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2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局外人》是一本由(法)加缪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22.8元,页数:2014-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一):关于我们的世界无话可说,但我没罪。

局外人的篇幅很短,所以阐述的观点明确简单。就如一辆只有起点和终点,路途简短的巴士车一样。载读者看了一片原野,空旷得只有挤挤攘攘的人群。他们用文明而又礼貌的方式对异己拳打脚踢,推上干草堆,用熊熊烈火折磨他,直到大块人心。谁要是觉得对烧死那个人有异议,人群再继续把他烧死。直折磨得人们拥有了一种能力,同时哭、同时笑、同时的哭笑不得。这样人群才能平静下来去践踏自己的个性。
记得微博上出了一个热点,是某女艺人因为不合时宜的晒娃,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名以各种难听的甚至要挟的口吻要求其改正此错误的行为。我觉得大众跟书里的法庭是一样的。一个人只是不违背大众意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也没有触及任何的底线,而大众却觉得他应该伤心应该难过,所以他只要开心了,就说他是个没心没肺的人,跟杀人犯同样的罪恶。这究竟是一个社会朝气蓬勃还是另一种方式的冷漠,让人变得困惑不已。

  《局外人》读后感(二):关于这个时代关于这个时代下我们的一切

如果你的母亲死了,你会哭泣么?你会哭泣给每个身边的人,告诉他们你是如何的悲伤,你是那么的爱母亲,那么的痛苦万分么?换成现在的人,也许会发条朋友圈,求安慰,也许心力憔悴,告诉大家自己很伤心。现在有个新名词,叫做表演型人格,做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给别人看到,而一切的一切也仅仅是一种表演而已。正如我们微博里关注的那些明星一样,他们的爱恨离愁都是让我们如数家珍,八卦不止,折腾不惜的粉丝之战。这样,全世界的热点好像都离我们很近,可是真实的世界里,你看到的或许更多是跌倒时冷漠的脸。
什么是冷漠,就是日本货被抵制的时候,我们去优衣库看廉价的衬衣?是街上老人跌倒,我们视而不见?我不知道这个世界里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伪的,我只知道走在人群之中,看到的每一张脸都看起来温热的洒满阳光,他们看我的工作、工资、车子、房子、对象,却无人在乎我是否开心过。

  《局外人》读后感(三):经典所抵之处——评《局外人》

这本来不是属于我的书。
因为我和默尔索一点都不像。
我有温和的信仰,我不缺少谈得来的朋友,我也相信一个叫爱情的东西。我的人生极度“正常”,如果加缪是想写一个“空虚”“毫无愿望“”毫无追求”的家伙,这个家伙显然得不到我的认同,Because he is not my problem.
但奇异的是,在看完这本书的数天里,它都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像一头牛吞下了一枚坚硬的果子,于是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反刍。
这真是一枚异香果。
作为一名应试教育下茁壮成长的理科生,25岁之前我对世界名著一律望而生畏,除了《傲慢与偏见》,印象中再没有一本外国文学击中过我。我自觉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也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去共振这些不同肤色不同世纪的主人公。我还觉得文学理应属于特别敏感内心矛盾整天呼唤To be or not to be 的青年们。一句话文学不是我的菜。
然后我发现我错了。
25岁以后我拿起一本严肃文学可以轻易地进入它的“场”,那种阅读的快感让我莫名所以,每遇到一本经典都会长久长久地被震撼。那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快感。比如《1984》,在阅读的那几天里我几乎梦里都是不安和兴奋。那样极端的制度困境,“老大哥在看着你”,似乎是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我意识到,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遭遇过类似的情境——只是我们没有认出来罢了。
文学的陌生化,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敏感,“使石头呈现出石头的质感”。使你的心里,多了点什么沉甸甸的东西。
《局外人》里,长久地令我放不下的,是默尔索的“遗世”。“本书的英雄之所以受到谴责 ,是因为他不做游戏……是因为他不肯撒谎。……他说实话,拒绝掩饰自己的感情。”加缪如是说。
灼热的日头一再出现在小说里,母亲、情人、邻居、阿拉伯人、神父——亲情友情、爱情甚至生命,没有一样可以唤起默尔索的情感。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只对着自己。
一个不肯撒谎、不做游戏、拒绝掩饰自己感情的默尔索,像一颗公主被子底下的豌豆,尽管隔着十层厚,还是深深烙疼了我。
我也生活在一个荒诞、粗糙、不理性的世界里,同默尔索不一样,我遵循各种各样的道德规则,学习着聪明的社交。我们面临同样的困境:道德和情感有时候并不贴合,社交和自我很多时候其实存在冲突。默尔索豌豆的存在,似乎是在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
不要失去反叛世界的勇气。做你自己。做你自己。做你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四):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去年读的,放到自行车筐里被小区的人拿走了,又买了一本。

看书时得到的共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些相似的感觉。现在很多感情都是要做出来给大家看的,爱一个姑娘,必须要让大家看到送她的玫瑰巧克力银行卡和房子;爱朋友,必须在朋友圈晒出两人合照配上煽情的文字;爱自己爸爸妈妈,也得让大家听到你电话里的嘘寒问暖父亲节母亲节一定是要发朋友圈表达自己的孝顺的纵使他们可能不玩微信;做慈善,叫上记者和群众,开个大会,发表演讲,拍几张受惠人感激泪水照片的…

他人看到,也就说你真爱了,若他人看不到,免不了看官们的闲言碎语。或许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磕着瓜子等着看戏的人,看到兴起可能还要拿起道德之刃逼你去做,正如陈奕迅《浮夸》所唱:怕被忘记,至放大来演吧,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局外人》读后感(五):偏差

       默尔索回到那溪水之旁,岩石之间,脑子里都是清凉的溪水和阿拉伯人闪着汗水的眼睛,他把手搭放在枪边,太阳的炎热让他扣动了扳机。
       人给自己添加的动机太多了,而越添加越过头,像检察官一个劲的抓着葬礼的事情不放一样,便让它放大成了所有事情的理由,成了他自己存在、自己担负着责任的理由。而它感染了所有这样的人,使他们伪造的动机凌驾在所有结果之上。
       实际上呢,那些小说开场匆匆去向母亲道别哭泣的人,在撑过漫长夏夜之后,倒在了炎热之下。那个母亲的情妇,那个重情义的男人,那个拿着手绢擦汗的老头,在葬礼行进的大队盘踞山腰艰难行进的时候抄了那条近路。
       人,总是要以自己最适宜的存在的方式来做合适自己的事情。
如果默尔索坐在家里的窗户旁,无所事事,那就看太阳降落,如果心里疑惑,就去游泳找一个姑娘操上一顿。
      道理就在那,而我们总还寻找别的道理。
      那个神父,和《死亡幻觉》里那个收藏春宫图的演说家一样,把世界划分成他想成的模样,实际上世界就在那,理由就在那,事情发生了就在那,你的命运就在那,不可以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剩下的时间幻想另一段生活。
      神父不明白这个道理啊,于是默尔索在掐着他的脖子告诉世人他的道理的时候,他还是一脸茫然和委屈
      科恩兄弟有一部电影叫《缺席的人》,其中的男主角和小说的主角的一样,在世界应有的道理和规则下活着,却发现周围的人把所有的道理都夸张成有利于自己的说辞,于是他自然成了一个又一个棋局的局外人,可是如果抛开所有所谓道德和良知、那些“应该”和“不应该”的部分之后,他才是那个最听话走的最有道理的那个棋子。
      在影片结尾,男主角看到了飞向远方的飞碟,这正是这个世界应该有的荒诞,也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的对于这个不规则世界的最后的幻想。
      宿命的最后,你能设想的,能假设的,能希望的,就是死的不孤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