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1: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的读后感10篇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是一本由约翰·F.肯尼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一):制度只决定底线

本书的精要部分不是后面的各位参议员的故事,而是前言。前言中肯尼迪虽然调门太高,但是存有深意,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参议员的负责对象的多重,职责灵活。参议员要对很多对象负责,自己所属的州,自己的党派,美国国会,投票给自己的选民,全体美国人民。还有一个很重要负责对象,就是参议员自己,自己的良心和野心。这些不同对象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有时候反而经常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参议员在其间有很大的灵活性,即他的任何决策都很容易找到借口说是为某一方负责的。其间的各种平衡考虑,只有靠参议员个人去把握,做出决定。
二是这些要负责的对象,如民众,如党派,甚至是整个国会,有时都不免是短视的。任何政治人物都渴望舞台,要有舞台就必须当选,必须连任。依据民主制度要求,当选的前提是获得选民的支持,保证选民的满意。此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观点就会抵触民意,其代价是自己的政治生命。制度不能给予公平,唯一公正的评价者可能只是历史。一个决定,可能几代人之后美国人民才能理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三是基于以上两点,肯尼迪呼吁政治家不要躲在制度条例之后因循苟且,以不犯错误,讨好选民为目标,而是应该以自己的良心和勇气为出发点,为国家负责,面对压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美国宪政制度历来以其政治架构之优美,权力制衡之巧妙而被无数人推崇。然则任何架构长期存在,发展成熟,均能暴露其缺点。律例愈来愈繁密,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僚丧失主动性,政治成为一种职业,职业政客只需掌握讨好选民的技巧即可上位,普通官僚只须按条例办事即可安稳退休。机构庞大到一定程度,责任和职责细分到一定程度,个人就会发觉自己的所作所做对整体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极易失去主动性和进取心。精妙的制度固然能够保证限制个人私利,防止专权,然后这仅仅是底线。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个组织,一个系统,若要良好运作,做出成绩,不能只满足于“最不坏”的底线,而是应去追求更高的水平才能和其他制度的国家竞争。民主制度亦然,如果其制度只是能保证任何庸才,恶棍在位都不至于祸乱国家,则远远不够,只有其能产生不计私利,有勇气,用眼光来指导未来方向的优秀政治人物,才能是一种优良的制度。
制度的不足,必须要靠个人主观能动性来弥补。肯尼迪的推崇呼吁的强烈爱国热情是他对这个问题开出的一剂烂漫的药方,但也许只有年轻人和中底层才会欣然服下,而其后遗症要在越南的稻田和丛林中才能看到。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二):星条旗永不落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1961年,时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的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这脍炙人口的语句时仍能感到满满的正能量。这句话在给肯尼迪的三年总统任期奠定了基调的同时,也给《信仰在风中飘扬》做了最好的注脚。
由肯尼迪就职回溯将近百年至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发表了闻名的演说。“民有”、“民治”、“民享”是由此出,寥寥数字概述了美国为之奋斗的精髓。约翰•昆西•亚当斯、丹尼尔·韦伯斯特、托马斯·哈特·本顿、山姆·休斯敦、埃德蒙德·鲁斯、卢修斯·拉马尔就是属于这样一个国度的普通议员。
之所以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也不是完人,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亨利·克莱“是那样腐败堕落,就像一条在月光下腐烂的鲭鱼,闪着寒光,臭味熏鼻”。 托马斯·哈特·本顿“专横傲慢、粗暴而不讲情面”,“报复心重”。
但是,如果这八位议员就这样普通,普通的泯然于众的话,作者必然不会大费周章的浪费笔墨。作为一本充满着正能量的书,肯尼迪用充满了激情的语句,以雄辩的姿态旌表了他们的勇气,旌表了他们为合众国做出的奉献。
作为议员,有着许多不可忽略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他的选民、他的政党、他的同袍、他的家庭、他的荣誉以及继续当选的可能性。那么当议员们冲破这些压力,将“对国家的忠诚置于所有个人考量和政治的考量之上”这无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愿景;但对这几位议员来说,身前的“名”是没有的,身后的“名”还很难说。丹尼尔·韦伯斯特在政治的十字架上被污名了半个多世纪。
南北战争的时候,南方的有一首歌叫做The Bonnie Blue Flag。歌中有这样的词句,“fighting for our liberty with treasure, blood, and toil”。虽然这是一首南方歌曲,但是用在北方,或者说用着整个合众国上都不为过。这首歌源自德州。肯尼迪笔下的山姆·休斯顿也是来自德州。这位孤星共和国的首位总统(居然没有称王)率领着德州加入联邦,赢得无数赞誉。而在其后投入到反对分离的活动中去,维护联邦的统一;与赞誉相较,毁谤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是为了捍卫祖国的自由与宪法而承受苦难,或失败,那么那些痛苦我永不嫌多,那些失败我永不嫌早。”正是这种对自由的渴望,驱动着议员们去彰显自己维护联邦统一的勇气与决心。
就像每一本讲述正能量的书一样,这书也会拥有不少拥趸。书中的不少维护国家统一的词句也将会在不同场合被提及。但是应当谨记的是,“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肯尼迪的这番激情横溢立足的是美国国情。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三):为信仰而战


优秀的领袖,不仅能够领导他的属下,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更有自己的独特人格和魅力,可以感染、引导一代代追随他的人,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环视各个国家的政要风云人物,无不如此,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故事被一代代传颂,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是如此,美国的林肯、肯尼迪也是如此。
抛开国家政治不谈,这些被历史和人们记住的名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非常人所能及。肯尼迪,这位把“勇气与政治并谈”的美国总统,更是命运多舛,38岁的年轻参议员肯尼迪,在脊椎手术的生死边缘,以巨大的勇气参与政治,并获得了“成功”,而这本他根据美国历史上参议院的真人真事写成的《肯尼迪: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使肯尼迪从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参议员一跃而为政坛的明日之星,最后当选为美国最年轻的民选总统。而这部获奖作品也成为激励一代代美国政客参与政治的人生道路。
“信仰在风中飘扬”名字带着那么点诗意,那么点倔强,那么点坚持……正如肯尼迪的人生信仰一样,也正如有人评论肯尼迪“如果你用诗歌般的语言去竞选,用美文般的手腕去统治,你可能会在人们的咒骂声中被牢记”,从另外一方面看,肯尼迪的从政生涯充满了理想色彩、浪漫色彩,其实这都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肯尼迪不得不以自己的“特色”凸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被人记住并感染更多的选民,这些在肯尼迪的书中都有介绍,他书中描写的八位参议员无不积极投身于巡回演讲,哪怕喉咙破掉。
当我们不满于国内的政治现状的时候,经常会说西方的民主多么好,美国的民主是多么的民主,翻看《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党之间,政党参议员之间,政党与商业集团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竞选成功,必须衡量各类选民的需要,尽量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正如书中所写,“简而言之,选民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判断力以及施展此判断力抱有信息。他们的利益是国家整体利于的一部分,我们在自己的职位上能很好地确定何为他们最好的利益”。其中的参议员小亚当斯密说,“这个国家完全下入了党同伐异之风,不盲从这一方或另一方成为而来一项罪责……”由此可见,各个政党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民主政治也不过如此。
勇气,是命运多舛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用生命来实践的最高品格,他根据年代先后分别讲述参议院的特质、演变及其所代表的理想,以及八位参议员在各个历史紧要关头所做出的不为流俗所动的勇气故事,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信仰而战。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七):政治勇气需要学习那些议员们


  报纸中报道说:与30年前相比,当前改革面临的矛盾、挑战、阻力有明显变化。未来改革,能否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更加考验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改革之初的主要掣肘是思想解放程度问题,需“摸着石头过河”来突破;那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掣肘是利益调整问题,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改革。
  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不仅在于有顶层的政治智慧,而且也有基层的广泛参与。“参与式改革”加“顶层设计”,形成了“改革试错—改革总结——改革推广”这一整套相对来说低成本、低震动的改革路径。
  未来的改革,仍要进一步强调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协同推进各种改革措施;同时,也要强调参与式的改革,强调让经济社会生活的广大主体,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讨论、实施、反馈等全过程,真正形成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未来的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革”政府自己的“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减少经济事务,转为服务型政府。应该看到,当前改革最大的利益掣肘,是政府自身利益化倾向越来越普遍,需要拿出“政治勇气”进行重点突破。
  这样的改革需要:政治勇气!《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给了我们所有公务员良好的示范,建议所有的公务员阅读本书。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八):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一日,一个小伙伴在QQ上问我:“学姐不知道你读到过辛普森的世纪大案” 。我重温了案情,回复她:“任何体制规则都有漏洞。没有绝对的公平,尤其对于利益相冲突的主题。从更长的时间范畴或者更大的范围看,尽量保证总体效果是好的。妥协是不可避免的。某行为在某时间段内是最佳选择,选择通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日恰读此书,后两句都来源于此书中的观点。
  不知为什么读此书的人物时,我脑中总冒出“清流”二字,或者更狭义一点儿,以海瑞为例的“言官”。读《万历十五年》时,颇不理解这个群体,有时觉得他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名垂青史,不顾惜其他,即使是自己与家人的生命。有时甚至觉得他们的存在与执着,造成了争辩,减损了实践的力量和效率。
  毫无疑问,一团和气,工作效率会很高。因为人都是社会的动物,喜欢被赞扬受欢迎,不愿被诋毁被冷落。但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宁愿成为讨人嫌弃的异见者,发出刺耳的声音。
  邹韬奋说,”由大智中产生大勇,是最坚毅的大勇“,我慢慢的开始理解这些孤寂的灵魂。
  如作者肯尼迪,如书中的约翰·昆西·亚当斯等人,他们定然早已明白捍卫原则的后果,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乘着一叶小舟独自离岸“。
  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让我们更深入了对问题的认知。任何一个命题对面都存在另外一个命题,如果没有对可能的严肃的驳论作讨论,观点无以立足。政治上尤其如此,我们需要这些拥有勇气和智慧的政治家。我们需要他们所拥有的勇往直前的气魄和敢想敢干的气概。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勇气也是如同空气一样的存在。阻挡我们前进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很少有人后悔做过什么,只会为没做什么而后悔,所以正如伯里克利所言,”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