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的读后感10篇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5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一):“不合时宜者”的心灵史——读《战争与和平》

1825年俄历12月,一群贵族军官领导3000士兵聚集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这些军官和士兵曾经作为“正教的军队”、“欧洲的宪兵”,打败过拿破仑、占领过巴黎,帮全欧洲的“正统君主”们保住了皇冠,遏制了法国大革命的“邪恶影响"。然而现在,他们却要发动革命了!他们要推翻沙皇、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起义最终失败了,遭到了沙皇的血腥镇压,这就是史称的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 的初衷,就是要探寻这些贵族军官是如何从打败拿破仑的帝国英雄转变为革命者的 。
他最终写成了一部卷轶浩繁的史诗巨著,反映了1812年战争前后广阔的历史与生活画卷。然而作为贯穿这部小说之主线的,还是一群贵族青年的心灵史。通过这条主线,应该说,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他作为写作初衷的那个问题。
这群贵族青年的特点就是“不合时宜”。当时俄罗斯的贵族社会可以说达至极盛 。书中尽情描写了贵族们的“幸福生活” ——惊人的财富,众多的农奴,生活就是数不清的沙龙、舞会、打猎。相互之间以法语交谈,在谈笑风生中争风吃醋、争权夺利,把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活把玩在股掌之间……
然而这群贵族青年,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们,却与贵族社会的“俗套”格格不入,不愿沉溺于这种“幸福”生活。他们有的同情法国大革命自由民主的理想,苦苦探索改良社会的道路、追寻人生的意义;有的冷眼旁观贵族社会的种种丑态,却有着一颗火热的心,想要革新政治、驰骋沙场,用实干来建功立业;有的信仰虔诚、俭朴苦修,像天使善良;有的纯洁、热烈、真诚,像一团烈火一样给人带来光明……
这群“不合时宜”的人在1812年战争的历史巨浪中,经历了生、离、死、别,体验了毁灭与成长,看清了贵族社会的真相,理解了俄罗斯广阔土地上人民的朴素与伟大,也了解了敌人——拿破仑的军队和法国的人民。这一切都驱使他们的心灵向其合乎逻辑的归宿——十二月党人——走去。
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人间往往如此,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在其烈火烹油的极盛时代,总是会出现那么一些“不合时宜”的人。他们与这“盛世”格格不入,他们敏感的心灵已经洞察到这“盛世”背后的黑暗与隐忧,预感到盛极而衰的必然趋势。然而这些人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既被这“盛世”不喜,被庸众所反对、所误解,又由于走得太领先而往往没有历史机会去亲自实现破旧立新的伟业,从而成为悲剧性的人物。《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德烈等正是这样的人物,《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何尝不是这样的人物?
然而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却又往往能引起文学艺术家们极大的同情,通过其生花妙笔转化为鲜活的文艺形象,使他们虽死犹生,长久地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
随波逐流平庸地幸福着,还是做一个深刻的“不合时宜”者,与命运和时势做悲壮的搏斗?不同的人当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然而无论如何,后者的人生要比前者精彩及有意义得多。而人类也正是在后者的奋斗中,一点一点蹒跚前行……
附记1:《战争与和平》的真结局
在《战争与和平》的“尾声”中,托尔斯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结局,他们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过起了平静幸福的生活。然而在“尾声”的最后,皮埃尔回到庄园,说起了他正在从事的事业:他成为了十二月党人的领导者之一,正在谋划着大的行动……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
历史上十二月党人真实的结局是什么呢?史载:5位著名的领袖被沙皇处以绞刑;数百位骨干被流放西伯利亚……这就是皮埃尔等人所面临的命运!托尔斯泰在尾声中所描述的平静生活只是假象,他所没有写出的流放甚至绞刑才是他笔下人物的真结局。然而皮埃尔等人却不会逃避这样的结局,更不会为这样的结局懊悔。因为这正是他们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考验、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后所自觉选择的道路。
顺便说一句,在尾声中娜塔莎成为了一个典范的贤妻良母,个人觉得颇不符合其性格。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有着不羁的灵魂的女子会甘于平静地相夫教子(托尔斯泰在写这部小说时,似乎对婚姻、对女性还没有很深刻的认识——而在写《安娜.卡列妮娜》时认识就深刻多了)。但是若是皮埃尔被流放、被处刑,她应该会义无反顾地与丈夫一同赴难,这倒是颇符合她的性格的。
附记2: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大段大段对历史哲学的阐述,这些部分根本不像是小说,倒像是哲学著作。也只有像托氏这样的大文豪才敢这样犯小说之大忌,在小说中直抒胸臆、大谈哲学。
由于有《战争与和平》整部小说鲜明的人物与史诗般的情节为基础,这些历史哲学的阐述才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反而为热爱思考的人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认识这段历史背后的规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很有我国道家“自然无为”的味道。他认为,历史本身有其自然运行的规律,绝不是人们的主观行动所能任意改变的。历史上一些所谓“伟人”,只是因为(往往还是不自觉地)顺应了历史的自然趋势,而凑巧成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人物。而如果这些“伟人”不自量力,自以为有经天纬地、改变历史的大能,想要强行变更历史的趋势,那就只能沦为跳梁小丑(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明白历史暂时的趋势不利于自己,但是为了民族、人民、人类的远大利益而坚持奋斗——这样的人是虽败犹荣的!托尔斯泰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大有为”的那些“伟人”)。拿破仑就是托尔斯泰所认为的这类“伟人”的典型,在小说中托尔斯泰狠狠讽刺了他。托尔斯泰认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是有“无为”智慧的人,即自觉顺应历史的趋势,不去妄加干涉的人。小说中他所着力描写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
附记3:托尔斯泰描写战争的大手笔
《战争与和平》中战争自然是重头戏。而托尔斯泰描写战争的确有着大手笔,百年之后读来仍觉精彩、震撼,值得后来者效仿。
个人认为小说中最精彩的、可称为典范的是对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描写。奥斯特里茨战役史称“三皇之战”(奥地利皇帝、沙皇和拿破仑都亲临前线指挥),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辉煌胜利之一,也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宏大的战役之一。
对这场战役,托尔斯泰几乎没有上帝视角的宏观描述,而是通过众多不同人物的视点,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这场战役。通过安德烈作为库图佐夫副官的视点,既反映了战前指挥部中的谋划、分歧,又通过他对战线的巡视,反映了整个部队的部署形势和敌我态势的总体变化。而通过尼古拉、杰尼索夫等中下层军官的视点,又反映了骑兵、步兵、炮兵各部队从军官到士兵在战役全过程中的百态。这样,就像一部跟随多个人物拍摄的纪录片一样,通过多个人物的视点,把整场战役从指挥部到基层士兵各个层次的全貌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难能可贵的是,托尔斯泰并不只是客观展示战役的全貌,他还通过人物在战役中的行为、心理、遭遇,将对战役的描写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心灵成长的反映完美融合在一起,做到了史诗性与文学性兼备,使《战争与和平》不愧为伟大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二):红楼梦vs战争与和平

1.《红》(前八十后四十)总字数107万;《战》130万。
2.曹雪芹大概于1750年开始写《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未成即卒。曹雪芹死去一百年后的1863年,托尔斯泰开始写《战》,历时六年修改二十多次,1869年完成。
3.《红》所写人物(按上海师大徐恭时教授统计)732人,另无姓名称谓243人;《战》所写人物559人。
4.《红》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 ;《战》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库拉根
5.《红》是一个男孩与一群女孩故事——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战》是一个女孩与一群男孩的故事——娜塔莎与安德来、阿拉托尔、彼埃尔......
6.《红》的林黛玉与《战》的索尼亚都是因家败寄寓亲友。林黛玉恋上表哥贾宝玉,而贾宝玉娶的是薛宝钗;索尼亚恋上表哥尼古拉,而尼古拉娶的是玛丽亚。两都是情场失意者,前者抑郁而终,后者含屈自怜。
7.《红》中人物的交际方式:诗社;《战》中人物的交际方式:舞会。
8.《红》的主题:鲁迅---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战》的主题:扎伊坚什鲁尔---人民的思想
附1:《红楼梦》人物关系表----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 “谐音寓意”手法: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读者应该慢慢去品味。
附2:《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三):人生和命运,非常值得一看的长篇小说

老托的文章写得还真是不错。比上次看的《复活》容易看懂,虽然文中仍然有很多思想剖析,比重不算少,但整体还是读得比较轻松,历史的思考也是有点意思。
战争细节的描写,比如罗斯托夫和龙骑兵的战斗,皮埃尔在莫斯科大火中的遭遇和俘虏,安德烈重伤都非常逼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能和作者亲自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有关。《静静的顿河》也有俄国人描写战争的苍茫和逼真的感觉。
对上层社会,包括双方皇帝,各贵族描写也栩栩如生。有趣的是其中还插入出现了托尔斯泰伯爵,呵呵
人物繁多,但关系整理非常清楚,世界高手就是高手,而且神态描写很到位。
娜塔莎-安德烈的感情写得不错,玛丽亚的爱情也挺有趣,只是皮埃尔有点突兀,也许他更生活化。
作者对自己的祖国感谢深厚。对俄国人时而深沉,时而敏感,时而狂暴的性格,文中写的very good
库图佐夫—顺势而为的英雄
童山,,刘辽逸翻译的真好
拉斯拓普金,海伦是老托明显鄙视的
贝尼格森,普佛尔等俄军中的外国人也是鄙视的
拿破仑老托对他情感比较复杂,仇视居多
摘录部分
国王是历史的奴隶
所有帝王,只有中国例外,都穿军服
总司令总是处于一系列不断运动的事件之中,不可能任何时刻都考虑当前事件的全部意义,在各种关系的中心
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四):我读战争与和平

2011年还是小本科生时候的一篇旧文。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啃完。在这本长达1500多页的大部头小说中,托尔斯泰描绘了1805-1812年间拿破仑治下的法兰西帝国同俄国的三次主要战役,并以拿破仑军队在莫斯科的全面溃败告终。书中不乏史诗般宏伟的战争画面的精细描绘,以其大文豪的写作功力,自然是足够精彩、难以超越(尽管对于我这种军事盲来说,比较无感),然则每一次的叙述,作者总会不厌其烦地跳出来,提醒我们注意常识,战争本身,是多么荒谬而残酷的一件事。
在托翁的笔下,英武的拿破仑成为了一个臃肿、矮小、近乎小丑的人物,作者否认所谓的军事科学和天才,认为历史的推动不可能靠了少数所谓历史弄潮人的雄才伟略,历史之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事件、每一种氛围,都是一种力,数以千万计的合力,使得历史朝向了某个方向,身处在历史之中的人,是不可能洞察历史的趋势的。拿破仑的任何决策,都不可能成为推动历史的原因,在埃及和在俄国时,他在才略上并没有差异,在埃及时胜利,只是因为他的决策恰好顺从了这种合力,在俄国的溃败,则是他的策略违背了合力。他和千千万万的士兵之间,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一样地自私、贪婪、残暴、目光短浅。而他能够拥有号令百万军士,也不过是种种历史的偶然,恰好给了他这种权力。
另一方面,俄国的总司令库图佐夫,不符合人们对军事英雄的想象,却是这场战争中,最睿智的一个人。他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也从来不恋战,他的方针始终是不许进攻,撤退,以致让法军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松占领了莫斯科,因为他知道,即使誓死捍卫莫斯科,拿破仑依然会攻进来,而自己的军队将会严重折损。法军在莫斯科这种空城消磨了所有的士气,开始往西溃逃,库图佐夫依然艰难地,尽了最大的努力,阻止他的士兵去追击,因为他深知,仓皇逃窜的对方,为了突围,此时兵锋很利,没必要逞英雄,而做出无谓的牺牲。这一切都不为人所理解,同僚攻击他,亚历山大皇帝责怪他,历史书写者也鄙视他。他的睿智在于“不作为”,而这,正是对于渴望通过战争建功立业者,所不齿的。具有悲天悯人气质如斯者,在战争的狂潮中,是多么地不合时宜,而又是中流砥柱。
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关于战争的臆想之中,那些浪漫、激情、冲锋陷阵、英雄气概、用兵如神神马的,都是假的。战争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将狼狈不堪,并且羞于向人承认自己的恐惧和狼狈。俄国人民在撤离莫斯科时,并非在做出某种伟大的制敌计划,并非知道莫斯科将是拿破仑的坟墓,都是形势所迫而已。他们颠沛流离地逃窜,莫斯科的火烧,也只是因为木质结构的房屋,太容易因为火而燃烧起来,根本不是刻意人为的。而恰好,拿破仑的军队到达这儿以后,本该继续往前进攻的,却被这里的财富所绊住了,他们疯狂地抢劫,拿破仑已经hold不住他的军队了,军心一散,后来就被反攻了。这就是战争史上最传奇的一次胜利,多么狼狈的胜利。
真的想不通,为何人类会喜欢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从来看不出什么暴力美学,它只会摧毁一切真善美,把人性最丑恶最肮脏的一面,以“合理化”和“合法化”的方式宣泄到极致。在这里,人人渴望的建功立业是杀人,杀人成了唯一的动机,成了一个人证明自己能力的最高方式,杀人数量最多的、以及如何制定最有成效的杀人方略的人,拥有了最高的荣誉,并受到整个社会最大的敬意。托翁以某种无可奈何的口气说道:“一个好统帅,不仅不需要天才和某种特殊的品质,而且相反,他需要缺少那些最高尚、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仁爱、诗人气质、温情、从哲学探究问题的怀疑精神。他必须目光短浅,坚信他所作所为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成功。”真是无力又悲哀。
每次啃完一本长篇都是一次洗礼,尽管足够奢侈,尽管毫无用处,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种幸福。一直对俄罗斯民族的精华有种本能的亲近感,陀氏、托翁,还有柴可夫斯基,总是被他们感动不已,我对这片厚重而广阔的土地没有多少了解,浮现在我眼前的只是茫茫的雪原,受难的农民和挣扎的灵魂。在书中,托翁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说:英国人的自信,来自于他们是最有组织的国家和人民;法国人的自信,来自于他们深知不管男人女人,都会被他们的身体和智慧所吸引;德国人的自信,来自于他们相信绝对真理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俄国人的自信,来源于他们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被神看做是最聪明的人,便在于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只有一无所知,才有敬畏,才知道人本身是多么渺小和无能,才能对神、对人、对生命,怀有最深的敬意和爱。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五):去感受,去爱

这本书开始看的一直很慢,总是在公交车上无聊至极的时候,看上几段。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故事的进展很慢,我也断断续续的翻着,只当是打发时间。
直到安德烈公爵扛着旗子倒下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深深吸引。于是看的很快,还是在公交车上,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两周就看完了。由于前边看的不太仔细,又从头看了起来,这一看就是一个月,再次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托尔斯泰的书,以前看过《安娜·卡列尼娜》,可已经记不清写的什么了,这本书才算是真正接触到了这个文学的巨匠。他的书里,内容太过庞大,展示了各个层次的东西,有的让你灵魂为之一颤,有的让你开怀一笑。他变换着各种角度,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局部、整体、个体、人类,把一切都展示在你面前。
他太过庞大,让你觉得只能膜拜,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就像是一尊神,你不能评价,只能参拜。所以当我想着要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始终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
安德烈公爵倒下的时候,他看到了天空,那样安静。他回到童山,从此告别部队,专心经营自己的庄园。他发现他以前追求的,在瞬间变得失去了意义,国家、荣耀对他来说永远都比不上那片天空了。他要为自己而活。可他依然不快乐,因为没有爱。他只爱自己,却始终看不到身边的一切,直到再次受伤。他躺在病床上,看着周围的一切,曾经的仇人、身边的朋友等,在死亡面前,都变得不再重要。他突然就爱上了这一切,爱上了生活,爱上了生命。直到最后的死去,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了真谛。
皮埃尔始终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喝酒,聚会,只为了消磨时间。他有时也会思考,可他无法想通。他遇到了共济会员,教他爱人民。于是他去做了,他给奴隶自由,建学校,做有意义的事。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可安德烈公爵并不同意,安德烈公爵只在乎自己,皮埃尔觉得要惊天动地,与众不同。于是,他去刺杀拿破仑。直到皮埃尔被俘并遇到普拉东,他终于不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懂得去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去关心身边的每个人,爱自己,也爱别人。于是,他成了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终于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去感受每个人,去感受每件事。
幸福究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可能我们终其一生才能得到解答。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是幸运的,他们终于还是找到了解答。或许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爱,爱每个人,爱个事物。爱早上的露珠,爱正午的烈阳;爱黄昏的炊烟,爱黑夜的繁星;爱墙头的野草,爱路边的鲜花;爱身边的亲人,爱遇到的路人。可知易行难,没有经过心灵的洗礼,终究很难做到。
我也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曾经想着去旅行,去没有人的远方,去感受真实的自己,却从没有注意到身边。去年去了苏州,一个人,尝尽了酸甜苦辣。直到祖父去世,我从千里之外奔丧回家,还是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跪在祖父的灵前,拼命的回忆,却想不起祖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怎样的经历,是个怎样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是否有过一段狂热的爱情,他又曾经面临什么艰难的选择,他怎样一个人撑起来这样一个大家族?我都不知道。我身体里流淌着他的血,却完全不了解他。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吗?这就是我所寻找的意义吗?
一直以为自己是爱生活的,到头来却发现还没有学会爱自己。生命的旅途中,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但一路都要记得:去感受,去爱。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六):智慧,真的能靠读书增长吗?

如果智慧能靠读书增长,那《战争与和平》这种好书读一百遍都不为过,如果读一百遍可以学到托翁智慧的百分之一,那读一一千遍都不为过。
今天下午三点,终于读完了这个大部头,是从五月份开始读的,中间读读停停,明天就是预产期了,但是宝宝还是毫无出来的预感,在怀她的这几个月里读完了《战争与和平》也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吧。像以往一样,读完一部巨著的最后一页,便出现巨大的空虚感和遗憾,因为读得太匆匆。因为要赶着往下看,没有仔细品味每一个细节,没有摘抄下那些对自己触动很大的句子,可是某种可以指导人生的东西,很明显地浮出水面。这是一部可以指导人生的好书,虽然皮埃尔那种境界很难达到。如果不看豆瓣的经典评论,只是自己闷着头读的话,可能只能读到故事。什么叫现实主义,这才是最有力的现实主义,他不跳出来说任何一个人的好坏,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海伦,库图佐夫,罗斯托夫,他只是描述着。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吗?每个人都在成长着,长成库图佐夫的样子。托尔斯泰不能掩饰自己对历史学的轻蔑,用大量的篇幅说历史学的各种谬妄,历史学不包含真正的智慧,只是掉书袋的浅薄妄想,他反对历史英雄主义,并且用各种证据来反驳。
他写的真好,这个智慧的老人,他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他的心感受着这个世界,而我只能用愚蠢的毫无特色的语言来描述他,这多么愚蠢。
因为太年轻,很多东西无法参透,而生活最终会告诉我吗?会把他告诉托尔斯泰的那些都告诉我吗?如果不会,我只有从托尔斯泰那里知道了,这或许就是阅读带来的智慧吧。继续追随托翁。
不写点什么无法结尾,写了之后还是无法结束,那就从头再看一遍吧。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七):杂感

1.有句话说托尔斯泰代表俄罗斯文学的广度,大概只有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才能真正理会到这句话的精辟吧。
2.托老笔下真正的爱情都是柏拉图式的。
3.书里有大段大段描述安德烈与皮埃尔的顿悟。在我看来,宗教的体验是超验的,语言太单薄,无法承载这种思想。安德烈第一次受重伤时仰头看天空的情景描绘正好,其余的就有些用力过度了。
4.托老否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否认人的自由意志在历史浪潮里的存在。至于对错,我才疏学浅,不好评价。只能说,如果在法国革命中剔除一个围观平民,与剔除拿破仑相比,想来差别还是会很大的。
5.娜塔莎与安德烈的爱情证明,异地恋都是不靠谱的。
6.心疼宋尼雅一分钟。
7.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也有大智慧。但是首要条件是,你得有时间去思考人生。银桑说过,和你们这些贵族老爷不同,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8.有人说,如果害怕别人知道你在读托尔斯泰,那就包个书皮。伪文艺青年是自傲的,恨不得全世界知道他在读战争与和平;而真正的装书皮的人是自卑的,自卑到只敢在托老的巨著下仰望,害怕自己的思想厚度尚不足以配得上读这本书。话说回来,有人给故事会包过书皮吗?
9.我真的不是在黑故事会…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八):书之缘

我开始相信自己与读过的书本都有着奇妙的缘分。
犹记大二下学期那一年,首次在文学史试卷上胡诌。真是大胆,30分的大题竟然信口开河;也是无奈,毕竟平日里外国文学极少涉猎,更别提托翁的长篇巨著了。如今,每日抚摸着那本天蓝色精装书,都会想起当日的荒唐,也坚信正是那道题让我对这本大部头著作念念不忘,以至于能够有如今的邂逅与珍爱。
无论如何,再也不会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情节人物来对应《战争与和平》了。而俄国在我心里的印象,也再不会只是柯察金、谢廖沙和冬妮亚了。
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支持着我翻完了图书馆里足足四册发黄的书本,当最后一页从手中翻过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和沉重感,差不多半个月的疯狂翻阅几乎将我榨干,直到一个多月后的现在还是没有勇气翻开一部超过400页的著作。然而伴随而来的究竟是一种何等的满足呢,我无法回答,只是清楚地记得当初翻看之时的每一次尽情展开的微笑和每一滴最终都没有流下的泪水。
从电脑上阅读电子书开始,恰恰读了100页左右的时候,换了从图书馆借来的纸本,那时只觉得自己和那个情商偏低的皮埃尔竟是如此的相似。后来发现图书馆的新版不仅存在大量删减导致情节不完整的情况,甚至连结局似乎都不一样,便迅速将那本号称是托翁原版的大书放弃,换上了发黄变脆的人民文学四册本。
不知不觉,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忽然出现了,之前基本上没有注意过他,只是觉得他脸上一丝似有若无的讥笑是那样不友善,甚至都不曾记得他那独断刚愎的贵族父亲和谨小慎微笃信基督的妹妹。然而他终究成为了我心里一个挥之不去的身影,奇怪啊,究竟是因为他斥责了嘲笑友军全军覆没的同事呢,还是在军队打败的时候毅然回到部队并请求断后呢,又或者是在枪林弹雨中找回了孤立无援的炮兵并替他们出头呢,也许还会是奥斯特里茨会战中举旗冲锋呢?都不记得了,只是会在上流社会的派对提起他的时候感到非常痛心,他们都认为他阵亡了,然而简单的叹息过后又会继续微笑着举起香槟,一个人的逝去在他的人际圈中间不曾留下半分痕迹,就连从小熟识的朋友皮埃尔也忙于头疼妻子的放荡而没有去看望他的家人。很难想象这样的情景,安德烈只身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带着荣誉与梦想的幻灭感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父亲和妹妹压抑着悲伤不敢告诉他怀孕的妻子,可怜的丽莎还在苦苦等待着并不怎么爱她的丈夫的归来……他们的痛苦不过是贵族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最终在一个风雪之夜回来了,伴着儿子的降生和妻子的死去,从此渐渐主宰了我心理涌动的情感。此后,整部书里都只有他的存在,他的消沉,他的爱情的新生,他的痛苦,他的死去。我甚至于因为轻易变心而反感娜塔莎,因为阻挠他的婚姻而厌恶罗斯托夫一家以及他父亲和妹妹,我不明白像他那样优秀的人为什么始终得不到光荣与爱情,为什么无声无息地待在后备队里倒在了流弹之下。但不久我又开始感激托翁,因为他既没有让奥斯特里茨战场上的子弹杀死安德烈,也没有安排安德烈和诱拐娜塔莎的浪子阿纳托利进行决斗,而是偏偏在博罗金诺战役中用一枚流弹将安德烈送回了娜塔莎的身边。当我读到安德烈在人世间慢慢下沉时,眼眶里的泪始终没有流下,在最后的时刻,爱人和妹妹守护在身旁,看护她们所爱着的躯体,是何等的辛酸与神圣。多么美啊,我所爱着的安德烈公爵就这样得以平静地离去,既没有殉于名,也没有殉于情,只是时间到了,该走了。
我爱着他,他年轻英俊,沉着刚毅,我对所有人这样说,却对自己的心说,我爱他吗?又为什么呢?
放下这本书的一个星期之后,我在图书馆的阳光下读着一本软精装的《呼啸山庄》,凯瑟琳对女管家耐莉吐露着自己的心声:“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须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是的,我爱他,我爱安德烈公爵,尽管他沉默而忧郁、古怪而严厉,尽管我阅读到有关他的段落的时候并不感到愉快,甚至还有些苦闷,但他就是我,或者说,我部分地是他。他躺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仰望着天空的那种幻灭感,我也曾真实地感受过;他在罗斯托夫家的夜里听到娜塔莎对月亮喃喃自语时的怦然心动,我也曾有过。可是娜塔莎那样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孩子并不适合他,他对皮埃尔那激动的表白也只会给人带来无尽的叹息:“对我来说,整个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有她,那儿全是幸福、希望、光明;另一部分没有她,那儿全是苦闷和黑暗……”然而他和娜塔莎的爱情不过是水晶灯和月亮的彼此遥望与倾慕,他华丽而脆弱不堪,她永恒而单纯空洞,他爱上的只是她对生活的朴素的热情,她爱上的只是他平日里表露出来的的温和与睿智。可是安德烈一开始并不知道,娜塔莎和他死去的妻子丽莎一样,不过是一个单纯而幼稚的小女子。而我们可以看到比安德烈更多的,她在嫁给皮埃尔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主妇。娜塔莎也不知道,安德烈是一个绝望的探索者,没有资格过上平静的生活,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不能拥有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也不能等到卫国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结出果实,他倒在博罗金诺的战场上,她嫁给了皮埃尔。
毋庸置疑,娜塔莎一直记得他,而我相信皮埃尔一定也一直记得他,然而他们在彼此共同的生活中,却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他。
我翻回炮弹炸裂的瞬间,痛到不能呼吸。
他毅然告别贵族无忧无虑的生活前往战场,他无声地在自己庄园里完成了皮埃尔解放农奴的愿望,他始终不曾放弃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可是他最终却陷入了苦闷和黑暗。
终其一生追求,如浮士德一般,然而他缔约的对象却不是靡菲斯特。到了最后的时刻,无所殉,亦无所有。
这会是我的命运吗?
去年,细雨湿却了海棠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20年来我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那些平平仄仄的文字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的审美感受能力为什么会在我学了中文后明显下降?我是不是一直在迷茫中挥霍着自己的青春?与我通电话的女子,是我的老师,我当时最想成为的人,可她不能懂。于是,在秋风乍起的时刻,我求诸哲学,逼迫自己的大脑持续高速旋转,直至发烫。我疯狂地崇拜着哲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阿奎那、休谟、爱尔维修、康德、密尔,尽管他们那么不同,尽管他们的思想在我脑中打得不可开交。我只想让自己再忙一些,再累一些,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奇怪的问题。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疯狂的怀疑与焦虑,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善于衡量计算利弊的人,但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着,你是的,不仅是,还虚伪地加以否认。从怀疑文学到怀疑价值,我举步维艰。后来,是《野草》救了我,哲学中得不到的,又一次从文学里获得,我渐渐不再怀疑我的追求,我鼓起勇气第一次打开视野阅读那些耳熟能详却又从未翻开过的书本,又一次感到了心里原初的悸动,伴随而来的是一种神圣的终极价值的回归。我坚信我所做的事情有益于我的灵魂,可是太难了,21岁的我面临着考研和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压力,我不敢将这些告诉别人,怕招来“不务正业”的评论。
可文学毕竟是我的灵魂啊。
这时,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和托翁笔下的安德烈公爵纷纷来到了我的面前,告诉我尽管那终极的价值无法获得,然而一旦你开始无所畏惧的追求,它就是你心里的一部分,所以不要怕。
于是在这个春天里,我爱上了浮士德,爱上了安德烈公爵,爱上了写《野草》的鲁迅,爱上了在巴黎的繁华中徘徊的波德莱尔。
虽然我仍是那样的不坚定,虽然我心中还是充满了畏惧,但我相信我又回来了,因为我能从他们看到自己。
我买下了一套崭新的《战争与和平》放在枕边,每晚睡前都翻看几页,有时只是看看插图,或看看最心痛的片段——罗斯托夫一家明知安德烈重伤将死,却瞒着娜塔莎不让他们相见。告诉自己前路艰辛,在无尽的漫漫旅途中,大多数时候只有我一人踽踽独行。但是不要怕,安德烈公爵——我爱的人将会伴我左右,他也忧郁而沉默,他也痛苦而迷茫。然而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终会获得新生,终有一天也会倒下,但那都没有什么,我们都在书写着一部人类灵魂的史诗,以我们的鲜血与生命,残酷而又神圣。
所谓名著,书写的从来都是人类灵魂的沉浮,感谢托翁。
你会问我,孔明、子美和稼轩呢?
我的答案是,他们一直都在,从未走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5年5月3日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九):描写宏大战争场面的史诗级作品,棒!

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对人物的描写手法不是很自然,读起来总觉得有点奇怪,怎么里面的人会有这种逻辑和想法。关于宗教这方面的描写跟我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难以接受。安德烈,尼古拉,皮埃尔,娜塔莎几位主人公的几次大的心理变化和对人生的看法的改变,我是真没明白是怎么过渡的,怀疑这种写法有问题,但是对书中的很多人物都特别喜欢啊,战争场面的描写真是宏大,托翁对历史的看法很有意思,我觉得很有道理,但对于尾声里的一些论证真的不懂,自由和必然的一些篇幅我还是很喜欢的,因为至少感觉好像理解了。托翁自己说不要胡乱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以后有时间重读的时候就按照他想表达的六点意思去理解吧。当然还能读到我想看到的东西,你的心决定你所看见的。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读后感(十):读后感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特别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非常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后来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欢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后来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