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603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读库1603读后感10篇

2017-11-12 22:3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603读后感10篇

  《读库1603》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603》读后感(一):曾在豆瓣书店做店员

最近读《读库1603》的首篇文章《东京书房》,感受颇深。在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下,全世界独立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吉井忍采访了日本几家安静低调地坚持着的民营书店,而我也想到了就职过的,也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默默坚持着的独立书店——豆瓣书店。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书店店员,学校里停留最久的地方是图书馆。当时不顾各方反对去了一个小小的学术折扣书店,只想着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份职业,反正还年轻,为什么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当时给自己设定了两大目标:做一个好的书店店员,做一本以诗为主题的杂志。
豆瓣书店店主卿松和其夫人邓雨虹曾就职于著名传统民营学术书店风入松,直到在网购盛行实体书店倒闭潮中关闭。爱书的夫妻俩毅然决然于2006年自立门户,在北大东门的成府路262号,于万圣对面开办了不足五十平米的豆瓣书店。定位依旧为传统学术书店,人文气息浓厚,只进出版社的库存书,偶有品相瑕疵,但本本精品,书籍大多只售五折或六折,初期还有过更低折扣。关于这个名字,和在豆瓣胡同编码的阿北绝无半毛钱关系,两个名字虽诞生同年,生日谁大谁小还不一定呢。当时报工商店名备案时起了五个名字,最被看好的“沉香书屋”和其他三个纷纷以重名等原因未能注册成功,而最后一个却无心插柳。卿松由于是四川人,独爱川菜,而他认为豆瓣酱是川菜的灵魂,为了凑够五个备选店名,这才填了豆瓣二字。没想到一笔定名。(PS:话说我在豆瓣书店收到过寄给豆瓣网阿北的快递,当时差点签收)
虽然豆瓣书店很小很小,却给我了很多。正如书店招聘帖说写:我们需要如蚂蚁一般的辛苦坚韧,需要对工资只有较低的要求,需要对书本身有变态的热爱。我们能给你的是一份书店的阅历。时间需要坚持至少半年以上。我在那里度过了无比丰富的近一年半的时光
有段时间,以光合作用为首的倒闭风波中,民营书店诚惶诚恐,纷纷寻求转型,会员制、卖餐饮等等。卿松说,我们是一家书店,只会卖书,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看着理想主义店主如此坚定,大家渐渐也就不再提议。豆瓣书店除了书外,仅有的周边产品是一套七宗罪主题的本子和一元一张的精美书签及明信片。
店长和店长夫人邓姐两人可以算是书痴。每周一次的新书上架日,常会引来老顾客的围观抢书,顾客看好的书会先录入,买下。因为很多书只到货一两本,大多是出版社已绝版,收拾库存尾货的书,来源可能是发生退换货后品相不佳的商品,或者是误以为没有市场的图书。每次上新书邓姐都会把一些自己偏爱的书偷偷藏起来,即使只进到了一本,自家的书店,当然老板娘说了算。卿松对书籍的热爱,从读书、选书、进书、卖书,扩展到了对书的装帧设计,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补贴书店。自从接了书籍设计的业务他就常常奋战到打烊后。如今出自他手设计封面或者内文的书籍也渐渐多了起来,上次去看他还特意赠了我一本由他做封面设计的任晓雯的《生活,如此而已》,刚好这也是我喜爱的作家。
书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确实更有人情味。连竞争都透着君子风范。我们书店没有的书,会将人引至藏书量更丰富的对面的万圣书店。而万圣、西西弗等同行人也会来互相问候。还记得光合作用刚刚关闭后,西西弗书店的创始人薛野来豆瓣买书,大家聚在一起关于独立书店的生存发展聊了一个晚上,还不断有读者加入,唏嘘不已,难道就没有人读书了吗,卿松认为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书店就像黑夜没有灯光一样。偌大的北京城连书店都养不活吗?难道非要靠“挂羊头卖狗肉”才能养活书店?
因为地处高校集中地带,学生多,高校老师也多来此购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师,牙基本快掉光了,据说是研究外国文学的,一天常常来很多次,每次买一两本书,小心翼翼地捧着来结账。店长特别交代,对这位老师要在原折扣上再打个折,比如五折的书就卖他四五折,六折的书就卖他五五折。这位老师很可爱,他可能买书时候听到我咳嗽,隔天送来一盒感冒药,说家里多出来的,也没人吃。虽然我们平时话不多,但心里暖暖的。走后,我才发现感冒药已经过期了不少日子。听邓姐说他记忆有些衰退,常常买重书。他每天来好几次的原因除了爱书,还有退重书。有时候还会来问,他的自行车是否丢在门口,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否骑自行车来过书店,也不记得上一个地方是否来的这里了。
当店员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快。搬书、摆书、整理书、卖书等等。店长说书店就像一个人的血液,我们就是医生,要让一个书店运转起来,必须要做疏通辅助的工作。需要每周有新书进来,需要把新书展示的平台上换上新的书,还有一些主题性的小平台,就像一本书,有封面、封底、标题等,有他的调性,随着新书架上书的轮换,普通书架上的书也要相应调整位置。每周一次,书就在手中流动。店长会做关键的几个展台,比如新书展台和主题展台。记得最开始进书店的时候,有一个主题展台是读库。摆着读库的过刊,心中大喜,这回接上了,从图书馆到书店都有读库。有一个小展台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李宗仁回忆录》等。就是通过这个小平台他给我讲了平台对一个书店及一本书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正是因为万圣书店的平台力推,才渐渐被人熟知,成为了经典长销书。书店恰恰承担了读者对于书籍的选择工作,对于编辑和出版社的二次筛选,不仅仅是分门别类。民营书店都是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在做,除了谋生,还有一份感情。除了贩书,也是读者。走进大型连锁书店,推着购物车,在熙熙攘攘的聊着家长里短的店员间穿梭,感觉总与逛商超无异。卖出一本书对于他们来说,也许与卖出一棵白菜毫无区别。
而在这个小书店,我们会让值得更多人阅读的书放在显眼的地方,把一个风格主题的书摆在一起。当你问到某方面的书时,我可能可以给你十个选择,并说出为什么是这一本而不是那一本。卿松偶尔会在店里巡视一番,看到有读者结账,会看着某一本书说,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之类的话。有种矛盾的心情,像老爸看着女儿出嫁,不舍却幸福
邓姐是个侦探小说迷,能说出店里每一本侦探小说的主要内容,看点。有些同好者专门咨询她的意见后才买书。看他们讨论得风生水起也是一景。
书店里的故事多得能写一本书。比如民谣歌手佟妍也曾是豆瓣书店店员,她来的比较早,那会我还在上学。做店员期间,据说在书店听了很多个晚上的小型吉他弹奏会(就是卿松的一些要好的朋友,也常来书店,那会晚上没事去弹琴)后忽然爱上了音乐,并一发不可收拾。卿松说,那你去追梦吧,从此,她就走上了音乐之路。读书人都有种“乘兴而至,败兴而归”的情趣。
店长有空就会给我讲讲各种人和事的历史,一件比一件传奇。有一次遇到一位偷书贼,我也是醉了,卖五六折的书还要偷,简直是自掘坟墓。让人生气的是,偷书的人还是曾经在豆瓣书店的分店武汉大学店做过兼职的一位,让人哭笑不得是,举报者是一位曾经偷过书的人。偷书的事也有一箩筐,有个人甚至偷出了一个书店(偷完的书自己开了家书店),由于夫妻俩的君子作风,在此不再披露。说君子是因为,事后得知他们曾眼睁睁看着顾客(就是那位举报者)偷书,没吱一声,假装看不见,原因是怕偷书贼尴尬。这样的店长也是没谁了!
虽然常常入不敷出,店长还养起了一位哲学家。这位哲学家腼腆、内向,平日只偶尔接一些审稿的工作。生活拮据可想而知,哲学家常常在租住的房子里对着窗子抽烟发呆,思考人生,哲学家的家人、女友无法理解他,不再供养他,但就像梵·高生前只被提奥欣赏一样,店长成了他的经济后盾。
豆瓣书店就这样坚持了十年,旁边的D-22倒了,对面的万圣换了地方(往东移了一些),旁边的饭店开了又关,它却一直都在。现在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逛,去买书,在豆瓣小组里的新书上架发布帖上留言需要的书,然后去取。虽然不再在店里迎来送往,但依旧彼此牵挂
感谢,豆瓣书店给我的这份珍贵阅历。

  《读库1603》读后感(二):千万别活成萧红那样

《读库1603》刊载了王鹤的一篇文章《落红》。讲述了作家萧红的一生。读完唏嘘不已。
萧红是独一无二的。但千万别活成她那样。
这里的“活”,指成年以后,能够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之后的“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萧红的“活”就是个悲剧,而且是自找的。
萧红的童年生活应该是不错的。在《呼兰河传》中可以看出,她出身当地士绅之家,母亲虽然早逝,但祖父对她疼爱有加,也给了她文化的启蒙。这种生活是被动的,是上天赋予的。老天对她并不刻薄
但她一经成人,面临婚姻大事,却屡屡出错。王鹤在《落红》一文中,开头引用季红真《萧红全传》中的文字来说明萧红遇见萧军之前的经历。作者坦诚:“即便用最俭省的文字,叙述那番惊险,也要说上几大段。虽然隔了八十多年漫长时光,依然看得人心惊胆战。”我相信那种情节的发展轨迹,目前最狗血的电视编剧都不会那么写,女主角太脑残了。生活永远比小说、电视电影更精彩。

  《读库1603》读后感(三):读库1603

《东京书房》 吉井忍
作者对于日本的一些有特色的独立书房店长/店主进行了采访。特色、独立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人。
书房1:SPBS (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 )
店长:铃木美波
相对而言是一家比较传统的书店,类似于西西弗之类的。也销售杂货文具、举办活动等。
书房2:森冈书店
创办人:森冈督行
“一周只卖一本书”
店主刚毕业时候的那段历程比较有意思。本是法学部毕业的,但并不特意去找工作,对社会问题敏感,认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对地球的损害实在太大,而不少企业的经济活动,多多少少和地球的损害有关,因此一直打零工。穷到不行,赚的钱就去买书,找个咖啡馆看书。
旧书店的店员工作也很不容易,需要了解店里的书的目录,回答顾客的提问等。
书房3:BACH
代表人、选书师:幅允孝
“把未知的图书送到大家的手里”
日本人做事太专业,分工太细了。可能之前觉得书店是有专门美工之类的人写宣传语和摆台。但是,第一次知道有“选书”和“陈列”这样的共走,且可以做到很专业的程度。
采访者问他环游世界时看到的事物一定令他感动不已吧?他却说“也不完全是,有的没有想象中好,自己的期待也扑了个空。但是呢,这个实际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亲自看一眼,你才感受到自己和那些文化、美术和建筑的一些距离。在你身体里有了这个实际的感觉,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说出自己的立场和想法。。。。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变成自己有血肉的语言推荐给大家,和从哪儿学到的语言描述一本书,这两种语言的热度不一样”
理想的书店,是能让大家把从来没听说过的书拿在手里,能够创造出这种机会。书店一定要为客人提供惊喜或“与书相遇”这种机会。
书是一种工具,是让你思考,而且让你不停地思考一辈子的伙伴,用那种“效率”绝不能算出它的价值
作者为高中生选书时,是平等的在倾听他们的声音的。寻找到她们的兴趣点,再从兴趣点出发去引导和推荐。现在很多成年人在向未成年人推荐书籍时,总担心她们选择的眼光,强行的向她们推荐书籍。这样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反感,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她们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
“先采访当事人,按照当事人的感受慢慢编辑出一个空间,按他们会喜欢的方式邀请他们踏进书的世界。”
看书的方式:看书的心情不同,几本一起看,也许今天看看这本,明天看看那本。看心情。选书凭直觉:若你在书中的某一小部分觉得有意思,那么这个直觉你是可以相信的。看书更重要的是一本书里面的某一个部分的文字一直留在你心中,和你一体化的感觉。
书店4:今野书店
* 即为普通的本地书店。书店也是一门生意,想要赚钱并不容易。
《毕业生》
艾岑
跟她的娘的文字一样,都是非常诚恳的文字。把普通人的生活描述得很好。我也觉得文学上应该有这样的普通人的故事。但是文字上的才华确实欠奉。
《落红》
“自己总是一个人走路,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王鹤
这篇文章虽然也算是纪实类的文章,就显而易见的更有才华。
萧红的一生太具有戏剧性。一个人是否活得有戏剧性,也是由其性格决定的。总觉得她是个健壮的北方女子,原来是敏感性情,虚弱之躯。
虽然作者写道:
“人生仿佛行路、游山,寻常大道,安全平顺,风光尽在把握,却也平庸落套,少意外之喜;荒僻野径,有人所未知的美景、发现,也有峭壁深壑等未知的险阻。所以大多数好奇心、探险欲和能量都平常的人,走了常规之路”
可萧红的一生实在是太崎岖。年轻时受尽饿累,颠沛流离。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门房,另外一个孩子生下来后也许是被自己杀死的。病在香港又适逢日本的入侵,死得极不安宁。完全是一段任性的人生。只是她自己选择的道路,从来不见其言悔。
萧红的才华是天生的,同样的文字,在她手上排列组合后 ,传递出精确细微的情绪。
“那些文字让一个憔悴、灰败的落难女子,陡然间熠熠生辉”
这首《偶然想起》
今年的五月
我生活的痛苦
真是犹如青杏般的滋味
这句:
“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
这首:
“只有爱的踟蹰美丽,
三郎,我并不是残忍,
只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
坐下又立起
这其间,
正有说不出的风月”
作者王鹤总结萧红的文风“ 笔调细腻新鲜(何为新鲜呢,可能就是不落巢窠吧,例如上面那句说不出的风月),语句简洁利落,写景状物别致新颖,能在轻描淡写之间,不懂声色的抒写幽微的情绪、复杂的心境。
想来自己还没看过《黄金时代》,现在似乎觉得其实汤唯演萧红也是合适的。
《复活”哥特式浪漫“》
洪韵
洪老师的每篇文章都很见功力。看完后总会种下点草,种了些毒。想看《猩红山峰》。
《为”线体“而生》
虎掰掰
GET到一个冷知识:线体插画,比亚兹莱,以及王尔德的THE YELLOW BOOK和黄书的典故。
《三线轶事》 肖逢
就随意的了解了解。

  《读库1603》读后感(四):读库1603

最近出差,已经习惯了在收拾行李时带上读库,没有看完的话,出差回来完成,这样下一次出发时又可以带上新的一本。
        最近半年,有朋友在做美食短片,有幸加入进去。然而,专业的拍摄水准和精细的后期制作,都没有吸引到大量的粉丝,那些传说中“吸粉”“涨粉”的方法,知道却根本不想用,还是希望靠着片子本身的品质吸引真正喜欢的朋友。可矛盾的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中,如果没有很高的点击、很多的粉丝那么这些精心制作的短片很快就湮没在数据洪流中去了。我们一边嘲笑自己的“清高”一边绞尽脑汁想着继续生存的方法。《读库1603》第一篇《东京书房》令我感慨很多。
        只卖一本书的书店,以选书、摆书为职业的选书人,社区里的小书店,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无法生存。我和导演说,你能想象,日本有选书人这个职业吗?而且是非常专业、被业界所认可的状态。“我们以后不要出口核电设备了,帮人家做书店,这个世界就会好很多。“靠着一己之力经营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因为朋友圈一片热文也被广大中国人所知,第一次看到那篇并不翔实的文章,我就想,在中国是否有合适的土壤催生这样的产物,一个人靠着一己之力,通过书籍将艺术的各个门类进行连结,在书店的空间中展示,且不讨论在中国做这件事情的经济成本或者盈利模式,试问问我们是否有这样平静平和的心态做事情呢?
        这一篇文章给我很多的启发,不管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存在多大的差异,那些想法和创意都是可以借鉴的,做事情的心态更是可以用来提醒自己。相信在中国有很多很多人追求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不一定非要在清高和低级的“涨粉“方法中进行选择,只要一直思考,总是会想到更好的方法,不用违背自己的内心、顺应自己的追求。
        去年本科毕业十年聚会,看到十年间同学们的生活差异越来越大,当时突然有个想法,把同学们毕业十年时的状态记录下来,当然最后不了了之了。《毕业生》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不同的性格、经历、家庭状况、思维方式都能看到,每个人最终过上的都是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种生活。在这篇文章里,会找到自己或者自己同学的一些些相似。
        前两年,看了两部关于萧红的电影,两部萧红的小说。电影一部是小宋佳主演的萧红,另一部是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黄金年代》。可惜这两部电影评价都不高,尤其是第二部,无论从导演还是演员,都是非常知名的,记得上映前我期待了很久,可是在影院看时差不多要睡着了,不知道是拍摄手法的问题,还是我已经对电影所讲述的萧红的一生有所了解,所以内容上没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以至于没有惊喜而感到无聊了。两部小说是萧红最著名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真是惊艳,就像《读库1603》中《落红》一文文末所写“大约,只能对她冠以‘天才’二字吧。”《落红》这篇文章,让我又一次复习了萧红的一生,也又一次感慨,决定命运的是性格。
        在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那时他37岁。他身体不好,一方面是从小发育时赶上那时生活条件差,没吃的;一方面是在他青年时期参加三线建设,太过于辛苦劳累。所以对于三线建设,我既好奇它到底是什么,又对它带着憎恶的心情。我们家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在纺织企业,我也是亲眼看着壮观的纺织厂区衰败下来,《三线轶事》这篇文章里附的那些厂区图片,是非常眼熟的。贾樟柯有一部电影叫《24城记》,讲的也是国营大厂没落的故事。前面刚说了性格决定命运,可是放在历史洪流中,性格也微小的看不清了。
        《复活“哥特式浪漫”》介绍了电影猩红山峰的艺术设定,电影还没有看过。对于认认真真拍电影的人来说,每一个设定、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都有来源和故事,可是观众未必都能体会或观察的到。但是,如果是一部认真做的电影,观众都可以感觉到它的好。
        《为线体而生》是介绍书籍插画的,又是一个从未接触过、想过的新知识点。
感谢读库,总有文章勾起我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对了,打个广告,美食短片叫kidpanda,百度就可以看到。

  《读库1603》读后感(五):读库随感1603

1东京书房没看。 2毕业生不想看,不太喜欢艾苓的文字。 3三线轶事也没看。 4落红讲述萧红一生短暂生命中跌宕起伏。在大时代的动乱里几乎每一天每一个年都不一样。总会有新奇的事,或许刚刚好起来,明年就又落寞。两个人相爱到分离又是多少悲欢离合,虽然说早知当初,何必如此。然而这也是事后的话,当初你也不知道以后会是怎样。人总归是眼前的动物,守得一刻幸福与快乐,便有一份快乐的欢愉。

落红前半段基本和电影黄金时代完全吻合。难怪有时候觉得黄金时代里面有些人说的话太假太空。原来那些都是书面语言,真要人说出来,反而太假。看电影觉得萧红的性格有些不够饱满,这书里反而全部解释通了。

她也不是移情别恋,反而觉得她非常专情。想来她写的文像诗,多少和此有关。

  《读库1603》读后感(六):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

《读库1603》头篇文章是《东京书房》,介绍了东京的独立书店,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日本的书店是如何存活下去的。

首先是制度,在日本实体书店不免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近十年间,实体书店的数量下降了接近40%,但是日本是对于图书有保护价格的,即无论任何渠道,图书不允许打折的,这样互联网书店也只能通过积分政策变向优惠了,但优惠的力度远远小于国内。

记得自己以前还抱怨过国家出版总局计划设定图书打折底线,但是让实体书店全部都关门真的是正确的抉择吗?那么就要看看,实体书店除了卖书(在这项职能上,其功能性远不如互联网书店),还能提供什么?

1. 实体书店是人与书相遇的地方

我记得自己大学的时候经常要乘公交车去东营的万叶书园,那时候真的就觉得,一座城市因为有书店,有人们在逛街时可以与书相遇的地方而变得美好。还记得,工作后,在天津的鞍山西道有一家小门脸的独立书店,里面的书很有品位,没有畅销的成功学和教辅,都是一些小清新的书籍。估计现在也已经关门了,因为当时就是门可罗雀的状态,我自己也是数次前往,未购一本。

当没有了实体书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何处与书相遇呢?

2. 实体书店是推荐书和交流书的地方

文中介绍的书店有两个地方让我感觉到很有意思,东京的部分书店发展成书咖,就是提供咖啡饮品,可以坐下来看书,这一点很多国内的书店已经在效仿,无甚可言。有意思的第一点是一些独立书店所陈列的图书是按照主题陈列的,并且要在主题陈列中推荐的书,必须是至少有一个店员读过并且推荐的。这样的设计让你徜徉书店的时候就不是在单纯地去自主选书了,而是犹如进入了一个关键词,并且有人去解答你关于这个关键词你想了解的内容,这样的体验未曾感受过,但是这体现了书店的一个发展方向,让爱书的人成为书店的一员是这一切的根本。也会让顾客去期待书店定期的主题更换,去一次书店,就是自己打开另一扇门的际遇。

此外,另一点就是规模大一点的书店还可以去承办一些图书交流活动,在上海这样的活动已经比较多。因为同样阅读一本书的人有交流的渴望,读者希望作家去讲述本书背后的故事,而作家也希望倾听读者的体会。当然我觉得豆瓣在某种程度上承接了这种功能,但能否代替见面会,就不甚清楚了。

3. 实体书店也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会面场所

文中有一个段文字让我很受启发,就是某位受访者说,喜欢和朋友约在书店见面,这样无论谁早到,都不会耽误时间,因为他身边有书可读。诚然这不一定是书店老板所愿意看到的,但是这样的画面还是很温馨的。

从东京回到我们身边的城市,实体书店不可避免的在减少,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要去那些爱书的人去承受 如此高的成本而为社会去做装饰门面的工作。其实换个角度而言,书店是有正的外部性的,可否从制度上去鼓励实体书店的存在呢?也希望我们身边可以延伸出更多和书有关的实体店面,毕竟虽然时代在数字化,但是手捧图书所带来的那份心静是弥足可贵的。

  《读库1603》读后感(七):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603》

老六将《读库》定位于书而非杂志,但对于这本定期出版的杂志书,他在选择每辑的作品时,也会考虑刊发时机的因素。仅就近期而言,在春节前推出邓安庆的《回乡》(载于《读库1601》),在毕业季推出艾苓的《毕业生》,皆有此意。为此,他可以在接到稿件六天之内做出决断,将艾苓的《咱们学生》就近刊登于《读库1403》,也可以延迟六个月以上,让《毕业生》在合适的时间面世。
艾苓说:“我供职的学校绥化学院名不见经传,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的故事必然伸向社会底层各个角落。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痛楚、抗争和艰难的成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人物为化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可能要走更多弯路。”
过目学生们校园内外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涉世之初的种种。那时候,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我的内心满是疮孔。也就在那时候,我经由阅读《中国青年报》自我疗伤,因此结识了还未启用笔名艾苓的张爱玲。一晃,整整二十年了。如今,我虽非世事洞悉,却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对现实的存在,有些试着去改变,有些试着去适应,有些试着去宽容,有些试着去放弃。
《咱们学生》当年发表后,引发了读者热议,在《读库》九周年读者现场会上,还成为白岩松与老六讨论的话题之一。现在,这些学生故事的单行本即将出炉。此前,出版社编辑有心将两人对话用在书上,艾苓说要征得他们同意,便给老六发了电子邮件。得知此事,依照老六的风格,我判定他不会支持。果然,老六回复:“爱玲老师:恕我直言,不要往封底上放这些文字,这是属于书之外的内容,对真正的读者没有说服意义,并且显得很低级。建议就干干净净地出一本自己的书。”

  《读库1603》读后感(八):#彤悦读#

[cp]#彤悦读#《读库1603》
这几天被广州深夜不打烊的独立书店刷屏了……其实广州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书店,比如唐宁、博尔赫斯小店、必得书店、方所等等……
因为懒,现在基本都在网上购书,但如果有机会逛书店,也一定会买一本不打折的实体店的书,内心希望,用这种微小的举动,支持一下能继续坚守开实体店的精神。
这一期的读库最喜欢《东京书房》,日本的独立书店是非常有特色的,通过吉井忍君的采访,看到日本特色书店的各种模式、特色和经营理念,日本的匠人文化也深入其中。
其中那个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给我映像很深刻,其实对自己在产品联动推广思路上也有启发,有机会,会试着实践一下[呲牙]
还有《毕业生》《落红》《为线性而生》这几篇我都很喜欢。
但是这期最大笔墨的重头戏文章《三线轶事》我没看,这不是我喜欢的主题。
这本读库,光冲着《东京书房》就值得爱书之人收藏[耶][耶][耶]@读库[/cp]

  《读库1603》读后感(九):自由是太过绚丽的字眼

01东京书房
       对于独立书店总是有一种执念。前不久,西宁开了一家叫做卧庐的新书店,还没来得及去,好友已经先行前往并拍回照片。不得不说,还是有些失望,光线暗、装修没有设计感、选书也不够有趣,可不妨碍我敬佩书店主人,也衷心地希望它能够一直坚守下去。
       前段时间,频繁地在公众号里看到关于森冈书店的文章。店主森冈先生,从毕业后到处打零工,到在诚堂书店工作8年,后来辛辛苦苦地开办自己的旧书店,一路辛苦,一路成长,最终才有了现在一周只卖一本书却很赚钱的森冈书店。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访中关于先生在诚堂书店工作的经历,“入职后第一年都用来学习一诚堂书店的日常业务”“从上午开始到下午三点左右做目录,大概过下午四点开始查脱页。当中若有顾客向你提问题,就得尽快应答”“查脱页和接待顾客的业务,算是让你积累下来零碎的书籍相关知识,而做目录的业务让你更系统地理解旧书”。因为长时间的实践与积累,才拥有了不断往外涌的洪荒之力和新的创意,森冈书店不仅卖书,还给所有爱书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Book Director竟然如此重要。大概每一位文艺青年,都幻想过在自己开的小书店里温暖度日的场景。然而开书店也是门技术活,从初期的选店、装修、确定进货渠道、到选书、摆书,以及店铺管理、营销策划,都不是谁动动嘴皮子就可以的。“我的摆书方式不是按政治、历史等主题,不管虚构、非虚构、文库等形式,作家的名字也不在乎。只要是同一个概念,任何类型的我都会摆在一起。有的平摆,有的竖着放,尽量让视觉效果有点变化和活力。好的书架,是有这个能力,可以让人兴奋,让你想出更多点子。”以及他选书的方式,是一定要有市场调查的,而这种调查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调查问卷,而是一定要与受众面对面地交流,且是在一中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对方闲聊。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吧,本着一定要选出大家喜欢的书,一定要让书架“活”起来的想法而做的努力尝试吧。
      关于开书店,依旧要三(百)思而后行。开书店很难,最后一篇对一家小书店社长的专访中,社长讲到“光看我们这样的小规模书店的库存,加起来就有一亿日元。若从零开始,普通上班族哪怕把所有的退休金都搭进去,也远远不够开一家书店的资金。”巨大的资金压力,确实是开书店所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当然还需要一个不笨的脑子、纯洁的初心和非凡的毅力。
02毕业生
      支教。大二暑假,参加了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在河南的某个农村陪20几个小学生度过了一周的时间,时间虽短,可至今依旧清楚地记得在将近40多度的高温下,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小教室里陪孩子们读书画画的场景。我向来不是一个会哄孩子的人,也缺乏耐心,一周很快过去,我的小腿被蚊子叮的面目全非,有个小男孩不知道从哪拿了个药膏,硬是让我抹在红印上。我说,姐姐要走了。他说,我知道你肯定还会回来。我没有再说话,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去。果真,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04落红
      以我的无知,看过《黄金时代》才知道有萧红这样一位不作到死不罢休的女人。后来断断续续地读过几篇她写的散文,却觉得她的一生远比她的文字更精彩。这么说或许太刻薄,但我从来都不认为萧红的一生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将很多感受都体验到了极致。酸、甜、苦、辣都超出常人体验到的十倍。萧军的沾花惹草,让她真是吃醋,心里真是酸。与萧军在一起挨饿,一起当“流浪汉”,一起过得快活而有诗意的年月,也真的是甜。还有苦,饿到极致、饿到四肢疲软;后期在病榻上,以为遭到遗弃的绝望;还有与萧军的永远分开。总是想起电影《黄金时代》里,萧红死后骆宾基从医院走出来,将一块糖放在嘴里,边嚼边哭,嘴里甜,心里苦。
      “细看萧红的经历,在某些人生的关节点,因个性独特导致的非理性选择,也让她不止一次置身绝境,仿佛立在悬崖,脚下的石头还摇摇欲坠。逃婚之后,萧红就脱离了当时传统妇女的生活轨迹,既有飘洒、恣意,代价也沉痛。有时候不免假设,如果遵从父亲安排,成为汪家安逸、悠闲的少奶奶,萧红的一生会是怎样?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一个循规蹈矩、安分随时的女子,绝不可能写出天马行空似的《呼兰河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读库1603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