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半生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半生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6 22:23: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半生缘》经典读后感10篇

  《半生缘》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60元,页数:3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生缘》读后感(一):愿你少年气

中学之后再看《半生缘》,只觉得张爱玲写这本书,写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豫瑾,真的一点都不冷酷。我甚至觉得她在这里是特别温和的,以至于此书在我看来,一点都不张爱玲。

要论张爱玲式冷酷,你去看倾城之恋或是红白玫瑰,在那里她将自己从人世间抽离,烟视媚行,摆弄着笔下的人物,记下他们在命运中翻滚时露出的丑态。但在这里,他们虽然也难免卷进这样的命运里,却幸运地得到她的垂怜。

我一直都记得曼桢、世钧和叔惠在青年时代的工厂生活。三个人趁中午休息出去拍照,外头下着绵绵的冬雨,明明非常泥泞又冰冻,可并没有狼狈的意味,连丢掉了的手套,也能成为情人之间微妙的信物。张爱玲用了很温和的笔触描摹这些年轻人,写的都是些琐事,比如中午去哪里吃饭,比如整理箱子,或是哪家餐馆更便宜,然而没有一丝猥琐,而是温暖的人间烟火,这里头有着特别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朝气。

她当然也展露了自己恶毒的一角,比如写曼璐多年后再见豫瑾,穿了紫色的旗袍去见他,说些真希望你把我忘了之类的话。看客早早知道结局,藏在书页的背后窥探着她注定要受到的屈辱,果然张豫瑾说了:年轻时的事,现在想来,非常幼稚可笑。曼璐立刻就坠到谷底去了,她只有这一点东西,但现在被撕破了,于是半遮半掩的风骚、引诱、自作多情和不甘统统一下子全然赤裸。抑或是最后相见,最大危险不过从苹果里吃出虫子的石翠芝与许叔惠坐在一起,空气里有种暧昧又凝重的暮气,使人几乎都要忘了她也曾在某个夜里泪流满面地送别他,她也曾有过这样的青春

这才是张式的残酷。是非纠缠的命运,擦肩而过,求而注定不得,事关天注定的曲折都不算,她的刻薄在于不容一丝的自我垂怜,而要将背后所有有关人心细微处的不堪都一一挖出来曝晒晾干,展示给读者看。

然而在《半生缘》里,她很克制自己的恶毒。用纯熟的技法来讲述一个故事,写出许多的金句,曲折的剧情、误会、人生,还有多年后的重逢,种种加在一起,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的话,这大概是张氏爱情里最吸引观众的一部了。谁爱看一个半老徐娘和浪荡子在沦陷的城市里搭伙过日子呢?总归是干干净净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在一起来的好:虽然命运坎坷,可都不是他们的罪,好歹十四年前有过最明媚的记忆,也曾有过“她一脱大衣,他就吻她”的年轻人隐秘的甜蜜

翠芝和世钧结婚,在新婚之夜哭出来,彼此坦陈:世钧,这可怎么办,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我们要这么过一辈子呢,我们还能幸福吗?于是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心里惶然凄凉,仿佛两个做了错事的小孩子。只是这次做错的不再是打碎碗碟,或者弄丢了一只鞋子,他们是很清醒但又很轻易地交出了自己后半部分的人生,而与从前诀别了。原本妥协性的婚姻,一下子被翠芝的眼泪洗去油腻。错的是命运,这里面没有谁是有罪。

张爱玲是这样子写的。

固然,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你看,而曼桢和世钧、翠芝和叔惠,还有曼璐及豫瑾的人生都在前行的路上错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半生缘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可是也不算完全的撕碎,毕竟命运虽坎坷,人生固无情,可我从未改变过。我的内心依然是这样的我,总是在这里等着你。即使十四年后重逢,也依然有迎面一击的痛感,心里翻江倒海,开口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或者,“我只想你幸福。”

在这里,张爱玲真的一点都不冷酷。或者是为迎合市场,或是单纯只是想这样写,我都愿意为这个故事长长叹气。她写了那么多自私肮脏的男女,唯有在这里露出一点点期许:但愿你少年气,天真,犹豫,还有一点点固执可笑,再见时还能说,我只想你幸福。

最后,这个系列的封面真的都好好看啊,太喜欢了。

  《半生缘》读后感(二):半生的缘,一生的殇

      不可否认,在豆瓣上搜一搜张爱玲的作品会发现,评分都很高。读者们在为这位伟大的华人女作家着迷的同时,不知又有多少言不及义的感触。张爱玲的作品都是截取生活片段,在这个生活中认真咂摸出她想要表达的东西,有选择性的描述,从而绘制出自己想要的画卷。这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长篇,篇幅还算不小,据说原名叫“十八春”,这俩名字都不错,十八年也就是半生吧,一生虽说有好几十年,可是有意识的也就那三四十年,因而,十八春就是半生缘。
      沦陷区,民国,青年,爱情。自然爱情是主旋律。这里面涉及的爱情主要有两段,小说最后可以证实,世均和曼桢,叔惠和翠芝,这其中叔惠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这个后面再说;此外还有其他爱情,同样不可忽略,曼璐和鸿才,豫瑾和曼璐/曼桢,一鹏和文娴。
      先说世均和曼桢,世均名义上算是大家族的,背负的东西太多,这也为他和曼桢的悲剧奠定了基础,曼桢自小生活在一个艰辛家庭姐姐又是舞女,有自卑情结,他们之间如果有更多的交流也会比现在好一些,不过阶级对立是主要问题,误会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注定的悲哀,不过爱情依旧存在,我们可以看到,误会最多会让两个人分开,但是爱情绝不因此消减,他们最后是不能在一起的,世均组建了家庭,曼桢离婚
      叔惠和翠芝,他们的爱情来得出乎意料,也顺其自然,叔惠是我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人物,家境比起世均差了很多,这也是他没能跟翠芝走在一起的原因,也还是阶级问题,所以我说这本书很现实很物质很无奈。不过叔惠最后学成归国,又是很励志的。叔惠这个人,很随意,没什么心计,善于跟不同领域的人交谈,爱说爱笑,有上进心······如果我是女子我一定爱上他!
      曼璐这个人,是一个悲剧,但是她毁了曼桢是不可争的事实,也是令人发指的恨,她的悲剧在于将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家庭,也因此毁了自己的爱情,毁了自己的一生,还未及徐娘半老,就丢掉了生命,她和豫瑾是青梅竹马,不过也不明白是否真正有切实的爱情,就算有,大约也不十分真切。豫瑾对曼桢,才是名副其实的爱情,但错就错在一厢情愿,他们遇在了不合适的时机,在众多的可能性面前,曼桢走向了最糟糕的那一条路,一个肮脏的事实,毁掉了她的一生,永远的悲哀和叹息。
      一鹏,有点世家子弟气息,没什么大气候,他先和翠芝订婚,很容易的解除婚姻后又自以为爱上了其闺蜜,后来和她结婚,时间之短变化之大令人扼腕,这本书里一鹏就相当于爱情界里的小丑。
      半生的缘分造就了一生的愤懑伤痛。

  《半生缘》读后感(三):半生,缘不浅

“是她说的,我们回不去了。”这句话是曼帧说给世钧听的,也同样适用于翠芝与叔惠。
看到这里的时候,什么感叹人生苦短啊,变化无常啊,物是人非啊,什么感情都涌现到了心头,我没有体悟过,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无奈,真实的可怕。
有人说他们半生缘浅,要不然为什么翠芝和叔惠明明互有感觉,从寺庙那次游玩回来后再无见面之缘?为什么世钧明明有可以解救曼帧的最后时机,但他们却永远的错过了?(在这我不由得吐槽一句,话说世钧绝对是个自说自话的大木头,不好好确认事实就随意猜测)
我却说他们半生缘不浅,要不然为什么新年年初世钧和叔惠到小店吃饭正好遇上曼帧?为什么世钧邀叔惠去南京游玩会遇上翠芝?太巧太巧了吧,是缘分让这份巧合成真的吗?
这份缘,只有作者知道...

  《半生缘》读后感(四):这是一部励志小说啊!

以下是个人感受:
一、阅读的感觉是渐入佳境,起初很平淡(对恋爱中的描写无感啊:),叙述中的对话、心理活动和场景描写,我常常乱入到《围城》里,感觉好象,都是叙述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坠入情网:《围城》的方鸿渐与唐晓芙,本书里的世钧和曼桢。区别是张爱玲的文字在达意的基础上,比较洗练。当然世钧和曼桢的感情变化后,情节骤然曲折起来,冲突不断,与《围城》就完全不同了。不过两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被命运裹挟着,最终都是“回不去了”。
二、我看到不少读后感都是对于男主懦弱的悲愤(与《围城》也非常相似),全部归罪到男性身上,是不应该的。曼桢的独立坚强,曼璐的屈辱嫉妒,顾太太的守旧昏聩,翠芝的高傲任性,不都是催化剂?处在那样的场景里,与那样的人物互动,大多数人都会有相似的选择,或者说被裹挟,殊途同归。否则我们为什么会对这部作品有如此强大的共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恰恰是自身的映照。
三、世钧和曼桢的感情变化,起始于互相猜疑,已经交心的俩人,却有那么多那么重要的说不清道不明,“茶壶里煮饺子”,成就了曲折的情节和悲惨的结局。我想,所有的猜疑都是无法洞悉全局的无助与无奈,是不自信不信任他人的表现,再与那些非善类的人、罪恶的事纠结在一起,便成就了“回不去了”的结局。所以想想那些成语:管中窥豹、瞎子摸象、遇人不淑、回天乏力,等等,真是不能再贴切了。
四、触动我的文字,如下:
  “他这样自怨自艾,其实还是因为心疼钱的缘故,曼桢没想到这一点,见他这样引咎自责,便觉得他这人倒还不是完全没有良心。她究竟涉世未深,她不知道往往越是残暴的人越是怯懦,越是在得意的时候横行不法的人,越是禁不起一点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怜的脸相。她对鸿才竟于憎恨中生出一丝怜悯,虽然还是不打算理他,却也不愿意使他过于难堪。”
  
  “曼璐从前曾经一再地向她说,鸿才对她始终是非常敬爱,他总认为她是和任何女人都两样的,他只是一时神志不清做下犯罪的事情,也是因为爱得她太厉害的缘故。像这一类的话,在一个女人听来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没有一个女人是例外。曼桢当时听了虽然没有什么反应,曼璐这些话终究并不是白说的。”
  
  “这些年来她固然是痛苦的,他也没能够得到幸福。要说是为了孩子吧,孩子也被带累着受罪。当初她想着牺牲她自己,本来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现在想起来,她真是恨自己做错了事情。从前的事,那是鸿才不对,后来她不该嫁给他。……是她错了。”
五、所以,这是一部励志小说啊,命运如此强大,我们所有的努力抗争不都是“相生相克”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吗。

  《半生缘》读后感(五):看完半生缘 悲伤好多天

我看书看得比较匆忙 自问没有付出多少感情 但是看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我都觉得非常压抑

看天龙八部 我觉得乔峰的悲剧是上天的安排 看笑傲江湖 我觉得林平之的悲剧是人为的因素 而曼桢与世钧呢 我不知道 好像是因为曼璐夫妇 也好像是因为那个时代 如果没有曼璐布置的那档子事 因为原声家庭的关系 我也并不认为曼桢与世钧未来的道路会一马平川 如果抛去那个时代的枷锁 有祝鸿才在那虎视眈眈 他俩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这就很令人难过了 好像无论如何 他们都逃不开分开的命运 可是仔细想想 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曼桢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坚强 有责任心 就算是背着那么大的家庭的重担 她也一直是乐观的 世钧 专一又沉稳 他不愿意依靠家庭 独自来到上海 只想自己闯出一片天 他们好像没有错啊

张爱玲不愧是一个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人情世故洞悉的清清楚楚 这个故事 真实得可怕

  《半生缘》读后感(六):惘然中的期望

《半生缘》读书笔记
这部小说,我想我无法写尽我对它的爱。初中的时候就看过林心如版的电视,因此再读原文从一开始就预料到会是心理上的折磨。然而,没想到是这么大的折磨。睡觉前不敢看、看两页就得干点别的事情让思想转移、夜里总是做纠结的梦、胸口像被大石块压着、心疼……人是不能耽溺于这种小说的,耗心血。可是,你还是会爱它,万死不辞。
时间是每天黄昏都来叫卖豆腐干的老人,卖的豆腐干却不怎样好吃。在那沉着而苍凉的叫卖声中,演不尽恍如隔世的爱恨、说不完啼笑皆非亲情、听不断银钱背后的故事。《半生缘》,就是一个时间的故事。满纸凄凉、字字凄楚,只是张爱玲用那冷言冷语给你讲着,不经意间说一句“十四年了”“又一年”“好几年”,你来不及感慨,正如你来不及看看自己的时光。
十四年后世钧再见到曼桢,正如那一年豫瑾重逢曼璐,同样感到“恍如隔世”。会不会无线的时间里发生的都是些相似的故事?爱情是不是因此有了穿越时光的能力?淑惠和翠芝,十多年后相遇,充满“此生虚度”之感。是否无论结局如何,只要曾经恋过就是幸福,否则那漫长的人世岁月里,空虚得用什么填充?
曼桢是最惹人爱的。她有天真、羞涩,也有坚强、硬气,即便后来她自暴自弃,怀着自杀的心情嫁给了祝鸿才,我还是依旧那么爱她,毫无保留。我想曼桢是完美的,她的完美决定她无论遇上谁都只会给她带来不幸。她的家庭、世钧、鸿才、荣宝,这些人都只能直接或间接地给她伤害。她本该是个遗世而独立的人,到人间来似乎就是为了受难。
世钧却只是一个凡人。他保守、消极,他的人生若不是遇上曼桢,也会有这样的结局。他是幸运的,因为曼桢,他有了童年的欢乐,有了故乡的温情,有了只属于他的幸福的期待。可是他不会去争取,从一开始他就太被动、太寄希望于自然而然。于是最终他还回到了“家里那种旧时代的空气”,成了“那些悲剧性的人物”,满怀“那些恨海难填的事情”。他和曼桢,谁也没能拯救谁。这段感情的阻碍太多,有妈妈经带来的“黑影”、有曼璐回忆里放出的冷箭、有世钧家庭成见引起的“阴霾”,无论是哪一点,都会让它体无完肤。“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最终一窗之隔的断裂,恐怕是最凄惨的情况。
世钧最终过上了琐碎的家庭生活,他和翠芝如同两个犯了错的孩子,将错就错。可是他跟翠芝的开始,只是由于两人都很悲伤,不用对着彼此强颜欢笑,因此两颗心从一开始就是互相封闭的。曼桢进了“自己掘的活埋的坑”,虽然后来跳出来了,恐怕永远都会带着坟墓里腐朽的气息。婚姻成了最可怕的墓场,进去的人就都成了幽灵,曾经的热情、生命力,都烟消云散。半生缘,还有半生,用来悔恨。
除了摧毁肝肺的爱情,小说里的亲情也让人无法介怀。曼桢和曼璐“纠结不开的恩怨”、曼桢的母亲对曼桢曼璐的惧怕和伤害、世钧父亲对儿子的依赖、曼桢和世钧对父母的责任而不是感情……亲情是那么变态和扭曲,几乎成了一切悲剧的推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本该最亲的人之间,不能彼此真诚地交流,不能彼此理解。于是最是他人中的亲人,成了最可怕的地狱。
还有一个张爱玲小说中挥之不去的黑影,就是金钱。曼璐当初为了钱出卖了自己、阿宝为了钱出卖了曼桢、曼桢的母亲因为拿了曼璐的钱没有对世钧说实话……这篇小说里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不像《金锁记》那般明显,但更显得悲剧。似乎人都是无辜的,都是被外物害得没有出路,却又不能原谅人心,不能原谅它们对金钱的屈从。正式因为无法说得清人心和金钱谁才是罪魁祸首,金钱引起的悲剧才更加伤痕累累。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曼桢的完美又体现出来了,她自己出去做事、追求独立,对于祝鸿才的钱及时知道有用也不屑去管,这也许是张爱玲的理想,是所有女性的理想。并且,蔡金芳这个人物也是张爱玲小说里之前没有的,也可能是作者本身对金钱的新的理解。“穷人在危难中互相照顾是不算什么的,他们永远生活在风雨飘摇中,所以对于遭难的人特别能够同情,而他们的同情心也不像有钱的人一样为种种顾忌所钳制着。”
《半生缘》,也曾经叫过“惘然记”,但是读的过程中虽然无比伤心,读完依旧像看到星期六的日历纸一样充满期望。曼桢和世钧是回不去了,见面后再分别可能就是永别,但是他们毕竟还是见面了,从此不再对彼此有怨恨。虽然遗憾同样伤人,但相爱的人是不该有怨恨的。从此怨的都是因缘际会,而爱人之间,依旧是十四年前的最爱。起码他们还有回忆,起码他们热情过、绽放过,不枉此生。曼桢为了荣宝牺牲自己,她的独立、理智,应该也会给这个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等到荣宝长大,曼桢对他的作用绝对不会是她的家庭曾施加给她的那样,从而亲情也是有希望的了。曼桢对金钱的态度,以及作者对穷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是给人慰藉的。无论这些期望的星期日有没有天明,有期望总是美好的。
这篇小说除了语言凝练冷静,结构也是特别好。世钧误会曼桢和豫瑾结婚回南京后的两章,分别写的两人的境况,没有一点交集,从结构上也表现了两人的断裂,处理得像故事内容一样残酷。作为长篇小说,它没有一点“为描写而描写”的多余,也没有毛姆说的“桥”的弊病,豫瑾的悲剧一句话带过,曼桢的官司也没具体写,似乎这个半生缘的故事,正好就应该写出一本这么长的小说。
 
 
摘抄: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今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他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
 
——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爱她。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这也是第一次。他所爱的人也爱他,相比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世钧常常听见人家说起某人怎样怎样“闹恋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那些事情从来不使他联想到他和曼桢。他相信他和曼桢的事情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跟他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也不一样。
 
——从前他跟跟她说过,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星期六这一天特别高兴,因为期待着星期日的到来。他没有知道他和她最快乐的一段光阴将在期望中度过,而他们的星期日永远没有天明。
 
——而她的声容笑貌,她每一个姿态和动作,对于他都是这样地熟悉,是他这些年来魂梦中时时萦绕着的,而现在都到眼前来了。命运真是残酷的,然而这种残酷,身受者于痛苦之外,未始不觉得内中有一丝甜蜜的滋味。
 
——当初她想着牺牲她自己,本来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飞机场就是这样,是时间空间的交界处,而又那么平凡,平凡得使人失望,失望得要笑,一方面也是高兴得笑起来。
 
——但是他现在却又想,也许他比他意想中较为热情一些,要不然那时候怎么跟曼桢那么好?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就够了。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她女儿把世钧让到房门口,一眼看见里面还有个女客,这种厢房特别狭长,光线奇暗,又还没到上灯时分,先没看出来是曼桢,就已经听见轰的一声,是几丈外另一个躯壳里的学潮澎湃,放佛有一种音波扑到人身上来,也不知道还是他自己本能的激动。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还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他其实是恨不得破坏一切,来补偿曼桢的遭遇。
 
——她一直是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

  《半生缘》读后感(七):没有标题

三四天读完了他们的半生,后面越看越快,越看越哭。开始是为书里的爱情忍不住哭。顾曼桢,沈世钧,两情相悦,有来有往。虽然都有生活上的艰难,但还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时刻快乐。二十岁,草长莺飞的感情即将朝气地开出花。

然而花是克服内在和外界的阻力再开放,何况关乎两个人的感情。世钧的唯喏,曼璐的疯狂,曼桢的天真,种种不设防的巧合让一桩情事变成一件憾事,可以嗟叹和流泪。

所以十几年后再看到初识时的情信,曼桢写,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就哭到恍惚。一边徒劳安慰,一边讽刺虚妄。曼桢用十年回应这句等待。她的等待是死一次又一次,在等到他再见他的那一刻,就能活过来,是第一次为他活过来,也是最后一次活过来,之后,迅速地永远地死去,像一瞬看见玫瑰花的一生。

不光是爱情,书中人与人间的可能与必然,那些有因有果的举动,潜伏内心的决定,最终都变成个炸弹,投入到心上,爆炸成荒原,遗留一片惘然,这书本来也叫作惘然记。人们常说这样的故事,讲的是世事无常,我不这样觉得,因为书里其实写的世事皆有迹可循。只不过可循仅是可循,不可调和也还是不可调和,只能人和人之间用力了解,妄想着极力逃出无处可逃的无常。

几个大转折都是这样。

曼桢和世钧因为姐姐曼璐的舞女身份吵架,不是一次没有意义的无理取闹,也不是只为推波助澜引发下文的争吵,而是隐埋在世钧的原生家庭——一个旧时代父权写照的家庭之下的根茎,在男性的恣睢和女性的隐忍下破土而出,使世钧最后选择了以欺骗回应,进而与曼桢的开放天真冲突,成为悲剧的开始。

曼璐同意丈夫祝鸿才强暴曼桢,前有满满铺垫,后有火上浇油。她虽一直阻止祝鸿才对妹妹的非分之想,但偶尔会被自己已有的念头吓到(让妹妹为自己的丈夫生个孩子好拴住丈夫),在曼璐想设法打消这个恐怖的念头时,初恋者豫谨的到来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他房间里那盏曼桢的台灯,无疑使她下定决心开始恨自家姐妹。但真相是,曼桢觉得要补偿儿时他们对豫谨的恶劣,所以才对初来上海的豫谨哥格外照顾,因为那时不懂事的他们只以为豫谨要抢走他们的姐姐了。不是曼璐想象中的勾引,而是她后来才知道的妹妹对自己的爱护。

再比如曼桢被囚禁在祝公馆后,顾太太得知此事,心中的矛盾让她十分想要告诉吵架后终于来找曼桢的世钧。只要她说了,就不会再有人承受更多痛苦。但她突然将这个亲近的人视为敌人,只因为她在领世钧上楼入座时,摸到了枕头下大女儿曼璐给她的钞票,念及曼璐对家里的付出,她划分阵营,一下子开始变得无可挽回。

每一处情节的戏剧性,都是千丝万缕的感情交织所致,作为人,不可控的感性不仅摧毁理想中的剧本,甚至能改变血液流动的方向。要说人世沧桑,世事无常,不如说所有的感情,都源于多维度的因果互相承接碰撞。人之为人,每个内心,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千万原因,要不说他人即是地狱,因为复杂,所以畏惧。

半生缘也许要说,当一个人选择与另一个人展开关系,就要准备接受、懂得并慈悲那些对方身上缠绕的因,世钧的唯诺,曼璐的疯狂,曼桢的天真,迎接这些即将互相纠缠的藤蔓生出的一切,也许后来总是叫教人惘然,惘然若失,究竟失去没失去什么,作为置身事外的,我很难窥探。

也许总教人惘然,即使教人惘然,可也是结出了果实,它饱含着人类的爱恨、不甘和朝气,这样才是张爱玲的人间。

  《半生缘》读后感(八):我的信没有人看的,你可以写的······长一点

如果问我哪一部作品让你看完后缓不过劲来,在我为数不多的书单中,我会首推这一本书。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现在打这篇文章,仍然觉得如鲠在喉。
“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师那么迷惘,他是在和时间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当我看完这本书又翻开第一页,那种心痛翻不下去的心情,我想,我是真的不会再看第二遍了。
张爱玲那个年代的爱情小说,又保守又温柔。“我有好些话跟你说”,两个人就懂了。曼桢和世钧的爱情长线一点点拉起,起初总是美好甜蜜。她的文字从来不露骨,但总在每一句话中充满着情谊。
但让人难过的,好景不长,深刻的爱又不长久。
从后面开始,大家都是悲剧的。曼桢的悲剧,使整本书的氛围被悲伤弥漫。就像本来还放晴的天空,一下子被乌云密布,就连平时温柔的小草也看的野蛮而陌生。曼桢陷入圈套被姐姐的丈夫强占,之后曼桢姐姐曼桢母亲的表现让人如同梦魇一般。姐姐想通过曼桢生孩子留住丈夫的心,母亲的封建观念羁绊住了曼桢的一生。虽然最后曼桢离了婚,十四年后再见最爱的人,又能怎样呢。回不去了。
整本书在深深的怅惘与遗憾中完结。大家都没有和自己最爱的人共度一生。
其实不只是那个年代,又好像自古至今很多都是如此。慢慢放久了,腐烂变质,每每看到触碰到都会疼的发刺。真希望你爱的人也爱你,又在一起一生。
ps 张爱玲的描述文笔
 这篇文字不可避免的把曼桢的母亲和姐姐放到了一个反面角色的位置上,是她们的迂腐与自私将一个妙龄女青年推向了深渊。但是张爱玲不会去直白渲染人的恶,只是活生生的把一个人呈现在你的面前。她描绘人,人性中的不可避免的阴暗面,人性中不会抹去的本能,都在生活中摊开来。写曼桢的母亲,也是温柔勤勉;曼桢的姐姐,做妓也是为了一大家子。都艰辛,都心酸。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僵化于性格中的封建思想,由于生活环境带来的自私好利思想,迫使她们不得不做出那些事,造成别人的悲剧。我一直是喜欢这样的描述的,因为一直觉得各种事情都有其根源可以追寻。没有无缘无故的恶,没有无缘无故的善。
pps书中语言
1.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历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2.曼桢倒真有点着急起来了,望着他笑道:“你怎么了?”世钧道:“没什么。——曼桢,我有话跟你说。”曼桢道:“你说呀。”世钧道:“我有好些话跟你说。”
其实他等于已经说了。她也已经听见了。她脸上完全是静止的,但是他看的出来她是非常快乐。这世界上突然照耀着一种光,一切都可以看得特别清晰,确切。他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觉得心地清楚。好像考试的时候,坐下来一看题目,答案全是他知道的,心里是那样兴奋,而又感到一种异样的平静。
3.我的信没有人看的,你可以写的······长一点。(这是最喜欢的一句话,也用来做了题目。)
4.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在和时间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半生缘》读后感(九):我不会不计后果地爱你

我想女性文学家中,我最倾慕敢爱敢恨的张爱玲,当然还有大家闺秀易安居士。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很久。虽然过程坎坷,断断续续,但我一直期待结局。我想,缘分这东西真让人感到无奈。“恨不相逢未嫁时”,最让人感到可惜的是,相逢了,却依旧没能同爱的人厮守一生。

我们常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是这是怎样豁达的胸襟,怎样无私的爱啊!鄙人是做不到的。我们爱人,就想占有人,就想要一直的陪伴和归属感。书中祝鸿才贪婪得占有了曼桢,顾小姐却始终牵挂着世钧的来信。曼璐没能得到豫瑾青涩的爱恋,却和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商人结成了夫妇。叔惠的确欣赏与自己有知己之感的翠芝,但这位大小姐也取消了和一鹏的婚约,嫁给了对爱情毫无坚定信念的世钧。哀哉!如若不可长相思,为何情至断肠处?你我本为平行线,为何交织不可分?还不是因为我们在兜兜转转处,寻寻觅觅中,比较她好还是他好的时候,转晕了头。

这让我纠结起她的懂得,她的慈悲。你若问我,胡兰成到底爱过张爱玲没有?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不是所有低到尘埃里的爱,都能开出花来。

——即使我爱你却没能得到你,我也不想与你同归于尽。

  《半生缘》读后感(十):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

关于爱情,有些从未奢求过圆满。

我们只求彼此忘却。不谈胜利,因为那也太过凄凉。

-曼桢与世钧

他们彼此相爱,可从未论过嫁娶。曼桢生下的是自己最厌恶的男人的孩子,嫁的是自己从前根本没考虑过的庸俗的男人。世钧娶的是从未爱过的女子,看似完整家庭的假象的背后是孤独。

一二十岁的年纪,连爱情都是纯洁神圣的。那时谁都不曾想过未来的种种。可是,一切都是早就设计好的。世钧开始就是怯懦,曼桢最终输给妥协。他们的爱情抵不过时间,抵不过突如其来的风暴。到最后,谁都没有奢求,彼此只求放过。

顾曼桢,本是一个坚韧天真的女子,但是在曼璐和鸿才的阴谋迫害下,一次次被伤害。面对残忍的现实,面对母亲的劝解,面对姐姐的乞求,她一步步选择妥协。每一次低头,都是她对命运在示弱。她的苦楚,从渴望讲给世钧听,到自己咽进肚里,再懒得提起。一个曼桢,却道出了千千万万个曼桢。究竟是谁的过错,没有人讲的清楚。

沈世钧,阔家少爷骨子里抹不掉的是怯懦。如果当初他对这份爱情再坚持一分,如果当初他在寻曼桢时再努力几分,或许结局就不是这样了。可他选择了翠之,选择了放手,选择了四个人的命运如此了了。他肩上的担子重,每一步都走的太小心翼翼,生怕脚滑,那摔下的就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家。也就是如此,他松了手,挑起担子,独自寂寥的走着。

-叔慧与翠之

他们的感情太朦胧,只敢躲在阴暗的角落里闪烁着微弱的光。门不当户不对,彼此再努力,结果也只是枉然。翠之爱他,也恨他。叔慧爱世间万千,独恨他自己。

偶然的相逢让他们寻觅到了生命中的光。这光让叔慧一生都在渴求,他知道无法得到,可释怀了吗?他不曾解答。这光让翠之念念不忘,她总是在等待,痴痴渴望爱神再次眷顾。

许叔慧,聪明的男人总是不配拥有爱情。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拥有,放手虽痛,却无不快。他知道,他差的是钱权。他不甘,为何地位卑微的人不配得到富家小姐的爱。对翠之,他爱过,却也恨透了她的家世。他追名逐利,不再陷身爱情的沼泽。这个头脑太过聪明,却也是他得不到爱情的致命因素。

石翠之,敢爱敢恨的富家小姐。当她遇到叔慧时,她以为那就是自己的天空,可事实给了她一个响亮的巴掌。她的身份告诉她:你从来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她最后也屈服了,可还是抱着幻想,再次见到叔慧时,竟然还激动的像个未曾出阁的少女。她的悲,带着凄凉的美。没有什么选择,一切不过是命。

-曼璐与鸿才

从未有过感情,不过一个找个寄托,一个找个安慰。彼此利用,彼此设计。人性的善恶,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却又模糊了界限。是欲望的驱使,还是妒忌的干扰,他们双双掉进深渊。至于苦不苦,三言两语谁能说清。

顾曼璐,典型的悲剧人物。年轻时为了家人出去做舞女,嫁了个整日花天酒地的老商人,死去时膝下无子。从始至终,她都只是孑孓一人。从未有人真正爱过她,她痛苦,她不甘。最终,她被妒忌的火焰烧的体无完肤,把自己的妹妹逼上绝路。她也曾悔恨,可无人肯听她的只言片语。死掉的时候,应该能看到自己吧,舞厅里的李璐,浓妆艳抹,风姿卓越。还有啊,还有那个单纯的顾曼璐,扎着简单的束发,沉浸在对未来与爱情的幻想里的年轻的,顾曼璐。

纪鸿才,令人作呕的黑心男人。娶了姐姐还盼着妹妹,娶了妹妹又觉得无滋无味。有钱的时候得意忘形花天酒地,没钱的时候借酒消愁怨天尤人。为了自己的欲望,什么龌龊的事情都肯干,害了顾家两姐妹,害了那乡下的的妻和瘦弱的女。他的人格早就完全扭曲,只是让人觉得恶心。

“这世上突然照耀着一种光,一切都可以看的特别清晰,确切。他有生以来从来没有想这样觉得心地清楚。”

“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