次全面的了解了基因编辑的历史。在此书中,王立铭教授从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试验”入手,用通俗易懂、跌宕起伏的语言讲述了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基因编辑的历史以及现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而用站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立场上展望未来。

  关于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在高中大学的生物学及遗传学课本上都学过,著名的孟德尔“豌豆试验”发现了遗传规律,沃森和克里克设想的DNA双螺旋结构打开了人类研究生物遗传的一扇大门。DNA的复制过程遵循中心法则,无疑是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无尽探索的可能性。

  于是,聪明的科学家们就开始考虑给基因“动手术”。那从哪里开始动手术?我们都知道生物的基因决定其形状,若是基因发生问题,形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果能让出问题的基因恢复到“正常”状态,所谓基因引起的疾病是不是就可以康复?一切研究是从“单基因”疾病开始研究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第20位的碱基发生了变化,从A变成了T,从而使得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的表达出现变异。白化病因编码络氨酸酶的即引发生改变,人类皮肤及毛发失去合成黑色素的能力。甚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也与基因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么,基因编辑技术究竟能不能治愈这些疾病?答案是可能的,至少在2006年德国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在患有艾滋病与白血病后,被他的主治医生格罗·修特彻底治愈,虽然这是唯一一次的成功案例,却大大鼓舞人心。但是基因治疗疾病这条道路还是异常艰辛,对于更加复杂的遗传疾病,用基因治疗存在难度。“在整个10年里开展的全部超过500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全部以失败告终,没有一项顺利推进到大规模临床应用阶段。”王立铭在《上帝的手术刀》中这样说。

  基因治疗看似是“缺啥补啥”,可如何将基因引入体内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项研究上,病毒是最好的基因治疗的“搬运工”,可以将特定的DNA序列引入人体细胞中,但是病毒的引入带来的其他结果却是不可想象的。为此,作为试验者的基辛格不幸丧失性命。而“缺啥补啥”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精确定位基因组,由此,锌手指的发现为这一可能性提供了精确的途径。这在理论上很可能,但问题又来了,即便有足够多的锌手指,也不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组合,科学家发现上千个转录因子蛋白,他们当中有许多也和TFIIIA一样带有锌手指。随后,神话”蛋白的出现,开启了基因编辑的时代,但它也有自己的隐忧。

  直到2013年,人工设计的CRISPR序列与cas9蛋白结合,确实可以高效编辑人类基因组,从而新一代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正式走入现实。在过去的几年中,整个科学界的确见证了许多不可能的实现,基因编辑技术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在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定制人类”也并非不可能实现,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都是超前于伦理的发展,这是人类需要面临的现状。

  《上帝的手术刀》一书作为一部科普著作,将基因编辑史从头至尾娓娓道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基因编辑前沿的科学知识。本书内容极其丰富,讲述手法也让人觉得十分有趣,故事性与科普性共存,让人读之,便不忍放下。关于这类书籍,湛庐文化的《上帝的手术刀》适合更多人阅读,生物学领域的人读之轻松,就算是刚学过高中生物的人也能轻松驾驭。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九):人类可以定制吗

从基因的发现到解密到临床试验到各种基因编辑方式的研究,这世上的聪明人前赴后继的推动着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可以想见不远的将来基因编辑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现实,为人类所用,只不过它需摆脱伦理道德的桎梏,就像我们可以有克隆羊,但克隆人是大逆不道的。

看到基因编辑可以从受精卵甚至精子卵子阶段就优化人类的相貌,身高,也许还有智商情商,这是多么诱人的技术,人类是不是可以定制了,优秀的家族,承担得起定制的家庭,后代越来越优秀,基因越来越完美,天哪,想想那是怎样的社会,满大街都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俊男美女,不满意的地方还可以随时再修改下基因,不断进化,只要有钱,就能重生,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回过头想想,大家都一样的社会,那不就是机器人社会吗?我又想到了#西部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