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妇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妇人》读后感10篇

2017-11-12 22:5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妇人》读后感10篇

  《小妇人》是一本由(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4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妇人》读后感(一):读读小妇人乔

看《老友记》时才知道的这本书,剧里的瑞秋读过多次。看过之后真心觉得这是一本每人都应该读的书,甚至可以读很多遍。文章讲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对慈爱虔诚的父母教育4个女儿温馨故事父亲希望每个女儿都能拥有各种美好的妇人性格气质,称她们为小妇人。每个女儿都有突出的特点,在父母亲的适当指点下向自己梦想人生靠拢。大女儿梅格美丽文静,期待温馨的生活;二女儿乔男孩子气,擅长写作,希望像男子汉一样保护团结好一家人;三女儿贝思腼腆纯洁,擅长弹琴,希望永远守在亲人身边;四女儿艾米优雅大方,擅长画画以及其他艺术,希望挤进上流社会。在我对小说结局的解读是,她们最终都是各得其所,即使众多读者为贝思感到悲伤,但谁又说得清这或许是对她最好的结局呢。
这本书是基于作者的真实履历而成的,其中,乔就是自己的写照,现在生活中,作者一直待在父母身边,终身未嫁。小说里,乔和贝思是最要好的两姐妹,两人最大的相同点是想要永远待在家人身边,也正是她们俩对这个家的忠诚,让这个家更加可爱。当乔得知有人向姐姐梅格求爱时,愤怒孩子气样子让人更加喜欢她。得知爸爸在前线病重,乔卖了自己一头秀发,把钱给妈妈当做前去照看爸爸的路费。乔写了好多违背心愿的低俗小说,只为了赚钱补贴家用。这个好姑娘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家人的,充当着保护家人的“男子汉”。她的所作所为跟其他姐妹比起来,更凸显出她对这个家的忠诚与她品德的高尚。劳里是邻居家富翁爷爷的独孙,可怜的劳里没了父母,整天被严厉的爷爷教导,失了同龄人的活气。乔解救了他,把他带到自己这个温馨的家里来,姐妹们待他如兄弟,母亲也把他当做儿子一样看待。这个家给了他二次生命。劳里和乔算是青梅竹马,乔不是矜持的小姐性格,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劳里对乔颇有爱慕之情,乔却回答没有儿女情长的想法。贝思得了病之后,总是多愁善感,乔误以为贝思是陷入对劳里的爱情泥沼里,为了贝思,独自外出工作,想借此机会撮合他们。分析乔的性格,乔拒绝劳里的原因并不是不爱他,而是在坚守自己孩子气的梦想,待在家人身边永远不分开,其次,当她误认为贝思爱劳里后,她就更不能爱劳里,因此乔为了家人放弃了劳里。乔和劳里的爱情大概看起来与《那些年》中爱情相似,一对完美佳人,却孩子气地分开。
在这本书里,最令人羡慕的就是艾米了,从小乖巧懂事,备受父母与几位姐姐的疼爱,即使自私性爱虚荣。乔一直在照顾富裕的马奇叔婆,盼望着叔婆说过的欧洲之行。然而乖巧的艾米俘获老太太的心,最终替代姐姐,获得欧洲之行。乔在失望至极仍然为妹妹祝福。艾米在欧洲之行中遇到被乔拒绝后变得颓废的劳里,艾米鼓励劳里振作起来,最后两人在欧洲完婚并一同回家。乔与妹妹艾米的故事正可以用乔抱怨一句话来代替“做了所有的活,所有好的结果却是艾米的”。如果是乔后来居上顶替了艾米的欧洲之行,并遇到劳里,恐怕乔会把欧洲之行让给艾米,而对于劳里,恐怕也永远不会有更进一步感情。但艾米是艾米,乔是乔。乔是这个家最忠诚的守护者,觉得自己又丑又笨,脾气又坏,配不上美好的事物;艾米是这个家的宠儿,自带光环,自信值得拥有所有美好的事物。这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灰姑娘只能是灰姑娘,即使我们为乔打抱不平,在艾米和劳里游玩欧洲,乔开始认识到自己也想要拥有爱自己的人的时候,劳里回来了,对她的感情也如当初一样,他们得以幸福快乐地在一起,可是让乔去面对劳里富裕的家境条件,她能像艾米一样从容地挑选着时尚豪华的家居,得体大方地和劳里的朋友们相处吗。劳里这个“王子”和他的王国注定是属于艾米“小公主”的。很多人不喜欢艾米,能从乔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是不得不承认,艾米这样的人物无论到哪儿都总是招人喜欢的。
文章中有很多说教的内容,虽然很多人不喜欢看这一部分,但是在人生中很多阶段都适合拿来读一读,这将是一位很好的导师。作者说过不喜欢写结婚那样的圆满大结局,但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写了第二部,第二部里面姑娘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更符合观众的口味,跟第一部的笔风不大相似。如果小妇人们的故事都在第一部结尾处结束,那才是最美好的结局。

  《小妇人》读后感(二):小妇人


突然不懂如何去写一个读后感了,就以推荐的格式书写吧
力荐《小妇人》
适合人群:任何人
主题:家庭教育,个人成长
推荐理由:
1.这是一部用小说来讲述教育人的小说。市面上有很多写家庭教育的书,如何成为更好的妈妈,如何做好一名好家长等等。可是我觉得说那么多空泛的道理及不上这种故事类小说的描述更让人接受以及理解。他是一部小说,写一个贫穷的有四个女儿的一家人的故事,用故事来让人更深刻的理解家庭中的人物关系,性格以及生活历练的完善。小说写得好棒,题材立意都很精准。作者好棒
2.如果把他归类为家庭的教育类书籍,我想说他多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家长的教育,更也是对孩子的教育。他是在写一个家庭,是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的洗礼,不止是爸爸妈妈要做好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孩子也要学会如何去接受爸妈,去感恩,去完善自己的性格以及做好一个孩子应有的担当。本文是写的一个家庭的故事,四个女儿,每个女儿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从小时候,一直写到妈妈60大寿。写的很棒,每个观点,父母的教育观点,以及孩子那份为家人的心,都很感动也很对。这就是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不是吗!
3.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一部家庭教育类书籍,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一个人的成长的必要性。无论是变得越来越美的梅格(大女儿)、还是一直坚持写作爱护家人的乔(二女儿)、亦或是身体不好还依旧为了家人热情热爱生活坚强的贝丝(三女儿)、还是这个简直让劳里(小女儿老公,之前喜欢二女儿乔)惊呆改头换面的艾米(小女儿)。所有的一切所得都是他们的不断成长换来的,基于爱,善良,充满希望的成长。
4.我推荐你,如果你想经营一份好的家庭,有个好的家庭氛围,然后推荐给你另一半。从书中,让你相信美好,让你去成长完善自己不足,让你去感受爱,让你去理解去包容去解决问题等等。
似乎最近看的书都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关于孩子的重要性,关于父母这个角色的引导重要性。都说责任责任,婚姻婚姻,孩子孩子。等确定两个人可以相守了再结婚,等确定可以承担这份责任的时候再孕育宝宝。家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祝福每一个家庭。

  《小妇人》读后感(三):在乔身上看到了艾米丽勃朗特的影子

对作者的安排非常不满意!

我并不认同马奇太太以及其他读者说的乔和劳里在一起会因为太过相像而无法长久。书里面早就描写过不止一次两人争吵但又各退一步和好,作为朋友可以这样,作为伴侣我相信也可以。况且,(这可能算作作者的时代局限性?)所谓从来没有红过脸的夫妻,真的是完美平等幸福的吗?古代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无非是男权时代对女性屈从顺服立的标杆,因为男性根本不想也不屑于与自己的妻子交流讨论深刻的思想问题,这一点旧社会的欧美也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布鲁斯不认为梅格能理解政治,他也无意对那些帽子裙子做什么深入研究。(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来《飘》,瑞德不仅懂什么样的帽子衣服搭配什么样的人,还懂得并欣赏斯嘉丽对于赚钱的能力和渴望。人们总是说独特的斯嘉丽使得小说经久不衰,而我认为瑞德也做出了同样多的贡献)至少梅格和布鲁斯这一对,在我看来完全就是男性把女性当做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以及顺从持家使他出去有面子的工具。

或许相敬如宾是那个时代,或者清教徒认为的幸福婚姻的典范,但我相信互相交流人生感悟兴趣爱好,在此过程中争吵的面红耳赤,复又和好,然后对彼此的了解更深一层的关系,才是健康平等的亲密关系该有,也总是发生的样子。所以我相信如果乔和劳里在一起,他们一定会争吵,然后和好,劳里会在乔的影响下变得更成熟更好,而乔也会坚持写作的梦想,成就一番事业

退一万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乔错过了劳里,爱上了教授,那最后突兀的不行的开办一间学校成为“巴尔妈妈”天天教导孩子而基本上放弃了写作的乔说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鬼?如若这真是一个人的梦想,那这个梦想难道不是放到贝思身上比安到乔头上更顺理成章的多吗?

我不是不能理解这一部宗教劝导意味无比浓厚的小说做出的种种安排是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我更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女性作家自传性质的小说,很多情况下会在角色身上折射自己得不到却渴望的东西,譬如夏洛蒂勃朗特最终还是让简爱和“有妇之夫”名正言顺的在一起了,比如简奥斯汀让伊丽莎白和达西经历了种种误会之后终生相守。但是,一部好的小说,当你开始塑造人物时,人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在你安排的故事里做出种种反应,不能顺其自然硬要人为扭转这个反应,才是我对小说后半部分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所谓人设崩了)。

因为姐妹朋友全都收获了家庭而感到孤独,进而决定把自己赶紧嫁出去,这样的事情可以是梅格做的,可以是艾美做的,但独独不可能是我们的乔做出来的啊!

后来妈妈问乔如果现在劳里再回来跟你求婚,你会不会答应,乔说可能会的,因为我现在比那时候需要被人爱。所以,仅仅是因为孤单寂寞需要被爱,乔就想结婚了,如果说她当初拒绝劳里是因为他是个男孩儿不能给她想要的尊重和爱情,那么寂寞的时候,乔开始不在意这些了,只是需要有个人来关怀自己,即便劳里毫无变化的回来了,她也会接受的。这怎么可能是我们的乔?!

顺便说一句,乔其实才是为这个家付出最多的人,爸爸生病她可以减掉头发去卖钱,贝思生病和临终都是乔牺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去照顾,甚至她决心远走对劳里保持距离都是为了成全妹妹的幸福而毅然牺牲自己的决绝。我觉得马奇太太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或者当孩子多的时候难免偏心,她在很多事情上迁就艾美,贝思临终都不舍得打扰她在欧洲的享乐,难说作为父母,他们心底也是认定艾美会嫁给有钱人,而乔会成为老姑娘为他们养老送终吧(一如唐顿屯第一季里爸妈对自家三个姑娘的讨论),其实羡慕姐妹朋友都有归宿的寂寞感完全是可以用家人的爱给排遣的,可是马奇太太并未在贝思离世后给乔多少专门的慰藉,反而艾美一回家全家人的焦点都是他们,这也才是乔觉得自己更加凄凉孤寂的直接原因(如果乔会的话)。

  《小妇人》读后感(四):小妇人

小说受到当时的大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内容平实却细腻,结构单纯而寓意深远,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很喜欢这一家人,虽然她们家里不富有,但是很温暖,大家都是相亲相爱,四姐妹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乔,乔身上有太多我想学的东西,首先她的性格很活泼开朗,有点小糙,但是很真实善良,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勇敢挑战困难,看前面一直以为她会和劳伦斯在一起,她和劳伦斯在一起很快乐,劳伦斯对她也很好,之后她拒绝劳伦斯的时候让我很伤心,因为我很喜欢劳伦斯,里面贝斯死的时候我也哭了,她那么善良,在那么年轻的年龄就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一部很好看的小说。

  《小妇人》读后感(五):为马奇太太点赞

《小妇人》从头到尾都是平实的语言,日常的对话,却是那么的吸引了我。像许多读者一样,梅格对约翰爱情的欲擒故纵而叫绝,乔超乎常人理智的,拒绝了来自两小无猜的劳里的求爱而心有不舍,小贝思的垂死挣扎而心疼。。。但最让我沉迷其中的是来自马奇太太对女儿们的各种体贴忠告,对于正值青春期、沉溺爱情中、婚后、初为人母的小妇人都能汲取养分,并且运用到自身的生活。
经典的就是马奇太太对乔和劳里的爱情预判。一直以为乔和劳里最终会修成正果,虽然一路来卿卿我我,并未吐露真情,致使大部分读者接受不了他们的结局。我想乔是爱劳里的,只是她的奉献精神宁可把劳里拱手让给姐妹们,可能是因为对姐妹们的爱胜过劳里的。才让她对劳里的感情摇摆不定。每个人都看出来他们的情愫,唯有马奇太太对此持消极态度,并劝乔说两人性格相似,只适合做朋友,不适合结婚。一向把妈咪的话当做圣旨的乔,也只能把爱情之火亲手扑灭了。。。看到劳里的初恋就这么被拒绝了,为他好不值,他为她变成更好的人,却依然惨遭拒绝。所幸最后两人各自找到了真爱,所谓真爱我想就是彼此更适合的人。为马奇太太的神预言点赞。
梅格刚有宝宝每时每刻都围着孩子转,便冷落了约翰。他在家的时间变短了,夫妻之间也缺少了往日的温馨。梅格开始认为自己没错,母性天经地义第一位。但马奇太太不偏不倚的指出自己女儿的问题,认为有了孩子后也应该让约翰加入到对孩子的照顾,孩子们同样也需要爸爸的爱。夫妻二人的生活品质不应有了孩子后改变,要经常约会来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让自己保持光鲜,让丈夫心甘情愿的回家,来帮忙照料家庭。初为人母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把孩子当成生活中的全部,可这样恰恰却害了孩子,也疏忽经营自己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才是孩子永远的港湾。
不羁的乔向来心直口快,虽然心地善良,对姐妹们掏心掏肺,但一旦触碰到她的紧张神经,她就会口不择言的伤害到身边的人。她深知这个缺点,并向可爱的妈咪来求助。马奇太太言传身教,并以自身的经验开导自己的女儿。每个人都有个性,会有忍不住要向周围人发脾气的时候,以达到当时让自己心里舒坦、满足的目的,但事后又会为自己的无所顾忌懊悔。可以避免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默默的离开是非之地。尤其是要闭上嘴,不让事情激化。慢慢的,乔做出了改变,暴脾气有所缓解。马奇太太简直是完美小妇人的代表。
从女生到女人通过阅读《小妇人》都可以找到闪光点,领略到令人为之震颤的片段。马奇太太从头到尾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就像太阳一样,无私的温暖着四公主,和所有读者。

  《小妇人》读后感(六):致两个沦陷的自由的灵魂--乔和劳里

小妇人里乔和劳里的结局一直是读者的怨念所在,翻看诸多评论之后,争论双方的焦点似乎总是集中在最好的和最合适的之间,但我无法简单地认同这种观点。之所以乔和劳里的故事是我心中的悲剧,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如我所愿地走到一起,而在于故事最后赋予他们所谓的happy ending里,我只看到两个沦陷于世俗的自由的灵魂,那绝不是我的乔和劳里。 乔和劳里 我认为书中劳里向乔表白被拒一段称得上是神来之笔,因为在当时那个阶段,劳里还算不上一个男人,在乔心里,他还是她的男孩,她的特迪,而不是一个她可以依靠并且爱上的男人。劳里的表白深情而又热烈,那样一个自由大胆的男孩子勇敢地说出了他的爱情,而乔的拒绝同样是对爱情的捍卫,因为乔绝不肯轻易又草率地对待爱情,她爱她的特迪,作为她的男孩,而不是她的男人,这实在是对爱情最残酷又最纯粹的捍卫。无论是劳里的求婚还是乔的拒绝,这是两个自由的灵魂的碰撞,他们不肯妥协,执着追求,与世俗的最好无关,只关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与信仰。 在我心中,乔和劳里最好的结局自然是最后能走到一起,但却绝不是劳里求婚的时候。我的期待是劳里依旧远走国外,但他对于乔的爱恋并不因远离而淡化,反而随时间的流逝愈见深刻,他见到形形色色花枝招展的女孩子,却愈加地欣赏乔的坦率与真挚,他也见到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由此更懂得自己曾经未经世事的天真。他懂得了乔未曾爱上他的原因,因为对于乔的爱,他开始成长为一个男人,可以让乔依靠并信赖的人。是的,当劳里离开的时候,乔知道,她的男孩再也不会回来了,回来的是一个成长为真正的男人的劳里。他会以一个全新的形象来重新争取乔的爱情,而他们的感情从第一次乔将劳里从被禁锢的家里解救出来便开始酝酿,历经数年的默契相处而愈加醇厚,直至劳里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蜕变而终于酿造完成,乔爱上了劳里,不再是作为她的男孩特迪,而是她挚爱的男人劳里。这就是我心里最美好的结局,他们是那么地契合,我愿意相信他们会为了彼此改变成更好的模样,公主将王子从城堡里解救了出来,然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自然,这是怀于我心中最美好的期待,但我内心深知,路易莎是绝不会轻易地让乔如人们所愿的妥协(这也正是乔的结局让我出离愤怒的原因),哪怕是人们最为美好的期待,这也正是乔的拒绝的可贵之处,她的灵魂何其自由呢,当不爱的时候,即便是必须伤害她爱了多年的男孩特迪,她也不会欺骗自己与世人。当劳里离开之时,我的理智告诉自己乔是不会爱上劳里的,于是,我有了自己能接受的退而求其次的期待。为了捍卫乔的不爱的权利,我尊重乔的选择,所以我想,乔和劳里不必要在一起,尽管我那样的心疼与遗憾。如果他们不能在一起,我想着,在国外的劳里依旧会深爱着乔,他还是会为了对乔的爱而成长为一个男人(是的,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乔才是能让劳里成长的人,绝无仅有的一个),在他更多的成长之后,或许他学会了放下,学会了尊重乔的选择,他把乔放在心里一个隐秘的位置,然后他向前走了,在旅途中邂逅新的一份爱情,然而对于乔的爱还有乔带给他的成长,这些独一无二的情感将伴他一生。而乔,她还是那个自由的、不妥协的、热爱写作的乔,她不会因为孤独而渴求爱情,不会因为世俗的期待而委屈嫁人,她正如自己所说,宁肯做一个老处女,也绝不会禁锢了自己那高贵的自由的灵魂。 所谓happy ending 劳里曾经是多么热烈与顽皮的男孩子,他的爱情那样大胆又激烈,冲动的表白与失意的远走,无不体现出他内心的自由与火热,这样一个富有生命与活力的他怎么会爱上那样温顺而又矫揉(路易莎语)的艾美呢?那个爱上艾美后变得教条又说话严谨的男人是谁?他还是我们爱的劳里吗?我想,男孩特迪死了。 乔对于自由的执着已经无需赘言了,可是她的结局呢?在失去贝思的痛苦中,在亟需被爱的孤独里,她选择了巴尔教授,是的,是选择,而不是爱上,在我看来,巴尔教授只不过是在乔最孤独的时间里恰好出现,成为了乔的救命稻草,那个曾经叫嚣要做老处女的乔会要一根救命稻草吗?这个选择本身就是对乔个性的扼杀,乔不该是因为孤独就放弃自由与独立的灵魂的乔,她会用写作来对抗痛苦,排解孤独,而不是那样简单地交付一生给一个她并不爱的人。当她成为了巴尔太太之后,我想,乔也死了,剩下的是她曾经用前半生抗拒成为的约瑟芬。 两个自由的灵魂被扼杀了,我们最爱的乔和劳里,这个世俗圆满的结局里再也没有了乔和她的男孩特迪。 对于爱着的他们的我们来说,这是深沉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毁灭美好的东西给人看,我想,我见证的是两个最高贵的灵魂的毁灭。 --于此静夜,致如我一般深爱着乔和劳里的人

  《小妇人》读后感(七):此情可待

    《简爱》《傲慢与偏见》《小妇人》是大学同一时期看过的书,到再重新看他们之前,《傲慢与偏见》忘记了所有内容,自强不息的简日渐模糊…小妇人则清楚的记得故事的脉络。今天看《傲慢与偏见》的时候,翻到某个章节不觉想起了它,与那邻家少年的初相遇,两人每一次心动的瞬间,萌动的爱恋,身体不好的妹妹对那钢琴少年的爱恋,因为亲情的不忍,那位让人怜爱的妹妹的去世无法面对与逃离,多年以后——多年以后,(貌似这里记忆也许有出入,也许没有多年以后,只是时间过后)当那位少年与另一位妹妹在异国重逢,骑马走在路上云淡风清的路上聊着天走向婚姻,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那种怅然若失,如果没有记错,带着这种遗憾读下去,女主人翁抱着书躲雨的情节也都还历历在目,最后的最后他与教授结为了连理。
   如果说这三本书是人们常说的少女成长必看之书,我还真是在恰好的年纪里没有错过…《简爱》《傲慢与偏见》再重新看的话,如今已经有可以脱离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更多的视角,而小妇人,不知道再重看会是怎样一番天地,那时的记忆还一如当初,用记忆来写片书评,书中的故事,让人想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邻家少年的钢琴曲,几个孩子们乘坐的马车,掀开门帘时两人的怦然心动……当有人说,我不记得了,也许只是不愿意心里再生波澜,虽然说这本书也许宣扬的是真正的新时代女性的成长,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可是我向来不主张不管什么都可以抛弃的主张,尤其是看不见摸不着没人能说他怎样的情感的东西,即便现实无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问舅妈,在婚姻中为利是图和小心谨慎有什么区别,用小妇人来回答那少年的恋爱之所以动人,因为那满满的全是情意,一如情人眼一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作为读者的我的眼里看着那段美好的爱恋,都会忽略掉那少年,劳伦斯所有缺点——那是因为爱恋,而不是经过比较说什么教授才是适合乔的人选,一句适合,人们已经长大了,遗憾的不是公主等待王子的初恋的颓废情节,而是那曾经打动你心的情意。当然其中动人的不只是这段爱情,还有孩子们的成长,亲情,友情,现实,梦想,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 ,记忆中作为这样一段追忆暂时如此结束吧,至于他的文学价值思索一下是模糊了的,有机会再看一遍。ps:我的习作还是用字还是太清浅矫情呀,除矫情成长进行中。http://play.baidu.com/?__m=mboxCtrl.playSong&__a=83940051&__o=/search/song||songListIcon&fr=ps||www.baidu.com#loaded

  《小妇人》读后感(八):女生应该会喜欢吧

位卑者不怕攀登高山,贫困者无需点缀虚幻的光环。 朝圣者心中自有上帝,引导一路走向前。 既然曾经拥有,何必在意去与留? 上帝啊,请为我赐福,知足常乐无所求。 人生之路漫长而艰难,信仰是我力量的源泉。 尘世何足道,光明就在彼岸。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本书应该是中小学生推荐读物。

以前心里太不纯洁的我只看书名,把这本书误解成为讲成人世界的故事,类似于包法利夫人的那种。

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去看,甚至于没有了解一下。

所以与书的缘分这种东西,很奇妙啊。

爬爬送给我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又想起这本书来。

心想,现在应该是可以看这本书的时候了,嘿嘿。

然后等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其实大错特错了。

这本书完全就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啊,全篇从头到尾都十分十分的纯洁。

宗教意义上的那种纯洁……

  《小妇人》读后感(九):Laurie or Bhaer?

1. What ‘Little Women’ Taught Me About Love
by Lilit Marcus
当我再次翻开《小妇人》这本书,开始理解乔的选择时,我真正成为了一个成年人。
How do you know when you’ve become an adult? Sure, you could say “on my eighteenth birthday, because that is the day I reached the age of legal majority,” but being an adult and feeling like an adult are two very different things. Here’s the moment when I felt like an adult: when I reread Little Women for the umpteenth time and finally understood why Jo chose Professor Bhaer over Laurie.
Like most little girls who want to be writers when they grow up, I loved Jo unfailingly. And even though I knew the story by heart, I still cried anew every time Beth died, as if perhaps on the next reading she’d finally make it. But I also adored Laurie, his wild days in Europe only adding to his mystique, and was convinced that he and Jo were soulmates. I viewed Bhaer – old, boring Bhaer – as Jo’s Plan B. I’m pretty sure that my huge crush on Christian Bale (who played Laurie to Winona Ryder’s Jo in the 1994 film version) also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is preference.
However, when I reread the book in my early 20s, something seemed to snap. I was just out of yet another relationship with a guy who was exciting but created more drama than he was worth. Bhaer appeared to me in an entirely new set of colors: he wasn’t old, he was distinguished. And unlike Laurie, who still idealized the version of Jo who existed in his head, Bhaer saw Jo as a real, live woman. Laurie is the kind of boy we love when we are young; Bhaer is the kind of man we love when we are grown up. Once I read Little Women‘s two sequels, Little Men and Jo’s Boys, about the boys’ school Jo and Bhaer open and run, I saw even more that Jo and her husband had a partnership. They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marriage. Bhaer not only loved Jo as she was, he inspired her to become a fuller person – reading, learning, and growing into adulthood. Considering that Little Women was published in 1868 (that would be 142 years ago today, actually), it’s even more revolutionary that Louisa May Alcott was able to show a true marriage of equal partners.
While it may seem romantic to be put up on a pedestal, it ultimately gets really hard to climb down from there once in a while. It’s wonderful to have a Laurie for awhile, but it can’t last forever. Recently, a friend of mine broke up with a guy she’d been dating who “treated her like a character in a Jane Austen novel.” While it was flattering to be treated like a delicate glass doll for awhile, it made it hard to be in a practical relationship. People in a relationship can – and should – call each other beautiful. But sooner or later they also have to talk about where they’re going to live, whether they’re going to have kids, and whose turn it is to take out the trash. Having those kinds of conversations with the person you love doesn’t make your star-crossed courtship less romantic, but it does mean that you two see each other as full, complicated people, instead of one-dimensional characters.
2. On Jo and Professor Bhaer
by Jennifer R. Hubbard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airings in classic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that of Jo March and Friedrich Bhaer in Louisa May Alcott's Little Women. I often see people lamenting the fact that Jo didn't end up with Laurie, her childhood friend, but instead fell for a much older professor.
I've pondered whether this disappointment on the part of readers is a result of some flaw in the writing, or is it just that women's expectations of marriage have changed over the decades since Little Women was first published? Or was Alcott's idea of a successful marriage jus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er readers?
The reasons that Jo accepts Prof. Bhaer and not Laurie are clearly articulated in the text of Little Women. While Jo and Laurie have great fun together, they also fight frequently. Additionally, Laurie is handsome, accomplished and wealthy; he enjoys music and seems to enjoy the social life. Jo is more of an introvert; social obligations bore her and make her feel awkward. When Laurie proposes, Jo answers, "'I'm homely and awkward and odd and old, and you'd be ashamed of me, and we should quarrel,--we can't help it even now, you see,--and I shouldn't like elegant society and you would, and you'd hate my scribbling, and I couldn't get on without it, and we should be unhappy, and wish we hadn't done it, and everything would be horrid!'"
Jo's answer should please the modern reader to this extent: She knows herself. She sees the points of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herself and Laurie, how their respective needs would not mesh, and she has no desire to spend her life trying to become what she is not. This view is seconded by her mother, who says, "'You are too much alike and too fond of freedom, not to mention hot tempers and strong wills, to get on happily together, in a relation which needs infinite patience and forbearance, as well as love.'"
This is where I think today's audiences are disappointed: they want passion. "Infinite patience and forbearance" are not nearly as exciting, even if Mrs. March is right about their necessity in a marriage. Jo and Prof. Bhaer have a quiet love. They start as friends; they have a mutual respect and enjoy each other's company. Their affection is more the tender, steady sort. As a reader, I confess that I like the Jo-Bhaer match a lot more than many other Little Women fans do. (In the interests of full disclosure, I'll say that I also married someone several years older than I, but since we both act like teenagers a good deal of the time, it's rather different from Jo's match.) I happen to agree with Jo and Mrs. March that lifetime commitment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sparks, and I have a hard time seeing Jo and Laurie being happy together beyond the honeymoon.
But one thing this controversy does is to raise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for readers to ask themselves: Do you like the Jo-Bhaer match? If not, what do you think it lacks? Would Jo-Laurie really have worked? It can lead to fruitful discussions about what we look for in relationships, and what we need in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And it can lead writers to think about our fictional couples, and what draws them together or breaks them apart.
感想:或许爱情与婚姻是难以相容的。面对眼睛清澈,可爱迷人的Laurie, 我们想到初恋的美好和年轻的激情。而选择年长、沉稳的Bhaer教授,无疑代表着这种幻梦的破灭。理性告诉我们Bhaer教授是更好的婚姻伴侣,但是内心对激情的渴望,对梦幻般爱情的憧憬总是让我们愿意冒险:如果和Laurie在一起或许也会很好。当我们渐渐长大,在社会的磨练中一点点变得踏实平稳,经历过一场场恋爱,或许就会开始选择Bhaer教授,一个缺乏激情,然而让人安心的归宿。娱乐圈里面,我们见过周公子一段段轰轰烈烈的恋爱,见过王菲两段义无反顾的婚姻,也见过赵薇平平淡淡地结婚生子。Laurie or Bhaer,答案永远因人而异。
另外,小时候读这本书,很渴望成为Jo,特立独行,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打破常规。所以对她拒绝Laurie 的求婚,选择如此踏实的结局而失望。现在看来,却心有戚戚,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点点放弃心中的Jo, 努力变成一个被社会所认可的Amy,并且最终大概会变成一个平庸的妇人。
《小妇人》分为上下部,上部名叫《Little women》,含义大概是小女人、少女、姑娘,是一部青春偶像剧。下部名叫《good wives》,含义是好妻子、贤妻良母,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当一部书从浪漫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我们总是不自觉感到失望而不忍直视,不管那个现实是多么的“happy ending". 或许唯一的出路是找到一个Laurie和Bhaer的混合体,他年轻英俊富有迷人,同时又成熟睿智耐心体贴,并且还和你有一段最美好的初恋。只是这样的人出现的概率实在太少太少。正因为如此,综艺节目中吴尊、陆毅的家庭才这样让人羡慕吧。
三年前夏天一个停电的夜晚,我和妈妈去大伯家串门。堂姐半年前有了个小宝宝,当时正在家里休养。黄色的烛光中,我摇着摇篮车逗着宝宝,听大伯母她们在一旁聊天。堂姐抱怨地说着婆媳相处的困难和抱孩子的辛苦,大伯母和妈妈附和着提着建议。看着她们不知疲倦地讨论,我不由得想起两年前的堂姐还是洋娃娃般的女孩子,声音清脆,一头天然的小卷卷,总是戴着各种花色的发箍。在一所高中学校里做历史老师,经过学校大门时常常被门卫拦住要学生卡。短短两年,姐姐的改变让我感到吃惊。回去的路上,妈妈突然对我说:“看,结婚了就是这样。许多零零碎碎的小事,生孩子,婆媳关系,大家都一样。”当时的我感慨又不以为然。而今时光正在悄悄地改变我的想法。如果婚姻注定是琐碎而真实,那么完美的爱情或许不是必要的前提。

  《小妇人》读后感(十):那些错过的,终究云淡风轻。

       看完《小妇人》,觉得这真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平凡,琐碎,而又坚韧,充满希望。也许不像奥巴马或米歇尔那样,最终谱写传奇,但终究,落于幸福。
       但很久之后,才肯落笔写些什么,除了因为总是记不住作者的名字,有些东西,也真是难以释怀。
        比如说劳里的爱情,贝思的逝去,即使最后幸福的结局,也总让人心里缺了一块。很难评价四姐妹孰优孰劣,很明显作者的笔触偏向乔,然而也许大姐梅格是最常见的性格,贝思是个最幸福的悲剧,而艾美。是世俗眼光中,成功的标杆吧。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像乔一样拒绝一份好的爱情,像艾美一样拒绝一份好的婚姻,最起码,在别人看来,是好的。
       就像劳里起初也不相信自己忘记了那样深爱的乔一样,我也曾不相信时间才是永恒,固执的认为,总有什么,可以跨得过时间。就像第一次追别人时,轻易许下的永远。谁能想到,永远,也不过是两年。
       看到乔拒绝劳里的那番话时,我也拒绝接受那一幕。明明是彼此最合适的人,却就这样散落而去。也许每个人有每个的选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然而,终究过去了,一切云淡风轻,一切,都还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