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达摩流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2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达摩流浪者》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当你试图放弃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希望你能再看看这句话。
  这句话是罗永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给年轻人的忠告。很喜欢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书中提到它是摘录至凯鲁亚克的书。便用百度搜索得知其出于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之后买了本读读,这也是我常用的读书“伎俩”——按图索骥。此生无望高富帅,人丑就该多读书。好了不废话了,下面是一些感悟,也可以看成书评。
  
  没看《我的奋斗》之前,我并不认识凯鲁亚克。不过要说到他的另一本书《在路上》想必大家都会知道。书的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工商业和机械文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快速膨胀。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背包为革命武器的“流浪者”,他们把自身从社会桎梏中脱离出来,去追寻自我的本性,以及对灵魂热烈而惨切的呼唤,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这是一部献给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子的小说,同时也是一本自传式小说,献给寒山子也可以理解成是献给作者的好友加里·斯奈德(书中贾菲·赖德的原型)。加里·斯奈德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他曾以寒山子的诗作为教义发起了美国寒山运动(Cold Mountain Movement)也就是嬉皮运动。加上“垮掉的一代”的领头人物凯鲁亚克此书的影响,寒山子这个中国诗人毅然成为了该派的宗师爷了。那么寒山子到底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寒山子现存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他是一位白话禅宗诗人,厌倦都是生活而长期隐居在浙江的天台寒岩之中,国人对他了解并不多,至少我是不了解,从小到大读的古诗都没有他的。饶有韵味的是在日本,他被公认为禅宗大诗人,对其诗评价颇高。由想起毛概老师杨教授说的白居易故居的段子。去白居易故居要爬很长的一段路,路的两旁立满了石碑,据说这些都是日本文人自己掏腰包立的,以此来表达对白居易的敬仰。白居易的诗号称妇孺皆知,寒山子的诗也同样很白话,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在其中。这也是他们的诗在日本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中国诗歌传统强调含蓄蕴藉重视语言的雅致和典故隐晦,这对外国读者来说增加了阅读与理解的难度,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寒山热”“居易热”并不是像老师说的文化悲哀。当然寒山子其人其诗由中国传到日本,再由日本传到美国,并让寒山子成为了在美国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鼻祖,最后循环而归回到中国,在港台大陆引起巨大反响,再看看美国大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不得不说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任重而道远
  “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冰箱,电视,汽车和其他他们并不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这是雷蒙(原型是作者自己)在书中描绘的生活方式。放到现代来说,也很有意义喜欢雷蒙的一首诗:是谁开了这个残忍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在旷野中疲于奔命。“他们住在高级的房子里,在同一个时间看着相同的电视节目,以一种思维方式思考着事情,他们是被机械文明奴役的人”他们是疲于奔命的老鼠。如此雷蒙选择了上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心身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一个背包,一台单反,一颗说走就走的心。这是很多人的上路宣言,确切的说是旅行宣言。吴伯凡老师说 旅行是一种场景的切换,以获得心灵新体验,感悟,以至于重新回到原先的场景时有或多或少的蜕变。如果旅行只是去景点转了一圈,啥也发生啥也没改变,那只是出了一个比较远的地方逛了躺街。
  
  “达摩”一词是佛法之意,“达摩流浪者”便是禅疯子,这群禅疯子在苦旅中以禅佛相随,在沙滩上,在森林里,在峡谷边,在玫瑰花丛旁,在酒吧,在“雅雍”之间,无时不在论调禅法“空”。“色不已于空,空不异于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表象,是可感触的,并不单指情色,空即是虚无,是不可触摸的,色空是对立又统一的。曾几何时,我也认为生活了无趣味,到如今承认“空”,与过去和未来通通和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书的最后,雷蒙来到孤凉峰冥思沉吟当瞭火员结束之后,对着对着小屋和山峰一笑,转身走下山径,往世界回转去。像是参悟了一切,热泪盈眶。
  永远对社会充满信心和斗志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千万不要被那些浮躁的但是听起来非常舒服的话所困惑比如说,我混的不好是体制问题,我学的不好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把责任和压力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似乎自己心里好过一些。其实在别人看来,都是你SB的问题,再没有第二个答案了。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二):来啊 流浪啊 反正有大把方向——笔记与感触

自然之灵 草莽精神

〖书摘〗

贾菲,我很高兴能认识你。你让我明白了,当我厌倦了文明的时候,就应该背着个背包,到这些深山野岭来走走。 贾菲转过头对我说:“这就是我喜欢爬山的理由之一。爬山的时候,你会觉得没有说话的必要,因为单靠心电感应——就像动物一样——就足以让你跟同伴沟通。” 在这一类地方攀爬的秘诀就像禅,”贾菲说,“什么都不要想,只要像跳舞一样往前跳就可以。那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甚至比在单调乏味的平地上走路还要容易。你在每一跳之前固然都会有很多选择,但不要犹豫,只管往前跳,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落在下一块你没有经过刻意选择的大卵石上面。这完全跟禅一样。” 背着一个大背包在大卵石之间跳来跳去,要比想象中容易许多。只要你抓得住韵律,就不用担心会踩空摔倒。 但这块大岩石也有可能是从一些古老得超过想象的史前山脉滚落到这里的,或是侏罗纪地底大爆发时从地底迸出来,落到这里来的。雷,你明白吗,你坐着的这个地方,可不是一间伯克利的咖啡厅,而是世界的起始和结束之地。 老兄,你愈是接近岩石、空气、火和树木这些不折不扣的物质,就是愈接近这个世界的灵性。

【感触】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商业时代,再到如今的网络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追求增长,而无止尽的增长会把人类带去何方?

速食,快餐,越来越快,越来越高效,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丧失了什么?

人类不断升级工具,连接了一切,而便利性,却也让思考越来越肤浅——需要答案?搜一下就行了;想尽快从一本书中汲取到精华?花几分钟听听某位大拿的解读就行了。

便利性,也让体验越来越隔绝——人与自己的内心越来越隔绝,人与自然越来越隔绝,人与万物越来越隔绝。

在隔绝中,人被钝化了,生命体验的层次变得单薄,血性在流失,生命力在流失。

纵然无法挣脱世俗的羁绊,也尽量保持那一点不甘臣服的倔强吧。

时不时放任自己在自然中沉浸,放慢速度,与自己独处,用脚步去丈量湖海山川;让眼睛从屏幕中解放出来,去感受星河日月。

保持血性,保持心的敏感和灵性。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三):身不在路上,心也可以在路上

这期的书,比上一期的古拉格可谓好读的多,很快就读完了。可是掩卷,要思考的东西确不比古拉格来的少。
触动还是不小的,自己打小也是也是个偏安静的人,喜欢读书、独处。记得高中某次和同学出去郊游,自己一个人离群沿着无人的海岸走了好远,感觉可以一直走下去,直到同学的呼声远远的传来,方恋恋不舍得回头。
直到如今,偶尔还会寻一个好天,背上行囊,一个人出发,走上几十公里,寻的那一份心灵的宁静。
细细思量,也许正如书中所说,"你和我都不是那种愿意为了过优裕的生活而践踏别人的人。我们的理想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永远为所有的有情祷告,而只要等我们都变得够强壮,就可以付诸实行。天晓得这个世界不会有一天醒过来,并绽放为一朵漂亮的达摩花朵。"
但是我却没有如凯鲁亚克一般,以流浪来寻求自己的悟呢?
也许这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父母在,不远游”,自从父亲去世,把母亲接到身边来住,自己上路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在书中寻求心的宁静。
有人需要我照顾,不像凯鲁亚克描述的那样“霎时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现在是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除了喂饱自己、休息和为自己找些娱乐以外,没有什么别的是需要做的,也没有人可以因此而批评我。小花开满岩石间的处处,它们都自生自长的,不应任何人的要求而生长--就像我一样。”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不至于像凯鲁亚克一样,需要用流浪来寻找自己的悟。被人需要是种何等欢喜的事情啊。
正如结尾处所说“你一生的事业,不过是落在永恒觉之海洋里的一滴雨滴。那你又有什么好烦恼的呢?”是啊,有什么好烦恼的,笑口常开,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所以,虽然有些行为、观点并不赞同,但是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追寻真理、悟道的一种方式,各有各寻道的方式,理解、包容,道就在你的脚下,自己走自己的路,心向道,即使你的身不在路上,你的心也在路上。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四):每个人都可以去体验的背包革命

让背包革命响遍全世界吧,让更多的年轻人背上背包去探索这个世界,去见识不同的生活,去自己发现生命的意义
是不是每个失意的人,总会游荡在旅行的道路。是不是每个有种不同追求的人,总会踏上旅行的道路。是不是每个被生活所无聊的人,总会想去走走旅行的道路。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旅行的路上认识的。永远被他们那初见的美好所打动。我们每个人都在旅行上呈现出了自己某个方面最好的自己。然后大多,99.9%回归日常。和他们很少也很难有深入的交往,交往下来也少了神秘与理想化。
书中的友情以及一切都是极度理想化的,是一场只存在于最盛年时期的梦。我喜欢以及向往,有什么不比与志同道合之人交谈,以及深入荒野更美好的事情呢?这只是诗意化的感叹,世界上确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情,以及更美好的事情。正是那些最为美好的事情引领着我们的道路,让我们义无反顾的踏上那条道路,那条让我们吃苦也会觉得甜蜜的道路。这不是一条常规化的道路,当然这也能是常规化的道路,只有当你足够爱你的生活与事业时,这就是对你最理想之路。
我们缺乏爱,不爱食物,不爱学习,不爱工作,不爱家庭,不爱生活,不爱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不爱任何生命包括自己。不是真心爱,只是盲目追寻着他人展现出来的美好,盲目追寻别人的道路。而那样的道路,是没有生命的,你可以看出来,可以感受出来。书中的人物都是在走着对他们而言最好的路,他们是书中的人物,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相对绝对的理想之路。但我们要意识到,呈现的美好,对我们自身并非最好。盲目的追寻,会得到你独特的体验,但最终会明白你的路只能自己摸索。
背包旅行,我以为的旅行,是一个人去探索去摸索去见识去感受去体验去思索,最后你并不能看清前路的方向,但你会不再害怕,好吧,会害怕会茫然会无措,但你会勇敢的去踏出每一步。也许这是希望每一个人都去进行这样旅行的原因。
哪怕走着前人走过的路,但当你靠自己时会得到自己的第一手经验,哪怕这是前人们无数次的试炼早已得出的经验,但是你通过自己身心所得出的,那绝对是不一样的,也绝对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改变。
旅行并不是事情的答案所在,你不会找到任何解决你烦恼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明白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像书中的爱狗圣雷蒙一样,他有着远大目标,打坐为世界祈福。他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那么多人背包去旅行,去独自旅行,以后只会越来越多人这样做,这是一种趋势。社会上总需要有人去探索去寻找另一些生活方式,这与朝九晚五的生活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有些人适合这种,有些人适合别种。
书中的生活太美好,仿佛一个梦。我想是因为它从未描述过生活中所固有的烦恼与痛苦。所以才让此书读起来爽快轻松。生活是无常的,已经充满着大大小小的痛苦的。冥想确是减轻负面情绪,增加快乐感受的一种有效方式。痛苦是深刻的,有时候比任何快乐更能让你成长,痛苦有时候是私人的,很少与人透彻述说。但生活不会不经历这些而展开推展。
也许生活又是像书中一样的,当你走在路上当你徒步山峰,一切身心的痛苦只能也只有随风而散了,在大自然前面,你那渺小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
每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道路,不管这是山路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路。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五):或像风

《达摩流浪者》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雷蒙当上了林火瞭望员,在送走赶骡人和助理护林员之后于小屋里度过的第一个夜晚。赶骡人离开前曾对雷蒙说,如果有熊经过,从窗外望进来,只要闭上眼睛就好。在饱受了老鼠的骚扰折磨之后,雷蒙终于将头紧紧埋在睡袋里慢慢睡去——睡到半夜,我在朦朦胧胧中半张开眼睛,赫然看见窗外一头巨大的黑色怪兽,就站在窗前,但等我定睛看去,才知道原来那是远在好几十英里外的加拿大境内的贺祖米山,它在星光的照耀下,正探身向着院子,瞪着我的窗户看。
瞪着雷蒙的窗户看的,并不是熊,而是贺祖米山。而雷蒙也并不只是一个林火瞭望员,也是伐木工和登山者、作家和诗人、禅疯子和流浪者。
达摩流浪者的故事在书中从一九五五年九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展开,雷蒙偷溜上一列货运火车,后又搭顺风车来到旧金山,遇见了贾菲——始创「达摩流浪者」一词的人,当过伐木工和农夫,曾在大学里研究人类学,后钻研印第安神话学和印第安神话原本,后来又学了中文和日文,成了一名东方学家。除此之外还遇见了一帮作家和嚎叫诗人,他们在画廊里朗诵诗歌,喝酒,然后去中国餐馆庆祝和讨论东方的禅道。
凯鲁亚克在书中借贾菲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自发式写作」,他认为反复琢磨会妨碍文思,写作应该不假思索,让文思自行泉涌。《达摩流浪者》本身也并无剧情的跌宕起伏可言,时间流逝,书中的人物穿插着登场,完成各自在相应场景扮演的角色任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群人中,有的写作,有的翻译东方的禅诗,有的打坐,有的吸食从仙人球中提取的致幻物质,或是酗酒,有的登山,有的背着背包扒火车、拦顺风车,有的奉行无政府主义,有的鄙视消费主义,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
以自由主义为信条的「垮掉的一代」,借着来自东方的佛教,努力地想让自己与消费主义划清界限。「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贾菲痛恨标准化的有白瓷砖水槽的厨房;自称以前是海军陆战队队员的流浪汉说自己唯一喜欢的事情就是攀火车到处走和在森林里生活煮罐头吃;年轻而有家室的木匠虽然有工作,却喜欢不时放自己几天假,跑到山坡上的小屋里打坐和读佛经。他们鄙视没有鲜明面目的中产阶级,连同鄙视的还有大学校园外围的一排排带草坪的高级房子,房子里每一间起居室里的电视机和电视机正播放着的相同的电视节目。而关于无政府主义最精彩的一段无声辩论,是雷蒙以流浪汉的角色试图在河边夜宿时被告知可能会有条子来赶他走,他独白道:「如果一个十九世纪的中国老和尚在摇着铃四处云游的时竟然还要躲警察,那会是什么样的滑稽场面呢?」
而在这些达摩流浪者独行或打坐的过程中,还有类似于「秦时明月汉时关」般飘渺的时空感。雷蒙跳下火车之后在一处沙滩露宿,裹在毯子里听见海浪涨潮的声音越来越近,半梦半醒中称自己是个古老而坚硬的海螺壳;后来在森林中打坐,看见一头鹿缓缓走来,想到在过去五千年来,它们都会停在那里喝水。
但是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按照宗教信条来约束自己,派对最后有人脱得精光在篝火旁跳舞、用茶杯盛着清酒讨论般若,达摩流浪者们信奉的实际是自由主义,但是古老的佛教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那些在古老东方深山中修行的高僧禅师们过的是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卷卷佛经颂赞的是万物皆空。他们打坐、阅读佛经、相互辩论和解答,在顿悟之后忘形狂喜,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日常时间。而佛教的空与觉中,关于悟,有个故事说小和尚问大师什么是禅,大师把小和尚摔倒在地上,小和尚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禅。这种玄学为雷蒙所质疑,「那些老禅师老师把弟子摔到泥巴里去,只是因为他们根本答不出弟子的问题。」而贾菲却回答说,「他们只是想让弟子明白,泥巴比语言更真实。」
作为一本有着浓郁游记气息的半自传小说,小说中最令人驰往的是那种在路上放荡不羁的状态。登山途中雷蒙告诉贾菲说自己梦见了一个神秘的流浪者,像是贾菲的未来。贾菲回应他说,「如果梦见的是我,那就准是我,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年轻,真好。」而扒火车睡在板车上的惊险、搭车途中遇见的各种各样的人、跟有短暂交集的同路人交换的不同的故事,都确确实实的比电视中闪烁的画面和剧情更真实独特。技艺熟稔的流浪者能了解星星运动的变化、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分辨前方驶来的是不是慢车、能在沙漠中点燃一团火堆煎一盘鲜嫩的牛排,让自己的足迹从东海岸蜿蜒至西海岸。雷蒙甚至觉得只要有一个高贵的背包背在背上,就不用担心受到邪恶的污染。他们在微冷的天气里脱得只剩下短裤跳入海里快活地游泳、在天气好的时候只穿着内裤和登山靴到处寻找雷鸟的巢、在打坐结束的时候刚好睁眼看见闪耀的流星。
雷蒙在一九五六年去山上当了两个月的林火瞭望员,享受了一整个夏天的独处时光,而贾菲早在雷蒙上山之前就去了日本研习禅道。小说在雷蒙下山处结尾,他学着贾菲的样子跪下来对居住过的营地做了个小小的祷告。之后,就转过身,往世界回转去。而雷蒙下山之后到底做了什么,是结束了流浪的日子还是真的如梦中所见在多年后找到了继续流浪的贾菲,也许并不重要,但是不管是不是出于对佛教法典的顿悟,这些禅疯子在夜间打坐顿悟时的忘形狂喜都是真的。而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背着他们用来对抗世界的背包想要借宿或是搭便车,而同时又有人刚好想要听这些背包承载的冒险故事,就一定会有灯盏点亮木门打开,也一定会有车轮滑出浅浅的刹车印,车里有人摇下车窗往外问一句:「去哪里?」然后捎上这些流浪汉,往前行进一程。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六):Do NOT use 《THE DHARMA BUMS》 to learn English

       第一次知道寒山是高中时读林清玄的书,十足的禅意。当时就知道老头在国外引起过轰动,这本书就是轰动的根源所在。
      “背包革命”,年轻的人们放下一切走入深山,就像当年的寒山,去参禅悟道,体悟生命。加里斯奈德真是了不起,十足的行动家,带着比他大近10岁的老杰克去爬山。在我看来,加里斯奈德是幸福的,杰克凯鲁亚克是不幸的。
       其实老杰克的一切所经验,所感悟都很令人触动,包括他最后写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时候,那一定是他生命中金色的时刻。做达摩流浪者的时候,他的生活是清澈的,平静的,参禅悟道,希望能如乔达摩彻悟人生真谛。只是后来我读了《荒凉天使》这本书,讲的是他从荒凉峰下来的故事。我知道,摇摆着的人势必会在不断的寻找中荒废这短暂的一生,年岁虚长,空有一身疲惫。
      木心劝诫,不能凭着一颗心无往而不利。年轻的时候,总是一腔热血。他又说,一个伟大的人要有才能,头脑,心肠。这就对了。老杰克到老都是那样,充满着热忱,怀有一颗躁动的心。一个不断上路的人,其实是没有终点的,因为他是这样好的一个梦想家。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连我都觉得自己老了,现在打球(其实已经不怎么打了),常提当年,穿着我的紫金24号球衣,人送外号小科比,用不完的力气,单手抓框,后仰跳投,从来就是不服。高一住宿的时候凌晨四点起床去练球,为了学习科比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甚至我爸这个对篮球一窍不通的人,因为我在家总看湖人的比赛,也认识有一个打球很厉害的叫科比。现在都成怀念了。
       怀念也好,只是过了那个满腔热血的时候,就应当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
       未经考察的人生不值一活。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七):美丽的愿望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锤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2392885/

这本书有多难读,不比人们常说的《追忆似水年华》《万有引力之虹》《2666》这些大部头长篇好到哪儿去。

文笔害死多少读者。

但谈论凯鲁亚克,文笔可以忽略。妓女应该长得好看吗?是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最早读《达摩》,是《嚎叫》刊登在杂志上,《在路上》出版之后。Sub Jam印刷了它,风靡中国摇滚圈,成为叛逆青年的“圣经”。

或者说,购买它,本身就是“朝圣”的过程。

摇滚青年、背包客、小资、文艺青年……这些词汇还在萌芽的时候,垮掉一代所代表的美学成为非常重要的指导标准之一。

人们读《赤裸的午餐》《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今天人们喜爱布考斯基和卡佛一样。

种子不会全部死于雪霜,人们逛逛庙,去山里生活。秋天叶子落了,它也生长过。

《发条橙》的结尾,还有垮掉一代“中产之后出门换上破衣烂装”的传闻,都是“别看今天闹得欢”之后要面对的生活。

“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健康,低胆固醇,选择楼宇按揭,选择坐在沙发上看狗屁电视,还一边往嘴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苟延残喘,躺在老人院尿床。我凭什么这么选择?”

“我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会像你一样,有工作,有家庭,健康,低胆固醇,按揭,买楼,吃零食,生孩子,逛公园,朝九晚五,过圣诞节,领养老金,安居乐业,等待归天的日子。”

如果摆脱不了《猜火车》里的规整对应的首尾,至少还记得,我们都曾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达摩流浪者》[美]杰克·凯鲁亚克/著,梁永安/译,2008年7月。)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八):太多年岁了,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在流浪的路上?

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三书本(时间先后):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局外人》
《达摩流浪者》
六年前的自己爱买书,但并不爱书。不懂琢磨,也不想琢磨。草草地买了在路上,草草地翻阅之,又草草地买了达摩流浪者。出于什么?大概是作者眼熟。孤僻,又寻求不到何方悲悯 —— 一日日地把自己锁在狭小阴暗的房间,单调,无所事事,比你所见的文字还要枯燥。
一个人,没什么消遣。那就看书吧,文字中的世界更辽阔自由。可寻求自由本身,就相当,相当不自由。塞满整个头颅的细枝末节与年轻的愚蠢,死守着躯壳不肯挪窝。
我是什么时候起非要知道每个缘由,又是什么时候起不再非要寻得解释?我不知道,我记得我说过“最爱只能是一个”,但我记不清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了。我也不太想去知道早些年,再早些年,还会说出这种话的人,如何烂成一滩臭泥,软弱、腐败。
相当长的时间里,我觉得读书,准确说是短时间内读太多书,会对人世的价值观造成太多改动。真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已经无法再看,再读了。我上一次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两年,或者三年前?我为什么还“想”要去看书,又为什么无法再读书?算了吧,我的头脑也支持不了这样的问题了。
达摩流浪者闲置了两年才得以从书柜中拾起,时间是四年前。
这不是一个好时间,但读书,孤独的光可能更适合与你做陪。你更可能将喧哗摒除,更可能看到自己的位置——人群中你是一个微弱的点,但这宇宙中你依然是一个点。
矛盾,妥协,矛盾,妥协。把过去编织的网拆除,缝补,拆除,缝补。你看,我得到了一个新的网,我的旧日印记在它的尸体上。我找不回它们,也不去找它们了——你怎么和死去的事物一起生存。它只会腐烂,而我不只是腐烂。
自由,我不再去想这个假想命题。我今天是自由的,自由让我不太自由,不太自由让我想要自由。自由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是得到普世灌输给你的价值观,还是你被勒令完成的任务,还是你今天不想读书,不想上班,不想做一切你不想做的事。
然后,你就发现,你已然无事想做,无事可做。如果你要流浪,我要流浪,他们要流浪,太多年岁了,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在流浪的路上?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九):《达摩流浪者》读书笔记

《达摩流浪者》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我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本一定要买到实体书的书籍。书中的名言也是我目前的签名: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此书由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所著,讲述的是1955年两个热情洋溢的青年贾菲与雷蒙追求真理以及禅理的故事,他们一路寻找,将自己放逐在人群和世界的边际,去需求内心的顿悟。
自发式的写作方式让此书几乎没有重点的篇章、悬念、高潮,但私以为书中的场景描写着实可圈可点让人难以忘怀,每每看及此总有一种想背上背包就走的冲动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好想去看看加州大学钟塔的斜影曳过密密麻麻的柏树和桉树的柏莱克校园、想去看看通往城市的屋脊路上的羽扇豆的蓝色小花和架在轰隆隆山涧上的断树、还有,还有孤凉峰下的覆雪的山岩、处女湖泊和参天大树……
书中的“禅”的理念可能是有待商榷的,但是其中所迸发的那种为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状态和对待生活及世界的热情与冲动却正正是当下我们每一个人所欠缺的,我们虽不像书中描写的那样像“旷野中疲于奔命的老鼠”,但是我们却也实实是一点点被现实生活所囚禁,我们那颗永远年轻和热血的心也渐渐被消磨殆尽。
书中所提倡的这样一种在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用同一种思维去生活的时候(“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冰箱、电视、汽车和其他她们并不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他们却要与这个世界彻底决裂,决心逆行出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这种反抗、决绝、激荡甚至放荡的青春,以及难得的清醒不正能给“迷途”中的我们以一记重击,以醍醐灌顶之感吗?
书中有太多太多精彩绝伦的句子,我忍不住截取了一些放在下面:
①“这漫天的星云让我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是住在一个星球上。”
“盖上你的眼睛,那你就会看到更多。”
②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下午山径沿路的景色——从草坡上的岩石到羽扇豆的蓝色小花到那条轰隆隆的山涧和架在它上面的断树——都让我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心痛的似曾相识感,我仿佛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曾经来过这里——当时,四周的景色和今天一模一样,与我同行的是一个菩萨同伴,而我们来此,为的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我很想躺在路旁,把一切给回忆起来。这里的树林让我的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因为它们就像是一个过世已久的亲人的脸,就像一个旧梦,就像一首遗忘已久的歌,就像是你已逝童年和已逝成年的永恒黄金岁月。而从我头顶飘过的那些孤独而熟悉的浮云,似乎也在印证我的这种感觉。不时,我脑海都会闪过一些往事的回忆。我开始流汗,并感到有睡意,很想在草上躺下来睡一觉,做做梦。随着愈爬愈高,我们也开始感到累了,没有再交谈,看起来更像两个登山者。经过半小时的沉默后,贾菲转过头对我说:“这就是我喜欢爬山的理由之一。
③别这样,雷蒙,路总有尽头的。
④那又如何,人生又有哪一个结局不是带着泪水的?
⑤不过,贾菲,我们知道,我们俩是永远不会变的——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
……
总之,还有太多未来及说的话,等我买到书了,再细细咀嚼一番,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十):我非达摩,但我流浪

  这是一本充满禅意的小说,也是一个充满体悟的故事。
  尽管译者将原文的流畅性翻得支离破碎,让我无法体会到自发性写作的魅力,但是我看到了在人物脑海里流淌的世界,很纯洁、很纯粹、很唯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为自己构建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但是和大多数人不同,故事里的人在追寻。
  我们在既定模式中习惯了循规蹈矩,我们是一列列开在铁轨上的火车,沿着那一条既定的路线行走,看亿万人看过的风景,读亿万人读过的书籍,画着千篇一律的石膏,找不到我们自己的表情。雷蒙有着信仰,他相信自己能感受到来自佛的启示,于是他离开了轨道,开向嫩绿的草原和蓝色的星空,只为了体悟,然后为终究一无所有的生命找到一个存在的理由。但我没有信仰,我的世界没有佛,没有比丘尼也没有安拉,所以我对拈花开示的释迦牟尼毫不尊敬,对那位微笑得不知所以的迦叶大肆嘲笑,我不明白以心传心的美曼奇妙,更不懂生死与佛有何关联,我非达摩,我不参禅。
  但我想我与雷蒙的相同点在于,我们都在寻找风景。
  孤凉峰是全书的高潮,雷蒙在这里独自度过了六十个日夜,看着每天的斗转星移,雾聚云散,和动物们相视不言,他最终沉醉在这个纯净圣洁的世界里,并被它的一颦一笑感动,可以说雷蒙找到了他的佛,也找到了他的风景,而正是这风景让他相信,世界仍然美好,我们仍然可以保持着年轻,保持着热泪盈眶。
  虽然我没有遇到一个贾菲,也没有找到我的孤凉峰,但是我仍然已经开始流浪。流浪是一种态度,并不一定是生活方式。或许凯鲁亚克的流浪是在路上,但我的流浪在头脑。因为我越来越相信,思考可以让芦苇长出翅膀。
  凯鲁亚克带来的世界充满了一种浩瀚大气的宁静,这种宁静绝不是小家碧玉型的,它可以吞云吐雾,可以劈波斩浪,仿佛是暴风骤雨中矗立在山巅的巨树,也似挺立在骇浪里不动的石头。这使我相信,我们无论是在西雅图的云端承受日晒雨淋还是在日本的小木屋中忍受孤独寂寞,只要思想未曾停下,我们都始终是一位流浪者。
  而这是我的流浪,是我的热泪盈眶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