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7 22:0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经典读后感10篇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是一本由邹小樱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一):五月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

怀古,在当下甚至是一种羞耻PLAY。
但这是2016年。没羞没臊已经成为了新的规章制度,无脑和集体狂热更让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年人有了点滴的恐怖既视感,回忆带来轮回,轮回带来绝望。十几年前有一支反动至极的死硬地下乐队打着华夏创世神的名号凶猛的叫嚣着:“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忘记背叛意味着完蛋”,后来他们就变成了局外人,成了注定要被人民历史碾压的罪人,尽管他们都是健康的人。
大概在2000年,全民还没有皆病,大陆地下摇滚的种子跟火苗已经遍地开花野蛮生长,那一年的迷笛音乐节上,中国地下摇滚之王“舌头”的主唱吴吞在演出结束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摇滚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对,形式感,表达文本,信息渠道,青年亚文化,快餐哲学,封闭族群,赛博朋克生态链这些都不重要。搁在那个时候,我会好意思跟你聊五月天吗?简直是难以启齿。但现在有人乐意,我也愿意,不光因为他们是华语流行乐坛的香饽饽摇钱树,或者是打算在粉丝经济中浑水摸鱼的投机主义者。我的老伙计,这个叫做邹小樱的家伙,一直伪装成业内人士,野路子BAND仔,撕逼小能手,新晋网红以及乐评人,号称自己是头号五月天乐迷。我一直认为如果这世界上有人可以好好写写五月天,恐怕也只有他了。然而在简单阅读了《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之后,我发现我还是上当了。
这并不是一本标准的乐队传记,要说树碑立传盖棺定论,对于五月天来说时间尚早。邹小樱的套路,其实是“曲线救国”。谁也不会认为五月天的乐迷会疯到去听舌头,去听鲍勃迪伦,梦回1968革命的年代,去成为OLD SCHOOL左翼,去风起云涌的政治抗议大潮中折腾,去摸不着头脑的西方摇滚史里寻亲觅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让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热泪盈眶的偶像天团在某种层面上获得了这些精神感召和无上神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歌迷们正在接受那些仿如来自异次元的价值观灵魂共识。而邹小樱想做的,只是提供一个技术转换的翻译渠道,把五月天作为新的上帝来为旧神传道受业。这么说似乎透着股邪恶气息,不过曲线救国的事情不一直是我国的特色发明吗。
我压根儿觉得这书卖不出去太多,套路太明显,摆明了是想给粉丝洗脑。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要么找骂要么就是政治不正确。五月天能带来的感动和共鸣,很可能在书里你们找不到一星半点儿,邹小樱甚至把他作为了自己的半自传。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就像一个预设的游戏隐藏关卡,只有你在掉进去之后才能体会到他的痛彻心扉。这些年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太多药丸的老司机,却最终也上上下下,车没啥事儿,司机也没事儿。
我不清楚有一天五月天会不会当着几万歌迷的面来上一句:“五月天不重要,你们才重要”。不过这话邹小樱说得出来,他觉得自己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好好做梦,好好说话,好好唱歌,好好吃饭和好好做爱。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二):后青春期的诗

      犹如书中龚万辉所说:“当我们乐于被五月天摇滚的乐声轰炸,我们不该忽略了阿信毫不矫饰却细腻文艺的歌词。也许我本身对文字比对音乐更敏感,所以我关注五月天的开始更多是因为歌名实在是太美了,美到第一次听到某个歌名我会诧异地呆呆站着,大脑回转不过来。而后发现歌词也很有味道,不像普通歌曲那样通俗,有着年轻人特有的一种激情、朝气和励志。然而我也至今记得和小小舒吃的最后一顿火锅上我的沮丧,因为在那几天前我发现《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是借鉴了日本作家的书名《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而我是受小小舒的影响才知道五月天,她算是五月天的真爱粉,她倒很坦然。我说,“本来就是爱上他们的才华,歌词和歌名真的太棒了,然而《神的孩子在跳舞》是村上春树的书名已经够了,这首我这么爱的歌词竟然也是借鉴。”不过事后想想,这也让我对阿信有了另外一种喜欢,那就是文人墨客的惺惺相惜,假若我可以算是文人的话,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这两位作者,读这两本书,以此类推其他歌词,这应该是真的文艺青年能有的阅读量。”
      我想我最爱的几首歌,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那几首,《后青春期的诗》、《如烟》、《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神的孩子在跳舞》、《人生海海》、《一颗苹果》、《疯狂世界》、《温柔》,可能再次验证了我对歌词的偏爱。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会想起我喜欢的两个人,小小舒和大头,曾经都有爱情洁癖,信仰白头到老的恋情,和人接触总有那么一些内敛,热爱着五月天,而今,两位都沉醉在爱情里。大头和我微博经常互评,他女朋友寻轨迹而来,给我的一条微博点赞。我看到后给大头发微信,以后还是不要互评了好一点。他回,应该没什么啊。我说,没必要让她不高兴。他说,她不是这样的人。喜欢五月天的人好像都有着这样令人着迷的气质,因为不仅喜欢着曲,更有爱着词的心。
      作为我这样的路人粉对于五月天歌词歌曲以外的事关注基本为零,收到这本书以前我以为是五月天出的书!翻开几页我便基本明了此书存在的意义。不过也乐于翻开,知道一些也许是真相也许是猜想的五月天发展经历不会是什么坏事。其实我除了对阿信熟悉一点以外,基本上很少了解到其他四位成员,这本书比较清晰的从五月天的形成之初一直介绍至今,也对每位成员都有大致的介绍,是一个发展轨迹。而作者,真的算是真爱粉,对于五月天的一些过往如数家珍,书中也有很多高清图,总结一句,值得一读,会有收获。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三):后记——给所有因五月天导致“地球停止跳动”的你

(为该书后记)
对于许多名声在外的歌手来说,千禧年之后,每一年都是一道更难迈过的坎。
过去的六分之一世纪里,潮流取代了思想,MP3取代了CD,摇滚青年纷纷摇身变成了Chuppies,文艺成为了一种跟风式的自我标榜而非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歌手们的事业大都举步维艰
可对于五月天来说,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逆流而上,获得了绝大多数歌手遥不可及的成就。五月天的音乐,有青春,有爱情,有风格,有深度,有旋律,有节奏,有充满荷尔蒙的吉他,有令人沉浸其中的现场。所有的一切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粉丝文化,以及堪称伟大的商业帝国。
虽然无法亲历属于披头四、鲍勃·迪伦的时代,但我依然感到幸运,能和五月天一起度过从青春到后青春的岁月
“魔岩唱片”、简单生活节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老滚石”的张培仁(Landy)曾说:“对一个有风格的创作者,遇到没风格的媒体,你如何传递音乐本身的讯息,而不是进入媒体成为一个插科打诨的人。”这是一位严肃的音乐人在面对丑恶丛生的现实世界所做出的思考,五月天会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出道至今已贵为天团,依然保持绯闻绝缘体,一面跻身华语乐坛至高地位,一面用无懈可击的笑脸应对为他们摇旗呐喊的媒体,一面又坚持用最诚实态度面对音乐,面对歌迷。五月天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只要你怀抱不变的坚持,保有美丽的初衷,尊重每一个专业,穷尽抽屉底的创意,成功就在对岸。五月天让我们感受到梦想甜蜜和分量。
我无法形容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它不是一本乐评,也不是一本传记。它就是一本关于五月天的书。这是一个只有“偶像”而没有“歌手”的时代,难得的是作为“偶像”的五月天光芒万丈,作为“歌手”的五月天却又为流行音乐批评者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文本,无论是他们的唱片还是演唱会(甚至电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还原五月天作为创作者的本质,为那些喜爱五月天或是讨厌五月天的人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也曾有一段时间和心里的五月天闹得割袍断义,对他们少不了口诛笔伐,高喊“你们不是五月天”。《第二人生》刚出版的时候,也不客气地在文字里表达了对他们的失望。其中有一位名为“supermartian”的五迷在底下回应:“如果你认为五月天所代表的不被周围环境同化的坚持是所谓的‘青春’,而你已经对‘青春’腻了的话,那确实不如别听五月天了。从他们第一张专辑开始,每发一张专辑就有一批人站出来说失望,在一些人眼中,他们离所谓的最初已经越来越远。在另一些人眼中,他们却是十几年来没变。当然在更多人眼中,变了的值得,不变的可贵。”在这本书写作的过程里,我回看过去所写的关于五月天的文字,无意中看到了这段话,安静地躺在那儿。这让我想起了列侬所说,无论他们是留着拖把头,还是蓄起了胡子,也无论唱着在俱乐部上串下跳表演的歌,还是后来的那些只能在录音室摆弄的歌,他都不觉得自己变了,他们就是披头四,哪儿也不去。
在CBS《披头四:改变美国的一夜》之特别节目,即披头四们登陆艾德·苏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s)五十周年纪念里,大卫·格鲁(Dave Grohl,前“涅槃”鼓手,后组建“喷火战机”,任主唱)在演唱《Hey Bulldog》(是的,就是五月天用《雌雄同体》致敬的那首歌)前动情地说:“Beatles是我妈妈最喜欢的乐队,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也是我女儿最喜欢的乐队!”眼下,我给两岁的女儿唱披头的《Here Comes The Sun》、《I Want to Hold Your Hand》,也给她唱五月天的《终结孤单》、《恋爱ing》。未来的某一天,她是否会说,“披头四和五月天是我爸爸最喜欢的乐队,也是我最喜欢的乐队”,则有待染缸的浸泡,时间的检验。
谨以此书,送给我的五迷太太、即将成为五迷女儿,以及所有因五月天导致“地球停止跳动”的你。
以上。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四):遇见另一个五月天

本来想以一种较为特别的方式为小樱的这本《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记事本》著作进行一番评述、推荐,后来觉得实在有点矫情,似乎也不适合小樱的风格,索性作罢。
认识小樱多年,素未谋面,知道他喜爱五月天,是很爱很爱的那种,比死忠还要死忠的那类。此外,还知道小樱是那种很有想法或是思考得很充分的人,所以他对五月天的喜爱绝非浮于表面,也并不会失去理性,不只是单纯的为喜爱而喜爱,而是能通过五月天(音乐)找到所谓的归属与共鸣,因此,每每听他谈到五月天的时候总能听到很多的门路,不是夸夸其谈,也没有口若悬河,更多的是将自己的见解、想法联系到很多的内容很生趣地表达出来。
小樱在出版第一本著作《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时候,我就问过他为什么不写一本关于五月天的书?当时他的回答是时机未成熟。我不知道这个时机指的是什么,也许是机会,也许是内容,也许是勇气,还是觉得小樱若是不写一本关于五月天的书实在太可惜,那是将这些年的情怀白白的浪费掉。没想到的是在他第一本著作出版三年后的今天读到了他的第二本著作,这一次他选择了挚爱的五月天。
花要有情才会香,文字也同样如此,小樱的文字有情,有的是对五月天的点滴感情,幻化做了情怀,变成了文字,于是读起来很熟服,很自然,很有感触,而整本书没有大条的道理,没有枯燥的叙述,更没有无作为的评论——这是在读完了《谁也多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记事本》之后最大的感受。
这是一本关于五月天的书,以五月天发展的时间为贯穿,以五月天专辑为一个个基点进行一步一步地铺开。就像小樱在书的最后说的“它不是一本乐评,也不是一本传记。它就是五月天的书。”,想要补充的是,这还是一本关于小樱与五月天之间的书,他以客观、全面的角度将五月天这一路发展中的细节、片段用以一种结合了自我思想、生活的形式详尽呈现,读完之后会让人发现他书中的五月天很特别,原来还有很多关于五月天的事情是你我所不了解的。因为结合了生活,结合了自我,尤其是全书的后半部分,所以整本书的气质很亲民,很常态,在自我意识与客观事实中来回穿梭、交织,于是读起来就变得很有趣,很舒服
小樱的文字一直都很随性,但却不失生动感以及很强烈的画面感,重要的是能传递出很丰富多彩的信息量。他在内容上的编排、设计很用心,每一个章节的开头要不以一个历史背景为开头,要不以一个故事为导引,而在内容中总是会很适宜地插入与五月天相关的人与事,换言之整本书内容的覆盖面很广,辐射面很强,所以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部分会看到披头士、Mr.Children、伍佰、周杰伦、蔡依林、梁静茹、林宥嘉等等这些名人歌手与五月天之间大大小小的关联,这些所谓的关联不牵强,不生硬,会让对这些“事件”有所了解的人拥有一次回顾的机会,让从未知晓的人恍然大悟。这是无心的安排却巧妙地丰富了正本书可读性,拓展了信息面,也勾起了回忆。当然,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篇篇对五月天事迹详尽的记载,一如歌曲/专辑创作的背景,幕后的故事,旁人的评述等等,可以让大家对五月天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当然无可避免的是对小樱的了解也会更深入。
从来不问小樱为什么会那么喜爱五月天,因为一直以为有一些喜爱是无可名状的。而如今也不需要问了吧,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解释,不管能否理解,能否接受,答案都在这本书之中,重要的是他对五月天的爱都印在了这本书的每一个字中。今天,我听五月天的歌,我哼五月天的歌,我读五月天的新闻,我以为对五月天已经很了解。然而,读完《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记事本》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另一个我并不完全了解的五月天存在在《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记事本》之中。
感谢小樱,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了解五月天。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五):论“五月天”为什么可以在鸟巢开演唱会

认识小樱已经是十几年前,当时的他,还是一个懵懂的骚年,没有头序地听各种或经典或奇怪的音乐,但有一个名字,却始终放在他的嘴边,看他骄傲的样子,甚至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种圣器的感觉,即使是作为歌迷与之沾边,都与有荣焉。这个名字,就叫“五月天”。
对此,我是很鄙视的。这倒不是对“五月天”本身有多大的偏见,而是觉得这么一支来自台湾的校园摇滚乐队,其音乐既没有达到让乐坛改朝换代,也没有在文字上有着惊世骇俗的程度,一个人会因为这样的乐队而觉得自己曲高和寡,并因此骄傲自满,是一种年少无知、缺乏见识的表现。
十几年的时间,当年的小樱,已经从懵懂的骚年,变成了世故的中年。各种职业身份的转换,尤其是音乐行业许多职位的变换,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音乐圈最内核的部分。按理说,这样的成长应该让他对音乐的变化有所精进。在很多层面,是的。但在“五月天”的问题上,他却始终如故。即使后来的他,可以更理性的面对“五月天”,甚至因为直指“五月天”专辑里某些细节的不合他意,而被“五月天”粉丝当成了“天黑”。但记得,就是代表不曾忘记;不曾忘记,就是代表着始终惦记。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惦记,促成了这本《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的源起及面市。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当然是一本关于“五月天”的书,但在我看来,它既是一本可以供粉丝收藏的图文书,同样也是一本关于作者小樱、关于读书主角“五月天”,以及关于摇滚乐以及文化背景三者交错的综合文本。它也许不能单纯从文字的角度,就让一个陌路人对“五月天”路转粉、甚至黑转粉,但它却可以告诉所有人一个答案:“五月天”为什么可以在鸟巢开演唱会?
此事说来话长,但小樱还是在《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一书中,通过不到十万字的篇幅,将事情的根源讲述得一清二楚。更为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部年表或年鉴型的文本,作者也没有用纯娱乐的视角,以八卦的笔法来描述“五月天”成员的日常和起居,甚或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怪癖。
小樱没有将“五月天”当成横空出世的孙猴子。从世界摇滚乐的源起及文化背景切入,宛如影像般的文本,又开始转切到台湾现代流行音乐的开篇时代,在罗大佑、伍佰等台湾传奇音乐人的身影若隐若现的间隙,“五月天”的成员也开始渐次登场。台湾摇滚乐,也就在这身影的交替中,还原出一种交接的意象。
作为一本音乐文本,在进入“五月天”正章部分,小樱也结合了乐队的历史、成员的趣事,并在作品为纬度的线条中,进行了多重的叙述。间中,依然穿插着摇滚乐历史上那些传奇的瞬间,在与“五月天”经历重叠的映像中,一个交互的摇滚乐场景也就此立体的浮现。这种交互场景的还原,也让“五月天”的历史可以置于摇滚乐的历史中,似曾相识又殊途同归。关于“五月天”是不是摇滚乐的命题,也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初以为,《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首先是一部乐队资深粉丝,写给另一群粉丝看的书。不要对粉丝一词乱加贬义,脑残固然人人可以喊打,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一个乐队的全面解读,首先还是要基于对他们的了解,没有硬料、没有干货、没有经历,想要单纯用数据对乐队进行还原,那还原出来的也是腊像,无血无肉无表情。
小樱日后庞杂的音乐经历,则可以让他在粉丝之外,同样还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俯视、仰视、侧视“五月天”的音乐,包括摇滚乐史和文化史的旁敲侧击,也让“五月天”不仅仅只是粉丝眼中的“五月天”,而是在一个更大格局音乐空间里的“五月天”。
当然,《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一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让非“五月天”的粉丝们,通过此书至少可以拥有一个更理性的判断,通过作者本人的精华浓缩,让你去掉之前对“五月天”那种简单粗暴的印象标签。比如伪摇滚、校园摇滚、口水摇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总在想,“五月天”为什么能够塞满两次鸟巢,还可以连着塞满十次红磡。但看着演唱会上那一张张依然青春,已经告别青春不多久的脸,在面对“五月天”音乐时赤诚、率真、热血的表情时,依稀让我想到了曾经的Beyond乐队。即使如今的Beyond已经被标签化,言Beyond必黄家驹也成为了一种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Beyond就是通过在很多摇滚脑残粉眼里“蹩脚”的Riff、“口水”的旋律,征服了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歌迷,从城市到乡村,影响着无数人的青春。
“五月天”同样如此。就如同本书的作者小樱,当年正是因为“五月天”音乐的感召而拿起了吉他,日后还进入了音乐行业。即使千千万万的人,最终没有如小樱那样以音乐相关产业为职业,但是这种摇滚乐才有的热血,陪伴了他们的青春,也让他们的青春从此有了不一样的颜色。这种颜色,是很有可能影响他们此后的人生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没有信仰的国度,这样的热血,有时候就是一种信仰。
每个人的青春其实都有一支像“五月天”那样的乐队,六十年代的欧美青年,选择的是The Beatles,到了九十年代就换成了Nirvana。而大中华地区因为年代和地域的不同,也拥有各自的青春摇滚,比如崔健、比如Beyond。摇滚乐不是商场,不分高低贵贱和性价比,它就是摇滚、它就是青春,谁也别看不起谁,因为谁的青春都值得尊敬。
即使你不喜欢“五月天”,作者的心思和情怀,你可以懂。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六):我只是一个在五月天歌声里沉醉的听众


严格来说,我不是五月天的歌迷,因为我连五个人的长相和名字都对不起来,但是我喜欢听他们的歌,每一首都听过,前些天吧,北京正好有五月天的演唱会,同事去听了,还录了一部分现场版的,气氛很嗨,觉得很好,就像自己也身临其境了。至于我为什么没有去,主要是因为我不是歌迷吧,我只是一个在五月天歌声里沉醉的听众,仅此而已。
其实很喜欢五月天的歌曲,记忆中觉得感动的是《温柔》和《第二人生》,第一首歌让我沦陷泪流,而第二首歌激励我前进,你不勇敢谁替你坚强呢?
说真的,我对音乐真心没有很高的素养,能够像作者一样娓娓道来,摇滚、流行还是蓝调,我觉得自己就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样,喜欢听就好,如果真的很喜欢,就会去网上搜一搜歌手的来历,歌手的经历,然后深入挖掘一下自己喜欢的歌曲的背后,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灵感激发的!
我很喜欢五月天的歌,我也只认识五月天中的信,因为他出现在节目或者mv中的位置和名声都比其他人高,大抵是因为他是主唱又长得比较帅,比较有辨识度的缘故。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五月天五个人的事情,也更加了解了他们歌声背后的故事,让人为他们的执着感到深深的震撼,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是他们贯彻在了自己的人生里,只是这一点就让人值得钦佩,在所谓大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追求自己的喜欢,自己的自由,自己的品味,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别人怎么评判,他们从来没有低头认输过,他们也不是一直处在赢者的地位上,他们也曾低落,也曾处在低谷期,瓶颈期,但是他们从不言弃,并没有放弃过,而是想着如何才能做出更好更优秀更符合自己梦想的作品,最终,时光不负努力的人,越努力越幸运,谁也夺不走他们做梦的自由!
其实,如果你觉得迷茫了,觉得在追梦的路上失落了,或者说自己已经被现实磨的没有梦想了,那么我推荐你读一读五月天的梦想,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也是对自己追求梦想的鼓励,更是给自己波澜不惊的生活投下一颗石子,激起自己对生活的热情。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七):一本写给青春的加长版的情书

不可否认,五月天是华语音乐的一个奇迹。五月天出道至今的这几年,也是华语音乐衰退的十几年。
尽管如此,五月天却可以保证发片的速度和质量,这是五迷们的幸运,也是幸福。
这种幸运与幸福是寂寞的,也是美丽的。因为,那个繁荣的乐坛已经没有了,而只有五月天陪伴着我们。所以越来越多的老乐迷变成五迷,也有越来越多的听歌新鲜人成为了五迷。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是一本加长版的情书。我们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会不会想到,那些发生这些事情的年代,自己有着怎么样的风貌?
是高中时期,等待高考迷茫的自己?
还是情窦初开,第一次感觉到爱情年头的自己?
还是工作以后,单身的你,那个在人生海海中数着自己剩下的时间的自己?
五月天的专辑曲风之丰富,歌词之精炼,是华语音乐中的钻石水准之作,每一首歌都值得音符级别的聆听;而你会发现,在那些自己经历过的日子中,当期必定会有一张五月天当期发行的专辑,在里面有一首歌是写给当时的你的主题曲(不一定是主打歌哦)。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是作者邹小樱的听歌往事,却也是全部人可以去围观的青春笔记。
1999年7月,五月天出道发行《第一张创作专辑》,我读初中,而邹小樱在读高中,我们都在当时热火朝天的地方卫视音乐节目中看到了五月天;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起步,却是我们最初的交集。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女歌手江美琪,也是怪兽最喜欢的女歌手。
2001年,五月天发行《人生海海》,我读高中,而邹小樱已经考上了大学,我们通过拨号上网链接上了互联网,终于在网上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跟自己一样喜欢五月天的人……而此时的我,与邹小樱已经通过互联网有了联系的可能。
2004年,《五月之恋》上映,我也刚上大学,而邹小樱已经从大学毕业。从县城来到城市的我第一次走进电影院,虽然是一个人去的,但是感觉不孤单,因为我知道来看电影的,都是喜欢五月天的歌迷……在另一个城市,刚刚毕业的邹小樱与我同样用清澈的眼神仰望了这部电影。
2008年,《后青春期的诗》发行,那时候的我毕业了,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来到了广州。广州是一个普通电视也可以收看到MTV的城市,每天在天籁村里看到五月天的歌曲MV,是我最大的快乐。而那个时候的邹小樱,也呆在了广州,去了某门户网站音乐频道工作。
此时,我们终于已经有了联络,但从未相遇。
2009年,五月天把演唱会开到了广州,而邹小樱却因为公司的安排而去了北京工作。对照着他,面对广州并不好的就业环境,我也思考着是否应该离开广州。
2011年,五月天《第二人生》发行,我们也都开始面对自己的《第二人生》。邹小樱在北京工作一年多以后坚决选择了返回了广州工作,而我却在这段时间的选择中来到了北京工作。而我在北京工作的一年多时间中,参与的最多的,居然是五月天《诺亚方舟》全国巡演的工作。
2016年,五月天《自传》发行,我还是没有见过邹小樱,但是我看到了这本邹小樱的《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
我会把这本书与五月天的专辑放在一起,因为,那也是我的青春啊。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八):莫欺少年穷,有梦才自由

好早以前看过一部beyond演的电影《莫欺负少年穷》,讲几个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故事,多少有点他们乐队自己的影子在。
在乐队成名前,不都是穷小子吗?尤其摇滚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边缘地带。从60年代摇滚风起全球开始,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风格也变了万千,开始流行轻摇滚,尤其偏重抒情而不是重金属。而说到玩摇滚的乐队里,五月天绝对是不能避开的一个。
这本由乐评人邹小樱写的《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对五月天的发展历程做了介绍,尤其是音乐创作的经历,不是单纯的追星自传,而是关注五月天的成长和音乐的集子。
可以让你爱上五月天音乐的同时也喜欢上他们这几个执着的年轻人。
做音乐的很多,创作型的也不乏优秀之辈,而五月天的特色也是经常被黑的两点一个是创作一直围绕青春这个主题,一个是摇滚乐太商业化,通俗到不像摇滚。似乎一个摇滚乐队唱《温暖》这样的歌就太柔情,不够爷们似的。而私以为,只要是好音乐,受欢迎,就不太应该局限于表现形式。一个乐队能受欢迎,必然要有他们的特色。而五月天的就是永远青春,就是这份情。在创乐队之初到现在,甚至未来也不会变。这份坚持就是对梦想对青春的守护。希望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能钟情的并代表他们的五月天的歌。
作为齐迷而非五迷的我只知道五月天成名前是任贤齐的伴奏乐队,最开始跑校园都是小齐带着的,很是帮扶。当然五月天能红遍大江南北当然跟他们自己的努力分不开,对于他们的音乐我也就关注了他们给小齐创作的几首《好聚好散》、《光芒》、《不信邪》等等。不经意就总能发现,原来你喜欢的歌中就有他们的印记。
顺带说一句,小齐后来带的MP魔幻力量也是支不错的乐队。
再说五月天的创作灵感,很多来自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例如五月天的集大成之作《爱情万岁》,就是信在刷了多遍同名电影后,花了两天两夜创作出来的,他们的摇滚乐也一样能震撼人心。谁说五月天只会玩伤感,耍小情调的?
五月天的贝斯玛莎说过,五月天和别的乐团不一样。每个团员都是独一无二、缺一不可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个性和表达方式,这也是五月天能在相同主题下不断创作不同风格音乐的秘诀,书中对五人的介绍也是均分笔墨。从乐队成立至今已经近20年了,五月天的偶像甲壳虫乐队也才10年就解散了,而他们仍然活跃在不同的舞台。不论你是否觉得中年大叔弹奏青春很矫情,他们的歌都会是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五月天,台湾摇滚乐团,由乐队团长兼吉他手怪兽、主唱阿信、吉他手石头、贝斯玛莎和鼓手冠佑组成,前身为“So Band”乐团,在1997年3月29日更名为“五月天”。至2016年,四次拿下"台湾金曲奖"和“最佳乐团奖”。”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九):以作者的角度看他们

        收到书已经两个月了,今天终于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读完。未读之前对该书的期待是希望能看到作者作为乐评人关于音乐的解读。非音乐专业出身不可能了解那部分,关于这个曲子有没有变节奏?有没有变调?这个歌是这个类型或者那个类型,编曲和伴奏的录音的那些事情,然后突然会get到原来是这样来的!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当然上述的内容书中有满足到,我有很多小收获比如个人很喜欢的而我知道前奏是古典吉他演奏的(嗯,这段可以学起来),再比如原来电吉他不同厂牌也有各自的音色,还有关于石爸吉他的特点等等等等。。。
       本书令我惊艳的部分来自于作者从他们作品追述大量的文学以及影视作品还有历史环境以及音乐产业的种种解读。对于很多歌迷来讲,阿信很多歌曲的灵感都来自小说或者影视作品,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实在大多数对我而言需要耐着性子读完的深度作品,比如实在读不下去的卡夫卡,崩坏,而作者也为这些作品做了精简注解,有些甚至还加入了一些小小扩展,令人惊喜。
       还有很多和作者共鸣的地方,比如演唱会那些经典台词,人生海海封面拍摄地点也是我心里小心收藏的密码。
      虽然这本书,角度之丰富超越了期待,但是对于作者背面关于全景式的豪言壮语,我还是保留意见。并不是写的不好,任何评价见地大概都会跟个人经历相关,所以无论企图心多大,还是没办法通向那个唯一的答案。不过,反复的论证与思索却能让我们更接近作品。
      对于了解他们这件事,我的心情矛盾的就像反而唱的一样,也会忍不住脑洞大开想像主唱那样一个人对于被了解会是怎样的想法。
      这本书,作者以专业的音乐知识,行业从业经历,丰富的阅读和历史知识见解及自身感受形成了一个他自己看五月天的角度,与读者分享。
      如果,某天有本科学读物愿意解读一下作品里面这么多科学词汇的话,我也想看看。那又会是一个新的角度。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读后感(十):乐评与自传的互搏

在认识邹小樱之前,五迷于我只是一个虚化的存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五迷,种种举动,虽不是其中的分子,却是理解。年轻人在共同的追随中形成族群,自我得以认清。但邹小樱在千千万万的五迷中跳了出来。这本书的写成自然是他这些年在音乐行业摸爬滚打的丰收,并将带他去往一个新的高地。比起他对上一本港乐主题的写作,《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更合适作为他的“自传”。
除了异于一般五迷对资料的奋力爬梳,邹小樱写作技法的进步,以及书里对“五月天宇宙”的建构,得益于他长期的乐评训练,以及由此延伸在微博、知乎、微信等社交媒体上,那些轻狂的试验。所以书里不尽然是五月天的年鉴和流水记,摇滚乐的背景和时代的风景都被小樱放进去,以作坐标,让五迷体认五月天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位置。当邹小樱决意不迎合出版社粉丝向的写作意见的时候,如此的处理,自然让此书有资格放进到文化意义的范围里被讨论,至于文化向的处理又是另一种的营销讨巧则可作后话。和邹小樱讨论过一个书的选题,大意是两岸音乐文化的互望。自然因为执行难度太大只能停留在头脑风暴的阶段。欣喜的是,《谁》一书部分实践了当时的一些想法,写的是对岸的人事,绕不开这一边的年轻人。
把邹小樱放进如今的乐评人行业(我们姑且认为这个行业是存在的吧)里会有助于对《谁》一书的阅读与理解。在中国原创和独立音乐还处在视四大乐评人或者《音乐天堂》为风向的时候,信息的阶层是简洁的。后来唱片行业崩坏,乐迷知识结构被互联网重建,邹小樱这一代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中成长的乐评人自然有更大的话语优势。比起他的前辈张晓舟、邱大立、杨波,以及这两位之后的爱地人、大地等,邹小樱他们善于信息的搜索,以及网络社群的联系,更适应后来日益市场化的内地主流音乐环境,换之是音乐知识系统和美学的缺失或者说是把美学置于“快速迭代”之后。
邹小樱把自己的人生进阶穿插在五月天九个章节的成长诗里,这是从他上一本书沿袭下来的技法,无疑让这本书在避开粉丝向的同时拉近与五迷的距离。如果对标张佳玮写的球星传记,邹小樱并不落下风,且出落得一手好“人设”。在乐评和自传的互搏中,对作者熟悉的人,才能读出文字里的焦躁。歌已经唱了,世界改不改变,那是世界的事了。邹小樱在写下这本书最后一个字之后,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让五迷们自行修炼。而他则继续对着摄像头,咬牙切切地洗脑:五月天距离伟大到底有多远。
文/邓卓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