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7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精选10篇

  《餐巾纸的背面》是一本由[美]丹·罗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一):【书里书外】哦哦~实用主义至上,让效率再高点

之前的某次单位培训,一个小组的员工要做一项任务,奖品是每人一本李开复老师写的书,《世界因你不同》,我估摸是因为那会开复老师刚开始创业,进入人们的眼球,如果现在再有培训,奖品肯定是要变成乔布斯的《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了。
那个时候很想看这本书,所以卯足了劲做PPT,还去图书馆借了好几本做PPT的书,但是对于PPT却怎么也说不上喜欢,然后很如愿以偿的在大家的配合下,赢得了比赛,并人手一本《世界因你不同》,带回家时还乐了很久,“奖品”和“礼物”的魅力就在于此,拿到手的满足感会比自己买的多很多,在发现这个奥秘后,每次给自己买书,都在书页上写着,送给自己,几月几日,延续至今,觉得依然感受良好。
那个时候,觉得PPT非常无敌;后来觉得EXCEL才是最无敌的东西;现在,觉得餐巾纸才更无敌,当然,领导只能接受我的PPT和EXCEL,如果哪天汇报工作,我抽出一张餐巾纸,估计就要被PIA飞了,但高效真的很重要,创造力也真的是最伟大能力之一,所以《餐巾纸的背面》才会卖得如此火。
工作后,事情多了很多,每天写不完的稿子,做不完的策划,还有一大堆的标题、链接、监控要做,忙得连把以前看的时间管理的书翻出来的功夫都没有,却依然觉得事情做不完做不完做不完……事情貌似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琐,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过庆幸的是,还是在书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本书的风格是很轻松的美式风格,其中也有很多很有创意的手绘画,哈哈,但却名副其实是一本商务类的书,他仅仅是喜欢把事情简单化、高效化罢了,但要用很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让所有人都明白你的意思,这真的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餐巾纸的背面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用一张餐巾纸,哪怕是用过的,翻过来,画出来,恩~奇迹就这样来了,你会懂得他说的一切。
我觉得这是神奇的事情,也是让我非常乐于去尝试的事情,试想,我可以多节省多少的时间来做其他的任务呢?不过当然我也知道,我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这项技能,但那其实毫无问题,我也有过要和其他人解释我的工作我的想法和我的创意的时候,那些时候,也许我没有电脑,没有思维,甚至连餐巾纸都没有,只能用脑子描绘出一幅图画,然后讲述。
所以对于“练习创意”而言,我觉得它是一本不错的锻炼书籍,可以在一开始打开一些脑子里的开关,也可以让人重新认识到“简化”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顺带,可以稍微练习一下绘画能力,一点也不难,真的,而且很有趣
 书的封面也很有趣,和一般的商务类书籍不太一样,不过推荐几个朋友后,有的喜欢有的不屑,或许和从事的工作有关,大体上来看,我觉得做技术的人一般不会喜欢,至少我身边做技术的朋友不喜欢,做创意的、想策划的、爱胡思乱想的,貌似都挺喜欢,O(∩_∩)O 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去瞅瞅哟~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二):很有趣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纯逻辑、纯文字思考的人,一直想开发一下视觉化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是努力之一,感觉还是不错的。
几个概念:
1、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反映了视觉化思考的步骤。
2、SQVID方法给出了一个思考和展示的矿价,简单还是细节,定性还是定量,愿景还是执行,个体还是比较,变化还是现状
3、六要素,是一种与人类原始思维方法也就是大脑与神经运作结构非常匹配的观察或展示框架,
who/what, how many/much, where,when, how,why。
其实还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套,不过是什么需要通过人类认知世界的四维坐标和数量这些概念进一步定义。
压力不大的一本小书。
最后给出的实例相当值得一看,光看概念是弄不清哪个的,过一段时间要再review一下那个实例。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三):做一个提笔就画,视觉化思考的人

视觉化思考的三种基本工具:肉眼(观察),内心的眼睛(剖析重组),手眼合作(呈现)。

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

-看:开放、被动的收集、扫视和初选视觉信息。

-观察:有意、聚焦地选择、过滤和归类信息。

-想象:连接看不到的事物。

-展示:选择合适的框架,清楚明白描绘。

SQVID:

-simple简单还是精细

-Quality定性还是定量

-Vision愿景还是执行

-Individual个别还是比较

-Delta变化还是现状

六要素:who/what(画像),how much(图表),where(地图),when(时间轴),how(流程图),why(多重变量图)。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四):可视化思维

    相当给力的一套商业问题解决方法论。根据我们的大脑特性量身订造的一套很有趣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观看——观察——想象——展示,对于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要素,书中都着重用了较大篇幅来分析讲解,并运用到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之中,使得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边学边用,加上里面贯穿始终的主旨与相关例子,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过往的学习之中,就深刻体会到对于知识的摄取与表达的重要性。这书的观点正是这样一种意思,将之系统化,更加有利于吸收与运用。将会是日后生活与工作很好的知道书籍。可视化思维,相当给力。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五):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但有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

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对真实商业世界甚至是商科都了解甚少的我们,很容易怀疑这又是一本卖弄雕虫小技却吹得一劳永逸的畅销书。“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怎么想都令人怀疑:“要是真的这么简单,怎么那么多聪明的人都没发现这个终南捷径呢?怎么商学院还有那么多学生要传道授业呢?”
看过之后,恍然大悟
这就是一本用了一些包装噱头来向读者普及“视觉化思考”的认知科学的书。其宝贵之处在于为读者展现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的意义,以及实际操作的范例。
为了说明“系统科学”的内涵,首先问个高中政治问题:我们平日形成的世界观为何不能称为哲学?答案很多元,但个人以为重要的一点是: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也就是说,哲学会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看待世界。如果只有零散的想法,在遇到很多问题时,你会发现它们超越了你的头脑,不知如何看待,没有既定思路。然而,系统科学的体系却会有比较固定的思维范式,去处理所遇的一切。打个比方,就像你拥有了一把完整的无限延伸的尺子,可以度量万物。
认识并解决商业问题便是一个具体例子。如书中所说:化解难题的艺术正是经商之道。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商业问题就会宛如孙猴子七十二变,换了个形式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它了。有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则会万变不离其宗,反正有效的基本处理方式你已成竹在胸。
具体来说,如何认识并解决商业问题呢?首先我们得想想,如何认识并解决一个问题?那自然是抓住“六要素”了。
1. Who? 对象是哪些?在商业中,就是哪些公司和哪些人物。
2. Feature? 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和属性?在商业中,就是与“数字”有关的一切,即How much。这些定量的属性往往会决定利益,比定性的特点更有意义
3. When? 时间,也暗含次序。
4. Where? 空间,也指抽象意义上的。
5. How? 事情怎样互相影响。
6. Why? 把握住所有的因果关系。
一切事物,是不是都有这六个方面的属性?没错。所以认识并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能且只能从这六个方面出发。
“视觉化思考”与“认知科学”又该怎么理解呢?本书给了一个很不错的阐释:视觉化思考是运用我们天生的观察能力——包括肉眼与“内心的眼睛”——来发现那些平时意想不到的创意和方法,并且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说白了,“视觉化思考”只是一种天然的工具,就算不懂认知科学的专业知识,我们也明白:具象的图画相比抽象的思考,更直观更清晰,因而有助于我们准确认知与理清思路。所以,“工作中只要能用画图来解决问题,我就画图”。“任何难题都可以通过一张图清晰呈现,而所有图画又可以通过同一套工具和规则来建立”——即前文提到的由六要素入手的方法。
关于展示与推销,事实上仍然属于“认知”范畴——使他人认知到你所想表达的。所以,道理相同,规则不变,只是加上了一个准确表达的问题。这时需要“将心比心”地“逆向思维”——不再是探索从事物中认知到什么,而是思考什么东西能让人认知到该事物,并明白其中思路与道理。
然而,即使有优秀的工具辅助,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你的“内功”。而这些,就是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涉及完的内容了。“内功”决定你在运用六要素分析法后能得到什么,能想到什么具体方法。这才是进一步决定一个人处理商业问题的能力的“真本事,硬功夫”,没有在理论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积淀,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拥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商业问题仍然需要大量思考,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商学院的道理。
“内功”是基础,“工具”是确保内功有效发挥的路径。当我们有一些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后,没有工具只会事倍功半
用四个字通俗地表达《餐巾纸的背面》的精髓,那就是“思路清晰”。有效的“认知”离不开这个简单的道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是其基础与保障,而“视觉化思考”某种意义上是“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的重要一种。
一句话表达我想说的,那就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但有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六):将所有事情分类到不同的盒子里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思维导图的书,从一开始对各种精美绘图的盲目崇拜,到如今只要事情讲明白什么都好的状态,我想,敢于迈出画图的第一步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益处。
我对外国译著总抱有敬而远之态度,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身思维方式有差别,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尤其是最后的几个章节,实在是读不太懂,最后简短做一下重点记录:
一、视觉化思维导向图:
1.视觉化思考的6要素——6W模式
谁/什么 有多少 在什么时间 在哪里 怎么样 为什么
2.四个步骤
看(收集+初选)—— 观察(选择+归类)——想象(看到不在眼前的事物)——展示(让一切清楚明白:采用金字塔模式,让最切题的、最重要的创意放在最前面)
3.三种工具
肉眼 内心的眼睛 手眼合作
基本上本书的内容就是围绕以上展开的。
二、重点摘记:
1.如何看的更真切
收集你能找到的所有东西——将他们逐个摆放——建立基本坐标系——练习视觉分类
2.观察的六种方式
谁/什么(图像)——有多少(图标)——在什么时间(时间轴)在哪里(布局图)怎么样(流程图)——为什么(多重变量)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七):视觉性动物养成法则

视觉化思考的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
        * 看的四原则:
                *
                        * 收集你所找到的所有东西
                        * 将他们摆开
                        * 建立基本坐标
                        * 练习视觉分类
        * 观察的六种方式:(六六法则)
                *
                        * 谁/什么
                        * 数量
                        * 在哪儿
                        * 什么时候
                        * 怎么样
                        * 为什么
        * 想象遵循SQVID原则,即:(SQVID原则)
        *
                *
                        * S:simple 简单(—精细)
                        * Q:quality 定性(—定量)
                        * V:vision 愿景(—执行)
                        * I: individual attributes 个别(—比较)
                        * D: delta 变化(—变化)
        * 展示:
        *
                *
                        * 使用合适的框架(画像/图标/地图/时间轴/流程图/多重变量图)
                        * 以六六法则和SQVID原则为考量进行视觉化宝典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八):视觉化思考入门

这本书属于重温,很久之前读过大陆版,这一次读的是台湾版本。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视觉化思考入门,同时也教会量化自己的课程。

1-视觉化思考只需三种工具。用肉眼观察,打开内心的眼睛,还有你的双手。

2-完整的视觉化思考过程包括四个步骤。观看(全局鸟瞰)、观察(重点分析)、设想(画面联想)、展示(视觉呈现)。在这里视觉包括自己看和别人看。

3-使用的SQVID 模型包括了五种架构指标,这五个问题可以帮我们尽量睁开心中的眼睛。简单/精细,重质/重量,想法/做法,个别/比较。变化/现状。

4-观察(自己看)与呈现(别人看)有六种呈现,对应六种框架。碰到谁/什么的问题,用线条图解决。牵涉到数量,用图表解决。涉及到地点,就用地图解决。碰到何时的问题,用时程图解决。遇到如何的问题,就用流程图解决。碰到为何的问题,就用多重变数图。

这个模型也是认知笔记学基础课/从零到一学会记笔记的基本框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