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1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读后感10篇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本由《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节目组著作,39.80出版的3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一):“人”的故事更动人,“今天”的故事更吸引人

在1998年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在潜水采集海参时,打捞上来一个陶罐,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船之谜” 由此解开。沉默在海底的是一艘由中国驶向阿拉伯地区的帆船,从这条帆船上打捞出唐代珍贵温暖近6万件,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十五年后的2013年,还是在印度尼西亚,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大幕徐徐拉开,“一带一路”遂成热词。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来自全球的4000余名记者已注册报道此次论坛。

这些数字、这些人到底到底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有些遥远,似乎“一带一路”对于我们来说,于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怎么样,能让这样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感,这是文艺作品的任务。

很显然,《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喊宣传的口号,而是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人”身上。无论什么时代,“人”的故事是最为可感的,导演顾筠将人的故事集合成《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透过现实场景跨越时空,终于汇聚在海上丝绸之路上。

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选择的是现代视角,时间线的展开也是从眼下开始,拉进了和观众之间的时空距离,不再让我们感到纪录片都是在讲过去的故事。“一带一路”变得更为贴近,不再只是历史,也不再只是精英、领导的决策,茫茫尘世的普通人也在和“一带一路”发生联系。

这本《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是纪录片的文字版,里面涵括一些主创人员的手记,写了许多纪录片成片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份纪录片的文稿档案。就算没有看过纪录片,读书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喜欢的故事是王家十三代后人还能聚在一起,峇峇娘惹文化传承以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对中文的发展以及对当地原住民的帮助……任何故事,在时光中就发出别样的光芒。想起在吉隆坡和马六甲看到的宗室祠堂,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费孝通先生所言:机关是血缘关系的空间投影。

梵语的“轮回”在“一带一路”中更是中国在全球化所要发挥的作用,那就是——彼此相融,共同进步。这条路,肯定会焕发出更美的光彩。带着历史,但是今天闪耀的,还是今天的故事。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重温海上丝绸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提出,是法国汉学家沙畹,其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泉州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起点。
     《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官方商船从中国南部港口至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活动和海上航路的最早记载,即“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三):比“海上丝路”更遥迢的,是骨肉血脉和华夏文脉——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虽冠之以“路”,但与同样名扬天下的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无法被人的肢体所直接触及,它甚至不能像前者那样留下诸多有形、可触的物质遗产。但这种先天的劣势,加上海洋之无穷尽、海上文明之博大精深,倒是造就了这条“路”往往以更为柔性、无形、纷繁的特质呈现在众人面前,或者活在世人的想象、记载和传颂中。
与所有过往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着墨于史实典籍的通识性图书不同,《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题眼铿锵有力地落在“穿越”二字上。“穿越”意味着什么?确凿无疑,它首先是动词,目力呈现辐射之状——既是款款回眸,也是殷殷展望,既与古老的海洋文明隔空相视,也拓展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另一条通途。所以,“穿越”还是贯通,是协商,是交换,是循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红线”,与世界上每一个友好合作的国家“联姻”。总之,作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读者,你最好不要当默不作声的旁观看客,你完全可以通过书中三十二个当代人鲜活的故事,去顺藤摸瓜,探求这条海路的前世今生,以及比这条海路更遥迢的骨肉血脉和华夏文脉。
所有的文字仿佛取景框,精确地捕捉到积沉、绵延了几千年的丝路精髓。既书名为“穿越”二字,自然必须体现这种动态的贯连。《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发挥淘旧铸新的功用,引领我们将目光从浩淼的历史中拉回,聚焦于灼灼耀耀的当下: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2014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新规划。
2017年5月,“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举行,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再次回到世界舆论的“风暴眼”中,向四面八方尽力延伸,并发散它的辐射力、影响力。这一带一路,浅显地说,是用生意铺设中国通往并连接全世界的“商路”。跋涉漫漫长路,坎坷而艰辛,但勤劳的中国人就是用“生意”,重新把中国带回到世界之巅:比如,每年双十一,各家电商屡创惊人的销售业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外国投资,进入世界500强等实例就是说明。
当然,除了看到生意作为“介质”的作用和力量,除了GDP、外汇这些数字,我们还须看到,通过这一条条的丝路,通过与全世界做生意,我们也在输出文化、价值观、国民形象、精神面貌,让中国影响全世界,增强我们的“软实力”。马云等商业大贾成为各国政要、精英的座上宾,足以证明中国商人的地位。当我们的国家总理亲任高级“推销员”,带着中国高铁、中国核电……这些贴着Made in China标志的中国产品和技术去广交五湖四海朋友,这如同习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传递的信号一样,中国勇于成为领导世界的核心力量,但不会执行某些国家的单方面的强权、霸权,而是倡导对话和平等,所以,一带一路,为中国重新寻求与全世界的关联建立了对话、合作的通途,在生意中,有买有卖,有甲方也有乙方,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一个双方甚至多方才能完成的群体行为。生意中大家都追求win-win双赢局面,这个win-win就跟中国人结婚贴的“喜”字一样,讲究的是双喜——有丈夫还得有妻子,伉俪成双,各生欢喜;而生意伙伴追求的,也是这种“皆大欢喜”和“天下大同”。
所以,我们的确应该把目光投向“一带一路”论坛上,各国政要如何以“丝路”为纽带,共商国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达观显要背后的万千子民,他们才是这条纽带上一颗颗虽微小但璀璨的明珠。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这三十二个人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华人和当地人混血的“娘惹”“荅荅”;他们是豪门贵族的后代;他们是文化的继承者……曾经,他们的祖先,从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港口出发,沿着漫漫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商,弘法,行医……,将中华文脉中最精华的佛经、瓷器、丝绸、茶叶、中药、建筑、书画、服饰、中文、饮食、戏曲、武术等播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与当地人缔结连理,从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加强异族间的融合和对话。哪怕过去好几代,老字号格外讲究的经营之道、略带异国口音的中文、老家的传统礼仪等仍然成为远方的游子和故乡之间最牢固的纽带,以及他们的精神图腾。
他们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根溯源,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伸展、绵延:他们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他们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观念富有韵味地两相融合;他们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他们漂洋过海,循着茶香,从南洋回国,寻亲访祖,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故乡;他们在祖先发家的地方将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广播善果,反哺族人;他们把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散播至全世界;他们奇妙地与祖先曾合作过的生意伙伴的后人再次相逢在生意场上……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颇具传奇色彩,人物的只言片语、赤子情怀,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的心弦。
从今天的汤姆·潘恩、张帆、丁宗寅的生命轨迹中,我们仿佛可以看见约翰·科比、伍秉鉴、赛典赤·瞻思丁等故人的身影,也看见中国与世界各国不绝如缕的合作,海上丝绸之路如一条纽带凝结着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流转、时空的轮回,彼此交织,勾勒出一幅庞杂、壮观、细腻且感人肺腑的贸易、文明和情感图谱。绵延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纯的空间轨迹,而是一代又一代旅人的生命舞台,更是华夏文脉在茫茫海域划出的一道璀璨无比的延长线。
通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我们看到:海路迢迢,人来人往,融合与共存、传承与创新,一代又一代、一轮又一轮,海上丝绸之路怒吼了千年的波涛,仿佛再次发出华夏文明复兴的最强音,让全世界洗耳恭听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四):海上丝路的传奇

“丝绸之路”这个词在习大大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之后,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含义和意义,但是与之齐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却依旧没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而其历史背景同样源远流长,海丝之路的雏形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导演顾筠,为了向世人展示这一古代的连接世界和古中国的“纽带”,讲述这条路线以及沿途国家的人和事,选取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传奇人物为落脚点,从策划、调研、内容挖掘到具体拍摄、后期制作,历时近三年,先后在国内二十多个城市以及十六个国家取景拍摄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并选取其中32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结集出版成书,就是你我手中的这本,用文字与影像记录这些人的故事,来为我们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八集纪录片的名字被用作书里章节的名字,通过讲述沿途的国家与地方的那些人,用不同时空的叙述,即过去与现在的“穿越”笔法来描写这32个人物故事,有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根溯源,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伸展、绵延:他们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他们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观念富有韵味地两相融合;他们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他们漂洋过海,循着茶香,从南洋回国,寻亲访祖,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故乡;他们在祖先发家的地方将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广播善果,反哺族人;他们把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散播至全世界;他们奇妙地与祖先曾合作过的生意伙伴的后人再次相逢在生意场上……每一个传奇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人物的只言片语、赤子情怀,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的心弦。用人物来讲述那段历史,用文字来记录那段沧桑。

海上丝路,是一条神奇的道路,它串联起古中国与世界,也串联起我们与沿途那些鲜活人物的心。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穿越海上丝路探求前世今生

两千多年前,自张骞通西域始便揭开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大帷幕,从此以后,这条丝绸之路上,商旅行人、骆驼羊马络绎不绝,中外文明交流如火如荼。 几乎与此同时,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在秦汉之际拉开帷幕,奔走在这条道上的人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元明,衰于明清时的海禁,漫漫两千年,见证了世间百态,沧海桑田。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再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顾筠女士导演了一部八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今故事。在纪录片的基础上编著的同名图书总体讲述结构与纪录片差别不大。 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为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每一个章节,内容不一样,但其主旨却是一致的,即探求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奥秘,展现多种文化交织的历史轨迹。 这条道上,不同时期的航海人在同一空间发生演绎着各自的故事;四个老字号的传承者牢记自己的使命,传承家族技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铁观音的前世今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独特人文景观——混合婚姻……古今辉映,今昔轮回。 其实,倘若拿纪录片和图书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看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呈现的方式更全面,而图书所描绘的画面则较为有限,很多重要的地方不能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纪录片通过音影图像等方式,“穿越”时空,较为细致清楚地把海上丝路古今传奇展现在观众眼前。而图书文字则更多地需要依靠读者自己的想象力。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古老的商道,在古代大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放之于今日,它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古老的商道一定能焕发它全新的生机。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温度和历史底蕴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发展框架的提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广大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历史上,丝绸之路曾经辉煌一时,留下盛大的篇章。如今,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号召,大批有才干、肯拼搏的仁人志士追随祖先的脚步,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穿梭,为“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七):讲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讲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一批又一批的勇者,踏上了行走于这条海上走廊的征途。“商道的形成不仅繁荣了市场,也在传播着不同的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如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总导演顾筠所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早已融入世界的记忆,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与传统纪录片、专题片或访谈录作品相比,《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并未钩沉史海,梳理从汉唐以来长达两千年的古代丝绸之路,而是从当下出发,“以对‘海上丝路’的重访为外在逻辑,以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故事与家族传奇为观察样本,依托空间的行程,用现在时态将这种文化交织的历史轨迹清晰而有意味地呈现给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顾筠语)。无独有偶,同名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亦以国际化的视角讲述着发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这32个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海丝”故事也标志着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   

向海而生,是一种探索的勇气,一种开放的胆魄,一种通达的梦想。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是渔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商人跨海营生的大商道,是信徒追寻经典的朝圣路,是使者交流文明的舞台。今天,海上丝路正书写着新的篇章。在《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中,“我们”不但沿着祖先的足迹把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地伸展、绵延,还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融入“时代性”“先进性”“开拓性”的内涵。其中,既有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亦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富有韵味地融合。途径阡陌,江河海洋。远洋帆船第一次冒险的情形或无法考证。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却把先进的技术、经验、理念捎到远方。“我们”或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或漂洋过海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32个故事,32个传奇,每一个传奇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触动你我、我们的心弦,使古今海上丝路上的传奇故事遥相呼应、两心相契。

丝路之盛,盛于通达、开放;丝路之智,源于互鉴、共享;丝路之利,发于兼利、共赢。新丝路(一带一路),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让梦想惠及每一个角落。《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共分《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每一个篇章讲述着不同的开拓者的真实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采访,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拍摄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正如顾筠所言,“把人物设定在特定的情景当中,自然发酵,通过这些具有戏剧性、揭秘性的故事和历史对话,戏剧性也随之而来,这些戏剧性被捕捉进摄影机的镜头里,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的纯纪录片形式。”透过广州十三行“瓷器梁”的后人梁基永、“兰玉”服装品牌的创始人兰玉、铁观音茶发现者王魏两个家族的后人、南少林武林洋弟子等“主角”最真实的讲述,使我觉得海上丝绸之路就像地底深处奔腾的岩浆,使得“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广为人知。

原载2017年7月2日《番禺日报》A2版“读书”

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7-07/02/content_2_6.htm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八):海上丝绸之路:前世、今生及未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之后出版界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书籍络绎不绝,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文化意义的,也有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当今战略部署的,更有相关理论研究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未来发展进行了大胆地设想与谋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纪录片同名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通过32个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当代“海丝”故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的生意往来历史,中医、戏曲、武术等科学艺术的当代碰撞融合,更有着荅荅娘惹们对未来美好的设计与规划。
     “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条以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商贸航线,书中也详细记载了如今的广州、泉州、洛阳、宁波在历史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所起的作用及价值。如果仅仅局限于“商路”这一层面,该书只能算是一部简单的通识读本。但节目组跳出了经济的范畴,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人”身上。通过拍人的生活、人的故事、人的命运,讲述“海上丝绸之路” 如何在婚姻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改变沿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流转。于是我们看到了不遗余力地推广铁观音的福建安溪王士让的后人、在布里斯托建立了欧洲最大的中医教学实践基地的安东尼、采用“五常”做瓷号的 “西关遗少”梁基永等等,他们既承接了老字号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又在传统工艺中加入了新时期的科学要义和时尚元素。在与当地文化传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仅赋予中国传统工艺更多的新气象,更是将华语、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儒家的仁义伦理观散播至全世界,构筑起一条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海上丝路”。
     该书在叙述的过程中采取平行并进的手法,交织着古代与当下、先人与后人、移民与梦想、传承与轮回,“海上丝绸之路”尤如一条纽带凝结着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让现实照亮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该书在描绘一幅庞杂、壮观、感人肺腑的贸易、文明和情感图谱的同时,以现代性的思考的方式指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五通”措施中最后一通就是“民心相通”,唯有通过海丝们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国民之间相互的持续接触、碰撞、融通,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海上丝绸之路”才能无限伸展、绵延,将人民带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九):故事里的文明

故事里的文明

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听到一句古话说,所谓的文明就藏在乡野的传说中,在奶奶讲的童谣里。故事的魅力在于它老少易懂妇孺易知,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故事的张力在于它可以供很多不同的人去解读,得到文明的不同发扬。《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本故事书,有趣的是,这本书中讲的故事不是历史上的传说和老奶奶的童谣,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发生的、而且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故事,摄像、访谈的记录方式第一线深入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人物和现实生活中,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去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传承,甚至去体会其中的历史韵味,找寻曾经发生的商贸、工艺、文化等的交流和融合。

关于丝绸之路,在很多的历史资料上都有精彩的记载和传奇的描绘,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和变迁显得单薄一些。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历史上,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不断发生着茶叶、瓷器、丝绸等的输出,儒家文化、佛教以及西方思想的融合,亚洲、欧洲和非洲诸国国民因为商贸和文化交流促进的文明传承、创新与发展。无论是航海人身体力行行走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还是老字号家族代代传承家族技艺的拼搏;无论是下南洋闯荡生活的艰辛,还是寻根问祖回归故土的执着,我们都可以从其中感受到发生在海丝之上的真实,并试图通过故事去感受曾经发生在海丝之上的种种历史与文明。

文明的发展在于交流与沟通、包容与创新,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吐故纳新之后的蜕变。事实上,一带一路一直存在着,在一带一路上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也一直在持续着,近代中国特别是封建王朝晚期的自大与封闭,遭受过打击的中华民族已经得到了沉重的教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带一路这条发挥了重大作用却未被重视的平台,终于被确定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路,它也终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现实是人民的生活构成的,串起现实人民生活的故事,也就是在书写未来的历史。通过现实去看待历史,从传统的经典和先人的智慧中汲取更多前进的动力;通过交流去面向世界,从文化的吸纳和文明的融合获得更多发展的启迪。

2017-6-7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十):普通人创造的历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丝绸之路成为了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因此在书市上随处可以见到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书籍。而央视出版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其中的一本。
       漫长岁月中,来自东西方的商人不断探索的道路。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向西方,同时来自西方的香料、宝石等商品也随之落地中国。在商品的传递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同样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碰撞、交汇、融合,交织在一起。而丝绸之路,这个得名于丝绸,由德国学者命名,如今又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名词,本身的出现就具有了交流的属性。
正是因为丝绸之路历经了漫长的时间、沟通了广泛的空间、覆盖了众多的人群,所以从这条道路随便采撷一朵历史浪花就能延展开太多的话题。正所谓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市面上有关丝绸之路的侧重角度自然也有不同。
      相比起从宏观的角度去讲述丝绸之路的书籍,已纪录片解说词为底稿辑录而成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所讲述的角度更加的微观。
     书中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三个航海人在同一海路上经历的故事、讲述了对于家族技艺的传承、讲述了不同国籍间的通婚、也讲述了当代中国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三十二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这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故事,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对于当下生活的影响。
      在我看来,比起历史上君王的互相征战共伐,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历史写照。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这本书没有过多的掉书袋、没有过多的引用史书典籍,就是通过每一个鲜活的人物书写了当代丝绸之路的故事,告诉大家当下正在发展的历史。这也是这本书有别于其他这一题材书籍的特点。
      但正是因为这是一本纪录片的解说词,所以天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一部完整纪录片是画面、声音、文字的集合,因此纪录片可以完整的向受众传播它向表现的主题和感受。而当剥离了画面和声音只留下文本,原本鲜活立体的表现手法,就显得淡薄和干瘪。特别是采访对话很难表现出它真正的意义。不过这些无碍于我们通过这本书去吸收有关丝绸之路方面知识。也会勾起读者更想去回看纪录片的念头。
        让现实照亮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依然人来人往,不断丰富着丝绸之路的内涵。而我们同样在这条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