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货币的教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货币的教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货币的教训》经典读后感10篇

  《货币的教训》是一本由周其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一):被汇率机制绑架的货币制度

按照周老师的总结,在这本评论集中,主要关心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人民币汇率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汇率机制怎样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一部分。
       这本书写于2012年,相比于之前,汇率制度又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周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还是相当有价值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早晚是要实现自由兑换的。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币和其他外币的交换比例。由持不同币的人,基于自己对于经济的判断,不断出价而形成的市场之价。不过,在目前中国汇率价格的形成不完全是由市场决定。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拿美元来说,央行在宣布的每天人民币兑美元开盘价的制定会同时参考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昨日收盘价;第二个目标是维持过去15个小时内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不变,而需要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变动幅度;而第三个目标就是逆周期调节因子。第一个目标可以看成是市场交易的结果。第二、第三个目标则是央行出于稳定汇率,利用有形之手对于无形之手的干预。通过逆周期因子,央行重新获得了对于汇率决定的主导权。
       为什么央行具有如此大能力对于汇率进行干预呢?央行虽然是国家部门,但要实现对于汇率的干预,靠的不是行政命令,同样是要出价。凭借着这些年内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央行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外汇市场上最大的玩家。央行对于汇率的决定无疑是决定性,相比之下,个人或者某些机构则显得很无力。
      除了看到央行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由此得来的对于汇率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很少人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外汇是怎么来的。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汇率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为央行这些外汇也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得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印人民币换来的。这部分人民币有多大,看看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占款就知道了。再加上,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广义货币量的增长呈一个天文数字。这也解释了这些年,中国经济中的很多现象。比如说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时不时发生的某种商品价格暴涨。其实核心的道理都很简单,货币过度超发了,通胀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央行政策工具再多,那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此外,相比于央行费力保持的汇率稳定,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对于人民的生活则显得要更重要些。那如何保持币值稳定,治理通胀。书中也给出了一些非常好建议。首先,这种偏向于固定汇率制度,要坚定的改革。虽然,汇率的波动让很多人很难受,但长远来看,这一步迟早要迈出去的。第二,央行不能够自己印钱去买外汇了。因为代价是全体持币人,而主要收益是少部分人的。周老建议利用财政性资源去实现稳定汇率这个政策目标。这是一个相当绝妙的想法,不过我想恐怕政府难以下的了这个决心。毕竟财政本来就连年入不敷出,现在还要被占用一块,不容易。第三,水多了加面。这是我觉得,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来说,就是增加市场里面的商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这多出来商品,来把这洪水给分流,不要集中在某几处把价格抬的离谱。比如说把农业用地自由流转(现在已经在实施,又比如说最近喊的消费升级,除了一些必要的商品,可以针对于一些高收入者,制造一些高档商品。总之,要治理通胀无非是开源和节流这两项了。
         对于人民币汇率观察还远没有结束,要实现汇率市场化改革,中国还需要有多长的路要走?这里面具体的影响又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二):人民币至关重要

美国经济之所以烂而不倒,美元是一根重要的支柱。靠着美元的特殊和强大地位,美国仅靠滥发美元就能够挺过这次次贷危机,而把相当一部分成本依靠美元的地位转移给了其他国家。中国是其成本的最大承担和受害者之一,所以人民币的强势挺进就变得非常重要和急迫了。而在目前外汇管制严重,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导致对汇率的调整投鼠忌器的时候,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显得举步维艰。话虽如此,我相信我们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发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相对于周教授的远虑来讲,叶檀所说的听起来解气但是于大局无益的观点就显得短视了。
1. 各主要货币的币值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币值稳定一旦摇晃,汇率稳定也随之摇晃。这绝不是因为汇率稳定本身不重要、意义不重大,而是因为做不到。脱离币值稳定而强调汇率稳定,不过是缘木求鱼罢了。
2. 我不能同意蒙代尔的是一点,这就是他设计的通向理想货币制度的路线图 - 以毫不动摇的固定汇率把主要货币连接成一个全球货币。不同意的理由,不是因为统一货币好还是不好,或者固定汇率好还是不好,而是迄今为止历史经验可以验证的逻辑说,人类做不到签下实行固定汇率的一直承诺,就把不断内生币值不稳定的货币‘绑’成一个稳定的一体化货币。欲汇率稳定而不能的原因,恰恰就是货币币值之不稳定。在货币与汇率的关系上,货币稳定是因,汇率固定是果。以为固定汇率就可以倒逼出一个稳定货币,是本末倒置
3. 但是,见到了树木的,不等于也见到了森林。我倒是欣赏有人提出的一个问题:世人可以痛骂华尔街的酒鬼喝得个烂醉,但是,那么多的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4. 当代曹孟德们的要害问题,不是关于固定汇率利弊分析与逻辑判断,而是他们对涉及汇率和货币制度安危的当下世界之风,实在太不当一回事了。没有看到吗,这世界刮的是赤字之风!
5. 更严重的是,靠不断增加的公共负债来‘兑现’福利承诺的惯性一旦养成,就非常难以摆脱 - 这就是最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提供的新鲜教训。这是说,发达国家不断增高的负债倾向绝不会自然而然就被轻易扭转。
6. 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后来拖延时间过长的人民币盯美元的做法,不但偏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形成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目标,也导致在立法消除‘主动’超发货币的制度漏洞之后,人民币又面临‘被动’超发的新挑战。在新形势下,人民币币值稳定屡出情况、宏观调控压力不断,皆因此而起。
7. 这么说吧:等到人民币将来有了与中国经济相称的国际地位,一定有人会回过头来,到这部人民银行法里找到其立足之本。
8. 根据中国改革的早年经验 - ‘水多了加面’- 比较合理的政策组合似乎应当是,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最糟糕的组合呢?就是即听任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9. 教训是,从货币超发到物价的全面上涨,有一个时间间隔,并需要随机的偶然因素来触发通胀和通胀预期。排除这些偶发因素,以健全的记忆把跨时间的现象联系到一起来观察和分析,我们就能得到经验里的一个重要教益:货币无侥幸。
10. 否则,在物价之火上了房的紧急情况下,用价格型工具调控本质上靠数量型手段加速创造出来的货币,不免远水不解近渴。行政长官一声令下形成的土地资产和由此增发的信贷流量,由央行官员一声令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紧,才是比较对路和管用。
11. 讲到底,货币增长远超过经济增长,其实就是国民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过度依赖投资在货币上的表现。
12. 通胀本不复杂,无非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比生产增加得快。无端端地把通胀分出很多类型,逻辑上讲不通,徒然增加记忆负担,还可能分散治理通胀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因此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13. 中心论点是,货币推动物价高涨,但从来不是‘平推’-货币供应增加一倍,所有物价皆涨一倍。在货币推动下,物价会‘鼓包’,即一些价格涨个飞快,另一些物价却变动平缓,甚至还有下降。通胀改变了相对价格,最后再推高物价总水平。
14. 这里的逻辑是,币值乱,人们的预期也乱,紊乱一旦收缩交易规模,最后威胁分工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
15. 这类事情在金融史上屡见不鲜,而其最新也是最夸张的例证当数本次金融危机以来由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概括一点说,以为强大的国家干预足以消灭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至今还是有待检验的理想。
16. 民间金本位的顽强存在,表明法定不可兑换的货币制度终究还是要受到一道‘体制外’的约束。其积极含义,是货币当局维系币值稳定的政策取向,总会在民间得到最大多数普通人的衷心拥护。毕竟,令我辈赞叹不已的‘黄金条款’,讲到底也还是合约过程中的一个麻烦,要是法定货币能够保持币值稳定,这种麻烦还是能少则少,能免则免的。
17. 从这个现象的分析中,我自己得到一点见识:只有本国的普通人把货币看得像黄金一样贵重,人民币才有机会去实现其远大的抱负。
18. 新现象给我们上的是一门新课,要点是过大的贸易顺差终于显示出对国人福利的负面影响。在打通的市场上,国内通胀的抬头不过是真实汇率在强制性地调整。
19. 区别也有一点,美元是国别货币,也是全球货币,所以美元走贬的后果全球持有美元的人一起分担。人民币呢?基本还是中国自己的货币,人民币币值贬损,倒霉的知识本国全体持币人。
20. 我以为靠央行负债的来的基础货币,只有在与经济增长需要相适应的限度内,才是真金白银。超出了限度,通胀上来了,就算不得真金白银了。政府不用真金白银买东西,违背市场经济的最一般准则,一定会带来其他方面的扭曲和损失。正本清源之道,就是把央行的基础货币替换下来,让其他财政性资源上场。
21. 大科学家牛顿当年买股票失败后发过的著名牢骚-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疯狂-到今天依然没有失效。
22. 那是‘逆向淘汰’的结果,贵金属货币遭废黜,没有别的道理,恰恰是因为其锚太牢靠。
评论:不然。贵金属遭废黜的原因是其总量太小,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规模,从而限制了交易的进行。举个例子,总不能买0.00001两金子的大米吧。
23. 讲到底,黄金的物理属性不能抵抗晃动货币之锚的社会力量。在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经济里,非人格化的制度安排,终究受制于在传统、历史教训、现实的经济政治力量等约束下的人的行为。结论是,以央行行长为锚 - 或以任何其他人为机制为锚 - 的货币制度,不但不是偏离理想货币体制的例外,反而集中而醒目地反映了人类寻找可靠货币之锚的全部困难
24. 军事方面的无能与失利是一小部分原因,社会经济政策的失败才是根本。其中,超级恶性的通胀终于把全体国民推向了国民政府的对立面。
25. 选锚之举为的是维系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无论怎样打算盘,人民币当然应该择善而从。
26. 20世纪各国的经验也充分证明,要把经济搞上去不容易,因为要满足很多条件才行。但要把经济搞下来,只一条就足够,那就是滥发货币、大搞通胀。
27. 宏观经济的学问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货币。宏观调控的事务多得不得了,唯有货币才是牛鼻子。
28. 好比一口锅,已经烧的很热,但下不了决心撤火,反而锅下加把柴,锅上压个盖。那样的结局,不是把饭烧糊,就是把锅烧炸。因此,如果说‘大松货币’是一错,‘管制物价’就是再错。反通货膨胀要谨防一错再错,还是考虑‘釜底抽薪紧货币,松动物价促生产’吧。
29. 所以,在宏观上坚持货币不能大松,真正根治了通胀,才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根本之策。中小企业遭遇的融资困难,要靠加快民间金融的开放,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些事情,靠松货币是松不出来的。
30. 从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入手,奠定宏观稳定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进要素市场的全面改革。
31. 对外开放带动内部的改革,整个国民经济受到结构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其中最基本的,是巨量人力资源从原先收益很低的部门转向收益较高的部门。这种结构生产力的释放真的是革命性的。
32. 中国改革开放最本质的内容就是重新界定权利,以此增加人们的经济自由,过去农村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把人民公社那种管头又管脚的体制,逐步改成资源的农户使用权、经营权和转让权。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三):《货币的教训》笔记

币值稳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个国家的生产率如何,二是政府或者货币当局迫于压力,人为的造成波动,不同国家的汇率也因此不可能固定。 货币即主权,为什么蒙代尔固定汇率理想化,都以美元为锚,那美元的锚又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都解体那么久,老爷子思想要变,94年以后央行就从制度上杜绝了多印钱补贴财政的可能,但从汇率这里又开了一个被动超发的口子,在国内影响就是结构性的通胀。

弗里德曼---任何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

信贷融资能力---政府>国企>民企>居民部门

货币运动的两个圈,第一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央行掌控,受出口逻辑推动,以服务于汇率稳定为目的,被动超发又不断对冲,第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比如供地融资。

货币的宏观调控,就是在这两个圈上跳舞。

央行的主要政策工具有两个,发行央票来回收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

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经济特点是其不依据市场相对价格,猜测未来需求,预期的支付意愿和能力,其投资决策和最后结果没有责任关联,银行投放信贷不是因为其现有资产估价,而是依据行政级别划分优先级。

为什么天量的货币在金融体系空转,却不去转换成流动性更低的资产,周老的意见是,出口导向的驱动的经济增长,庞大的出口创汇,企业向银行结汇,央行再以基础货币购汇变成国家外汇储备。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治理通胀呢?

首先要了解通胀的形式,输入型通胀,但两国使用的不同货币,可以通过汇率机制对冲掉。成本推动型通胀,以及滞涨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

其实结论很简单,通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生产增长过多。

钱多于物,其价必高。

货币稳健政策,就是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一个一切都在变的世界,为什么要保持币值稳定,为了方便交易,这也是货币为什么来到人世的意义,一般等价物就是交易的媒介而已。

货币多了,就要找固定它的锚,一些原本不在市场里,不受价格机制支配的资源,一旦投入市场,人们买进卖出,就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

又一次提到了MV=PQ。

当通胀压力增加,资产价格陡升时,加息就成了央行工具里的一个选项,道理也许是,利息乃货币之价,加息等于给货币加价,钱变贵了,需求就少了,买压降低,自然价格就下来了。

所谓加息,中国式加息加的是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存贷利率,美国的加息加的是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贷之息,虽说都是紧缩货币供给,但影响力度差异大,如果中国的是收紧毛细血管的流量,那么美国直接压缩了动脉的供血量。

为什么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货币稳健的条件,因为巨量的货币在政府内流动,这些钱,百姓管不了,市场管不了,舆论管不了,也就只有政府能管政府。

通胀治理,有一个原因是,央行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在货币运动的两个圈中既要保持币值稳定,还要保证汇率稳定。大手以基础货币购汇是维持汇率稳定的下策。货币没有味道,我们只看结果,不问货币出处,商业银行拿已有人民币购汇有什么不可以?大变汇率机制并不是要大变汇率水平。

政府运用财政资源来回收汇市上的多余流动性、央行逐渐退出。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四):评《货币的教训》

作者在报纸(杂志)上专栏的汇编,主要讲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关系的。看了其他评论,知道作者是所谓的“货币主义者”,看了他的文章,明白了他的观点,也就理解为什么他会得到这个称号了。
提炼一下作者的核心观点:央行的首要职责,是维护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而不是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汇率稳定”是不是应该成为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首先就需要被讨论,而不是被默认的,人民币不升值,不应该被“政治化”,人民币的汇率应该市场化;退一步说,及时要追求汇率稳定,也不应该再使用央行的基础货币了,应该是财政出资。
作者写的比较通俗易懂,颇为科普,没有什么金融知识的人应该也能看懂。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五):一个货币主义者对中国货币的现状见解

看完本书发现周其仁是货币学派。貨幣主義(英语:Monetarism),又稱重貨幣學派、貨幣學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經濟學流派,以挑战凱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領袖人物為米爾頓·佛利民,他在1976年10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价格水平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现。 貨幣主義的核心命题是:在經濟活動中,貨幣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預經濟活動。
周在本书中几个观点:1,中国的货币超发严重;2,以95年为限,之前是主动超发为主,之后是被动超发为主;3,被动超发的主因是是人民币选锚、固定汇率和出口导向所致;4,人民币应该以币值稳定为基础;5,解决目前的问题的途径有:货币深化和货币国际化,但是前提都是币值稳定。
作为一个初级入门者,我不敢断言货币主义者和凯恩斯主义者哪个更好,但是隐约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货币只是交换媒介,通货膨胀是不断洗劫工薪阶层的恶魔。需要通过不断阅读来明白。
至此,经济学读物基本有了一个阶段性的了解,下一步买入心理学的阅读。当然,定期review这些经济学读物是必选动作。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六):通俗易懂的中国汇率及货币问题

       之前断断续续看《经济观察报》中周教授关于汇率以及货币的时评,还好有出版社最后将这一系列的时评汇编成书,多年后再次拜读周教授关于当时吵闹不止的人民币升值问题以及由此开展的一系列货币问题的时评,不得不佩服周教授讲学的能力,毕竟能将如此“深奥”的经济学问题,用大多数普通人的能懂术语讲出来是很不容易的。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真的将经济学发展为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尤其是关于汇率及货币政策问题,似乎完全成了炫耀学术术语的领域。周教授用极简的语言(比如:“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告诉大家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给出的解决办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化,经济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大门派,在文中周教授有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寥寥数笔点出有些学派谬论,当然了各派都有其理论成因,读上去就如高手切磋一样,但是经济学终究是一门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学科,禁得起考验并且能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才是真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周教授对政府在关于汇率以及货币的政策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看法和见解,当然了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并不都是按照经济学的常识去制定,很多时候还是要按照政治策略去制定。所有对中国汇率问题以及对于国内货币政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读读这本时评合集,你一定能从中了解到很多中国经济问题的成因。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七):抓住货币这个牛鼻子

通货膨胀说到底还是一种货币现象。尽管在爆发时总表现为一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叫做结构性通胀,但根子还是货币发多了。其实货币发出去后在社会上的流通本来就不是均匀的,什么热就追什么,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就需要结构性的措施来应对,这是不行的。因为把这里摁下去了,另一半可能又鼓起来了。结构性特征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在发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结构性,在收的时候也会同样表现出结构性,所以根本还是控制总量。 中国的货币从90年代中央银行法实施后,就切段了财政向央行透支的可能。如果说以前的通胀是政府花钱冲动下的主动超发,那么这之后则主要表现为为稳定汇率来带来的被动超发。因为,这之后央行被赋予了稳定汇率的职责。为稳定汇率,在全球贸易中只要有一美元进入中国,央行就要付出8元人民币进行对冲。结果是汇率稳定了,但由于央行动用的基础货币来对冲的,所以等于向市场释放了流动性。尽管央行有通过准备金率、央票等手段不断回收流行性,但中国每年巨大的净出口或贸易顺差,使得央行的对冲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国内通胀压力的根本原因。可为什么必须要保持汇率稳定呢?道理很简单,便于国际贸易,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 中国有没有办法既稳住汇率又保持币值的稳定。办法还是有的,但不是盯住美元或回归金本位的固定汇率思路,因为那是守不住的。作者认为如果把稳定汇率的职责交给财政部,用国家财政收入,收税也好,国债也好,央企利润也好,用这部分已经流到经济中的钱去对冲,而不是动用基础货币就能实现两个目标的同时达到。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政府很多其他的开销可能就要大幅削减了。所以基本不现实。根本来看,还是目标定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固守那个汇率,在经济学上是行不通的。 其实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通胀压力并不都是很大的,特别是08年以前的十年,汇率导致的被动超发机制依然存在,但通胀并没有起来。这里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段时间我们刚刚参与国际贸易,顺差的额度没有那么大。二是国内货币深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原来是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很多东西是不用钱或不允许交易的,那么就部分领域放宽后,就会吸收掉很大一部分的超发货币。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八):真实世界的逻辑——读周其仁《货币的教训》

读周其仁老师《货币的教训》。
开读之前,以为是报纸上的口水文,计划两天看完。可看看停停、掩卷回味,竟然持续阅读了一周,收获颇丰。周老师写“系列”评论确实有一套。若说一般专栏作家写文章是胸有成竹,那周老师写评论就是胸有成林——娓娓道来,不疾不徐,间或穿插设置一些悬疑,引人忍不住要看下一篇解惑。犹如在读长篇评书,有章有节,层层递进。系列评论读完,有种被强行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这确实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
相对于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这是本“旧书”,2012年1月发行(本书收集10、11年间周老师就汇率和货币问题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写下的系列评论);这也是本“新书”,书中提到的货币现象、解释方法一点也没过时。对于试图正确理解汇率、通货膨胀等货币现象的童鞋,此为必读书。
有句玩笑话,同一个经济现象,十个经济学家就会有十一种观点。说的就是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的多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的复杂。有些经济现象很容易理解,比如消费者花钱可以买到商品或服务;有些经济现象则非常令人费解,比如在现代社会货币为何不再是金银而变成了一张张印花的薄纸?各各国家各自印刷的薄纸为何会有汇率的波动?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有何存在的必要?人民币为何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周老师说“懂钱容易懂货币难”,这话在理。钱是那张纸,货币也是那张纸。可这纸与那纸颇有不同:货币者,流通中的钱。在自己手上的钱容易理解,可花出去后、在大伙手中转来转去的货币着实令人难懂。
然而再复杂的经济现象,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若有出逻辑之处,那应该是研究者没有认真探查、研究透彻之故。明代大家王阳明推崇“知行合一”论,说知到极致就是行、行到极致就是知。理论到了极致,必然就是真实。真实的货币现象,应当可以用一套自洽的逻辑来解释。周老师的这本书就试图做这么一个工作。我想不出比周老师更高明的逻辑和解释,只能简单做一梳理,录以备考:
问:什么是汇率?为何会有汇率的存在?
答:汇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值。一美元能换多少人民币?这就是汇率问题。
当今世界的货币大多是纸币,本身非贵金属、价值微小,货币的价值最终的支点是一国之国力或政府信用。如果将货币也视为一种商品,那么这种商品也会有相应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币值”。币值的最直接表现是货币的购买力,即一个单元的某国货币能换多少实际商品和服务。由于每个国家的国力和政府信用的区别,币值就会产生差异。不同货币之间的币值比就是汇率。
现实世界中,与汇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跨国贸易。跨国贸易中,双方必然只能用到其中一国的货币结算(如美元)。贸易结束之后回到本国,却须换成本国货币(如人民币)才能购买本国的商品和服务。此转换比率既为汇率。
需要说明的是,纸币之前的金本位时代,各国用的货币都是黄金(或者白银)。同一货币,无所谓汇率。
问:十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国际社会呼吁人民币不能贬值;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又大声疾呼人民币被低估、要升值。这帮洋鬼子到底在搞什么鬼?坚持人民币不升值是否就是爱国、有骨气的表现?
答: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在一般意义上,无所谓利大还是弊大。人民币升值,出口受阻,但个人境外消费、海购获益;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但又抑制进口。简言之,汇率升降,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而总体利弊之争,还得看当下环境。
现在美国人喊人民币要升值,说是升值才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人说不升或者缓慢升值,说升值论是美国人的阳谋。这里恳请注意的是,美国人也是分利益集团的。美国的制造业、出口商,当然希望人民币升值,于是在国会游说、向中国喊话。可事儿要分两面说,美国的进口商、消费者这些年可是在“中国制造”中受益匪浅,只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会向中国喊话而已(好处都到手了,还喊啥?)。因此,美国人喊人民币应该升值,那也是一部分美国人在喊而已。
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升值最大的问题是阻碍出口。这个好理解,出口商的原材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统统用人民币结算,而到了出口环节,换回来的确实美元。人民币升值,就是美元贬值。一头是成本增加,另一头是收入贬损,何其痛哉!中国商人大半是出口商,出口商的痛也可算是中国经济的痛了吧。在中国这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出口受阻当然是最大的原罪。
可反过来想想,为何一定要“出口导向”呢?全球经济萧条,中国出口自然受阻,那可不是汇率的错。大势所趋,乘此经济转型,似乎不失为一条明路(出口导向引起通货膨胀,见下文)。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卖国,只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罢了。
问:汇率本质上不是两种货币的币值比率吗,这个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实际币值比较(实际出价买外币)就可以自发形成汇率?为何洋鬼子还要不断靠喊话来施压?汇率问题是政治问题吗?政府干预汇率形成有无正当性?
答:这个就得看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实际形成机制了。原理上说,汇率(不同货币币值之比)确实是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加以干预,形成所谓的“浮动汇率”。但中国的汇率市场有些特殊:这是个有形市场,叫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上海外滩。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汇率的形成机制而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确实已经完全市场化,谁出价高外汇就卖给谁。可就是因为在国外没有分店,老外在中国境外想买人民币也买不着,只好扯直嗓子隔空喊话。市场问题也就变成了政治问题。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汇率进行干预的,区别只在于干预幅度和手段而已。而政府(央行)干预汇率变动是有其正当性的,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维持“汇率稳定”(请注意,我说的是“稳定”,而非“升”或“降”)。有看官可能会问,汇率稳定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还是在国际贸易领域,还是前文所述成本收益分离、适用不同货币的问题。项目总有时间差,汇率变动过于频繁,成本收益预期紊乱,这生意还怎么做?货币不是普通商品,是价值尺度。量尺的标准忽长忽短,交易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从这个角度讲,秦始皇当年动用行政权力统一度量衡,功在千秋。因此,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人民币频繁急剧升值或贬值。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通过市场无法自动实现,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加以干预。
顺便说一句,通常人们讨论较多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代表人物是蒙代尔与弗里德曼),现实当中并不以政府是否干预汇率市场为区别。比较而言,浮动汇率下政府干预相对较小,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当汇率浮动过大而影响经济平稳运行时,政府必然会出手"维稳",曰“肮脏浮动”。
问:人民币汇率仅仅是外贸问题吗?与进出口商和外商之外的人有无关系?
答:当然不仅仅是外贸问题,汇率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商创造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商品不断出口到国外,换回大量外汇。这些企业持有的外汇在国内无法直接购买原材料等,于是卖给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可以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外汇交易。而这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的是会员制。这些会员是央行、各大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率是由这些会员相互竞价得出的,价高者得。在这些会员中,有一个超特级会员,叫做央行。央行在这个市场上做了一件事儿,叫做“大手购汇”。有多大手?反正这个市场上大部分的外汇都被它买去就是了。要说明的是,央行并没有用行政权力强买强卖,而是跟其他的政府机构到市场上采购商品一样,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显然,央行的出价是最高的,所以大家都原意把通过贸易顺差得来的外汇卖给央行。
问题是,央行大手购汇的钱从哪里来?
我们知道,央行是有货币发行权的。很自然方便的一个操作是,加印人民币购买外汇。现实中的中国人民银行,就是这么做的。这种操作的后果便是央行“被动发钞”:在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常年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外汇不断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大量印人民币、大手购汇以维持汇率稳定。这几年的外汇储备连年高升,被动发行的人民币数量非常可观。常年贸易顺差的意思是:东西卖到国外、换回来很多钱,可国内东西不多,这么多钱能买啥呢?于是物价飞涨,形成所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切记,任何对外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对内问题。
问:央行大手举债购买外汇引起货币超发,反过来却得发央票、增加法定储备金、提升利息以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如此大费周章,到底图什么?
答:首先明确一点,央行大手购汇图的就是维持“汇率稳定”,以此促进正常的进出口贸易。汇率的频繁变动带来外贸交易成本的成倍增加,交易成本的增加会导致本来可以发生的交易泡汤。汇率稳定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尤为重要。其次,《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里说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请注意,这里并没有提到汇率稳定。保持币值稳定才是央行的老本行。因此,央行的诉求有二:汇率稳定和币值稳定。
这两个目标都可重要,一个涉及外贸,一个涉及国内经济运行之根基,都不能放弃。但有时候政策目标之间是会打架的,这一对就是典型。要理解为何打架,先理解这一对概念的关系。先看下图:
(图略,见我的个人博客http://juswalle.blogbus.com/logs/234912626.html)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即两国币值之比。要想汇率稳定,必须要币值稳定。有两种可能:1)两国币值都不变;2)两国币值变动同步,即两国币值同时升值或贬值、且幅度相当。前一种可能性为零,后一种也只能偶尔为之。在纸币时代,币值背后的国家信用来源于社会生产率,币值的同步变动,必然要求两国生产率的同步变动。中国若要保持币值稳定、又要保持汇率稳定,必然要求美国的币值变动与中国同步。这当然不可能。山姆大叔怎会配合你中国的币值变动?即便美国人配合中国了,他要不要配合欧洲、日本、俄罗斯?美国人不配合,若要人民币汇率稳定,就很难做到币值稳定;若要币值稳定,就很难做到汇率稳定。可这么高难度的事情中国政府做到了:央行印钞大手购汇维持汇率稳定,同时利用各种货币工具回收流动性稳定币值。这真是个奇迹。
可这奇迹维持不了多久,最后的结果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社会总商品流动所需,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固定汇率在约束政府滥发货币、维护经济稳定上有着各种无可争议的好处。书中周其仁老师有一比,固定汇率好比那赤壁大战中庞统给曹操所献之计,将所有的船用铁索连在一起,犹如平地;可最后还是被诸葛亮一把东风给烧的干干净净。类似的,固定汇率好处固然多多,可风险也很大。历史的教训不是没有,那就是唯一真正实施过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我看来,金本位和欧元都不是固定汇率,是同一种货币)。这个体系要求全世界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则与黄金挂钩。地球上黄金产量限定,则美元发行限定,全球所有货币发行量限定,纸币的通货膨胀问题似乎一局得到解决。可后来这个体系还是解体了,原因是美元这个锚货币不够稳重(山姆大叔基于各种压力废除了美元与黄金的对应关系)。好比一群巡洋舰锁定在一艘航母上面,稳是稳了,只可惜航母不是大陆,也有沉入海底的危险。固定汇率是试图以美元为锚,浮动汇率的锚则五花八门。两种汇率制度的争论,本质上是货币准则(货币之锚)之争。固定汇率不是不好,只是现实中不可持续。(这几年美国政府债务缠身,通过几轮量化宽松,把美元币值贬了个透。人家锚自己都飞起来了,咱们人民币币值为何还非得以美元为锚呢?)
问:目前的死结有办法解开吗?
答:有可能。
理论上的货币超发通道有以下几种:
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央行主动超发货币。这在经济危机或者战争时期经常发生。
前述央行的被动超发货币。
政府主导的投资,通过银行的“创造货币”功能,引起流动性泛滥。(当然,这其中还有政府卖地的功劳。)
1995年通过的《人民银行法》特别在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在制度层面堵住了第一条通道。而第三通道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多人眼里属于成功的“中国模式”,比如张五常老先生就认为中国三十年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现有的GDP导向的官员政绩观也在极力地延续这一模式。要堵上这第三条超发货币的通道很难。因此,要治理通货膨胀,试图从第二通道入手也许会有突破。
周老师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政府要想稳定汇率,得用“真金白银”来购汇。其基本逻辑是:央行大手购汇以稳定汇率,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购汇的资金来源——用超发的货币来稳定汇率,实际上是用的隐形税收,并没有在财政预算范围内。没有预算就没有监督,央行超发货币大手购汇,就相当于打白条买东西,没有约束。若将购汇的资金来源换成实打实的政府财政资金,政府自然会精打细算,投入汇率市场的资金也都是存量货币,引起通货膨胀的几率自然降低很多。周老师提出了三类“真金白银”:公共财政预算开支、国企上缴利润和财政专项发债。如果这些钱还不够稳定汇率怎么办?周老师的意见是,那就算了,强扭的瓜不甜,汇率该波动了。
 
以上,为中国货币之运行逻辑。稍显啰嗦,不够美。可现实世界也就这样了。
当然,上面的笔记挂一漏万。周老师在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治理通胀的精彩论述:“结构性通胀”的解构分析、用新资源喂饱货币老虎、“货币数量论”的提出和验证历史、美联储与中国人民银行“加息”手段的不同、人类为何舍稳健的金本位而取容易超发货币的纸币、民间的金本位合约、陈云用伊拉克蜜枣治理通胀、治通胀与管物价的关系等。篇幅关系,略过,看书去吧。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九):《货币的教训》读书笔记

人民币汇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汇率机制怎样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组成部分?
全世界流通的货币都是法定不可兑现货币(fiat money),供应多少皆由各国货币当局决定。
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变化的冬季比较简单明了。无非就是价格驱动:物价涨得凶,货币偏紧;反之,物价总水平下去了,名义经济增长率也下去了,就要刺激,货币政策偏松。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在市场中形成的。说是市场也的确是市场,有供给、有需求、买卖各方竞价成交,但是这个市场很具中国特色。第一,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和外币的交易所全世界只有这一家,外国机构买不到人民币,所以要用口水呼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第二,外汇交易中心由央行管理,而央行又可以入场交易,并且是中国外汇市场上最大的卖家。
央行的天量购买力来自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从央行到了售汇给央行的商业银行手里,变成了“高能货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出去来“创造货币”。天量超发的货币如此由来。
全国人大在94年立法,从法律上禁止央行主动超发货币,所以,又管本币币值稳定,又管汇率稳定,央行被动超发了天量的货币。然后央行还需衡量通胀形势,依靠提升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来对冲多发出去的货币。本质上提升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都是央行的负债,但是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所以算到最后人民币汇率稳定是靠国内通胀顶下来的。
因此,汇率维稳应该从已经发出来的货币中想办法,筹措资金大收购汇,以此来维系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如果一切资源都已用尽任然筹不足,那就让人民币升值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还是回归单一目标,先保住本币币值稳定,对得起大量的持币人。
从货币角度看,不要指望挂靠美元就能保得住人民币的币值稳定,美元本身币值都不稳定,管不住国家欲望,没有绝对可靠的财政,因此美金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货币,人民币做不到既保汇率稳定又保币值稳定。
稳健的货币需要稳健的财政,稳健的财政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十):转个段子:用汇率消灭中国!

有一天一个外星人到地球参观,看到地球上有两棵山上的野树,一棵种在欧洲,一棵种在中国,都结了野果,外星人很眼馋,对地球人说:“我要买你们的野果吃。”  
  地球人说:“好,但要先确定你到哪里去买,到中国去买,1人民币1个,到欧洲人去买,用1欧元1个。” 外星人说:“那我用1欧元买一个好了。”   
  地球人说:“且慢!其实你不用花钱就可以,你先从中国借一个果子,到欧洲去换1欧元,拿1欧元到中国去,就可以换10个果子,拿一个果子还给中国人,你就白得了9个果子,你再拿9个果子再去换9欧元,在到中国去换90个果子,再拿这90个果子再去换90欧元,在到中国去换900个果子——这样下去中国的好东西都被你买光了!”   
  外星人说:哪有这样的好事!那中国人为啥不到欧洲去卖个好价格?地球人说:“中国**规定10人民币=1欧元,就是规定了10个中国的果子=欧洲一个果子!因为中国认为只要能出口赚外汇,就是胜利,不管损失多少资源, 现在很多人在把中国的商品廉价倾销给外国,就是利用了这个差价,他们不求用欧洲的最高价格出手,只求最快,但已经有巨额的利润空间,不管浪费多少中国的商品,只要自己能赚到钱就行,赚到钱立刻再到中国进货,就是这个道理。”   
  外星人说:怪不得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那中国有了外汇起到了啥作用?    地球人说: “啥作用也没起到!中国人根本就不敢花!!因为如果中国把这个钱花在外国,就起到只能买一个果子的作用,就是说本来手里有10个果子,一交换就变成只有1个果子,再交换一次就变成0.1个果子,再交换一次就变成0.01个果子——那这样以前的交换都白交换了,越交换越穷,另一方面,如果中国把这个钱花在国内,就必须换成人民币,这也不行,因为果子都被外国消灭了,代表果子实物价值的人民币却在中国增加,人民币会越来越多,引起通货膨胀。”   
  外星人说:看来中国的外汇只能烂在锅里,自己没法花,只能交给外国人,再来买中国的果子了!   
  地球人说:“中国没有一个人懂经济,于是请了欧洲人来给中国人讲课,欧洲人夸赞中国的汇率好,如果不升值,农业会倒霉,殊不知农民完全可以只靠劳作和打工就自给自足,于是全中国人都在听这个欧洲人的话。”   
  外星人说:“怪不得中国人越来越穷,啥东西也买不起,把最好东西全部都出口奉献给外国人,就是为了换外汇呀!只可惜换的代价太大,10万亿的东西只换来了1万亿的外汇。”
  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中国老百姓欲哭无泪的荒谬现象:中国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如果中国不出口商品,而是用于国内百姓生活,既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会发生对外财政补贴;或者退一步来说,如果中国出口商品白白送给外国,不收取美元,国内也就不会增发人民币,货币也不会贬值,中国老百姓的损失也会小一些。
  可现在却是,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国外,而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做基础的“纯粹废纸”。
  由于这些增发的“纯粹废纸”与现有货币一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结果就是中国老百姓不仅损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分财富,连手里的货币财富都在遭受贬值损失。
  反观美国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由于市场上货币减少商品增加,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
  再加上流向中国的美元又通过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到了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可以用中国的这些钱来增加公共品的供给,能够进一步起到降低物价的作用,提高美国老百姓货币的购买力。
  如果是站在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国家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将更加清楚,中国老百姓生产的商品,被美国老百姓用美元买走了,美元被中国政府拿走了;美国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国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国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里现有货币的贬值。
  结果就是,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纸币,中国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纸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美国老百姓换来了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中国则相反,用这些纸币从中国老百姓手里换走了所生产的各种商品。
  而形成这个财富魔方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市场上,不断稀释着老百姓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这就是美国高工资低物价,而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