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九篇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九篇雪》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九篇雪》经典读后感10篇

  《九篇雪》是一本由李娟著作,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篇雪》读后感(一):李娟的书静静的躺在书店就像落在地上的一片雪

 阿勒泰的作家
没买到她的书时候就常常到书店问,有没有李娟的书,《九篇雪》或者《我的阿勒泰》,问了几次都没有。最近一次终于在书店的散文书架上看到了她的《阿勒泰的角落》,真是很高兴
一方面为她的书开始受到重视而高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她将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那时候她将不在是我的一个秘密,我的神秘和兴奋都将更少一层味道。
可是这种待遇和韩寒甚至小时代一些书比,还是太可怜了。她只是安安静静的躲在角落,从来不故意招揽你,不大肆张扬,像一姑娘静静的哼唱,直到你被吸引过来。
李娟的《九篇雪》是2013年阅读中非常惊喜的收获。意料之外的好读。你完全看不出这位年轻的女作家文字风格师从何处。她的作品文风清丽脱俗,故事生动有趣,情感真挚豁达
 《九篇雪》是一篇篇简短的散文组成的集子,内容是李娟和她妈妈在新疆牧场开杂货店遇到的故事。
阿勒泰的大人,小孩,特别的有趣,在李娟的笔下,连坏人也不至于坏到哪去。
立马桩子,一家三口白天黑夜的围着帐篷赶牛,追逐掉在小溪里的衣服,作者有本事把一些枯燥的生活写的美丽不平凡
 
李娟花了几篇来写她在山里的吃,穿,住,明明白白的物质匮乏、交通不畅,却仍写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她和妈妈并不因物质贫乏而感到沮丧,相反却因和别人交换、分享食物而得到了不少乐趣。
 
牧民用干奶酪来换杂货,最后奶酪堆成山一样,吃也吃不完。去牧民家吃手抓肉,轮流吃骨头时的尴尬以及吃手抓饭的兴奋。连着几天的雨季,没有进牧场的补鞋匠,没鞋穿而错过了阿肯弹唱会。被坏小子丢在进货的半路上,一个人冒着暴雨,带着2000块现金,穿过暴涨的河水,回到了家。
住在旷野上,夜晚牧民的牛经常来舔帆布上的盐,而自己就常常挨着帆布睡觉。暴雨来的时候,一家人只好不断的用大大小小的盆子接水,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她又会和母亲一起欣赏落在帐篷顶上的麻雀。
她的生活每一点似乎都可以写上一笔,却并不让人厌倦,重要的不是因为她过得多好(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是苦中作乐),而是她的乐观幽默,故事的真诚和美丽,一直在打动我们。
她有一颗美丽、纯真心灵,所以写小孩子努尔楠——黑白分明的眼、专注的神情、娇脆清晰的声音,写的让人生出无限怜爱来。
她又很达观,热情,还很坦率、幽默。在巴拉尔茨,客人进商店挑货,她要出去帮忙牵马缰绳。于是自嘲是巴拉尔茨的马桩子。
《九篇雪》是篇散文集,大多篇幅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一个热情的姑娘关于生活的热爱,对生活丰富、细腻的感受,成熟、真诚,她的性情和她的文字一样美丽动人。
 《九片雪》是总会激发你的想象力的作品,看完之后,你会喜欢上这个年轻姑娘的一切,想立马收拾行装,去新疆那个叫阿勒泰的地方,过上和她们一样的生活。

  《九篇雪》读后感(二):我希望 感动我的一直能是简单平凡

        忽然得知近几年李娟出了两本新书,依旧是关于她的家乡阿泰勒。半夜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找来看看,但心里总有一种左突右撞的情绪——说是踌躇,到底来还是因为害怕而生的忐忑不安
        最最早经手李娟书的还是无意之举。老爸装文艺,从夜摊那里淘了一箩筐破破烂烂的书。对,就是那种十块钱任你挑上个几斤的盗版书摊,里面夹了一本当时已经停印许久的《九篇雪》。说实话,这种与作家相遇的经历谈不上曲折浪漫,但足够让我捧着书,耐下心子通读一遍。
        《九》是李娟21岁时候的作品,看过她近年作品的人都说《九》的文字过于稚嫩,有很多“无端的感情表达”,让人难以投入到文字里去。但我以为,这确实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散文,因为它吸引我的不是装帧豪华或是名家作序之类,而是一个初出茅庐女生,深沉地念着家乡,简单地写着文字。这种质朴简单着实让身居快餐时代的我受宠若惊:不管是一个夏天都得靠白菜果腹,或是冬天死命吃肉,然后是酱油,然后是醋。这些描写活灵活现生机勃勃地跳跃在纸上,也常常散落在西北无常的风里,但总能在风停霏开曦光里重新飘回到各自家的屋顶上,因为字里行间承载的是作者最原始的情感与回忆,好比封藏的老窖,十年后取出再品味,没有变质,没有与新时代的格格不入,残存的只有沁人心脾的酒香。正是这种白描式的质朴简单最让我感动,能让我摒弃无谓奢华的雕饰,用心追随作者故地重游
        说到底这篇文章是我对《九篇雪》的感受,但引子终究是李娟的新书《阿泰勒的角落》和《我的阿泰勒》。因为我迟迟不敢阅读它们,又因为我惧怕这个时代。我怕这个时代会给她清新的文字强加修饰,增添无聊的噱头,险些凌乱在风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也许我还会坚持对李娟文字的第一印象。再或者会考虑去买新书来看看,不过就算买来,也许不久就会束之高阁罢了。

  《九篇雪》读后感(三):另一种真实

在《九篇雪》书中,李娟写出的,是一种真实的生活,但这种真实却是我们所无法靠近,无法想像,又无法忘记的。显然,这是不同于寻常生活的另一种真实。
李娟和母亲曾在阿勒泰牧区里追逐哈萨克牧人做小买卖谋生,由于偏远地域的特殊生活,她并没有受到那些既成的文字观念的影响、规范和约束,她笔下如同山野精灵一般的文字闪耀着奇异的光泽,并被誉为“真正的‘绿色的原生态’”。
经年历月之后,《九篇雪》中的许多篇章依然鲜活如新,究其原因,简单、质朴是一个方面,所谓“辞达而已矣”,真正的好文章正是这样自然的流露。除此之外,那些在我们的阅读中像童话一般的生活,其中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仿佛一道溪水,流淌进你的记忆之后,就再也没有涸竭。这样的文字根本无须多余的解读,它与你之间并没有隔阂,只不过你所感觉到的距离,原来就是在你与文字背后的生活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
《九篇雪》中,李娟跟着母亲在牧区做裁缝、卖小百货,长年与牧人打交道的琐碎繁杂的生活,不仅因为她独特的叙述变得奇趣横生,于文字之中也暗暗地生发着一种透彻的力量。在《九篇雪》中,有李娟与牧区孩子交往的趣闻,有她们一家在寒冬暴雨、风刀霜剑里的艰难,有山野里吃穿住行的描摹,这些贯穿始终的生活写照,通过深藏于李娟身体之中艺术禀赋的自然流露,从而变得灵异而鲜嫩。
李娟在《九篇雪》中铺陈的生活色调,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这些文字正像生活本身那样五味杂陈,冷暖交替。不过,冷色调之中却有着突然而来的暖意和温情,暖色调之中竟会令人感受彻骨阴寒。不知道是李娟还愿了山野生活本身的自然与和谐,还是山野的偏僻、宁静造就了她的天赋,她的文字中透出的快乐、冷静、热烈、忧郁烦恼扑面而来,就如同她正坐在你的面前娓娓而谈,而她与你之间,没有任何文字,只有她的讲述和你的倾听。
李娟一家在喀吾图开商店时,牧业上的老乡们春天在临时商店的账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拿走需要的东西。“从此千山万水,天遥地远,这个名字算是系住他了”,等到秋天转场回来,再四处打听这个小商店,还债之后亲眼看着那个名字被勾去。因为当地人在“欠债”、“还债”之间极为奇特的思维和方式——欠债时理所当然,被追债时的气愤委屈,还有“要偿还生前的所有债条才能入葬”的风俗,便有新寡的妇人带着孩子一家家替去世的男人还生前欠下的几十块钱,最终让李娟有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因为他们在欠钱的时候,其实就知道这笔钱迟早会还上的,所以才会那么坦然。……我所知道的喀吾图人,都不是太执著的人(不过欠债的时候执著),随着生活而生活。”
 
在许多被生活所累的人都苦苦思索所谓的本真与内涵之时,李娟一家则在山野之中日复一日地寄居与迁移,她在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之中安度岁月,当然,带着她自己的领悟与幻想,以及激情。《马桩子》一文中的描述,可以说是书中极为生动、准确的表达。她们在一个叫莎依横布拉克的地方“将就、凑合地安置了一个家”,生意的冷清令人无奈,当晾晒的衣服再一次被风刮走弄脏之后,母亲砍柴做了一个晾衣架,也由此成为牧民们的拴马桩子,为她家的小商店招来了生意。
文中有这样一段:“她(母亲)一边做这些,一边冲着正为搬家而忙得不亦乐乎的那群人大喊:‘你们走吧——你们走吧!我要在莎依布拉横扎根了!‘又‘呯’地把木头栽入大坑,又喊:‘展开崭新的人生!’再砸一下,再喊:‘生根发芽!’”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觉得那木桩子就在面前直直地砸了下去,那喊声也直直地落进心里。
 李娟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牧场上的孩子和乡亲,进入她的文字之中,总是会带着一些情趣的色彩,即便她讲述的是处于窘困和艰难之中的生活,也会让人在苦涩之中品出更丰富的意味。比如,说话的声音像在镜子上面撒了一把又一把宝石的小孩努尔楠,以及在后来的《孩子们》一篇中出现的,有着银绿色眼睛的小孩子库兰,会弹电子琴的阿依邓,能一个人去四十公里外放牛的卡万家8岁的小儿子,竟是这些孩子使李娟明白,“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这其中生长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易于幸福——这也是自然的。”
生活的魔术无处不在,在它面前,每个人都会有幻想,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离开的生活正是别人的幻想;每个人都有选择,即使你已经知道结果但还是要寻找答案。幸好,在李娟呈现给我们的《九篇雪》中,正有生活本身的赐予,一切都愈简陋,愈丰盛。

  《九篇雪》读后感(四):塌垮的帐篷前,两行泪咬着嘴的倔强的女孩

李娟最早的作品集了。想看看她是怎么走过来的。看了她从中选到《我的阿勒泰》中的几篇,才发现,那是仅有的几篇基调轻朗,乐观幽默的回忆。
其实她早期大多数的回忆都是苦的,而且是像冰一样固态的苦,尖一样钻心。“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活脱脱的少女来说,真的是太煎熬了。住的房子在睡的时候会倒塌,下雨的时候雨水浸湿枕头湿漉漉的睡去,白天风沙风雨风雪肆虐牛群羊群鸡群嘈杂。躲在被窝哭,趴在地方哭,蹲着低头哭,还有含着泪写下这些文章,就只是她发泄的方式。
但是后来文风就变了,变的温和,变的清亮。可能因为她挺过去了,她也发现,人生这么短,何不记下那些温暖的时刻,那些快乐的时刻,虽然只是苦中作乐,但是看了心里还是可以变得晴朗的。跟余华有点像。
最后一部分“草野之羊”,都是她想象力的作品。那几篇晦涩难懂,思绪缠绕。敏感的人想象力,天马行空,下笔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想象疾驰的速度,这就是我大学英语老师对我的评价。想象的海很大,但是写作的出口只是很多出口的其中一个,而且口径很小。李娟也一样,她的那些梦,她的那些故事,思想太多,像麻一样的缠绕,也很重。回忆是更清晰,更简单的,像一条静静的小河,所以更容易驾驭。
总觉得自己过得太安逸了,安逸的有点后怕,但是太艰难的生活又怕自己受不了。所以选择看李娟的故事,看她的苦难,看她的坚强,算是自己经历了一番。
喜欢李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